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闻若:浮光掠影说欧州

(2005-08-31 13:43:19) 下一个

浮光掠影说欧州

闻若

       2005年夏季,我们一家人去欧洲旅行了一圈,历时一个多月,去了伦敦和爱丁堡,苏格兰高地和英格兰湖区;法国的巴黎和几个外省城市;德国的柏林,汉堡和东西部几个中小城市。我和孩子距上一次从北美返回欧洲已十二年了,当年孩子还小,游玩的兴趣不一样。这次一路过来,有很多见闻,下面就是浮光掠影的一些印象。

 

抗议活动

我们这次去苏格兰高地,来回都经停爱丁堡市。爱丁堡是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城,这里也举行一年一度的世界艺术节。但这次在爱丁堡,人们谈得最多的不是即将到来的艺术节,而是七月初将在此召开的G-8,即八个工业强国首脑会议。媒体预估世界各地近百万的反“全球化”的示威者将会聚集于此,而且有确切消息,恐怖分子也要来。这就忙坏了当局,先是从英国各地抽调了几万警力加以防范。接着是旅馆告罄,警方就在大片的草地山坡划出搭帐篷的地方,并准备了五千个移动厕所,供示威者安营扎寨。我们乘坐的旅游车路过离G-8会场还很远的地方,导游就指着山坡上一大圈的铁丝网说,这就是警方设的禁区,防止任何人接近G-8会场。

民间也很忙,到处都听到人们议论游行,开会,做示威牌的事。我和女儿在汽车上看地图时,有三个年轻人主动来给我们指点。闲谈中说到他们在医院工作,也要请假参加示威活动,但医院不准假,因为他们要随时接纳示威活动中的伤者和晕倒者。但他们的很多熟人都会去参加示威。尽管“全球一体化”并不会直接造成他们的失业,但也担心会造成他们的生活水准下降。。

总之,在欧洲各地旅行,碰到示威游行是比较常见的事。我们在汉堡游玩时,就碰到自来水厂的工人为福利在闹市区举行示威活动。看来,西方多年的民主传统,使普通人都懂得了运用他们的公民权利。

 

动物试验

当旅游车驶过爱丁堡大学时,导游指着一大群在安详地吃草的绵羊说,这都是大学用来做试验的,又指着不远处的新房子说,那是动物实验室,原来的房子被动物保护组织烧掉了,这是后来重盖的。几年前,自从世界上首例克隆羊多莉在此诞生后,这里的戒备就更加森严了,根本不让外人靠近。现在,关注克隆实验的已不仅是动物保护组织了,因为影响到人的自身,所以引起了有关宗教观点、社会伦理的广泛讨论,这场讨论还远远没有结论。

 

节省

欧洲人很节省,而且特别注意节省能源。英国路上有不少柴油汽车,因为开起来比较省钱。,据说还有人试验用植物油开车的。我们在伦敦,巴黎,柏林期间,天气很热,但旅馆很少有装空调的。柏林的大学招待所里,电灯都有感应开关,当人出现时,灯才会亮。,在一些城市里,我们常常见到清洁工用条帚扫地,却从来没见过像在北美那样,用鼓风机吹地的。

我们在德国朋友家作客,看到他们在阳台上用矮矮的折叠式晒衣架晾衣,而且家里没有烘干机。这个德国朋友一家曾在美国的凤凰城住过几年。他夫人说,凤凰城就象火炉,既便是湿毛巾拿出来,半个小时就干了,而那里的人还要用烘干机!他们对美国人大量地用一次性的物品也是摇头不已。

我在希思罗机场一楼的整个大厅找不到一个垃圾箱,地面也看不到废弃物,我当时就搞不明白。现在想来,除了英国人的素质习惯好之外,,可能他们就很少用一次性的用品。

 

涂鸦

在柏林,特别在东柏林,满处的涂鸦给人的印象实在太坏了。墙壁,门窗,桥墩,路坡,围栏,车厢,楼梯,通道,电杆,灯柱,广告栏,信号牌,水塔,屋顶,无论是漂亮的新建筑,还是珍贵的古建筑,涂鸦无处不在。够得着的地方不用说,够不着地方也不知怎么爬上去涂的。每天外出,到处看到涂鸦,真让人心烦,心恨,甚至心疼。问起一位德国朋友,他说,是一些不满现状的人,特别是前些年失业率高时年轻人干的,又以东部来的年轻人为多。政府也在管,抓不完,管不住,防不胜防,抓到罚款远抵不上人力资源的支出。

我们在东部的德累斯登和来比锡也看到很多涂鸦。从柏林向外的小城镇无一幸免,连德国皇宫所在地美丽的波茨坦小城也不例外。但远离柏林的西南部的斯图加特,就很少见到涂鸦。

 

 

河流

欧洲的老城都建在河边。古时的人因饮用,灌溉,养畜,航运,自然择水而居。

千百年的积累,每个城市的沿河两岸已成了最美的风光带。因此,伦敦,巴黎,柏林的水上观光,已成了游客最喜欢的项目。

在我们去过的小城,无论是苏格兰高地的因弗勒斯,还是莎士比亚的故乡,或者是法国的斯特拉斯堡,美丽的河流穿城而过,给这些城市带来了灵气。不管是沿河漫步,还是轻舟漂行,两岸的景物就像一幅幅流动的画。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微风中传来教堂悠远的钟声,使人不知是在仙境,还是在梦幻?

 

教堂

欧洲最好的建筑要数教堂了。就象到中国要看庙宇一样,到欧洲必然也要看教堂。中国的庙宇多数建在深山老林,而欧洲的著名大教堂差不多都在市中心的老城区。象伦敦的西敏大教堂,圣保罗大教堂,巴黎的圣母院,法国斯特拉斯堡的大教堂,德国德累斯登二战时被炸掉后又重建的弗劳恩大教堂,都在市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柏林动物园火车站旁边的那座教堂,二战时把教堂的顶部炸掉了,站后,对战争有深刻反省的德国人民没有重修那座教堂,而是紧挨着建了一座方碑式的的建筑,把原来教堂的十字袈安在了新建筑上。现在,那座炸塌了顶的教堂已成了柏林的一个标志,总是在提醒人们记住战争的残酷。

 

马恩雕像

在柏林著名的亚历山大广场,有一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巨大雕像,旅游者来到这里,有的人会在此合影留念。马恩雕像不远处的河对岸,原东德的人民代表大厦,已经颓废不堪,至今还留存在原地。在原东德地区,仍有很多共产政权时期的遗迹。我们在德累斯登市中心,就见到墙上一幅大型宣传画,列宁像的周围是镰刀斧头和一群工农兵群众。德国人民以客观的历史的心态保留了这些遗迹,反映了他们的自信和眼光。

 

新建筑

欧洲有些城市对我们来讲是故地重游,十二年过去了,面貌并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东柏林变化很大,许多建筑都修整过了。现在那里还有很多建筑工地。勃兰登堡前的广场、道路修整得焕然一新。德国把首都从波恩迁回了柏林,新建的国会大厦跨越斯泊列河上,显得极为雄伟壮观。

 

机场

所到各处的机场都与火车站,地铁站联在一起,衔接得很好,交通十分便利。不过安检的速度比北美慢多了,得大大地提早到机场。

在柏林的机场,电子自动登录机还很不普及,在一排柜台前只有一台,而且人们还不习惯用它,多数人仍在柜台前排大队。

希思罗机场真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场,在国际登机楼,有各登机口的普通候机厅,有集中的安静休息处。更有一间间房间的小憩区,里面窗帘低垂,一张张的沙发、躺椅供旅客躺卧休息。还有公用电话间,电脑上网点,甚至还有祷告室。候机楼有餐馆,咖啡厅,点心铺,快餐店。一间间免税店里陈列了各式精美的商品。明亮、柔和的灯光从长长的大厅的一端延伸到远处的另一端,如果步行,足足要走十多分钟才能穿过大厅。当走在长长的大厅时,真以为是身处闹市区的街道上。

 

 

火车

中心火车站都建在闹市区。特别是在德国,一走出中心火车站,就是老城区,沿着步行街走,主要的名胜古迹都在附近。

每个火车站都是敞开的,许多条轨道,站台并列在车站内,上面覆盖着一个高大的拱形透光顶棚。旅客可以根据巨幅显示屏上的信息,找到所乘车次的站台。每一处站台上都按字母排列分成不同的区域,站台上有几个告示牌,上面有每日在此站台停车的时刻表,另外有特别醒目的列车车厢图示表,标明一等车厢,二等车厢,餐车等各车厢在站台对应的位置,旅客很容易找到上车的地方。

大城市之间基本上每一小时发一趟车。车厢里一般都很空,一等车厢更是只有寥寥几人。开车后就有列车员来检票。但很少见到推车卖食品的,需要时可以到餐车。英国的火车上人就很多,从伦敦到爱丁堡来回车厢几乎都是满员的。

 

开车

在北美棋盘式的路上开惯了的人来到欧洲,开车可真不是件容易事,道路又窄又弯,几个弯一拐,就分不清东南西北了。路上跑的一辆辆小车,在北美人的眼中,那简直就是玩具!一旦看到窄窄的停车位,你就不奇怪满街都是小型车了。特别是那英国的左行道,北美来的人一不小心就上了反道,引得满街的喇叭叫。

我们到伦敦时,幸亏有我的老同学来接我们。他绕出机场,驶过许多街道和小镇,顺利地抵达伦敦郊外的汉普顿宫和温莎堡。次日,他又开车带我们去莎士比亚故居,邱吉尔庄园,牛津小城,长途驱车的辛苦不说,凭那在错综复杂的道路上不迷失方向,在窄小场地停车的高超本领,就让我们服了。

 

时刻表

德国人的严谨准时真是难以想象。火车、地铁和城铁,严格准时还好理解,我女儿就一直想搞明白,为什么公共汽车也能准时到站的?德国斯图加特的公共汽车站都有运行时刻表,我们乘了好多趟,车子总是一分不差地到达,哪怕是在雨中!有时车子在站上稍作停留,原来是早到了一,二十秒,要等按时赶车的人。就此问题我们也问过德国当地人,他们回答似乎本该就这样。

该市各个地铁站都有车子进站的倒计时显示器,精确到秒!城西山顶公园新建的地铁站的地面上,还竖了很大的电子时刻表,游客在很远就能看到车子进站时间。

 

地铁音乐家

在地铁的通道里,常常能听到乐器演奏,多半是小提琴,也有大提琴,手风琴,各种打击乐器等。演奏的人男女老少都有,各种肤色都见到过,而且其中不乏演奏得相当有水准。

有一次,我们走在伦敦的帝国理工学院地铁站的长长的通道里,另一端传来优美的小提琴声,为了证实我们的欣赏力,就问我们的也会拉小提琴的女儿。她说,地铁里那个拉小提琴的人,比一些音乐学院的小提琴专业的学生还要拉得好,技巧娴熟,音色优美,而且富有激情!

我在柏林洪堡大学的地铁站,常常见到一位东欧人模样的老人在拉手风琴,微闭着双眼,拉得忘情投入。7月12日,我出门有事,在柏林一个地铁站,见到两位中年女性,一位在调小提琴弦,一位在袈设电子琴。几个小时后我回来,她们还在演奏。当我放一点小钱在琴盒时,伴奏的电子琴手礼貌地向我点点头。我听着琴声走在长长的通道里,心情感到十分的平和与美好。想想几天前在伦敦发生的地铁爆炸案,也不知现在是否还有音乐家在地铁演奏?真想对他们说一声谢谢,给人们带来平安气氛的地铁音乐家!

 

看演出

欧洲的文化生活真是丰富,看演出的机会也很多。

6月21日,伦敦阿尔伯特城的一条大街上举行一整天的艺术节活动,附近的皇家艺术学院,皇家音乐学院,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帝国理工学院等,轮流举行由专业人士演出的小型音乐会。游人可以对照街头散发的节目单,赶往各处看演出,而且是免费的。

巴黎除了位于市中心的富丽豪华的歌剧院外,又在巴士底建了一座新的歌剧院。我们就在新歌剧院看了法国国家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该剧仍然延用已故前苏联著名芭蕾艺术家的编排风格,男女主角的表演无可挑剔,就是结尾时舞台上的气氛太阴森,让人透不过气来。

一天,偶然在柏林街头看到西班牙弗拉门戈(吉普赛舞蹈)国家歌舞团的广告,我们匆匆赶到柏林歌剧院,幸好还有余票。一共演出了三组舞剧,特别是以著名乐曲“Bolero”伴奏的舞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应。独舞的男演员赤裸着上身,周围是一群身着大红宽摆裙,黑亮的发髻上插着大红花的女伴舞演员,随着乐曲,由轻到重,由慢到快,长达17分钟地劲舞,我对独舞男演员的演技和体力佩服不已。整个舞蹈热烈奔放,看后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后来我们又在柏林看了一场由法国著名哑剧大师Marcel Marceau 的演出。人场后才发现,还有许多只买到站票的人在走道上看。我们在国内时就听说过大师的名字,大师现年已82岁了,画着几十年不变的白脸谱,在两个小时的演出中,一个人出场,再现了不同场景,不同人物的近十幕哑剧,包括瓷器店,公园,咖啡馆,街头音乐家,看护幼儿的人等,维妙维肖,使人忍俊不已。老人虽已弓背,但还是很精神,当天是他在柏林的最后一场演出,第二天又要赶往别的国家。演出后,老人因观众的热情,谢幕七、八次。为看这场演出,我们是在来比锡少待了一天赶回柏林的,觉得很值得,真是大开眼界,原来哑剧是可以这样演的。

 

穿着

十多年前,我们曾住在欧洲。那时候,我们还是穷学生。每次我在地铁或巴士上,觉得周围的人穿得真讲究,特别是女性,都穿着质料精良、做工考究的裙装,帽子、拎包、鞋子,甚至雨伞,都和衣裙搭配得那么和谐。相形之下,自己有时就不自在。到北美以后,周围的人都穿得随便,自己也就没有压力了。

十多年后再回欧洲,觉得人们的穿着也比以前随便了,特别是大城市中的年轻人,已经和北美没有区别了。中小城市的人还是比较讲究,街上的女性一个个穿着美丽的裙装,裙角随着走动的步伐在夏风的吹拂中摆动,真让人赏心悦目。我在法国西南部的图卢斯向一位姑娘问路,走近时我发现姑娘长得真美,当她转身离开时,我注意到她穿了一条嫩草绿为底色、浅玫瑰红大花的连衣裙,肩披一条同样嫩草绿的薄长巾,手中的拎包,脚上的凉鞋都是嫩草绿色,我想,她真是把花园穿到了身上!

 

早餐

在欧洲见到的胖人比较少。关于这一点,我与住在汉堡的老同学谈起过。他说,很多德国人告诉他,欧洲人的早餐要像凯撒大帝,中餐要像国王,晚餐要像乞丐,所以胖子少。听听还真有道理!

欧洲人早餐的丰盛我们是从威廉堡的一家三星级家庭旅馆开始感受的。苏格兰高地的威廉堡是一个以旅游为主业的小镇,几乎家家都用自家房屋经营家庭式的小旅馆,而且按星级标准管理,也上网招客。这家旅馆是我住过的旅馆中最感到温馨的一家旅馆。我们刚安顿下来,房东老太太就来告知早餐食谱,并征询我们的要求。次日早餐时,除了果酱面包,牛奶麦片,有煎蛋,有煮蛋,有冷盘火腿肠,有热煎咸肉肠,饮料有两种果汁,还有咖啡和热茶。我们非常满意,因此在餐桌上多留了几镑小费。

后来在斯图加特,旅馆也是包早餐的,品种更加繁多,面包,果酱,黄油,奶酪,火腿肠,鱼子酱,鸡蛋,水果,糕点,牛奶,果汁,矿泉水,咖啡,热茶等,每一类食品都有好几种任人选用。

在柏林的一家四星级旅馆,自助式早餐就更丰盛了。隔水加温的器皿中是各种煎煮的肉制品和蛋制品;插在冰块中冷冻的是葡萄酒;圆形的脆饼上铺着青的、黄的、红的各式蔬果;椭圆形的白鸡蛋上堆着金黄色的、紫色的、黑色的各种鱼子;小方块形的奶酪有一、二十种,薄薄的生鱼片也有近十样;琥珀色的火腿肠肉冻夹果仁,五彩缤纷的水果瓜类,还有各种酸奶布丁,各式面包,果酱黄油,蜂蜜可可酱,果汁饮品,别说尝了,看得都让人眼花撩乱。

 

餐馆

从五月到九月,法国的餐馆都把餐位摆到了门外。无论大街小巷,每家餐馆的门口都坐满了用餐或等候的人,这真是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法国人中午有两个小时的用餐时间,坐在室外的餐桌旁,抿饮着葡萄美酒,享用着法式佳肴,观赏着街面上流动的电影,法国人真悠闲!

傍晚时分,要想在好一点的餐馆找个位子都很难。坐下后,等个一、两小时是很常有的事。在四十万人口的小城图卢斯,大街小巷,遍布餐馆,而且处处客满。我们和法国朋友一起进晚餐时,好奇地问,法国人是不是天天上餐馆?他说,一般人每周也就一、两次,毕竟消费不起。

北美人吃鱼去头去尾只取中间一段。法国的餐馆里,不仅能见到整条的鱼,还能吃到小牛头、鸡心、鸭肝和兔子内脏。

 

咖啡店

市区到处都有咖啡店。夏季时,街上又出现了露天咖啡座。遮阳伞下,一张小桌,几把藤椅,三两朋友,慢慢地聊。一杯咖啡,几块糕点,细细地品,那才叫享受!

汉堡的老同学请我们喝咖啡,他说这几年和系里的同事已经养成了每天聚在一起喝咖啡交谈的习惯,而且也学会了品咖啡。他要来最浓的Espresso,其它的人都要了较淡的咖啡。那店里的咖啡是一杯一杯做出来的,咖啡端出来时,散发出浓郁的香味。Espresso还配有一杯清水,可见味道之苦,据说苦过之后回味无穷。相比之下,星巴克只是提神、解乏,甚至是解渴充饥的地方。

 

糕点

欧洲的蛋糕真是太吸引人了,不像北美的那么腻甜,是一种淡淡的甜,浓浓的果香和奶香,味道好极了!色香味俱全,品种很多,价格又不贵,一个多欧元就能买到长方形的一块,而且到处都有糕点店,里面各式各样的糕点,简直就像艺术品!凡是看到的人,谁能忍得住?难怪我刚回北美,熟人一见到就说:“你胖了!”,但我当时哪里顾得了那么多。

 

巧克力

德国的巧克力很有名。柏林市中心有一家始于1863年的巧克力名店“Fassbender & Rausch”,里面的品种有近百种之多,有夹各种果仁的,有含各种酒味的,还有按不同苦味分级的,从35%最淡的苦味到75%最浓的苦味,多得让人无从选择。

我们到汉堡刚下火车,我的老同学夫妇俩就拎了两盒巧克力来接我们。一块是汉堡的城徽-税关的图案,一块是汉堡的著名标志-挑水男子的图案,产自始于1803年家族作坊的“Niederegger”名厂。盒上的文字说明,该产品的原料选自地中海地区的芳香型杏仁,用传统方法制作,内有24%的巧克力,而不含任何糖份,形成了特殊的味道。看着上面逼真精巧的图案,我们只有当艺术品存入了冰箱。

 

手机

在欧洲不大见到象在北美那样,街道上,商店里,甚至满校园走动的人都在打手机。

在伦敦,有手机的人要到小店用卡充值,而且每分钟很贵。因制式的不同,北美的手机不能在那儿用。我的同学把手机借给我们带到法国和德国使用,即使在法国南部小城蒙泊列,音质都很清晰。当然,跨越国际的更高达一镑多一分钟。

公共场合很少听到手机此起彼伏的噪音。伦敦至爱丁堡的火车上贴有告示,规定只能在车厢连接处使用手机,在四个小时的路途中,满车厢的人没有一个打手机的,只见到一个人走到车厢连接处接听手机。除了收费贵的原因以外,欧洲人在公共场合总是习惯保持很安静。

 

上网

在欧洲上网可不太方便。好几个亲友家都是用电话线上网。有的旅馆有网吧,收费的起价是3英镑。而很多旅馆则无法上网,包括在法国马赛的四星级的假日酒店和柏林的四星级旅馆,都没法上网。伦敦的几个主要车站附近都能找到网吧,上网的人有住在附近旅馆的游客,也有伦敦口音的本地人。法国西南中小城图卢斯的旅馆倒有宽带上网,但天线装在地下停车场,三楼就接不上信号,只好捧着笔记本电脑坐在一楼的接待厅。苏格兰高地的小镇威廉堡唯一的一条短短的商业街上,也有网吧,人夜时分,除了餐馆还在营业,小小的网吧里仍然坐满了外地的游客。

 

烟虫

欧洲抽烟的人真多,特别是女性。很多公共场合并没有禁烟标志,因此到处有人抽烟,他们也注意离人远一点,但恰好站在下风的人也只有闻烟味了。当地人好像也习惯了,只苦了我们,悄悄地移来移去,还是躲不掉。有的火车只在车厢中间用玻璃挡板隔成抽烟区和禁烟区,烟味还是会飘过来。

尽管香烟盒上写有警告:科学证明,抽烟会使皱纹增加,皮肤衰老。但并不妨碍穿着最美时装,用着名贵护肤品的法国女郎,翘起纤纤玉手夹着香烟,坐在餐馆里聊天,抽了一支又一支!

 

后记

这次去欧洲,觉得伦敦真是一座教育事业最杰出的城市,不仅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几所大学,还有那么多著名的中小学都值得看。美丽浪漫的巴黎,真是旅游者最喜爱的地方。有着许多二战遗迹的柏林,真是一所思考政治的地方。

欧洲之旅感到最值得的是,去了几所著名的大学,去了大英博物馆,卢孚宫,奥塞美术馆,柏林的二战遗迹和倒塌的柏林墙,而这方面的印象,一时确实难以下笔。文明古老而又现代的欧洲,真是一本厚重的书,当你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像喝着一杯上好的葡萄酒,浓郁醇厚,当你合上这本书的时候,回味无穷,隽永绵长。

(写于2005年8月19日)

 

(原创版权,如欲转载,请与“北美女人”创作群联系 www.nawomen.com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