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楼兰:女童军的故事(三)

(2005-04-16 15:23:30) 下一个

塑造女孩灵魂:组织结构与功能——女童军的故事(三)

 

·楼 兰·


*逢意外更显出训练有素*

    记得911事件刚刚过后的那个周末,受到重创的纽约客们尚惊魂未定,纽约市的学校都未恢复上课。而在纽约法拉盛图书馆前,我却遇到一队华裔男女童子军,在成人义工领队们的带领下,向路人分发他们亲手用红蓝白三色彩带制作的别针,以鼓舞民众士气。他们是纽约佛光山童军团的成员,一群坚强勇敢助人为乐的孩子。

    911恐怖攻击事件之后一个多月,美国总统布什在宣布向本 拉登宣战轰炸阿富罕的同时,在首都华盛顿举行新闻发布会,号召全美国的孩子们援助阿富罕儿童。面对数百名来自各儿童组织和学校的少儿代表,总统呼吁:“我希望美国所有的学校学生、男童军、女童军和其他儿童组织的孩子们,一人一元,资助战火下的阿富罕儿童……”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演讲中,男女童军是总统唯一点名提及的儿童组织,说明该组织在美国儿童课外教育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布什总统还建议男女童子军组织对孩子们的捐助行为设立奖牌、进行表彰,可见他对童子军活动的熟悉程度。

    麻州的一名少女童军和她的小队首先提出以栽树来悼念911遇难者的建议,并通过女童军组织的庞大会员网传达到美国各地,很快全美少儿团体和学校都掀起了植树纪念遇难者的活动。

    美国女童军在911之后适时推出的“静思理疗”奖牌,指导孩子们将集体讨论抒发内心忧虑,与练习类似瑜珈气功等陶冶性情的个人静思方法相结合,来学会消除恐惧与压力,坚强开朗地成长。加州硅谷的女童军们在实习了此项目后,除了较快走出恐怖攻击事件阴影外,还能帮助因经济不景气而遭解雇的家长们度过心理灾难关。这些都曾被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大家可能还记得,911之后,美军轰炸阿富罕时,有两名在当地志愿服务的美国女青年被扣作人质,曾受到全美国人民的关注。当她们终于被释放时,由于没有通讯工具,来接应的美军不知她们所处的确切地点。其中一位姑娘用儿时在女童军里学来的技能,点燃篝火为直升机指路,使人质们顺利及时地被营救。

    “危难时刻见真金”,其实只是童子军活动的典型作用之一。该组织更主要的目的,是在平常环境中培养孩子们全面发展,在生理心理感情上健康茁壮地成长。美国是个富裕先进的国家,人民平均生活条件优越。但大家会发现,在此环境中生长的美国儿童却普遍并不养尊处优,更少见中国大陆独生子女们的那种娇生惯养与专横跋扈。除了美国家长们比较注意孩子们的品行个性培养外,也是因为美国的校内外少儿活动为孩子们创造了多方位锻炼的机会。多年来,童子军组织就把千千万万孩子培养成为坚强、能干、懂事、热心助人、遵纪守法的公民。

    女童军运动并根据女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和需求,培养锻炼她们自我保护和应付意外情况的能力。有不少发生在和平时期的真实例子证明,经过女童军锻炼的孩子们在发生火灾、车祸、别人被食物哽咽等危急情况时,能够临危不乱,利用童军活动中学到的知识本领,拯救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佛罗里达州曾发生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大汉在快餐店吃汉堡时被哽咽窒息,旁边一位年仅十二岁左右的小女孩走过来,从背后环抱大汉腹部并猛勒数下,使受难者吐出阻塞物。获救者感谢不尽并问小姑娘如何学会这套急救法,女孩子耸耸肩说:“因为我是女童军!”这位获救者后来向当地女童军分会捐款数千元,以资助她们继续开展紧急救护培训。女童军并寻找这位不留名的女孩,要将其命名为小英雄。而类似救人助人的事迹,在童子军中屡见不鲜。

    童子军运动之所以会在全世界长盛不衰,是因其以从小培养孩子们具有较高素质为目的,顺应了人类成长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人类基本素质可分为几个层次:一,体格、心理、精神健康;二,生活技能、应变、求生能力;三,品德、性格、社交能力;四,知识、学问、职业技术。

    人首先要有健康的生理心理体质(哪怕有残障者也可以做到心智强健),才能正常生活;其次要具备动手能力、应变与求生等技能,才能妥善处置人生的各种状况。这两层人类最基本素质的培训正是童子军运动的初衷和强项,也是从学校和其他课外活动中不大有机会学到的。再高的层次的德才教育,也是童子军的培养重点。“德”,是做人的道理;“才”,是谋生的手段。有“德”者,哪怕正规教育程度不高,也可以做个好人,生活得有意义。当然再能够学习掌握更高级的知识而多“才”,就能以更高水准为己谋生也为社会作贡献。对于女孩子来说,培养她们从小体、技、德、才兼备就更为重要。

    中国最近出了这样一个神童陨落的例子。家长为了使“神童”孩子早日成才,从小包揽了他的全部生活照料,母亲甚至陪他去上大学,让他全神贯注攻读学业。虽然这个男孩确实聪明过人学业优秀,却几乎没有任何生活技能,不懂丝毫处世之道。当他到北京读研究生而不再允许家长陪读时,他便无法应付生活和学习,造成心理病态,只得退学回家。这是个培养失败的极端例子。此例失败的原因其实显而易见,它违反了人类素质培养要从基础过渡到高端的正常程序。企图跳过体、技、德的基础培训锻炼,而一步到位去成“才”,培养出来的只会是畸形怪胎。可悲的是,尽管熟知“揠苗助长”的寓言,中国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甚至一些专业教育人士,却不懂儿童行为教育学中这些最基本的道理。而在美国,像童子军这样的普通少儿组织,都是以这些科学原理去设计科目内容,按部就班地全面培养健康人才。经过这样的组织培养的孩子们确实在各方面都比较训练有素。

    女童军的全面培养素质目标,在其守则中得到体现。有一位中文学校负责人,以前不甚了解美国主流儿童组织,后来作了番调查研究后,对美国女童军守则称赞有加,并感慨道:“如果我们华人的孩子,甚至包括成人,都能够照这守则去作的话,就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使整个社区和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美国女童军守则》
    我将尽我所能做到
    诚实及公正,
    友善及助人为乐,
    体量及关怀他人,
    勇敢及坚强,
    并对我的言行负责,
    以及
    尊敬自己和他人,
    奉公守法,
    善用资源,
    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并团结所有女童军姐妹。

*年龄阶段与全面发展*

    女童军的基本培养宗旨,原先包括一个基石、四项目标、五个世界。基石是指女童军的誓言和守则。培养女孩的四项目标在前文曾经介绍。而所谓“五个世界”指为了培养上述各层次人类素质而设计的几方面具体活动内容,即:艺术创造(学习文化艺术以培养创造性和自我表现力);人类文化(与人交往以了解多元文化、培养尊重感激等社交技能);安全健美(学习营养健身知识技能以增进身体与精神健康);户外运动(参与体育及户外运动以鼓励勇敢坚强并树立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意识);现代未来(学习现代技能以掌握了解新科技并思考未来)。并设计了各种相应的奖牌,作为女孩们完成项目的鼓励嘉奖。随著时代发展,各种人文科技学科领域已互相交错,这“五个世界”也不会再那么泾渭分明,女童军也对其提法进行了改革,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主要活动内容仍然是这些方面的综合体现,就是培养女孩们体、技、德、才的全面素质。这与中国教育提倡德、智、体、群、艺全面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处。

    女童军这样的校外儿童团体,采用的是“寓教育于娱乐之中”的方式组织少儿活动,也就是说,通常不是采用课堂上课那样的死板形式,而是通过游戏、动手实践、户外运动、旅行等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家庭中接触不到的生活,学习课堂上和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技能。然而,不少华人家长只注重让孩子正经八百学知识,却看不起这些灵活有趣的教育形式。曾有华人女孩参加了小女童军,但其父亲来看了小队活动后,认为孩子们不外乎唱唱歌、做游戏、做手工、吃点心,然后就是互相追追跑跑打打闹闹,什么正经东西都没教,便感到是浪费时间,不想让女儿参加了。这反映出家长们不了解儿童成长阶段的需求。

    少儿行为发展研究发现,不仅男孩女孩各有特点和需求,孩子们成长的不同年龄阶段还需要某些特定的技能培训和社交活动。而我们华人家长往往对此毫无了解,一些业余从事少儿教育的华人(如中文学校老师),也因为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心理学培训而对此没多少概念。我曾经根据美国少儿团体及其他专业培训的内容原理,总结制作了一张简化的《儿童心智发育成长阶段》表格,一目了然地展示了儿童成长期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在为一些中文学校的家长、教师们举办的培训讲座中,这张表格对家长和老师们启迪非浅。

    童子军这样的具有强大专业队伍的少儿团体,就是根据少儿生理心理发展阶段,来科学精确地划分年龄级别和开发活动内容的,还对所有成人义工职工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知道如何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进行辅导。例如,五至八岁的孩子好奇心强、兴趣广泛、但耐心和持久性差,每堂课或每次活动就一定不能以刻板形式重复老一套,而要五花八门都学点。这个阶段的重要教育项目之一,是对孩子进行体能与肢体动作训练,包括“大动作”(跑、跳、投、平衡等)和“微动作”(手指灵活性等)。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人缺乏“运动细胞”即动作协调性差,别说练体育不行,连走路都会“一顺边儿”。这些人就是小时候在该培训肢体动作的年龄没怎么玩过体能游戏或运动项目,错过了最佳锻炼时机,到十岁以上再去训练这些已经晚了。可别小看“游戏”的功能,女童军根据这个年龄段女孩特点设计的活动,看起来是跑跑跳跳做游戏,或者剪剪贴贴做手工,其实就在训练她们的肢体大动作和手指微动作,同时也让她们懂得如何遵循“游戏规则”和“团队协作”,以及受到艺术创造力培训。这个年龄的女孩们尤其是不爱运动的华人女孩,通常在学校较少参与体能锻炼,如果家长不注意通过课外活动弥补其体能弱项,而宁可督促她们补习功课等,可能会耽误了全面发展时机。

    女童军活动与其他课外学习班的不同之处,就是其多样性。有些华人家长认为这是“万金油”,哪样本事都学不专。其实,少儿们的兴趣与能力都没有定型,让他们有机会广泛尝试各种活动,反而便于他们找出适合他们的项目。而很多华人家长都早早送孩子学弹琴、跳舞、画画或某种专一体育项目,多年之后发现孩子根本无兴趣也不是这块料,结果是欲速则不达,枉费了时间和金钱。

    美国女子足球队的著名门将米娅,就是少儿时代在女童军活动中接触到足球运动的,开始是游戏般的玩耍,使她对参与过的若干种文武活动都感兴趣。继而她发现自己很有足球天赋,逐渐爱上并最终投身于这项运动。

    童子军组织给予孩子和成人们进行多方面体验的机会。家长们通常没精力和能力带孩子尝试文武多样的课外活动,那么何不借助少儿团体的力量和资源,让孩子们不是按照家长一厢情愿的期望,而是通过亲身体验去发掘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呢?参与这些种类繁多的活动,也有利于孩子们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增长各类知识技能,全面发展。

*满足孩子的归属感*

    参加过童子军传统活动的华人孩子和家长,都知道过组织生活有一些固定的形式,如穿制服、背诵誓言、敬礼、燃烛或国旗仪式等,有人觉得有点象帮派组织。有一所中文学校已经与本地女童军分会合作多年,在春节前后向女童军们宣传中华文化,但当谈及进一步合作将女童军活动引入中文学校时,负责人们却生怕引进帮派组织而拒绝。这种误解,不仅是对童子军组织缺乏了解,也是对少儿成长特点和儿童团体的组织理念缺乏认识。

    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需要体验友谊和团体归属感。根据《儿童心智发育成长阶段》表格,九到十二岁是孩子们培养感情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知心朋友,将会影响他们毕生的交友能力。而十一、二岁起进入青春发育期之后,他们更具有群体意识,惧怕孤立,对“伙伴压力”(Peer Pressure)敏感,自信心下降,尤其女孩子会感到自卑沮丧,需要有别人帮助才能克服困难。这个阶段的少儿渴望能从属于某种团体,会因伙伴们互相帮助而具有“归属感”和“荣誉感”,有助于增强自信心。童子军其实是根据孩子们的这种“归属感”需求来设计组织生活形式的,在一些成人看来似乎“夸张”、“傻气”或像“帮派活动”的仪式,对少儿们来说却是一种“庄严”、“神圣”和“酷”,他们也从中学习了组织纪律性。

    在制定对新一代的培养方针时,如何恰当引导青少年的这种“归属感”是教育部门和少儿组织的重要任务之一,若不向正面引导,就很可能走向反面。来自中国大陆的中年人可能还记得童年时作为少先队员的荣誉与自豪,或因政治原因被歧视而不能加入党团红卫兵组织所受的打击。中国文革时期的红卫兵运动,就是利用青少年的团体归属感为政治服务,诱使他们步入狂热的极端,误导了整个一代人的成长方向。

    近几年,美国不少地区,青少年帮派都有抬头趋势。在新泽西,帮派甚至开始在小学生中招募成员。纽约地区更有亚裔青少年团伙出现。实际上,组织帮派往往是弱势群体保护自己的措施,在成人社会也是如此。亚裔少年儿童在学校内外遭欺辱的案例时有发生,而如果家长、学校的威力不足以保护这些孩子,他们就不得不自己想办法拉帮结派来保护自己。问题是,这些办法是否恰当而合法。如果帮派超越了社会法律准则,就蜕变成犯罪团伙。少年儿童的思想行为尚不成熟,更会被坏人利用走入歧途。我们不应仅责备这些少年儿童,而应反醒一下是否因为成人们的疏忽和没有正确引导,才迫使他们另立歧径。

    美国的中小学课后时间充裕,而精力充沛的孩子们如果在此阶段没有正当而多彩的活动可参与,就会想法搞怪。少儿成长期的“归属感”促使他们渴望在学校之外的社会上也属于特定团体。他们并会以拥有统一的组织标志、誓词等为“酷”的象征。没参加正当健康儿童团体的孩子,更容易被不正当组织所吸引,可能走上扰乱治安的邪路。

    数年前,曾有个以“蒙古男孩”为名的东南亚寮国苗族青少年团伙,以其民族具有早婚和抢亲风俗为借口,在加州明州等寮裔聚居地区,劫持寮裔少女进行轮奸甚至逼迫卖淫。警方侦破此重大案件后,曾在美国主流社会引起巨大震惊,因案件涉及的数十名罪犯和受害人,除个别成人外,大都是十几岁的少年少女。那些寮裔新移民子弟的家长忙于谋生很少与孩子交流,又因不了解美国文化无法引导孩子参与正当少儿活动。而这些缺乏成人正当指导的青少年,挣扎在美国主流文化与本族裔传统的矛盾中,从两方面吸取的都是负面成分(如美国的暴力和本族的落后风俗),步入了犯罪歧途。后来加州一些寮裔社团与当地女童军分会组织寮裔女孩参加女童军活动,掌握保护自己防范罪行的本领,健康坚强地成长,使罪犯无机可乘。此例说明,只有引导下一代参加正当组织活动,才可远离非法帮派,防患于未然。

    美国有许多适合各年龄阶段孩子参加的少儿团体,如男女童军、男女童俱乐部、男女青年会、四健会、营火男女童会等。与一些较地方性社区性的儿童活动来比,这些历史悠久资源庞大并有统一纪律与服装的全国乃至国际性组织,更能使孩子们具有团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越是在学校和社会上感到孤立无援的少数族裔尤其是新移民孩子,越应参加并依靠正当强大的主流团体,而不要寻找非法靠山。有位母亲曾告诉我,她的华裔女儿在学校受到别人嘲笑欺负时,她所在的女童军小队的非华裔小姐妹们都为她撑腰。那女孩很为自己比其他华裔孩子多了团体优势而感到自豪,因此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女童军的坚定成员。

*塑造新一代的灵魂*

    有人说,包括童子军在内的所有少儿组织都有“洗脑”(mind shaping)功能,美国童子军更是按照基督教的教义来对儿童洗脑。这种误导恐怕会使一些不希望成为基督徒的家长孩子望而却步。如果说“指导新一代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即塑造灵魂的“德育教育”算是“洗脑”的话,那么这确实是所有少儿组织的主要功用。少年儿童本来就处于成长期,生理、心理、感情、品德等各方面都需要从头塑造,如果不从小往正面去引导塑造,他们就兴许会成长得歪斜不健康。

    一些华人新移民家长,常抱怨美国学校不注重学生的思想行为道德教育。殊不知,美国讲究专业分工,学校老师的主要职责是传授学业知识即育“才”(包括智育和体育),而品德教育(德育)则需要靠全社会来完成。在美国的社会道德教育中,宗教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这个基督徒占大多数的国家,宗教确确实实是政府利用来维护人民道德的一个有力工具。很多团体组织和学校都是以基督教为纲而创建的。例如“基督教青年会”(YMCA)创立时就规定会员必须是“青少年男性基督徒”,当然随著时代发展,该组织虽然名称未改,却已经不强调其宗教性,而且向男女老少都敞开大门了。美国的很多私立大中学校也是教会拥有。例如著名的耶鲁大学,当年就是因为嫌老牌的哈佛大学不够遵循基督教传统,而另起炉灶创立一所完全基督教的新学校。时至今日,耶鲁恐怕也不那么强调其宗教特色,而无论信还是不信基督教的学生,恐怕都不会因为顾忌基督教信仰而拒绝进入这所常春藤名校就读吧!不甚了解美国的宗教国情的新移民们须知,在这个基督教立国的国家,宗教的影响可能无所不在,但不要为躲避宗教而因噎废食,妨碍了参与正当的组织或活动。好在美国是个讲究民主包容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在开明的组织和学校中,是不会勉强人们接受宗教信仰的。

    美国女童军近年进行过一项女孩们参与宗教活动的调查,发现在十一至十七岁的各族裔少女中,坚持出席宗教活动的占大多数,而且越年长比例越高且越主动。例如十一至十三岁的女孩约有近百分之六十每周去教堂,而十六、七岁的就有超过百分之七十自愿热衷于教会服务。在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很多美国人看来,教会不仅是一个传道祈祷的地方,更不是一些无神论华人认为的是“宣传迷信的场所”,宗教团体也是一种组织,一个社区,一个社交圈,一个文化交流场所,一个可以净化心灵并奉献自己爱心的去处。既然宗教已经在美国占有了如此广大的市场,男女童子军等儿童组织就不能不考虑与宗教机构合作。但美国女童军本身不具有任何宗教性,也绝对不会向女童军会员灌输基督教理念,恰恰相反,是将女童军活动介绍给不同宗教团体中信仰各类宗教的女孩和成人。

    可能有一些个别事件,给童子军的形象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和误解。前两年有这样一件男童军领队控告该组织的案例,那名义工领队从小就参加童子军,获得过老鹰童子军的最高奖,在学校也一直是一名优秀学生。他上了大学后仍然热衷于担任男童军的义工领队,但他公开宣称自己是个无神论者。他的无神论观点在作为男童军少儿成员时获得接纳,但当他要当指导其他少儿的领队时,却遭到男童军组织的拒绝,他为此提出上诉。还有同性恋义工领队控告男童军的案件,也是因为该组织不同意有同性恋倾向者担任义工。男童军组织虽然打赢了官司,但引起该组织歧视无神论者和同性恋者的非议。对于要包容所有信仰理念的少儿组织来说,有些尺度确实很难掌握,排斥歧视无神论和同性恋者已不符合当代潮流,但若接受他们,又会引起一些思想保守的家长的反弹。作为历史悠久的少儿组织,男女童子军都不知经历过多少风雨,也在不断为适合时代需要调整组织策略。

    需要说明的是,美国男童军和女童军是各自为政的两个不同组织,在对待宗教和性倾向等的态度上,这两个组织是有很大差别的。贝登堡当年在英国发起童子军运动是没有宗教意义的,但这运动推广到世界各国,则根据国情结合了本国的文化与信仰特点。在美国这个基督教国家,少儿组织以宪法为基加入些教义内容也无可非议,男童军至今仍坚持“以信仰为基础”(Faith Based)的原则,因此会抵制无神论领队。而美国女童军的创始人朱莉娅 歌顿具有高瞻远瞩,当年就没有为这个组织定下宗教框框,因此女童军对待宗教与性倾向的态度要开放的多,包容各种信仰和无神论,并通过对其誓言中的“上帝”God加注进一步淡化基督教色彩。女童军采取“不问性倾向”的态度,接纳同性恋女孩和成人参加组织,也可以担任领队,但规定不可在组织内宣扬同性恋倾向。男女童军的不同态度有创建之初的历史原因,也有决策总部所处的现实环境的影响。美国男童军的总部位于民风淳朴观念保守的德州达拉斯地区;而美国女童军总部则位于最前卫又多元化的国际都市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

    美国女童军近年来大力向具有不同文化信仰背景的新移民和少数族裔推广其服务,也引起传统基督教社区的一些意见,发生的几出争议事件与男童军遇到的案例正好相反,也体现出这两个一母同胞的少儿组织在一些意识形态认同上的差异。南方某地的女童军分会,组织女孩们参加当地一个向少儿推广生理卫生与性启蒙的非营利机构举办的科普教育活动,由于内容涉及性教育及避孕等,却引起当地基督教会和一些传统观念很强的家长的杯葛,认为女童军搞这些违反基督教义的活动是背离其组织传统原则。教会领袖还通过媒体号召抵制购买女童军饼干。经验丰富的美国女童军总部和当地女童军分部妥善地处理了该事件,获得了家长、教会和科普机构双方的理解,教会领袖又鼓励大家去买女童军饼干了。这件事经过媒体报道,反而大大提升了女童军的威望。

    另一个更极端的例子发生于中部某州。那里的一些具有“白人至上”思想的原女童军义工骨干,觉得女童军近年广泛吸引少数族裔及非教徒的新策略和引进的一些现代教育项目背离了传统。向女童军分会和总部提出意见得不到赞同后,她们“另立中央”,从女童军分裂出去成立了一个叫“传统淑女会”的组织,在其纲领中就明确提出“服务于白人基督教社区”,该新组织其实还换汤不换药地采用女童军的教材内和形式容来指导女孩,同时却用各种方式攻击女童军的“自由化”。在自由民主的美国,“结社自由”是人民的权利,人家的组织宗旨只要不违背宪法就可以合法存在。美国女童军坦然面对这些挑战,仍坚持其容纳(inclusive)而非排斥(exclusive)多元化的服务方针,相信历史将会给予公正的评说。

*流水般灵活的组织形式*

    有些家长觉得童子军有点象军事组织的结构,下级服从上级服从,新来的听从元老。前面提到,贝登堡开创童子军运动时是有军训意识,而现代童子军活动已经与当年有很大不同。美国的教育理念中,对男孩和女孩的个性培养目标有很大不同,男孩子要做到坚韧、刚强、冷静、不爱哭、喜欢挑战,就需要多经受些军队般的锤炼,因此男童军的军事色彩较重些。而女孩子则要培养温柔、关切、奉献、博爱、宽厚等品格,这同样需要通过与人交往的团体组织形式来熏陶。根据女孩兴趣特点和培养方向,女童军的项目内容和活动方式与男童军不同,不采用军事化形式。至于服从于纪律听从指挥,倒是孩子们应该学习的。

    美国女童军的组织结构可用一张“扩展圆圈”图表来表示,那是一组同心圆。最中心的小圆里是“女孩”(Girl),代表组织的每一个基本个体。往外扩大一层是“小队”(Troop)或“团组”(Group),这是由成人义工领导的最基层组织单位。然后是“服务组”(Service Unit),通常以市镇为单位,由富有经验的义工负责,统管协调本地区内的所有女童军小队和团组。再扩大一级是覆盖数十市镇的“地方分会”(Council),这里才有授薪员工,具体负责本地区的会员发展、项目安排、组织活动、培训义工等所有事务;全美国目前共有三百多女童军分会,每个分会管辖的女孩与成人会员从数千到近十万不等,而分会的专业全职员工人数少的才几人,多的不过几十人。统帅所有分会的是美国女童军“全国总部”(Headquarters),负责统筹制定策略、出版教材宣传品、提供职工培训资源等战略性任务。再推广一层的大圆圈,是美国女童军还属于“世界女童军协会”(WAGGGS)大家庭,其包容了一百四十多个国家的女童军组织。这种层级编制体现了组织严谨性,多年来管理良好,运行有效。

    不少对女童军感兴趣的华人家长和女孩,常问的问题是:“到哪里去参加女童军?”“在什么时间和地点活动?”往往以为像送孩子上学或参加课外班那样,先知道地点时间课程内容再去报名。而童子军的活动形式与学校和一些其他少儿服务机构有所不同,因此较难以几句话说明活动场地和时间。在此用“山不转水转”来打个比方。

    美国的课外少儿团体有多种形式,像男女青年会(YMCA、YWCA)目前都设在固定的场所,并有健身房游泳池等设施,其活动除健身运动外,也有适合老中青少的各类项目。男女童俱乐部(BOYS &GIRLS CLUBS)也在一些地区有校舍,在不同时段开展各类活动。参加这些课外组织的活动,都需前往其设施所在地,就像去校址固定的学校上学。

    这些有固定场地的机构如同不动的“山”,想游山者必须亲自登山到访。每座“山”有确定的地点,但如果住家附件没有“山”,那么观景得跑远路,就不那么方便了。因为少儿课外活动需要长期参与持之以恒,最好能有近便之处。

    童子军活动的形式则是“化整为零”,好像能够流动的“水”。在有些地方,“水”可以汇成地点固定的湖泊甚至大海,就像女童军设在各地的办公室、露营地、活动中心等设施,可供女孩和成人会员聚会活动。而“水”的灵活之处还在于,能形成河流小溪或化为雨露,渗透流淌到每一地区,因而很难一语道清“水”到底在哪里。女童军活动也好比天降甘露遍撒大地,滋润著住在任何地方的女孩们这些幼苗茁壮成长。但如果你想将这甘露留存利用,则还需自己作些准备,大到修水库水塘,小到备水缸水桶,不然的话,仍会错过利用甘露资源的机会。

    理论上讲,女童军活动可以在城乡郊区任何方便的时间和安全的地点举行,但也需具备基本条件:首先要有一定数量的适龄女孩,其次要有成人义工,然后义工们要想方设法安排合适的场地与时间。至于活动内容,女童军组织则可提供教材和培训,成人义工和女孩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需要来设计创新。

    按传统,每个女童军小队都有若干名成人义工负责组织,领导著同一年龄级别的女孩。成人领队们可以发挥所长,就近自行寻找场地,如放学后的学校校舍、社区中心、公寓楼内的会议室、教堂等,以可免费或低费使用为准则。因为女童军活动收费很低,旨在使各种经济条件的女孩和家长们都有机会参与丰富多采的活动。由于美国女童军历史悠久名声大,很多社会机构、学校和宗教团体都愿意借场地给女童军用,或与女童军联合开展活动。不少亚裔社区团体已经拥有自己的场地,也有很多愿意服务孩子的热心义工,就如同已有现成的“水库”,只欠“引水”了,可以主动与本地女童军分会联系,请她们派人来协助培训义工、开动女童军小队。而将来活动的效果,则有待于义工们的长期努力。男女童子军都是以成人志愿者为基础的儿童团体,因此特别鼓励家长参与作为义工。如果家长无法参与服务,从组织角度讲,不应该影响孩子的参与。但家长的参与和奉献,无疑对孩子们是榜样与鼓励,也有利于亲子互相了解共同促进。(关于成人参与义工服务的收益,留待后文叙述)。

    纽约法拉盛的角声中心一直想利用其良好的场地资源为华人儿童和家长提供服务,但原先因为缺乏经验,组织了若干活动都不太成功,尤其难以吸引孩子们长期坚持参与。后来他们与大纽约女童军分会联系,派出若干义工参加了女童军的成人培训,然后在本中心组织了两个级别的女童军小队。虽然新成立不久,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女孩和家长。该中心的华人义工极有奉献精神,尤其是一些教育程度高的义工,经过女童军培训后结合本社区特点安排活动,起点很高,效果很好,受到大纽约女童军分会的大力赞赏,成为亚裔社区新成立女童军小队的典范。

    女童军的活动时间,也是每个小队或团组根据大多数义工、女孩和家长的意见来安排,从每周一次到每月一次甚至不定期举行,通常是在孩子们放学后、傍晚或周末。一些现存社区组织或宗教团体,尤其是已经在服务少年儿童的机构,如华人社区中很流行的中文学校或课后班,亦可借助本校上课期间和场地,并利用本团体的人才资源,结合中华语言文化教学内容来开展童军活动。

    无法定期参加小队团组活动的女孩,也可以注册为女童军“个人会员”,将会收到女童军地方分会的活动日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来选择参加分会和市镇的各类活动、夏令营或社会服务等。

    进入二十一世纪,向少数族裔和性移民社区推广服务成为美国主流团体机构的重要任务。女童军等主流少儿组织也敞开大门欢迎少数族裔尤其是亚裔西语裔新移民们加入,更乐于与现存社区团体机构进行合作引进开展童军活动。孩子和成人们在主流组织中能够有机会结交各族裔朋友、学习语言和多元文化,特别是有助于增强自信心、消除自卑感,在美国健康快乐的生活成长!

 

 

 

[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