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文明

西亚 - 耶路撒冷:犹太文化; 东亚 - 东方圣城:儒家文化。[敬天道,尊祖宗。]
正文

《中国书法发展史》03(转帖)

(2006-02-13 06:00:48) 下一个
★著名代表书家及作品介绍 1、钟繇(151-230) 字元常,三国魏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因为做过太傅,世称“钟太傅”。他 的书法,以曹喜、蔡邕、刘德升为师,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精小楷。结构朴 实严谨,笔势自然,开创了由隶书到楷书的新貌。和晋代王羲之并称“钟王”。 他的书法历代为人所重视。钟的真迹,早已失传,宋代以来法帖中所刻的小楷《 宣示表》,《荐季直表》等都是晋唐人临摹本。 其主要作品有: 1)宣示表:小楷,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笔法质朴浑 厚,雍容自然。 2)荐季直表:小楷,写于黄初二年(二二一)。其布局空灵,结体疏朗、宽博, 体势横扁,尚有隶意。溆行矶嗖怀墒斓牡胤剑?崽宸ǘ染?蝗缃?乒ふ????趣盎然,妙不可言。 2、王羲之 (303-361) 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晋怀帝永嘉年(公元三零七年)生,死于晋 哀帝兴宁三年(公元三六七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 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 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 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 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正体世称“书之圣”。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 家,他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 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中。 其主要作品有: 1)乐毅论 :王羲之书,小揩字体。笔势流丽,神采焕发,肥瘦相称,极合 楷书的法则。隋智永称它为“正书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极为称赞。 2)黄庭经:小楷,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 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 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 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 了《黄庭经》了。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 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3)兰亭序 :这篇文字,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和一 些文人举行“修契”宴会上,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 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 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 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4)快雪时晴帖:王羲之书。行书四行,字体流利秀美。元赵孟俯曾称此帖为 “天下第 一法书”。《石渠宝笈》收晋人三帖,号称“三希”,此帖列于首位。 其为人所重视,由此可见。 5)孔侍中帖:《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王羲之行书,二帖连为一纸。 纸本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与《丧乱·二谢·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 之名迹摹本。《频有哀祸·孔侍中帖》在活泼的行书笔意中带有凝重之感。在章 法结体上又显示出欹侧取妍的艺术效果。 6)丧乱帖:《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纸本。 现藏日本帝室。帖上还引有朱文“延历敕定”三印,延历相当于我国唐德宗建中 三年至唐顺宗永贞元年,可见此帖是唐代传入日本的。《丧乱·二谢·得示帖》 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 型作品。 7)十七帖:《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是他所写的尺牍。因卷 有“十七”字故名。《十七帖》墨迹已佚,仅有摹刻本传世。《十七帖》草书, 前人评为“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也有人认为帖中字带有波挑的笔势, 字字独立不相连属。这正表明他善于“兼撮众法,备成一家”,所以才能形成他 独具风范的草书体势。 3、王献之(344-386) 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他的书法, 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成 一家,与父齐名,人称“二王”。南朝宋,齐,梁,陈之间,人多崇尚他的字。 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 姿态妩媚雍容。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 “三希”之二,笔划连续不断,世称“一笔书”。 其主要作品有: 1)洛神赋十三行:洛神赋(十三行) 《洛神赋》是王献之的小楷作品,据说王献之好写洛神赋,写过不只一本。共 计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今只传贾似道所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世称“碧 玉十三行”。现藏首都博物馆。 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笔致洒脱,清杨宾《铁函斋书号》 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从《洛神赋》(十三行)中可看出, 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 之作。 2)鸭头丸帖 王献之行草书。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全帖用墨枯润有致。 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 润取妍,以燥取险。”《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 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稿行 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3)中秋帖 《中秋帖》传为王献之所书,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询的《伯远帖》 合称“三希”,现藏故宫博物院。《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 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王献 之创造的新体。 4、王洵(350 - 401) 字元琳,小字法护。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官至尚书令。他是“书圣”王羲 之的族侄,出生在一个精于书法,几代不衰的名门望族。其父王恰,其祖父王导均 善书,所以史称“三代以能书称,家范世学,洵之草圣,亦有传焉”。其草书《伯 远帖》,一直被后代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是因为它是十分难得的东 晋名人书法真迹。 其主要作品有: 1)伯远帖 东晋王洵真迹。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 《伯远帖》是王给亲友的一通书函。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 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被列为“三希”之三。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 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 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五)民间书家大显身手的南北朝书法 晋至八王之乱,王室内讧以后,势力逐渐衰微。在北方,随着西晋的灭 亡。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后拓跋氏结束十六国,建立北魏, 促成了一百四十九年的相对统一。这是北朝。晋室东迁至灭亡,从公元三一 七年至公元四二零年,是南朝。 此时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 朝书法家灿若群星,无名书家为其主流。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 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 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 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康有为说: “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唐初几位楷书大 家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继承智永笔法取法六朝的。 ★主要书法家及作品: 1、智永(南朝-隋唐) 是王羲之的七代孙子,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后代。他是严守家法的大 书法家。他习字很刻苦。冯武《书法正传》说他住在吴兴永欣寺,几十年不 下楼,临了八百多本《千字文》,给江东诸寺,各送一本。他用废的笔,埋 起来象冢一样。后人讲“退笔成冢”的典故就是从这儿来的。明董其昌《画 禅室随笔》说他学钟繇《宣示表》,“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著 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他所写的《千字文》清何绍基说:“笔 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我们细读他的墨迹《 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笔上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的意趣。董、 何之说可谓精确、具体、恰当。 其主要作品有: 1)《千字文》此为智永《真草千字文》,线条饱满,笔意飞动,运笔, 结体的技巧都十分精熟,前人评其书谓“智永得右军之肉”,于此可得印证。 其《楷书千字文》用笔遒劲,结构端庄,笔画的起止提按痕迹十分清晰,富 有虚实变化,与晋唐写经非常接近,便于初学。 ★魏碑代表作 1)爨宝子碑: 南朝沿袭晋制,禁止立碑,故碑刻极少,而云南“二爨”(《爨宝子碑》, 《爨龙颜碑》)可谓灿若星辰,光耀夜空。《爨宝子碑》是云南边陲少数民族 的首领受汉文化的熏陶,仿效汉制而树碑立传的。此碑刻于东晋大亨四年(405)。 书体是带有明显隶意的楷书体。碑中一部分横画仍保留了隶书的波挑,但 结体却方整而近于楷书。用笔以方笔为主,端重古朴,拙中有巧。看似呆笨, 却飞动之势常现。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此碑为“端朴若古佛之容”是很恰当的。 2)爨龙颜碑: 《爨龙颜碑》立于南朝宋大明二年(四五八),比《爨宝子碑》晚五十三年。 可以说这两块碑是同时代的作品。它的结体以方整为主,但转折处已使用圆转 笔法,而不象《爨宝子碑》那样如矩形的折角,更具有楷书的特征。我们可以 从《爨龙颜碑》笔画的圆润刚强,窥见其运笔实源于篆法,起笔虽有方圆之分, 但笔划均极为厚重。《爨龙颜碑》在手法上俯仰揖让,疏密相间,在结构上姿 态奇逸,舒敛自如。康有为评说:“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 画人,各有意度,当为隶楷极则。” 3)郑文公碑 即《魏兖州刺史郑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宣武帝永平所年(公元511 年) 刻。书写者是郑羲的儿子郑道昭。书法多用圆笔,变化巧妙;结体宽博,气魄 雄伟。清代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 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 。不言分者,体 近易见也。”是“真文苑奇珍也”。 4)始平公造像记: 《龙门二十品》是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北魏书风的代表 作。康有为称龙门石刻“皆雄峻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规也”。而《始平 公造像》又是龙门石刻中的代表作。立于太和二十二年(498)。 此碑与其它诸 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笔画折处重顿方勒,锋芒毕露,显得雄峻非凡。 5)张猛龙碑: 此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五二二),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 碑》,现在山东曲阜孔庙中。是魏碑后期佳作之一。《张猛龙碑》运笔刚健挺 劲、斩钉截铁,可看作是《始平公》的风格的延续和发展。如横、直划的方笔 起笔,折处的方棱及三角形的点等,都保留了《始平公》的旧貌;但也并非笔 笔都方,而是变化多端,有方有圆,比《始平公》更精美细腻。此外,较之早 期魏碑,我们不难看出魏碑由粗到细的演变过程。 6)石门铭: 北魏摩崖碑,王远书。在陕西褒城县。此铭书法飞动疏宕,出自《石门颂 》,《西狭颂》等碑。有拓本及石印本。近人康有为以临此铭而擅书名。他曾 有“《石门铭》为飞逸浑穆之宗,《郑文公》,《瘗鹤铭》辅之”的说法。 7)瘗鹤铭: 南北朝摩崖刻石。刻石的时代和书写者的姓名,向来没有定说。《瘗鹤铭 》的原刻,在江苏镇江焦山崖石上,曾崩落在长江中。清代康熙中,移置在山 上的定慧寺。铭文笔势开扩,点画飞动,前人评价很高。北宋黄庭坚爱临此铭, 他的诗有“大字无过瘗鹤铭”之句。 8)张黑女墓志铭 又名《张玄墓志》。原石不复存在,清道光年间何绍基于山东发现此碑裱 本而闻世。因海内孤本,故极为珍贵。现藏上海博物馆。《张黑女墓志铭》书 于北魏晋泰元年(五三一),是北魏晚期精美之作。此碑运笔中侧互用,逆笔中 锋,藏露皆备,有刚柔相济的圆润之趣。其结体呈横势而宽绰,含有一定隶意。 清何绍基评云:“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神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 可比肩《黑女》者”。 9)泰山金刚经: 即《经石峪》,在山东泰安。南北朝时刻于泰山一小瀑布下的大块平整山 石上,藏于水下约千年,后经发现,使泉水改道,才暴露出来。何人所作,至 今尚无定论。字径由一尺二,三到一尺七,八寸,现存一千零六十七个字,前 人评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康有为评为“榜书第一”。字形在楷法中兼 含隶意,故有人称为“隶楷书”。 六)书学鼎盛的唐代 唐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近三百年的动乱局面,国初二十年形成了文治 武功的“贞观之治”,此后从武则天到唐玄宗开元时期更是呈现出超越两汉的 空前兴盛气象。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 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 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 阳询、褚遂良、薛稷、陆柬之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 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孙过庭。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 大书家。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 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著名碑刻:龙藏寺碑 亦称《正定府龙兴寺碑》,立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 碑在河北正定龙 兴寺。楷书,碑阳30行,行50字,碑阴题名五列,左侧题名三列。 《龙藏寺碑》书法宽博和谐,其用笔细劲轻松,具有流动感和轻重变化, 结体以方正为主,略呈扁形,左右开张,点画精丽而有法可循,给人以清爽匀 称的感觉。此碑为隋代刻碑中的精品,对唐代书法,特别是唐初诸大家的影响 甚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