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狼之嚎

野狼乃勇猛之兽,喜群居,尚团结。攻则群嚎而起,退则齐喑而下。不求单兵格斗之高下,不究一时得失之胜负。乃智勇双全之灵物也!
个人资料
正文

也说恩来和紫阳

(2012-01-31 08:38:20) 下一个

商纣王时期,有几个高级“党和国家领导人”常被后人及史书提及。连孔老夫子都佩服他们,称他们为“三仁”。他们是:微子,箕子和比干。有意思的是,这三人在面临相同的老板商纣王荒淫无道的时候,分别作有不同的故事。看看他们怎么做的。


先看微子:


【ZT】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纣既立,不明,淫乱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及祖伊以周西伯昌之修德,灭嘢国,惧祸至,以告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于太师﹑少师曰:“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我祖遂陈于上,纣沉湎于酒,妇人是用,乱败汤德于下。殷既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皆有罪辜,乃无维获,小民乃并兴,相为敌雠。今殷其典丧!若涉水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曰:“太师,少师,我其发出往?吾家保于丧?今女无故告予,颠跻,如之何其?”太师若曰:“王子,天笃下菑亡殷国,乃毋畏畏,不用老长。今殷民乃陋淫神只之祀。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遂亡。【/ZT】


意思是, 微子是商纣王的长兄,因为老娘生他时不是妃子,所以是庶子。不然,纣王那王位就是他的了。微子看他弟弟纣王不好好当国家主席,多次劝告他。尤其看到那个潜在竞争对手周西伯昌日渐深得人心,很为国家安危担心。可纣王根本不听他的。微子看到纣王劝不动,就灰心了,想自杀了之。但心里还是有些不甘心,然后就问太师少师。太师少师开导了他几句,他就逃亡了。后来,等周武王把纣王灭了,很多殷商的子民投奔了他。那个地方就是现在很著名的微山湖一带。


再看箕子的:



[ZT]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为桮,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详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ZT]


意思是,箕子是纣王的亲戚。纣王开始用象牙筷子吃饭的时候,箕子就开始叹气了:“如此这样,怎么能保持朴素的革命传统呀,这样一来,要腐败的呀。”后来,纣王骄奢淫逸,箕子也是苦劝。同样,纣王是劝不动的。于是,也有人像劝微子一样劝他逃亡。可他不干,说:“作为人臣,劝君王行善,而君王不听。这个时侯,你要是走了,只会将君王的名声搞臭,而让自己得到民心。我不忍心这样做。”最后,纣王被他劝得不耐烦了,就说他故意装疯,将他贬为奴隶。箕子不当领导人了,但内心的痛苦不可解,就在乐器上发泄。后来居然成了音乐家。



然后看比干的:



[ZT]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于是太师﹑少师乃劝微子去,遂行。[/ZT]


比干比箕子更刚烈。他也是纣王亲戚。看见箕子劝不动纣王变成奴隶,心里不服。心想:“君有过失,当大臣的不去死争,老百姓怎么办?”于是就直言和纣王辩论。你想,微子,箕子那样婉转的话纣王都听不进去,比干的直言他能受得了?于是纣王说:“听说人有七窍,我想看看有没有这么多。”然后就下令将比干杀了,并把心挖出来。


其实,微子是在比干死后才走的,那个太师少师也是看到微子生命有危险才劝他逃亡的。



好了,三人性格不一样,结局也不同。但还是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当他们觉得君王有过或有错的时候,第一个行动就是劝阻。三人不同之处只是在劝阻无效且无望的情形下选择了不同道路。如果他们看到纣王有错有过,不去劝阻,即使他们为人多好,心肠多好,都是没用的。因为他们不是普通人,而是身居高位的大臣。他们应该知道,君王的一点闪失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有多大。



然后我们看看总理职务上周恩来和赵紫阳。


周恩来虽然打战不是内行,但在管理国家,管理经济上是很有能力的。他能在大跃进前就提出过反冒进,说明他是知道大跃进的恶果的。对于大跃进共产风的事情,周有没有给老毛劝谏过没有历史资料可查。但从老毛的脾气和后来对彭德怀的态度上看,如果周常去劝他,他一定要将周搞倒的。


另一件是就是文革。共产党宣传资料里一直强调,周恩来从一开始就不支持文革。不过这个不能从史料中找到强有力的支持。刘少奇,贺龙的专案组长就是他。“此人该杀”这四个字是他写在贺龙档案上的。不过,文革后邓小平说过:“周总理在文革中做过一些违心事,说过一些违心话”。我觉得可信。一来,周恩来个人修养很好,他和贺龙的关系不错。如果他有能力,他绝对不会觉得贺龙可杀的。这样推理,他在文革初期就反对文革倒是可信。


可是,作为总理。作为大臣,明知国家最高领导人有错,有过,而且此类过失将要对全国人民造成如此大的劫难,自己不仅不挺身出来劝谏,不出来阻止,还积极配合,积极参与其中,仁何存,义何在?


再看赵紫阳。


赵紫阳也许比不上周恩来聪明或有远见。他遇到的环境也没有周恩来遇到的险恶。他和当时事实最高领导人邓小平的矛盾非常简单,那就是如何对付上街的学生。


实际上,不管哪个政府,对学生上街的事情都要处理的,不同的就是处理的方式。不管其方式是否合适,但赵紫阳履行了劝谏的职责。



与微子,箕子,比干这“三仁”相比,周赵两人谁近谁远应该清楚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