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虔谦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ZT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价值

(2015-08-09 12:57:44) 下一个


虔谦注:我本来要写这个题目的,现在看了这个系列,就知道不必写了:

http://blog.tianya.cn/post-4976175-83650938-1.shtml


第五章中国魂·钢琴协奏曲《黄河》(29)

5钢琴协奏曲《黄河》的价值


 

说到艺术作品的“价值”,自然会引出一个“说了算”的根本问题。

 

是艺术家自己说了算?还是听众说了算?或是企划的赞助人说了算?

 

具体到钢琴协奏曲《黄河》,调动一大批乐器进行协作,这就是为了让作品达到“钢琴独奏”所达不到的演奏效果和情感高潮。

这个“高潮”,艺术家自己说了算(殷承宗)?还是听众(人民群众)说了算?或是企划的赞助人(江青等中央领导)说了算?

 

在关注本传记的网友当中,有人在点评时,说:“为什么大多的人认为《东方红版》的比《洁本版》听起来更令人‘高潮’?因为它就是‘政治’。”

 

这样,就钢琴协奏曲《黄河》的价值,出现了两个版本价值的争议。所谓“政治”,是离不开时代背景的。“政治”的内涵,就是当时那个时代的象征。

 

钢琴协奏曲《黄河》创作的时代背景,是“文化大革命”。因此,谈论钢琴协奏曲《黄河》的价值,首先要看它是不是象征和反映了那个时代。

 

从历史来看,并不是所有时代,都可以拥有象征那个时代的音乐作品。

 

为什么不是所有的时代,都有象征它的作品呢?这是因为,不是每个时代,都能够造就出属于那个时代的音乐家。比如,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请想:谁能例举出一部音乐作品,代表改革开放的时代吗?或者说:有没有一部乐曲,可以反映我们现在的“政治”呢?笔者目前还找不到。

 

然而,殷承宗的《钢琴伴唱红灯记》和钢琴协奏曲《黄河》,非常成功地象征了它所属的那个时代。现在中国的钢琴人口,已经达到4000万,可以达到钢琴高手水平的人,也数以百计。可以说,改革开放后,造就出一大批“没有思想”的钢琴高手,却没有造就出一个“有思想的”钢琴艺术家。

 

因为还没有看到一个人,创造出一部反映我们现在这个改革开放时代的钢琴音乐作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位超越殷承宗的钢琴艺术家。

 

虽然中国也有自己的后起之秀,比如朗朗、李云迪等等。可惜不得不说,朗朗充其量,也只是重复弹着外国的古典,或者是殷承宗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李云迪也就是反复弹肖邦,他们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原创钢琴曲。

 

从时代的物质条件和个人的家庭条件来看,他们都远比殷承宗优越。殷承宗12岁才从鼓浪屿到上海,接受钢琴正规训练。我们来看朗朗,他14岁,就留学著名的美国科蒂斯音乐学院,师从著名钢琴大师院长格拉夫曼,接受美国正规训练。

 

那么,是朗朗的天赋比殷承宗差吗?是朗朗所在的时代比殷承宗闭塞吗?是朗朗的视野比殷承宗狭窄吗?都不是。

造就殷承宗的,是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在那个时代,殷承宗比别人更灵敏地把握了脉搏,理解了那个时代的脉搏,所以,他给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一座独创的里程碑。

 

《东方红》在那个时代,不可置疑地赋予了其特殊的政治意义。但是,那个时代的政治,恰恰就是那个时代的象征啊。不突出它,突出什么呢?

 

再说《东方红》本来就是陕北民歌,它的乐感及其发源地特有的气脉,与中原千古黄河那震撼山河的呼啸,形成虎啸风生、龙腾云起的艺术效果,艺术上犹如画龙点睛,把《保卫黄河》的英雄气概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气呵成地把整个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气氛及情绪推向高潮。

 

应该说,江青提议的《东方红》旋律插进《保卫黄河》后部高潮,恰如“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令人拍案叫绝哇!

 

大凡能够留在历史上的钢琴协奏曲,都具有某种史诗性。插入《东方红》旋律,在不经意之中,使钢琴协奏曲《黄河》,成为了反映那个时代的史诗。它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黄河本身的局限,展现出中华民族不屈不饶、前赴后继的悲怆历史。

 

再来看看石叔诚改版后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消除了《东方红》和《国际歌》旋律,改成了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黄河船夫曲》里“我们看到了河岸,我们登上了河岸”的旋律。无形中,把毛泽东领导共产党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最强音,矮化成为“河岸”之音。

 

石叔诚改版后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作为一部钢琴协奏曲,是无可非议的。石叔诚钢琴技巧也是一流的,他弹得如泣如诉、如怨如慕。遗憾的是,石叔诚只是停留在“怨”和“慕”的河岸,没有挺身“站起来”的伟岸风姿,失去了那个时代的脉搏。

 

石叔诚改版后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可以说就是单纯把早期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翻译成钢琴曲。当然喜欢的人,也大有人在。可惜,要想在历史上留下来,就不是那么乐观了吧。前面也提到,世界各国演奏乐团就舍掉石叔诚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殷承宗的《东方红》版。

 

笔者认为,殷承宗版钢琴协奏曲《黄河》,是那个时代的象征,具有历史的意义和价值。这不是殷承宗说了算,也不是人民说了算,当然也不是江青说了算,而是历史说了算。

 

无独有尔,历史上,甚至超乎作者自己意料的名作,也是有的。这个原因,也是因为作者在不经意中,代表了时代的象征。例如柴可夫斯基著名的《1812序曲》,这是为纪念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战争胜利而作的。《1812序曲》,描绘残酷战争时,插进被扭曲的马赛曲代表着法军,后部描绘俄国人民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插进俄国国歌,并在炮声钟声中,把乐曲推至最高潮。乐曲中的炮火声,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户外演出,曾破天荒地起用真的大炮。

 

柴可夫斯基完成《1812序曲》,他自己对这部乐曲就不很满意。柴可夫斯基写信给他的女赞助人梅克夫人说:“这首曲子将会非常嘈杂而且喧哗,我创作它时并无大热情,因此,这部乐曲可能没有任何艺术价值。”

 

但柴可夫斯基怎么也没有想到,这首乐曲后来却成为他最成功的作品之一。高尔基极为赞赏《1812序曲》,说:“这首序曲,深具人民性的音乐,像平稳的波涛那样庄严有力地在大厅回荡,它以一种新的东西攫住你,把你高举于时代之上,它的声音表达出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极其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威力及其雄伟气魄。”

 

读者难道不觉得,用高尔基的关键词“深具人民性的音乐”、“高举于时代之上”、“表达出庄严的历史时刻”来评价钢琴协奏曲《黄河》,不也十分贴切么!

 

笔者家长辈是搞自然科学的,有一次,笔者问长辈,一个出色的科学家和一个出色的音乐家,如果硬要比的话,您认为哪个更伟大?笔者想,长辈自己是科学家,一定会说科学家伟大,没想到长辈回答说,音乐家更伟大。他告诉我:因为音乐家的作品,错过了那个时代,就不可能再创作出同样的作品了。而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在他之后也是可能的。比如牛顿定律,不是牛顿先生发现,也会有龙顿先生发现,只是,发现时,也许不是看到苹果落地,而是看到桃子落地喽。而贝多芬离开了他的时代,就不是贝多芬了。

 

没有文革,就没有殷承宗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离开了文革,殷承宗就不是那个殷承宗了。


ZT 中国魂.钢琴协奏曲《黄河》(28)
中国魂?钢琴协奏曲《黄河》(26)
关于殷承宗的系列转载(25)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