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也可重弹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揣支毛笔漂四海.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尽精刻微 唐韵出岫(多图)

(2008-02-23 10:16:46) 下一个

                                                                    尽精刻微 唐韵出岫

                                                           ——青年画家陈丽丽剪影

                                                                               一

        岁岁花开,今又花开。

        一年一度春风起,又是茶花盛开时。丁亥新春,邮递员把一封来自北京的特快邮件送到我的手里,打开一看,是两本散发着油墨馨香的《丽丽水墨人物画选》和三幅水墨大唐仕女画,我的心里一阵欣喜,眼前立即浮现出陈丽丽那张充满阳光的笑脸,她成功了!

        初识陈丽丽,是在甲申金秋。是时我正在北京作《李铎师生》出版前的审校和写作《李铎传》,应军旅书家赵勇先生相邀和一帮文人墨客到西山聚会。在议论风生的餐桌上,我看到一位年届不惑的女士,朗朗的笑声极富感染力。她的雍容大度和豁达豪爽,一看就是属于朗月满怀、春风在抱的人。

        回家的路上,赵勇先生给我介绍,此君姓陈名丽丽,人称京都“画苑朱贵”。之所以有此雅号,是因为她像梁山好汉朱贵一样热情接待五湖英雄,四海豪杰。京都形胜,风云际会,书苑画坛,名家荟萃。陈丽丽从小酷爱书画艺术,二十多年的文化工作,使她结识了京都的许多名师大家。随着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华夏书画艺术争奇斗艳,神州各路新秀纷至沓来,或拜师学艺,或求学深造,或切磋交流。陈丽丽一一热情接待,“画苑朱贵”由此得名。

        两天以后的又一次书画家聚会上,我再次遇到了陈丽丽。席间,我说起美国有位朋友藏有御赐九龙端砚以及董其昌、齐白石、王雪涛的墨宝,不知真伪,拍了照片托我带回来请行家鉴别,但一时找不到鉴定的专家。话音刚落,只听陈丽丽说道:这事不难,可以请于沁老师看看。

        她说的于沁老师,就是誉满神州的中国美术馆收藏保管部主任,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鉴定收藏委员会主任,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于沁先生。

        “那可是大家,能请到她吗?”

        “明儿上午给你回话。”陈丽丽快人快语,说着要了我的电话和地址

         第二天上午,电话铃响,传来她朗朗的声音:下午 2 点我和于沁老师上你家。

        言必行,行必果,这就是陈丽丽。

        未及几时,《李铎师生》出版,适逢李铎先生 75 华诞。六十余名弟子齐集政协礼堂为他祝寿,陈丽丽应邀出席。席间,我发现她没有了往日的笑声,显然是有心事。果然我刚刚到家,电话铃响,话筒里传来了她的声音:江南先生,你是一个走南闯北、漂流四海的人,我想请教你,我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对一个还不特别熟悉的长者能坦言自己的苦恼,说明她对我的信任,这使我非常感动。面对这种信任,我马上回答:“路,就在你的脚下。你有 20 多年文化工作经验,又有绘画天赋,建议你重新拿起画笔画画。”

        “我能行吗?”

        “行!一定能行!大器晚成的例子有的是。”

        “没有老师教我啊。”

        “怎么没有老师?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你就拜于沁先生为师!”

        “哎呀,那可使不得,于沁老师是名人名家,更是大忙人。我这一张白纸,不是给她添乱嘛。”

        陈丽丽的担心有她的道理。于沁先生学养宏富,早年师从著名国画大家应野平先生,后毕业于中央美院。擅长写意山水,花鸟,长袖善舞,画意雄强,尤以梅花名世。在国外多次举办画展,深受美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华人华侨的喜爱,其代表作《一窗晴翠》、《无媚独有骨》、《暗香》、《清风》、《三清图》等被竞相收藏。于沁先生长期任职于中国美术馆收藏保管部,曾和启功、徐邦达、谢稚柳、刘九庵等大师一起参与了对中国美术馆部分古画的鉴定确认,尤其难得的是国家领导人出访时作为国礼赠送的字画大多由她鉴定确认。三十年来于沁先生鉴定了数万件古今名画,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她见证了文革以后中国画坛的变革和发展,亲手经办收藏了文革以后历届全国美展的优秀作品和名家名作。她接触的都是中国画坛的名师大家、时贤俊杰,曾有许多画坛新秀慕名要求投师门下,于沁都没有接纳,她陈丽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于沁先生会收为入室弟子么?

        其实,陈丽丽的担心是多余的。于沁先生古道热肠,素有“画坛伯乐”之称,扶持新秀,发掘人才是她一贯的风格,当今中国画坛的许多名家曾得益于她的指引和提携。

        数天后,在于沁先生的《沁心斋》里,陈丽丽红着脸,像小学生一样怯生生地把自己的一卷习作轻轻放到于沁先生的案头,表达了拜师学艺的真诚愿望。

                                                                            二

        却说陈丽丽在拜师之前,着实作了一番认真地思考。步人后尘,拾人牙慧,这不是她的个性。独辟蹊径,锐意创新,才是她的追求。

        创新是推动一切艺术的动力,任何艺术的生命力存在于永不停息的超越和变化之中,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只会使艺术萎缩和窒息。中国的书画艺术博大精深,深厚的历史积淀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但是继承本身并不意味着创新,放眼当今画坛,有些画家总在一个台阶上原地踏步,就是没有创新,而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复制和模仿之中。

        放胆文章拼命酒,诗歌切忌随人后。作诗如此,作画亦然。陈丽丽的可贵之处就在于突破传统,大胆创新,她从一开始就把目光锁定在大唐仕女画上,她要用新的艺术形式展现大唐丽人的风采,这无疑是对前人的大胆挑战。

        熟悉中国绘画史的人都知道,唐代的工笔仕女画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把自秦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仕女画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集中而又完美地体现了“六法论”的美学思想,在女性的外表美和内在美的内容形式统一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是绘画本体意识走向成熟的阶段性标志,是确立中华民族绘画典范性的重要里程碑。张萱的《捣练图》,周昉的《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以及周立本的《历代帝王图》等作品,尽精刻微,大气磅礴,天衣飞动,满壁生辉,是唐代仕女画的杰出典范,对自唐以降的宋、元、明、清历朝历代,乃至今天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我们的前人在仕女画上的苦心孤诣和精益求精,给后人留下的发展空间已经微乎其微,要想突破、创新,谈何容易。面对前人的经典,陈丽丽苦苦思索。当她的目光停留在谢赫的“六法论”上时,其中的“骨法用笔是也”一句使她的眼睛一亮:传统的大唐仕女画都是工笔骨法,我能不能用大写意没骨法表现呢?大胆的设想使她立即付之实践,几个没骨大唐仕女的雏形落到了宣纸上。

        却说陈丽丽站在于沁先生面前,心里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手心里捏着一把汗,于沁老师能认同她的习作吗?

        于沁的目光落到陈丽丽的习作上,顿觉眼前一亮,心里一阵惊喜:没骨水墨大唐仕女画!这在时下的中国画坛是个创新,无疑是对传统的突破。

        “这是你画的吗?”于沁先生不无惊讶地问道。

        “是的。”陈丽丽红着脸,有点难为情地回答。

        在陈丽丽稚嫩的习作上,于沁先生看到了她的灵气、悟性、胆识和聪慧。

        后面的事无需细说,陈丽丽成了于沁先生唯一的入室弟子。

        于沁先生治学严谨,艺术上追求完美,对这位唯一的弟子极为严格。她要求陈丽丽作画必先做人,不断加强文学艺术修养,认真阅读古今中外名画,研读各种流派风格,了解中外画坛时风时韵。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一丝不苟地批阅陈丽丽的作业,精心加以修正和导航。

        在于沁先生循循善诱的教诲下,蕴藏在陈丽丽胸中二十多年的美术源泉得到了迅速的开发,像涓涓细流汇入江湖河海,卷起了朵朵浪花。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使她不断地进取探索,汲前人之精华,集时贤之风采,淘金采玉,取精用弘。经过不懈地砚犁笔耕,终于破茧而出,羽化成蝶。

        06 年春夏之交,于沁先生出差旧金山顺便来到洛杉矶,她欣喜地告诉我陈丽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给我展示了陈丽丽的作品。但见画上的大唐丽人清纯脱俗,遒丽天成,婀娜多姿,楚楚动人。发髻身躯,意笔写成,点唇画睛,轻描淡写。脸廓留白,得意忘形。不开脸却雍容富贵,不勾线却形神兼备。在墨色的运用上,取以大唐三彩的高雅色调压住墨色,造成对比;在形式语言上以写意概括形象,简洁明快;不着笔墨的空间,给读者留下了自由驰骋的天地,生发丰富的联想。

        在于沁先生的微笑中,我看到了她作为老师的欣慰,在她深邃的目光里,我更看到了她对弟子的殷殷厚望。

        字为心画,画为心语。刚刚扬帆起航的陈丽丽知道,优秀的作品来源于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独到理解和检阅,对生活真谛的深刻洞察和透视,对世事万象的冷峻思考和辨析,对现实生活各个层面的熟悉和了解。她以女性的视角和审美去感悟社会人生,并把这种感悟沉淀于砚底,熔铸于笔端。借古人表达她对人生的体验,抒发她内心的感受。由此她笔下的大唐丽人清新亮丽,质朴无华,或丰满健硕,或神采飞扬,或典雅华贵,或秀眉微蹙,或回眸一笑,或低头沉思,蕴千般意象,展万种风情。在这众多的人物身上,我们能够清晰地闻到作者的脉动和足音,看到了作者善良的心地:对弱者的关爱和同情,对朋友的真诚和包容,对亲人的挚爱和牵挂。我想她的作品之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原因盖出于此。

        06 年底从北京传来她的消息,她的作品参加了中国华侨发展基金会举办的中国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书画展,出版了《丽丽水墨人物画选》,紧接着又举办了“于沁陈寒峰陈丽丽水墨画联展”,并出版了三人画集。陈丽丽的作品引起了海内外画坛行家的关注,得到了著名美术评论家刘曦林、赵力忠先生的高度评价;被广大读者誉为创造美丽的人。许多作品被美术机构和海内外各界人士收藏,国内多家新闻媒体和海内外的文学艺术网站竞相作了报道和评述。

        再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洛杉矶,有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就是享誉中美两国和海峡两岸的海外华人第一收藏家冠宇先生。这位积有 50 多年鉴赏经验、眼光极为挑剔的大收藏家,看了于沁陈丽丽师徒俩人的作品后大为欣赏,赞扬于沁先生的梅花“一枝独秀,香满人间。”赞扬陈丽丽的水墨大唐丽人“尽精刻微,唐韵出岫。”欣然收藏于沁陈丽丽作品各一幅。

        名师出高徒!冠宇先生如是评说。

                                                                            三

        丁亥岁尾,在我飞回北京的第三天,刚从外地送别老母回来还没抖落一身风尘的陈丽丽邀我去她的画室《乾珍轩》。明亮的三居室窗明几净,窗台上的文竹、吊兰碧绿青葱,生机盎然;客厅里高大的博古架上陈列着各种奇彩异石,陶罐瓦缶,木雕竹刻;两个硕大的书柜里放满了古今中外名人名家的画集字帖;墙上悬挂着出自她自己手笔的《大唐风韵》,覆盖画案的毡垫上布满了斑斑墨迹。所有这些显示了主人的严谨、修养、品位和勤奋。

        三年未见的陈丽丽依然是满怀春风,一脸阳光。她一一给我展示了学生时代的涂鸦,学画初期的习作和近年来的几十幅作品。这使我看到了她童年时代的天真,少年时代的烂漫,青年时代的梦幻,人到中年的成熟。

        父亲是山,母亲是水。陈丽丽深爱养育她成长的父亲母亲,经过战争洗礼的父亲赋予了她的坚强、毅力和胆识,出生西子湖畔的母亲赋予了她的美丽、灵气和聪慧。一幅《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新作,寄托着她对刚刚西行的母亲的缅怀和追忆。

        在说到自己的成功时,陈丽丽对导师充满了感恩。她说:是于沁老师在她徘徊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关键时刻点燃了她心中的希望之火,没有恩师的精心指导,严格要求,鼓励鞭策,就没有她今天的成绩。于沁老师更是一位可敬可爱的大姐,循循善诱的鼓励,推心置腹的交流,无微不至的关爱,使她排除了一切困扰,潜身艺术的海洋。

        立身不被浮名累,处世惟求本色真。放在案头的读书笔记和一沓厚厚的画稿告诉我,崭露头角的陈丽丽并没有陶醉于已有的成绩。她说,这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鼓励锐意创新的时代。特别是在中国和世界接轨以后,艺术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日益凸现。我既不赞成把继承传统固守为简单地“重复和模仿”,更不赞成否定传统去全盘西化。我认为,唯有继承、借鉴、弘扬、发展、创新,才能使国画艺术释放出永久的光辉。路漫漫其修远兮,在艺术的道路上自己刚刚起步,今后的道路还很长很长,我将不断地上下求索,不断地进取,以更多新美的作品奉献给广大读者。

        陈丽丽说得没有错。

        这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随着国门的洞开,西方的各种文艺思潮纷纷登陆。而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化,书画作品也已经走出文人墨客的书斋画室进入市场。在这众多的艺术理念和物质利益面前,每一个画家都会作出自己的选择,或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使华夏艺术的旗帜猎猎飞扬。或随波逐流,追风赶潮,掉进世俗的陷阱。笔者认为游离大众的作品可以昙花一现,但绝对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而沾满铜臭的作品只会降低画家的人品和画品。世界的多元化和多色彩为艺术发展的多样化、个性化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绘画是画家的创造性劳动,充分张扬个性和展现自家风貌,应该是画家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但是当今画坛上太多的雷同、重复和模仿,使读者产生审美疲劳的同时,感到了绘画语言的单调和贫乏。可喜的是陈丽丽勇于探索,不断进取,在墨与彩的交织中,展示出传统的神韵和现代的光芒。

        访谈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窗外已是万家灯火。在我的要求下,陈丽丽铺开宣纸,饱蘸浓墨,尽情挥洒。须臾间,两个大唐丽人跃然纸上。在舞动的毛笔下,她的生命之花,艺术之花烂漫开放,在点线面的交织中,她的生命之歌,创造之歌轰然奏响。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前人。望着风华正茂,锋头劲健的陈丽丽,我深信:以她的才情和执著,在不久的将来,必将秀立于中国万象画界。 
 
       (本文为即将出版的《陈丽丽画集》跋)







Click for Full Size View 


Click for Full Size View 









 





Click for Full Size View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娓娓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介绍。
第一次观赏陈丽丽的画。
海上无名 回复 悄悄话 没骨人物画并非现代人的创造,古已有之,宋代梁楷首创用没骨大写意作水墨人物,清代任伯年也用此法画人物,高古脱俗,开一代画风。“没骨”看似浑然一体的块面,实则是线的扩大,以求笔中墨韵之变化。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曰:“墨法,浓淡精神,变化飞动而已。”中国水墨的妙处往往就在于这种变化飞动、出人意表的偶然之美。当代著名画家彭先诚的没骨人物画所表现的便是这样一种多变而深空前莫测的境界,于若即若离中传达出奥妙的天叶变幻之意。多年来,他配心于没骨法的研究,没有画稿,没有一定的创作程式,创作中一切皆随墨与色的渗化而行,成为他毫无章法步骤的创作方法。恰恰是这样的一种随遇而安、随机而变的创作方式,形成了他的错综复杂、偶然天成的墨像,传达出画家独特而莫可名状的审美期待。
海上无名 回复 悄悄话 “没骨图”是中国画的一种体裁。没骨画法是中国画技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没骨图”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北宋郭若虚所著《图画见闻志》。书中记载,徐崇嗣有一幅花卉作品,中有芍药五本,其画皆无笔墨,惟用五彩布成,画旁题“翰林待诏臣黄居等定到上品徐崇嗣画没骨图”。与郭若虚同时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徐崇嗣“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笔墨,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稍后,文学家苏辙也在《栾城集》中提到徐崇嗣的画“以五色染就,不见笔迹,谓之没骨”。由此可见,“没骨图”就是不用墨线勾勒,直接用色点、色线和晕染去塑造画面形象。根据记载,没骨画法在徐崇嗣之前早就有了,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张僧繇。张僧繇在建康一乘寺用朱及青绿画凹凸花,传其作《观碑图》亦俱用色彩画成,故历来被视为没骨法的开创者。宋人楼观在一幅山水画题识中说:“梁天监中张僧繇每于缣素上不用笔墨独以青绿重色图成峰岚泉石谓之抹(没)骨法,驰誉一时,后唯杨 学之,能得其秘”。唐代画家杨 的作品也已失传,我们可以从明董其昌的《仿唐杨 峒关蒲雪图》想见其面貌。宋代既有像《雪山行骑图》这样的没骨山水,也有以徐崇嗣、赵昌为代表的没骨花卉。徐崇嗣的画,一方面继承了徐熙的用笔方法,一方面吸取了黄氏父子的用色技巧,但他的画也仅见于记载。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是传为模仿徐崇嗣没骨法的北宋花鸟画家赵昌的《杏花图》。到了明代,没骨画技法有了新的发展,从接近双勾填彩的渲染画法发展为放笔点染的画法。花鸟画家孙隆的《花鸟草虫图册》,郭诩的《青蛙草蝶图》十分讲究用色的干湿浓淡,水色交融,色彩有冷暖变化,形象生动,用笔挥洒自如,是没骨画技法臻于成熟的标志。清代画家恽寿平、高其佩、李、罗聘、虚谷、居廉、任伯年、吴昌硕都有没骨花卉作品。齐白石以及现代许多花鸟画家也都用没骨法作画。而没骨山水,自唐代以来的一千多年间流传甚少,我们尚能见到的有明董其昌的《仿唐杨 峒关蒲雪图》,蓝瑛的《白云红树图》,清查士标的《张僧繇没骨法》册页,恽寿平的《春山暖翠》,王时敏的《青溪泛艇》,王 的《柳岸晓风》,王原祁的《青山白云》,张赐宁的《清溪放牧》,王宸的《秋山红树》等。现代画家也有以没骨法作山水人物的,但难以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
从历代关于没骨画的论述及流传的作品可以看出,没骨画最根本的特点是“直以彩色图之”。宋郭若虚在论述没骨画时曾说徐崇嗣的画“无笔墨骨气”,赵昌的画“笔气羸懦”,可见当时的没骨图确有重渲染、尚傅彩、轻用笔的情况,但从明董其昌以来的没骨画看,崇尚用笔与水墨并无二致。许多没骨画上均题“仿张僧繇没骨法”而张僧繇的画被李嗣真评为“骨气奇伟”,可见也是十分讲究用笔的。
没骨画是中国画发展过程中的一股涓涓细流,时至今日,应该得到更大的发展,与水墨、工笔重彩并列成为中国画的三大表现技法体系之一。
今日的没骨画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高举“讲究笔色”的旗帜,以色代墨,在保持对笔墨的审美要求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容量,增强表现力。水墨画讲究笔墨的干湿、焦浓重淡清的变化,没骨画在用笔用色保持这些要求的同时还应具有色彩的冷暖和纯度的变化,每幅画具有不同的色调。讲究画面的色调,是中国画迫切需要重视解决的问题。没骨画由于不以墨色为基调,所以它更易于拉开每幅画色调的距离,形成具有鲜明
个性的色调。
有志于没骨画的作者,首先应具有中国画的传统功力,同时也应具备色彩的科学知识,学一点西方绘画(油画、水彩)技法,在继承、交融中发展。没骨画既然是中国画的一部分,因此它必须保持中国画的鲜明特色,同时,由于中西绘画的交融具有比过去任何时代更有利的条件,因而它必将呈现出与传统没骨画不同的面貌。没骨画这个古老的画种必将焕发出诱人的青春。
阁老 回复 悄悄话 杜马你好。
这次回京参加了许多书画家之间的聚会,但没有参加任何文化活动。所以有点对不起你们。
DUMARTINI 回复 悄悄话 丽丽的画还真是自成风格呢!看美人累的。。
阁老在国内肯定见识了很多文化活动。写点儿观感吧让俺们解解渴。
问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