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也可重弹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揣支毛笔漂四海.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列宁故乡行《俄罗斯笔记4》

(2007-07-04 11:33:59) 下一个

        合同签署以后,紧接着就是空地勤人员的培训。培训基地设在列宁的故乡乌里扬诺夫斯克,培训基地的全称是经互会成员国飞行培训中心。培训中心有教学大楼,模拟机房,宾馆,医院,食堂,还有荣誉陈列室和飞机博物馆。

        早在学生时代读小说《乌里扬诺夫一家》时,我就被书中对列宁故乡的描写深深吸引,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向往。 1987 年夏天我和新疆航空公司的一批飞行员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

        乌里扬诺夫斯克坐落在伏尔加河畔,人口只有几十万,属于中等城市。城里只有一座 24 层的皇冠大酒店,其余都是 5 层以下的楼房。整个城市分为老城和新城,同样有一座钢铁大桥把新老城连为一体。新城主要是为图 -204 飞机制造厂而建,只有十几万人口,不对外国人开放,直到 2001 年我陪同中国民航代表团考察图 -204 飞机,才得以看到它的全貌。

        列宁的故居距培训中心只有一箭之地,坐落在伏尔加河岸的高坡上,面朝波涛滚滚的伏尔加河,坡下是友谊公园,栽植着从 16 个加盟共和国移来的果木花草。岸边有一排排供游人小憩的长椅,河边浅水处辟有游泳场和日光浴沙滩。

        列宁的故居是座砖木结构的小楼,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为了保护小楼,整座小楼被包裹在一座木楼之内。楼前是少年列宁和她母亲的全身雕像,雕像前的花坛里是盛开的鲜花,雕像周围是一圈樱桃树。故居门前设有少年先锋岗, 4 个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站立在那里,在他们朝气蓬勃、充满阳光的笑脸上,我看到一种民族精神在传递、在延续。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众和少先队员参观列宁故居,苏联人的素质很好,秩序井然,进入故居自行穿上帆布鞋套,然后进入室内静静地听讲解员讲解。苏联人民对列宁的爱戴是自然的,发自内心的,尤其是乌里扬诺夫斯克的居民,莫不以生活在列宁的故乡而自豪。

        这次培训时间为一个半月。培训中心有个外事处,具体负责中国飞行员培训事务的工作人员是娜达沙,毕业于语言学院,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德语。由她和我商定培训计划,前一个月上理论课,后半个月飞模拟机。

        那时候除了中国的飞行员以外,还有来自东欧国家和朝鲜的飞行员。东欧国家的飞行员比较散漫,一上完课就满城跑。朝鲜的飞行员纪律严明,胸前别着金日成像章,任何时候都是集体行动,每天晚饭后,全体集合由领队讲评。

        时值夏秋季节,景色最是迷人。每天晚饭后,我们就到友谊公园散步,盛开的玫瑰和菊花送来阵阵馨香。走累了就坐在岸边的长椅上休息,微风吹拂着我们的头发,河面上沙鸥点点,白帆片片,充满了诗情画意,置身其中,真是一种难以形容的惬意。

        我们团组中多半是南方人,会水,所以每星期天我们就结伴去游泳。伏尔加河水面宽广,水流平缓,非常适合游泳。游一会儿就在沙滩上晒日光浴。苏联人热情好客,往往招呼我们过去一起打排球,踢足球,累了就坐下来一起聊天,就着面包干和沙拉喝啤酒。因为经常去游泳又经常相遇,很快就成了朋友。有一回,一帮女将提出要和我们举行沙滩足球赛,我们不假思索就说好。我们心想她们一个个胖胖的,而我们一个个瘦瘦的,哪有我们灵巧。可是一上场,很快发现我们不是她们对手。别看她们很胖,可是也很灵活,在沙地上奔跑比我们快,劲儿也比我们大,半场下来,我们一个个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一屁股坐在沙地上不想起来,引得那帮女将哈哈大笑。

        这次使我有点感慨的是,我们的空勤人员进行了一次“减肥”。那时已经实行出国人员回国免税购买电器的指标制。出国三个月以内的可以在北京外贸部、高教部的出国人员服务部免税购买一大一小,三个月以上的可以购买两大两小。冰箱、彩电、录像机、摄像机、摩托车属大件,录音机、电子琴、吸尘器、压面机属小件。那时拥有原装进口电器是很时髦的事,为了省下有限的外汇去购买电器,我们有几位弟兄真是省吃俭用,吃了一个多月的方便面,最后看到方便面就想吐,以至发誓这辈子再也不吃方便面。

        培训结束,我们的飞行员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在毕业典礼上,教育处长和娜达莎向我们的飞行员致词祝贺,并给每个学员赠送了小纪念品。在他们热情洋溢的话语中,我有一种预感:中苏两国恢复正常关系已经指日可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Sweetlife 回复 悄悄话 你人真好!很感人!为了节省买大件每日吃方便面!!(俺父母也是这样的)

阁老 回复 悄悄话 司令,是有那种心理。
大凡从十年文革走过来的人都经历过造神运动,深知个人迷信和个人崇拜的危害。像我们这一代人,谁没有山呼万岁,谁没有挥舞过小红书。愚昧啊!所以看到人家依然沉浸在个人迷信和个人崇拜之中,真是一种说不明白的苦涩。
阁老 回复 悄悄话 书记,归根结底一句话,那个时候我们还穷啊,我们都穷怕了。
那时候出国了开了眼界,对许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比如“到处莺歌燕舞”,地大物博,事实上我们那时是第三世界中的穷国,地是大但物不博。还有“在新沙皇的统治下苏联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苏联解体后,新闻媒体也是把俄罗斯描绘的”一穷二白“,实施也完全不是这样。我比较赞同俄罗斯一位官员的话:中国是穷国里的富国,俄罗斯是富国里的穷国。
酷宝宝 回复 悄悄话 “朝鲜的飞行员纪律严明,胸前别着金日成像章,任何时候都是集体行动,每天晚饭后,全体集合由领队讲评”。导师在描绘这一段时,心中是否有“侥幸”之心呀?朝鲜人民的日子,我们也曾经历!
土村大家庭 回复 悄悄话 哈哈哈阁老啊你说的这些简直是太亲切拉仿佛就在昨天啊这些点点滴滴也是俺老爹经历的方便面啊80年那个时候出国就是这个样子一点都没错啊
还有啊俺爹出国回来就喜欢上了那种铁罐的啤酒因为他喜欢喝酒啊所以对那些东西比较注意但是中国那个时候没有啊他就想叫机械厂来做可是中国的事情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容易当时这个事情就没有做起来要是做起来了俺家估计是不是早就成大发面包车拉哈哈哈
谢谢阁老分享你些的这些东西简直叫俺怀旧心情不免有些沉重
阁老 回复 悄悄话 满望,八十年代出国的人,吃方便面是常事,为的就是能省下一点美刀,回去买个大件小件。在回国的飞机上,有些人连发的餐盒也舍不得吃,要拿回去和家人分享。
那时被批准出国的人员,首先领到一笔制装费。这笔制装费够买两套西装,一件毛衣,一双皮鞋和一些零星日用品。苏联属于寒带地区,皮大衣、皮帽、风衣,由公家借给,出国回来后交还,西服由个人保管,以备下次出国使用。
出国期间,国内的工资照发,国外发给生活补贴。那时去苏联的生活补贴标准是前三个月每月15美元,从第四个月开始每月18美元,半年以后每月20美元。去苏联可以乘飞机,也可以坐火车。从北京乘火车到莫斯科要一个星期,但每天可以补助6个美元。
有一次我在基辅呆了差不多半年,总共拿到99美元。别看还不到100美刀,可是在那个年月对我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获。可以买一个大件——电视机或者电冰箱。因为团组的绝大多数是空地勤人员,所以我们每星期额外发给一公斤巧克力,半年下来就攒了20公斤巧克力。住在使馆,午餐和晚餐有一听啤酒,我是属于滴酒不沾的,就是喝酒的人也舍不得喝,攒起来带回国让亲友们一起分享。我是个瘾君子,尽管一条中华烟才一个1个美元,也是舍不得买。
临回国前,我们集中在使馆,由商务处帮助我们把美元换成卢布券,到“新处女坟”对面专供外国人购买商品的“小白桦”商店选购物品。
买了一个大件以后,剩下的钱,就到“千件商店”选购小商品。我们比较喜欢电动刮胡刀,套娃娃,不锈钢水果刀和用铁丝编制的装鸡蛋的笼子。以后北京一度流行的铁丝鸡蛋笼子,就是源于苏联。

充满希望 回复 悄悄话 最后再坐几次您家的大沙发。

方便面的故事是好多最初出国的中国人的悲哀。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