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也可重弹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揣支毛笔漂四海.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刀下乾坤 掌上春秋(风流人物之七)

(2006-06-05 11:09:23) 下一个

刀下乾坤 掌上春秋

——素描海派篆刻名家俞树栋

认识海派篆刻名家俞树栋先生,缘自元宵子的一副联句。今年春上生日前夕,他给我撰了副嵌名联:

奇文素笺序历史 描江南

破刀顽石铸世界 画树栋

联后注曰:江南、树栋乃我平生两位笃友,撰联以喻之。

元宵子是我在美国结交的第一个文友,出身书香门第,其曾祖为沪上名士,其祖、其父乃一代名医,悬壶济世,仗义疏财,享誉大江南北;精书道,喜金石,富收藏,与著名海派书画大家褚乐三、王震、王个移、沙孟海、高式雄、沈子丞、郭仲选等义结金兰,诗词酬唱,过从甚密。元宵子从小耳濡目染,获益匪浅,亦工诗文,喜鉴赏,尤擅撰联,佳构迭出,赠我的联句为其中一副。

江南者,老朽也,我虽喜舞文弄墨,然皆为涂鸦之作,徒有虚名而已,实难负此美誉。

树栋者?元宵子告诉我,此君为沪上篆刻名家顾剑鸣门生、钱君陶大师弟子,名扬沪上的篆刻家俞树栋先生。

向来爱交文友、笔友的我,不觉怦然心动,极想结交这位朋友。

元宵子曰:此事不难,交给我办。

半月后,元宵子转来树栋先生墨香犹存的新著《俞树栋印存》和专为我治的两方印章。

我和树栋先生由此相识,并开始了热线联系。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篆刻恐怕是与文字同步成长,与时俱进的艺术。在纸张没有诞生之前,我们的老祖宗便把文字或刻于甲骨,或刻于竹简,或刻于石鼓,或镌于钟鼎。纸张诞生以后,刻字的匠人获得了解放,但篆刻作为一门艺术代代沿袭,逐渐演变成文人墨客“诗书画印”四绝中的一绝。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谓之最高境界。古往今来,以诗书画名世的大师名家灿若星辰,耀如银汉。以诗文名世者有初唐四杰,唐宋八家,竹林七贤,扬州八怪;以书名世者有颜柳欧褚,苏黄米蔡,二王旭素,王铎傅山;以画名世者更是数不胜数。然以印名世者,却为数不多。三百年间能称金石篆刻大师者,只有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如此,能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者,寥若晨星。

及至近代,出现两位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大师,一位是从浙江安吉樟吴村里走出来的吴昌硕,另一位是从湖南“星斗塘老屋”中诞生的齐白石。吴昌硕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海派宗师,而齐白石以其突破前人的业绩成为京城翘楚。两位大师在篆刻艺术上的成就更把篆刻艺术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读者也许会问,以印名世者,何以寥寥?书画界的人都知道,篆刻是一门融诗书画于一炉、集文史哲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把大千世界纳于方寸之间,又在方寸之间展现大千世界,若无诗文书画的功底,断然无此造化。更兼石有刚柔阴阳百质,崩漏流沙千性,破笃冲切,慎密谨严,一刀不慎,前功尽弃。堪称精品者,千里万里挑一。如此,存世的精妙之品不似书画洋洋大观。

却说在海派篆刻家中,自吴昌硕以降,还有吴让之、王福庵、褚乐三、王个移、沙孟海、邓散木、高式熊、沈子丞、钱君陶等,雄强一路,各领风骚。

然而十年浩劫,篆刻艺术被打入冷宫,濒临危亡。

就在篆刻艺术被贬为“雕虫小技”、无人问津的时候,在上海一条小弄堂的亭子间里,一个小小少年却透过尘封看到了篆刻艺术震古烁今的光辉,并迷上了破刀顽石。

这个少年就是俞树栋。

1957 年,俞树栋生于上海。

五十年代的中国,远没有现在这般繁荣富强。就连首都北京,大街上还跑着马车。但是上海这座巍然屹立于黄浦江畔的亚洲第一大城市,却向世人展示着她凸显的繁华,辐射出魅力四射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化以其传统和现代交汇的迷人风采独秀成峰,和京派、岭南、金陵、长安组成了中国的文化五岳,给世人和后人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对于俞树栋来说,生也逢时,却也生不逢时。生也逢时,是他从小就受到海派文化的熏陶;生不逢时,是他渴求知识的时候,赶上了“文革”。十年浩劫之间,海派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毁灭性的洗劫。

1974 年俞树栋高中毕业,在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的荒唐年月,他掌握的全部知识还不如文革前的一个初中生。那时高考还没恢复,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学的一点绘画基础,考入了上海丝绸印染厂技工学校的花样设计专业。

使俞树栋感到幸运的是,在这所不显山不露水的学校里,他遇到了一个日后把他引入篆刻艺术道路的恩师——顾剑鸣。

在风云际会、名家荟萃的上海,顾剑鸣的声名虽然不很响亮,但绝非等闲之人,他是杭州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王福庵的弟子。而王福庵是著名海派篆刻大师,堪与吴昌硕比肩的人物,甲骨、金文、猎碣、玉箸、诏板、汉碑,诸体无所不能。青年时期就以玉箸篆峥嵘于世,名播江浙南国。壮年进京,震撼北京文坛。 顾剑鸣受教王门,得其惠传,刀法圆熟,功力深厚,早在三十年代,就已脱颖而出,在海上崭露头角,其代表作有载入上海地方志的《上海救火联合会所落成纪念碑》和《段君捐地纪念碑》两尊。令人不无惋惜的是这位才华横溢的篆刻高手命运坎坷,在 57 年以后淹没于滚滚红尘之中。

从小喜欢刻刻画画的俞树栋,恭恭敬敬地拜顾老为师,开始了他在篆刻艺术道路上的艰苦跋涉。壮志未酬的顾老非常喜欢这位虚心好学且有不凡悟性的弟子,决心把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俞树栋,通过俞树栋发扬光大,实现他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他悉心施教,把中国篆刻艺术的由来和发展,西泠八家的风格特点,以及自己操刀用石的心得体会,一一传授给俞树栋。在顾老的精心传授下,俞树栋手追心悟,日耕不辍,技艺突飞猛进。

成名以后的俞树栋,每每忆及恩师,总是激动不已。他说,恩师治学严谨,一丝不苟,鼓励批评,恩威并重,使我受益终身。

1978 年,俞树栋考入上海丝绸研究所,从事花样设计。临别前,顾老一再嘱咐他不可懈怠艺事,并要求他锐意创新。他说,白石大师曾告诫其弟子: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汝当牢记,欲成大家,独辟蹊径,自开一格。

俞树栋没有辜负老师的厚望。他把“融古铸今,推陈出新,不落窠臼,不傍藩篱”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警句。他深知“华之外观者博浮誉于一时,质之中藏者得赏音于千古”。他牢记恩师的教诲,师承传统但不囿于传统,师法前人但不囿于前人。为了扩大自己的视野,他潜入传统的长河淘金采玉,析微探幽。除了悉心研习海派大师们的汉风古韵,还认真钻研白石大师的魏晋风骨,并由此上溯甲骨、金文、石鼓、汉玺。广集博采,兼收并蓄,把赵之谦的宽博谨严,吴昌硕的简古高远,王福庵的隽逸静穆,褚乐三的大气浑厚,王个移的古拙沉雄,沙孟海的静润流韵,熔铸于自己的刀下。

十年磨砺一剑。经过数万方印的磨练,俞树栋终于羽化成蝶,以其融古铸今、纳古出新的风格,释放出艺术的光芒。

1991 年,他为德国总理科尔访问上海雕塑纪念碑,获得行家一致好评。

1995 年,在全国《三国文化大赛》中获得书法二等奖,并在同年举办的《国际名人篆刻大赛》中获得篆刻二等奖。

1997 年其作品再次入选《中日二十五周年篆刻交流展》。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除了我的恩师顾剑鸣先生以外,我还得到了许多名师大家的鼓励,没有他们的鼓励和点化,就不会有我的今天。”在大洋彼岸的上海,俞树栋通过越洋电话给我叙述了两件毕生难忘的往事。

1993 年,一位相貌不凡的长者来到俞树栋的工作室。

“你就是俞树栋?”长者指着正在操刀刻石的俞树栋问道。

“是。”俞树栋回答。

长者仔细地端详着俞树栋,连说了三个好字。

这位长者不是别人,正是名扬沪上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荣誉研究员、著名美术教育家、白石大师的高足、国画家墨谷子先生。原来就在前不久,墨谷子访问日本时,在一位资深的日本收藏家精心收藏的一堆印玺中,有两枚印章使他的眼睛一亮,从印文的结体和刀法的圆熟,可以看出治印者有着厚实的基础和不俗的功力。一问,治印者俞树栋,家住上海。一向爱才惜才的墨谷子回到上海,就找到了俞树栋。使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俞树栋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

这一见面,使他们成了忘年交。

1995 年,上海举行青少年篆刻大赛,获得金银奖的两件作品,引起了著名教育家、篆刻家钱君陶大师的注意。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一问,获奖者受教于同一人——俞树栋。时年已 89 岁的钱老慧眼识金,对俞树栋的艺术风格作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并欣然命笔,手书“嘉惠学子”四字予以嘉勉。

钱君陶,一代艺术大家,精通诗歌音律,在诗书画印上均有造诣,不同凡响。其书健拔秀逸,其画清新雄健,其印遒丽典雅,卓然自成一家。俞树栋对君陶大师一见倾心,相见恨晚。而君陶大师也很喜爱这晚辈后生,在他生命旅程的最后三年里,时时关注着俞树栋的前进步伐,不时地给予点化。并在九十高龄泼墨挥毫,为俞树栋即将付梓出版的处女作《俞树栋印存》题写了书名。

俞树栋在君陶、墨谷子等名师大家的关爱下,在通往篆刻艺术殿堂的道路上,又登上一个台阶。

印中意趣,最终看刀。这是所有印人的共识,树栋也不例外。

杰出的西泠八家运用“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的美学思想,把篆刻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形成了疏密流畅,刚柔相济,浑厚博大,古拙秀逸,慎密谨严,静穆沉雄的流风。显然,前人在这方寸之间的苦心孤诣,已把留给后人的发展空间压缩到最小。怎样突破前人的藩篱,对俞树栋来说是个严峻的课题。跟在前人后面亦步亦趋,这不是树栋的个性。大胆创新,才是他的风格。

他从《孙子兵法》中的“兵无定势,水无常形”受到启发,认为“刀无定法,不袭人法,即是我法”,他把中国画中的“点线面”理论运用于篆刻,在开合布局上作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追求结体上下左右,参差取势,稳中有险,拙中有奇;宽博而避疏漏,严密而戒闷塞,用心而不造作,刻意不着痕迹。由此,他的刀法多变,线条劲挺,爽利多姿,遒劲绵延,刀锋所向,情韵迭出。

《劝君更上一层楼》,是最能表现他自创风格的一件成功的作品。此印以大切刀为主、冲刀为副,切刀一波三折,略加修饰产生了抑扬顿挫的韵律感。全印七个字用“藕断丝连,形断意连”的形式来体现,结体步步向上,字面层层推进,具有立体感。点线面的巧妙组合充分体现出“疏可走马,密不通风”的特点。似不经意的破刀,增加了印面的虚实相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用心读书》,也是他的代表作。此印字体篆隶相参,奏刀冲切结合。破入有序,富有节奏。全印白文厚重,喻读书要踏踏实实。在章法上左右对称,用心两字占上下三分之一,喻示做人须小心,读书两字占三分之二,喻示读书的重要。书字右边破口,寓意读书破万卷。

相比之下,我最喜欢他的《兰亭序》。通观全文,神情鼓荡,一气呵成。一二两面,圆笔中锋,刚柔相济,大气浑厚,静穆沉稳;三四两面,笔走蛇龙,游刃自如,形断意连,遒丽天成,显示了他一刀定乾坤的功力。此印堪与钱君陶大师的《水调歌头》媲美。

墨谷子先生对其书艺极为赞赏,并在《论海派书法篆刻之未来》一文中对俞树栋作了如下评价:印章融古今之学术,凝刃创天地之灵气。章法布局每每有超古之新意,冲刀、切刀能运用自如几近炉火纯青之妙境,必将是“四铁”(苦铁吴昌硕,冰铁王冠山,钝铁邓散木和钱瘦铁)之后,有望异峰突起之新秀。

三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俞树栋在篆刻艺术的长河里游弋了三十年,经历了十万余方印章的雕琢磨砺,渐入“中通、横通、自通”的艺术境界,以其鲜明的个性和风格,在海上声名鹊起。

他获得了如前文所述的奖项,得到了篆刻界前辈和大师名家的首肯和嘉许。他的作品受到了广大篆刻爱好者的喜爱,许多作品广为流传海外,被日本、美国、法国和东南亚的收藏家收藏。

在成绩面前,俞树栋没有犯晕,而是以更加冷静的头脑游弋于篆刻艺术的长河,吸收前人的精华。工作之余,致力于青少年的篆刻教育和培训。他说,篆刻艺术是中国的国粹,博大精深,要使这朵艺术之花灿烂芬芳,必须后继有人。树栋现任上海市教师书画篆刻研究会会员,上海市教育局孟海印社副社长,为青少年的书法篆刻培训倾注了自己的心智和心血,他的多名学生已经崭露头角,成为上海书协会员,并在各类大赛中获奖。

在社会普遍有些浮躁的今天,树栋不为浮名所动,不为金钱所惑,身居闹市,心在禅境,韬光养诲,修身养性,醉心艺术,著书立说,实在难能可贵。

由此我敢断言,以树栋的学养和才情,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独秀于万象书界,当指日可待。

2006 年 6 月5 日写于洛杉矶《菊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