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也可重弹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揣支毛笔漂四海.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读书节说读书(漂流杂记之十)

(2006-04-26 00:23:55) 下一个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的读书日,中国把它称为读书节。

        国人爱读书,古往今来,有关读书的格言、警句,收集起来就有几箩筐,有关古人发奋读书的故事也是多得去了。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先生就给我们讲了许多诸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格言,以及“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故事。那时谁要是不好好读书,轻者罚站,重者挨打。我小时淘气,不好好读书,手心不知挨了多少次先生的铜尺。不过挨一次打,就长点儿记性,我现在这点儿古文功底和一手毛笔字,就是给打出来的。

        我的弟弟妹妹就不一样了,他们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没有受过皮肉之苦。最要命的是他们正是长知识的时候,赶上了十年浩劫,在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的荒唐岁月,读书无用论成了时髦,张铁生 、黄帅成了反潮流的英雄。紧接着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与天斗、与地斗,最后成了被耽误的一代。

        十年浩劫过后,人们痛定思痛,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评职称、建立第三梯队的那阵子,确实掀起了一股读书的热浪。

        然而在中国步入市场经济以后,在名利的驱动下,文化界、学术界变得越来越浮躁。特别是在学校产业化以后,中国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能读书的人不好好读书,想读书的人却不能读书。有人问:现在中国到底有多少人在认真读书?有多少人在认真作学问??更有多少人读不到书???

        我们想读书,可是我们“无书可读“,一部分人如是说。想想也是。不是自我标榜,我挺爱读书,每次回国,总要跑到西单图书大厦或是王府井书店选购图书。别看那里书堆的小山似的,却选不到几本好书。古今中外名著,我自家的书柜里就有;高考辅导教材,这辈子我是用不上了;言情小说,我早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作为研究文学历史的,我想读一点具有真知灼见的文集,可是一看,不是人云亦云,就是隔靴搔痒,再不就是陷于文义的探究。能觅到几本好书真得很不容易。

       真知灼见的东西不是没有,可是出版界不愿出。一部分学者如是说。这话也是。如今的出版界考虑的是经济效益,而不是社会效益。再好的书没有经济效益,对不起您了,反之再差的书只要有经济效益,照出不误。如此有多少好书被扼杀在经济效益之下!好不容易给出,除了支付出版费以外,还得自己包销一部分。由此出现了一个恶性循环:读书难,出书难,读好书更难,出好书难上加难。

        在中国步入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们无疑需要读书,读好书。民以食为天,民以学为本。如果我们的出版界少考虑一点经济效益,多考虑一点社会效益,多出版一些好书,让人们在读书节时多读到一些好书,那实在是功德无量的事,往大处说,国家幸甚,民族幸甚,往小处说,自个儿小家幸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