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朗朗在白宫弹了一首《我的祖国》后,网上掀起不小波澜。
对于朗朗该不该在白宫弹这首曲,众说不一。有赞成的,有反对的,有起哄架秧子的。
反对的,认为朗朗不应该在这种场合弹这首曲,这等于是刺激了主人,甚至有点羞辱主人的意思。这个是很不礼貌的。甚至有人认为是别有用心的。
赞美的,是认为朗朗为中国人争了气。因为这首曲是反映当年中国志愿军打击美国佬的赞歌。甚至觉得应该让美国人再次感受感受当年受挫的感觉。
我,感到很困惑。一首曲子能弹出那么浓的火药味?能爆出那么大的火花。因为我一点听不出里面那么多的玄机。好像白宫也没有听出那么多的想法。
难道因为仅仅是这首歌是在《上甘岭》里的,于是就不能在美国人面前演奏?
于是我立刻想到了美国国歌。知道美国历史一定了解这首歌的来历。特别是这首歌词。这是美国诗人Francis Scott Key写的。他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写出来的呢?这是在当年英美战争期间,英国人进攻美国Baltimore Harbor,动用13首军舰炮击港口,而美国人拒绝投降,不屈不饶,誓死抵抗。双方打了整整一夜。直到第二天凌晨,枪炮顿停,一片寂静。当Key透过黎明的光线,空中飘散的硝烟里一眼看到港湾一面破碎的星条旗仍在飘扬。他知道美国人赢了。在激动的情绪下,他写下了这首后来成为美国国歌的第一句,其实是个标题“Defense of Fort McHenery”.不过后来被改成了the Star-Spangled Banner。整个诗不久完成,被赋了曲。因为歌词里的强烈的爱国情绪和表现出国家的荣誉感后来被国会通过定为国歌,那是后话。
但这个场景是不是和上甘岭极为相似。
如果按照上面一些人的看法,那么是不是当英美总统相会时,美国人就不应该弹奏他的国歌?因为按照有些人的逻辑,这有羞辱英国人的意思。可现实好像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好像也从来没有记者去问美国人是不是在英国人面前奏国歌不合时宜,不懂礼貌,甚至是别有用心;好像也没有人去问英国人听了这首歌有什么感受。
按照有些人的逻辑,就冲着英美这么铁的关系,美国人是不是应该考虑改改国歌。别伤了小兄弟的和气。不过至少至今为止,好像美国人没这个意思,英国人也没感到屈辱和不快。值得一说的是,好像从来没有人提这件事,讨论这件事。
我不明白了,为什么到了中国人身上,我们却要来讨论,甚至是检讨自己了。是不是我们的文化太容易,也太喜欢来检讨自己。
有人责备朗朗缺少政治头脑,缺少全面考虑,缺少。。。。。我就奇怪了,朗朗只是个钢琴演奏家,连个音乐家都算不上(请原谅我这么说他因为至今他仅仅是在演绎别人的作品,而从没有一件自己的作品)他有必要去考虑那么多吗?他为什么要去考虑那么多闲事?他凭什么要去那么考虑?他这样简简单单的活在他的音乐世界里不好吗?
说句老实话,大概全世界就我们中国人最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大事,世界大事。你看国内台在播气象预报时也要把全世界的天气播一遍。我们这一代因为从小就这么培养,养成了习惯。好不好也就算了。但千万不要要求别人也这样。
有人说朗朗是故意的,因为他不知道这首曲的来历,如何弹得好呢。对于之一点,我不以为然。我觉得音乐的内涵其实远远超过语言。所以我们常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她更能表现出人类的内心世界。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体会,有时一段乐曲可以让你感动不已,而那种感动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是心里面的一种莫名的震撼。而这种震撼,无论什么样的词都无法形容。这种感动,可能到世界各地都会让人感受到。它不需要用语言去表达。相反,再美的的词藻也无法把音乐的境界完全表现出来。其次,乐曲可以和词没有关系。同样的一首曲,可以有不同的演绎。象美国国歌,就被不同的歌唱家音乐家演绎出不同的结果。有用爵士唱的,用流行唱的,用美声唱的等等。他们结果会是一样的吗?
我再举个简单例子。我们这代人都看过《平原游击队》吧?一定也熟悉鬼子进村那段音乐。可头一次当我在电影《大撒把》里看到葛优用喇叭把它演奏出探戈曲调时,乐得不可开交。你说同样的乐曲在不同的演绎下能使一样吗?
就朗朗演奏的那首《我的祖国里》,我觉得他更明显地是在演绎着家乡的美丽,对家乡的爱和思念。我听了很激动也很感动。事实上,那首曲主要也是一首抒情曲,只是为了场景在词的上面加了些战争的色彩。
放过朗朗,给他一点自由空间,让他心里保留更多的纯洁,让他能够更多的能按自己的思维在音乐中自由飞翔。别让我们的思想,思维方式去打扰他。这样我们就能听到更多更美的音乐。
我倒觉得朗朗还是现在这样挺好。想怎样就怎样,随心所欲地在他自己的领域里毫无拘束的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