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人生,互助互爱

互相提携勉励;为我,为你,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在海外闯出美好的生活和成功的事业奉献自己的绵力。
个人资料
peterpan1668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连载】行走的画帝张大千: 独往深山远·暂居印度大吉岭(5)

(2007-12-25 01:38:14) 下一个



行走的画帝

张大千漂泊的后半生




第二部分

独往深山远·暂居印度大吉岭(5)

                                作者 : 文欢 

  
   中国的文人画讲究要在画好的画上面题诗,从题诗上再流露出诗的文采和书法的功夫,所谓“诗、书、画”三绝,三者缺一不可。张大千早年师承当时最著名的书 法家曾农髯和李瑞清两位先生,学得师风的同时,甚至更青出于蓝,逐步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张大千体”。而作诗则好到“他的诗,造诣之高,恐怕许多诗人都要 让他三分”(著名文学家刘太希语)。





自古道文人相轻,文艺界自始至终都存在着派系斗争、人际关系之间的倾轧和各种恩怨纠葛这些问题,一直都很棘手。虽然周恩来总理当时一再呼吁美术界要加强团结,可历来的流派渊源实在太深,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得了的。

  在徐悲鸿和一些画家之间也多少存在着这类问题。著名的旅法画家潘玉良和徐悲鸿曾是中央大学的同事,但因艺术观点及门派对立,一直存有很大的矛盾。因此,解放后国内虽多次邀请潘玉良回国,但都被她拒绝。她曾私下对朋友说过,只要徐悲鸿当权她就不会回去。

  1953年,第二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徐悲鸿在大会期间突发脑溢血病逝。中国另一大画家刘海粟曾发表诚挚的悼文,说徐的去世是中国美术界的一大损失。而对于刘海粟和徐悲鸿三十年代的那场无人不知、彼此间大有仇人之见的“论战”,美术界却也从此一字不提了。

  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在美术界威望很高,而与他曾有芥蒂的刘海粟甚至连文代会都没资格参加。徐悲鸿去世后,国内朋友再邀潘玉良回国时,潘玉良犹豫了,但不久因中国的“反右”运动开始,当潘玉良得知刘海粟、吴冠中等画家都被打成“右派”送去劳改的消息后,便彻底打消了回国的念头,直到1977年7月22日魂散巴黎。

  随着文艺整风运动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画作为最传统的画种,竟被当成“糟粕”越来越多地遭到质疑,甚至批判。主要原因是国画表现的“才子佳人”不能为人民服务, 更不能像“投枪和匕首”那样适应新时代的斗争要求。时任中央美院党委书记的江丰,便持有此观点。这位来自延安的资深革命家,固执地坚持着现实主义的美术思 想原则,以保卫革命文艺的阵地。因此,当时已没有人再画风景、花鸟等传统题材,因为不能为现实的政治服务。后来直到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周扬在公开场合说了:风景画有益无害,可以画;国画家们才又接着画起来。

  新中国当时最推崇的艺术大师,是俄罗斯19世纪著名写实画家列宾,因为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当时的中国发展都以苏联经验为模式。列宾的创作便是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他在中国宣传最广泛的一幅画是《纤夫》,小学课本中都有。虽然在艺术史上列宾的成就远没有凡·高、毕加索、高更等同时期画家的贡献大,但在中国当时的美术界,却给予了列宾最高地位,名气大大超过其他国外艺术大师。甚至在读的美术院校的学生,都可能不知道也不了解诸如凡·高、马蒂斯等其他国外画家。中国的绘画要表现阶级斗争,画家必须先读懂马列主义。

 【连载】行走的画帝张大千:为毛泽东画《荷花图》(5)
【连载】行走的画帝张大千:人生自古伤离别(1)
【连载】行走的画帝张大千:人生自古伤离别(2)
【连载】行走的画帝张大千:人生自古伤离别(3)
【连载】行走的画帝张大千:人生自古伤离别(4)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