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随心转

用心记录平淡生活的点点滴滴,与你分享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对中日关系的反思

(2006-11-09 17:24:53) 下一个
看到在上篇中引用的日志时(注:原文请参照http://rouzhiqianchan.spaces.live.com/?_c11_blogpart_blogpart=blogview&_c=blogpart&partqs=amonth%3d6%26ayear%3d2006 从Federer失利联想到的(2)), 我的心中曾掠过一丝欣喜, 不是因为作者最后举着”中国与日本绝不应该打站!”(她是想说打仗吧)的免战牌, 而是很高兴能够看到一个年轻日本女子对汉字的兴趣, 旁征博引地探讨中国文化和汉字自古以来乃至今日对日本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和作用。本来我以为一些年长的有教养的日本人, 因为受博大精深的中国古老文化薰陶, 认识到她对日本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 从而顺理成章地对汉文化有很深的认同感, 对之发自内心地喜爱和尊重, 感觉如同寻觅到精神家园一般, 这与很多欧洲人对古希腊、古罗马有一种顶礼膜拜的心情很相似。但是年轻一代的日本人这种感觉越来越淡薄了, 究其原因当数十九世纪末以来中日两国的国力发生了有史以来第一次逆转。

再反过来思考一下中国人是如何看待日本文化的呢? 对于日本, 长久以来我们在文化上有一种心理强势, 总觉得日本好多东西都是学中国的, 从中国搬去的, 还学得似象非象的, 由于这种心理使得我们要么视而不见, 要么很难对其优势和后来的发展坦怀认可。扪心自问一下: 当我们对日本的电器、汽车爱不释手时, 是否真正客观地承认过日本在近代科学技术、工业化、民主思想等领域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贡献? 可以说日本在把亚洲引向现代化这条路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包括日本自身的振兴, 包括后来亚洲四小龙的腾起, 包括现在中国的进步......

当然说这些绝没有要给日本军国主义涂金的意思, 也丝毫没有通过此改变我们国民感情的动机(我本人都没有什么好感, 又何以说服别人呢), 只是觉得我们应该尽可能站在全面的角度,更理智而不是草率冲动地分析、判断、处理问题。举个很通俗的例子: 看到一个帅哥(男士们请想像美女), 可是我对他爱不起来, 反而有点厌恶(排除双方人格上的缺陷), 当然我无法自欺欺人地否认他的帅, 也没有必要强迫自己去爱他, 但是为什么不仅不爱, 反而讨厌, 总有其背后的原因吧。如果彼此要想作正面的积极的接触, 恐怕先得找到并认清心底的结到底在哪儿, 而不是一味地钻进攻击对方毛病的牛角尖里。

中日两国陷入目前这种僵局, 并不是象某些人所说的仅仅由一两个表征性事件所造成的 (以拜鬼为代表事例), 其中有很多是两个大国之间在寻找新的平衡点时所无法回避的势力冲突(如东海油田之争), 也更有那场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难以愈合的伤害。有一位美国学者(名字忘了)曾经说过如果两个国家符合以下条件就很难建立一种稳定的友好关系, 第一: 近邻而且有领土纠纷, 第二: 综合国力无太大悬殊, 第三: 属同一区域大国,以此衡量中日两国可称得上典型范例, 按照欧美式的合理性思维解释中日之间的僵局似乎颇有说服力。

但如果我们放眼于两千多年来两国互动的历史,我们不禁会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存在于中日之间的矛盾仅仅是利益冲突吗? 或者仅仅是战争创伤所遗留的憎恨吗? 除此之外是不是还有沉淀在两国国民心底更深层次的,无法从合理性的角度去解释的, 甚至无法用语言去表述的潜在意识和情绪。正是由于现实的利益冲突和表征性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刺激这种潜在意识和情绪, 国民所表现出来的便是彼此的不信任, 随之而来的是互相怨恨,互相戒备乃至互相对抗......

问题是这种潜在意识究竟是什么? 来自何处? 又如何去解决?不要说在一篇短短的日志里无法阐述清楚, 也远远地超过了笔者的知识水准, 我只想通过一两个浅显的思维引线, 用以抛砖引玉, 期待大家的共同思索和探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半缘心 回复 悄悄话 视点很好,有层次的思维。鼓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