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成吉思汗后裔的故事(下)
文章来源: 歲月沈香2024-03-17 06:21:13

疫情之前,我经常回国陪伴父母,为了回国期间出行方便,2009年我在国内买了一辆车,这样带父母去医院看病拿药什么的方便多了,以前国内没有Uber或滴滴车,搭乘出租车得站在街边举手叫,遇到高峰时段很难叫车。

 

有了车之后,天气好我就带父母到附近的公园走走、去郊区景点看看、去温泉度假和去看望他们的老友。2011年的某一天,我问老爸老妈还想去中国哪里看看(他们以前经常旅行,走了中国很多的地方)?我和先生可以开长途车带他们俩去,老爸说想去西安和西北地区,老妈则说想去看大草原,根据二老的心愿,于是,我和先生带着他们从重庆出发,开车先去成都,看望了妈妈的两个妹妹,然后从成都开车去西安,在西安游玩了四天之后,再出发一路向西经过甘肃的天水、麦积山、兰州、青海西宁,最后到达目的地青海湖。

 

当我们的车快到达青海湖时,经过一大片宽阔的大草原,我妈妈兴奋极了,她把车窗打开,头微微伸出窗外,望着无边无际的草原,妈妈轻声感叹地说:“这就是大草原,太漂亮了,我终于看到了。”

 

坐在副驾驶位上的我,回头对着后座的妈妈微笑了一下,我知道,作为成吉思汗的后人,妈妈看到了大草原,等于走进了祖先的地方,感应到了祖先留在草原上的灵魂。

 

我在上一篇里讲了成吉思汗孙子的孙子铁木健的故事,今天就说一说铁木健的孩子们为什么要改姓?为什么选姓余?改姓余后他们分别在那些地方居住,繁衍后代?

 

在上一篇讲家族的故事中,我最后写了铁木健的九子一女婿在当年朱元璋领导的“红巾军”的追缉之下,改姓为余。何为“红巾军”?据维基百科说,红巾军,又称作红军,是元朝末年起来反抗元朝的一股农民起义力量,该起义最初是与明教、弥勒教、白莲教等民间宗教结合所发动的,因打红旗,头扎红巾,故称作“红巾”或“红军”,又因焚香聚众,又被称作香军。

 

红巾军最早的发起人跟朱元璋无关,红巾军最初起于北方,以韩山童、刘福通等为首领,宣传弥勒下世明王出世等教义。后来,红巾军逐步壮大,全中国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和加入,南方的红巾军也星火燎原般发展起来。那时,贫困潦倒的朱元璋在庙里当和尚,还四处化缘、要饭,为了生存,经朋友提议,他加入了后来成为岳父的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几年间,郭子兴在南方的红巾军势力增强,他看上了朱元璋作战勇猛,精明能干,将养女许配给他,此后,朱元璋自然地就是岳父的左右臂助手,被封为左副元帅,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凭着实力全部掌管了这支红巾军。

 

再后来,以刘福通等人领导的红巾军北伐元朝军队,他们兵分三路与元朝军队作战,进进退退折腾数年。在南方,朱元璋趁元军疲于对付北方红巾军,无暇南顾之机,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逐渐发展壮大了起来。

 

朱元璋领导的红巾军最终独树一帜统一和占领了江南,当时的南方也是中国经济的重心。朱元璋统治下的南方迅速发展经济和军事力量,势不可挡。据家谱书记载,1368年,朱元璋一统中原,明朝建立,元朝元顺帝妥欢帖木儿成为亡国之君,带着皇太子和一百多名大臣逃离,元朝正式灭亡。这时的朱元璋欲灭元朝皇帝后裔,围追堵截,铁木健的九子一女婿在这性命攸关之时开始了逃命之旅。

(朱元璋画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

 

关于这逃命之旅的起因有三个版本:第一,他们是为了躲避朱元璋红巾军的追杀,扶老携幼,拼命逃命,这是多数文献记载的说法;第二,在君王统治时期,朝廷上最忌讳的就是臣子功高盖主,风光无限的铁木健一家自然就成为了元朝某些人眼中的毒刺,他们便将红巾军起义的名头划在了铁木健后人的头上,当铁木健的后人听到风声后,意识到有人要迫害自己,便连夜带着一家人踏上了逃亡之路;第三,顺帝皇帝夜来梦见9支铁枪插在金銮殿上,右臣相庞悲对皇帝说:“枪乃是铁也,现铁氏兄弟九人应九根长枪之数也,在朝官高爵显,必有谋反之意。” 元顺帝听信了庞悲之言,有灭这九兄弟的意思。九子一婿听到了风声,开始了逃命。

 

据家谱书记载,无论起因是哪种版本,九子一婿十兄妹拖儿带女开始了不分昼夜,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不怕疲劳,冒风雨,忍饥饿,越过高山峻岭,渡过溪水河流,披星戴月。这年秋天,他们进入了湖北来到一条河岸,看见有一关卡要登记姓名才能渡过。他们望着河水甚急,万分险要,非过渡不行。在此危难之际,大家突见河中的鱼儿群游,往返自由,一时大家醒悟:我们要象鱼儿那样自由。于是,在登记姓名渡河之前,他们决定改姓更名,铁家的人改姓“余”,也意味着杀不尽斩不绝,有余留后人之意,同时,女婿家的人改姓“金”,随从们改姓“于”。就这样他们安全的渡过了对岸之后,又继续前行,共谋生路。

 

后来,他们一起进入了四川,那时的四川交通困难,山区人少,感觉是躲避红巾军追杀的好地方。某一天,他们来到了一个叫“凤锦头”的地方(如今四川泸县福集桥),大家考虑到一路走来十兄妹一起人多影大,容易引人注意,于是,他们商议,为了确保安全,在此分散前行,分散后各寻其所,安居乐业,有了落脚之地后,定明年清明节全家人来此相会,兄妹十人各自插柳为记,并且咬指作笔,以血代墨,每人一句,成诗一首:

余本元朝宰相家,红巾赶散入西涯;

泸林岸上分携手,凤锦桥头插柳桠;

流泪眼观流泪眼,悲伤思我又思他;

十人失散归何处,如梦云游浪卷沙;

余氏并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万家。

 

完成此诗之后,各家保留一份,世代相传,并作为今后寻亲相遇相识的暗号和依据。最后,十人跪地发誓,后孙不认宗与祖者,身生白癫丧黄沙,也就是全家灭亡的意思。他们还立下誓言:今后余、金二姓世代永远相亲相爱,不许二姓通婚,不得富不认贫、贵不认贱,遵守祖宗之家训,不得忘记祖宗的功德与兴家大业。随后,十人含泪分手,依依惜别,各寻安生之处,谋生发展。

(网络图片)

当我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一幅幅画面仿佛在我的眼前缓缓浮现:纤细的柳枝随风舞动~手指在粗燥的纸上划动~无声的泪珠滚落在面颊~夹着寒意的秋风吹乱了头发~最后,先祖们一步一回头各自离去,殊不知,这一转身,时间的流逝就是600多年。

 

我的眼睛湿润了…

 

据说,第二年的清明节,十人兄妹还真齐到凤锦头插柳处相会重逢了一次,从此以后,他们再也没有相会过,天各一方,传宗接代,自求多福。

 

铁木健的后人九子一婿在改姓余的时候取了一个余姓名字,他们进入四川之后,为了逃生匿居他乡,又更改一次名字。

 

下面这两张图表大致显示了铁木健后人的名字,以及九子一婿子孙繁衍居住区域。根据家谱书记载,我妈妈属于根六铁承烈的后代。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家族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和故事。而这些历史和故事,都会在某个时刻和某一代人相遇,交织成一段新的故事。我写余氏宗谱家族的故事,并不是为了炫耀什么,也不是为谁谁谁歌功颂德,仅仅是写一个普通家庭的历史,只是巧合的是这个家史却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部分。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功与过定论不是我和你这样的平头老百姓所做得到的,历史也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历史就是历史。我现在感到欣慰的是,通过写我妈妈的家族故事,我学习了以前完全不所知的蒙古帝国和元朝的历史。

 

我非常认同博友黑贝王妃在留言里所言:“我们可能不知去处,但至少知道来处。 ” 这就是我写这个系列家族故事的初衷,去年我父母先后双双离世,让我突然想搞清楚自己的生事,想知道自己到底从哪里来?想寻找自己的根。我为自己点赞,我做到了,读完了三本家谱书和写完了这个系列。

 

另外,我要感谢博主老天真在上一篇故事的留言里提供了一些更多的余氏家族的信息和网络链接,根据他的链接,我查到了著名的四川诗人流沙河(本名余勋坦)也是铁改余姓家族之人,1999年他曾题词 “根寻漠北苍天下,跡寄川西绣水边。”

 

谢谢文学城辛苦的小编们!

谢谢博主们阅读和留言!

谢谢来文学城的所有读者们!

 

《讲成吉思汗后裔的故事》(中)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604/202403/6907.html

《讲成吉思汗后裔的故事》(上)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604/202403/35.html

《大舅走了,他把家谱书传给了我…》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604/202401/33838.html

 

 

 

 

 

3/17 写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