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光影摇曳里,她的手指缓缓拨弄珠帘,伴着老旧的唱机,仿佛自语般吟唱起一段靡靡之音……
转首低回,似诉未诉的眸,道不尽旧事的沧桑缠绵……
彼处一直在上演,那未竟的拥抱,别离的手势,隐匿的感情,还有,始终不能遗忘的人。歌至未央,如此寂寞。连听的人也不免暗暗伤怀。
只是偶然听到唐人街那一张昆曲老唱片,从此牵出一条无形的红线。
似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9-07-30 21:34:45)
一九九八年的广州,仍是南中国经济圈珠三角的龙头老大,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独领中国经济风骚的地位已经动摇。尤其相比风头正健的长三角龙头上海,更有些后劲不足的没落感。九八届鹭城大学金融系的毕业生,除了读研出国,留在鹭城和返回本省的同学,还有许多人把上海作为第一目标,那是二十一世纪呼之欲出的亚太金融中心,甚至专家学者预计有取香港而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那年,高晓松写了三首挽歌,纪念一个死去的诗人。那年,诗歌像一片秋天的叶悄悄的落在孕育了它的土地上。那年以后,太阳照常升起,只是没有人记得它曾像佛光一样照亮了那些诗人。如果你听过那些歌会发现它们和革命颂歌一样恢宏壮烈,因为死去的诗人在那个年代的人心里面不啻于烈士。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殉道者也是终结者,在那时,“诗人之死”成了充满形而上意[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9-07-29 19:18:52)
我想很多人都是念旧的在细微的记忆里总可以翻找出一些缥缈的关于过去的片段然后用一种不确定的态度来慢慢地修复。相隔十四年再度聆听陈淑桦的《梦醒时分》还是会那样的着迷想象着当初守着老式录音机不厌其烦地翻录、播放的情景甚至记得音乐录影带的画面:短发、制服裙、干净的白球鞋还有寂静的长廊和稍嫌寂寞的表情……这样深刻的记忆掩盖了此后十余年的起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2009-07-27 21:47:42)
午后的阳光懒洋洋地洒进起居室,排箫是大自然吹响的口哨声,茶香盈绕。陶孜有点走神,她注意到边角茶几上的水晶花瓶里,随意地插着一大束白色橙色相间的雏菊,那两种颜色混搭得煞是好看。陈东宇的品味,准确地说,是林晓最喜欢的花和插花风格。陶孜轻叹一声,陈东宇不会故意要睹物思人,但不经意中,林晓影响太深。”阿欣,林晓是我的大学同学,最好的朋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9-07-26 21:37:37)
这样的批评想法让陶孜立即有点惭愧。“NoJudgement(不评判)”是她来北美后慢慢了悟的为人处世之道。保持著NoJudgement的姿態平靜地看對方,向生活学习,让自己成长。谁又有资格对别人的生活指手划脚?如果你身处其境,你说你能不能做得更好?尤其是情感纠葛,旁人爱莫能助,还不如做点琐碎小事来得实在。陶孜始终相信,即使天塌下来那样大的事发生,只要吃好睡好,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9-07-23 06:37:56)
陶孜和欣亭约好去她家接她。车快开到社区门口时,手机响了,陈东宇约陶孜在附近星巴克小坐一会儿。陈东宇还是老样子,他自己已经点了杯咖啡坐在靠窗的座位上等她,气定神闲。陶孜明白,那是他早就练成的喜怒不形于色。陶孜要了杯薄荷摩卡。“桃子,辛苦你了!岭南打给我电话说你过来,谢谢!”陶孜无奈地笑着摇了摇头。“我以后会解释。你帮我劝劝阿欣,她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9-07-19 07:14:20)
陶孜8点钟离开家,车开到西雅图市区已11点半。西雅图是晴天,但这个城市东边日出西边雨,更是阴晴难测。
陶孜喜欢这个城市,总觉得她比温哥华更有那种属于北美风格的活力。
还有这样一段关于西雅图的青春记忆。十四年前,八个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女孩子被安排到同一间寝室,刚开始独立生活的日子,新奇兴奋。晚上寝室熄灯后大家常讨论自己喜欢的种种事物,[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9-07-17 07:01:35)
自从儿子出生后,陶孜就没有睡过懒觉。今天如常醒来,却还没听到睡在隔壁婴儿房的十四个月的儿子小壮丁哼哼唧唧,现在这才是她的闹铃声。雨季的温哥华,一个细雨朦朦的周末清晨,有点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放松,陶孜赖在床上伸了伸懒腰。这时,床头柜上电话响起,她忙不迭地抓起电话,生怕惊醒儿子,心里暗骂着这个不知趣的来电。“Hello?”陶孜的声音里透着几分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3]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