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去一家运输车队当装卸工。一年以后,车队里分配来了一批新工人,来车上工作的是一位不爱说话的高个子。为叙述方便,姑且叫他小王吧。
小王是家中的老二。他的姐姐几年前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郊区农场工作,按照当时的分配政策,小王得以留在上海,进入工矿企业。学校在毕业生分配时曾向他家长郑重承诺,运输公司是最好的单位。怀揣着对[
阅读全文]
我们的中学创办于60年代初期,坐落在市里最大的工业区中,周围分布着近十个工人新村,学校的主要生源便来自这些新村。作为一所建校时间不长的学校,这里的教师大多教龄较短,教学质量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在整个工业区的众多中学中,尚未跻身重点中学之列。校长是从山东老区南下的干部,文化水平虽不算高,却有极强的政治思想觉悟。或许因为有农村生活和部队工[
阅读全文]
我们的小学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位于大学职工宿舍区内,初衷是为了解决职工子女的就学问题。学校的生源主要是职工子女,少数来自附近居民区;而老师中有不少是大学职工的家属。正因如此,学校氛围具有一定的社区色彩。接下来要讲述的,是两位体育老师的故事。
体育课的C老师是学校的业务骨干,尤其擅长组织学生的课外活动,学生的乒乓球队、游泳队、夏令营[
阅读全文]
上海航校和浦东塘桥,原本是两个毫无关联的名称:前者是位于上海市区的一所教育机构,而后者则是上海郊区农村的一个地名。然而,几十年前的一次意外经历,却地将它们联系在了一起,并由此引发了一场不小的误会。以下便是事情的来龙去脉。“文革”以前,上海市区东北角落有一所航空工业学校,简称上海航校,它隶属于航天部,是一所中等专科学校。这所学校[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