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岳父,克拉拉舒曼的老爸。天天在大美女身边,你说他能专心念书练琴吗?可是大美女克拉拉看不上他。这不能怪他。克拉拉是神童才女,美丽漂亮,人家钟情的是风流倜傥的罗伯特舒曼。<br><br><img src=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e/Clara_Schumann_%28Andreas_Staub%29_freigestellt.png><br><br>冯彪罗因此学习成绩下降。正好他爹对他学音乐很有意见。学那玩意儿有啥用啊?他爹想让他学法律,当律师,出人头地。于是,他离开克拉拉老爸家,去莱普希学习法律。可是他学法律也是三心二意,整天跟不务正业的人混在一起。一不留神,认识了李斯特(Liszt)。荒阴似箭,时间如飞。一晃N年,他老爸写信问,啥时候毕业?啥时候当律师,竞选参议员,当总统,医疗改革,制裁华尔街,劫富济贫啊?冯彪罗掰着手指头一算,坏啦,转眼就21岁了,律师还没影儿呢。咋办?他本来长的就惨,这一愁眉苦脸,更苦大仇深了。旁边的李斯特不忍心,说你干脆到俺家来吧。于是,冯彪罗正式拜李斯特为师,搬到李家。李家有个女儿,叫Cosima,是李斯特跟小三生的,比冯彪罗小几岁。青春少女,很崇拜这位新来的师兄。小冯乘虚而入,把小李姑娘拉下水,成为了他的老婆。<br><br><img src= http://i51.tinypic.com/20uew3r.jpg><br><br>新婚燕尔,小夫妻走门串巷,到处游访。19世纪的德国,大牛特多。其中一个比他们都牛的人叫瓦格纳(Richard Wagner)。老瓦比小冯大一二十岁,已经成名了。事实上,小冯正式听了瓦格纳的《罗恩格林》首映式以后,才下定决心跟他老爸决裂,走上音乐之途的。小冯很崇拜老瓦,经常拜访或者请老瓦来家做客。瓦格纳不知为啥,也特乐意跟他亲近,总到他家来玩。而且主动推荐冯彪罗当指挥家。别老呆在家里的说。老瓦说了,小冯啊,你这音乐水平,不瞒你说哈,作曲家前途渺茫,演奏家也不容易养家糊口,干脆你去当指挥家吧。站人前面挥二下棒子,观众也看不见你长啥样。<br><br>冯彪罗特感激。当了指挥家。并致力于推广标扬瓦格纳的音乐,十几年如一日。瓦格纳的《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还有《扭伦堡的名歌手》等著名歌剧都是他一手操办首映推广的。瓦格纳经常来找他。可他挺忙的,演出,排练啥的。他不在家,冯夫人李小姐就负责接待瓦大师。<br><br><img src=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3/Richard_and_Cosima_Wagner.jpg/403px-Richard_and_Cosima_Wagner.jpg><br><br>日过一日,年过一年。冯彪罗的名气越来越大,银子也越赚越多。名人冯家的日子越来越红火。没过几年,李小姐又给冯家添了二个闺女。孩子慢慢长大,很可爱。有一天,冯彪罗闲得没事干,跟他老婆聊天,问他老婆。咱这孩子长得这么漂亮,不像我啊!?李小姐那天心情特好,多喝了几杯,随口回答,那当然啦。这孩子他爸爸一表人才啊。冯彪罗特高兴,明知故问地说,真的啊?我真的这么帅吗?他老婆白了他一眼说,7~,你跟帅沾的上边吗?你要是帅,中国足球队早就拿世界杯了。冯彪罗酒醒了一半,纳闷儿地问,那咱这二闺女的老爸是胡啊?还在兴头上的冯太太,酒还没醒,脱口而出,孩子爹当然是瓦格纳啦!<br><br>咣当!说完这句话,李小姐的酒也醒了!<br><br>这冯大指挥对事业真是敬心敬业。他在前面紧着忙乎张罗,排练,演出瓦格纳的作品。后头,冯太太还负责给瓦格纳生孩子。真是照顾到家了。哈哈。Team Work! Team Work的关键是管好自己的那一摊子,尽最大努力,眼睛不要盯着别人。<br><br>冯彪罗陷入痛苦之中。很痛苦。他老婆不忍看他那苦痛样,带着二个女儿搬到瓦格纳家去住了。咋办?没办法,日子还得过,面包还得挣。他不光要挣自己的面包,还得每个月给李小姐(日后的瓦格纳夫人)alimony,和给孩子(瓦格纳的女儿)child support。冯彪罗决定继续指挥事业,无怨无悔的继续推广演奏瓦格纳的音乐。他和瓦格纳不能时常见面了,他只能捧着瓦格纳的歌剧总谱,自己诠释,开创指挥家独立思考的典范。各位,看看人家多大气啊。西洋音乐光大,全攻全守,Team Work! 咱中国音乐也是源远流长,可是却趋小家子气,精细微妙,在中场光转身就转半天,等身子转过来,球没了。<br><br>冯同学还经常带团周游世界,远离瓦格纳的老婆。有个腼腆的俄国小伙子写了一首钢琴协奏曲。当年的俄国钢琴精英大牛们,都对这首钢琴协奏曲不屑一顾。听听这钢琴曲的开头,跟拿着榔头咚咚咚敲键盘有啥区别?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因此没人原意演奏。其实大家都知道,高级知识分子相互挤兑,相互不服,乃家常便饭。鲁宾斯坦等大牛对后起之秀的钢琴曲评头论足了几句,这年轻后辈就受不了,特受打击。<br><br><img width=315.6 height=500 src=http://www.musical-lectures.com/Lectures/tchaikovsky-color.jpg border= 0 ><br><br>正好,冯彪罗也是倍受打击的人。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带着这曲子来到孤陋寡闻的美国,首映大获成功。从此,柴可夫斯基的这首《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横扫全球。<br><br><img width=451 height=400 src=http://chicagoclassicalreview.com/wp-content/uploads/2009/07/cr_08_lang_lang_131_copy.jpg border= 0 ><br>)
最近大家很热衷猜谜啊?是庆祝小园子大师重返中坛吗?小流有个漂亮表妹,可他啥时候又认了一个表叔?他家的表叔是不是也数不清?
俺不会猜谜,跟着凑个瞎热闹吧。
德国的三B是什么?
一种说法是:“德国三B”代表,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勃拉穆斯(Brahms)。
还有一种说法是:“德国三B”代表,奔驰,宝马,保时捷。:)
音乐史上,巴赫是巨[
阅读全文]
刚才撒尿的功夫把牛顿,爱因斯坦又看了一遍,。。。-rnd-♂[
阅读全文]
的反义词。咱们以前讲过,西方音乐起源于人声,合唱,team work。发明创造乐器是用来体现配合人声的。所以歌剧是西洋音乐最高境界(大言不惭一把,呵呵)。声MM,赌爷,老别,围观等一起歌功颂德的合唱,叫康塔塔。其反义词,用乐器演奏出来的东西就是奏鸣曲(sonata)。<br><br>音乐慢慢演变。一开始,演奏就是一二个乐器,小提琴啥的,所以巴罗克时期的奏鸣曲都是乐器独奏或者重奏。等到了古典时期和贝多芬的浪漫主义时期,随着乐器数量的增加,从室内乐演变到交响乐,奏鸣曲也跟着一起变过来。现在如果乐曲名字里面带着“奏鸣曲”这字眼的,那就是指乐器独奏(或者重奏),比如说,贝多芬的第14号“月光”奏鸣曲,钢琴独奏。如果名字里不带“奏鸣曲”这字,那就是指奏鸣曲格式(sonata form),比如说,交响曲第一乐章里,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啥的。<br><br>(贝多芬的故居。四层小楼,有个小庭院。一进门,看门老太太就把俺们的照相机都没收了。没法照相。房间收拾非常整齐,没有任何锅碗瓢盆床铺被褥,只有一架钢琴和一些乐谱啥的。唯一不好的就是,贝故居楼梯非常的狭窄。俺这五大三粗的小身板,一激动,脚下一滑,从楼梯上摔下来了一层,磕掉几块肉,算是俺在贝多芬故居的留念了。)<br><img src=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6/Beethoven_house_of_birth_Bonn_2008.jpg/255px-Beethoven_house_of_birth_Bonn_2008.jpg><br><br>人到中年。俺发觉中坛的同学有一个特点。督促孩子学习的时候,一个顶俩,特有干劲。可是到了自己学习的时候,都缩着脖子,看2百字以上的就嫌多,听不到三十秒钟就想停。俺不幸也是这样的不爱学习的主儿。因此俺特意找了一个短的来欣赏。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也就4分钟多一点儿。<br><br>以前咱们讲了如何欣赏交响曲的主题,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还有尾声(Coda)。第一乐章是快板allegro,欢乐的,激情的,面红耳赤,那啥的。第二乐章就得歇会儿,慢板Adagio,悠扬的,有时候也用行板(Andante)比慢板稍微快那么一点儿。中板(Moderato)比行板又快一点,但是没有快板快。总之,交响乐的第二乐章要慢。<br><br>所谓的快板,慢板,中板,这些不是跪搓板的大小,也不是挨打的时候板子落在PG上的速度,而是每分钟里音乐行进的速度。<br><br><img src=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f/Metronome_Nikko.jpg/401px-Metronome_Nikko.jpg><br><br>节拍器metronome是后来十九世纪才发明的。巴赫,小莫,老贝早年还没有节拍器,只能用人的心跳速度来估摸音乐速度,然后用语言做标记。具体是用谁的心跳来衡量,俺一直没搞明白。意大利文allegro代表快,presto代表急板比allegro还快。allegro不光快而且是欢快。presto呢是又急又快。<br><br>举个例子,在中坛闪PP,想要看PP的催促人家贴PP的时候的心情就是allegro,“快闪!快!快!快!”,欢快的。而闪片之人把PP贴上来以后,催促斑竹删贴的时候说的“快删!快!快!快!”,就是presto,气急败坏的。很多情况下,作曲家在速度后面再加上一个形容词用来更细致地描述。比如说看到某美女PP以后那谁心跳过速,吐血啥啥的速度,音乐术语叫 allegro agitato,翻译成中文叫“鸡冻的快”。<br><br>(俺在北京鸟蛋里买的阿巴多和柏林爱乐演奏的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DVD非常好。俺比较喜欢阿巴多意大利人的外向旋律型或者德国指挥家的严谨型音乐。很不幸。阿巴多率领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贝多芬交响曲现在游图壁上面找不到了。顺便再看一眼柏林爱乐中提琴女首席,日本美女,清水直子(Naoko Shimizu)。<br>柏林爱乐首席中提琴,清水直子(拎着中提琴的那位))<br><img src= http://www.ozguraydin.com/images/aurata1t.jpg><img src= http://www.ozguraydin.com/images/aurata3.jpg><br><br>贝多芬开创了浪漫主义时期,不太循规蹈矩。他这4分多钟的第二乐章,没有用所谓的悠扬的慢板,而是一首诙谐的小快板。叫Parody of the metronome。前面说过,老贝早年还没有metronome节拍器。即使有,老贝穷,买不起。后来他的朋友Johann Mälzel整出来一个节拍器,送给老贝。老贝觉得人造的metronome新鲜,特好玩,就写了这么一段诙谐小曲儿来显摆。体现了贝多芬这人不光是雷霆暴怒的个性,还有诙谐玩闹的一面。<br><br>这乐章还算是奏鸣曲格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只是展开部贼短,几乎没有。呈示和再现部也没啥特大区别。有人管这个简略的叫小奏鸣曲格式sonatina。另外有人说,现代人的演奏比古时候人的演奏慢,因为现代的乐器个头大,音量响,听众里太多像俺这种不懂的人特多,所以必须放慢速度才能透出音乐的清晰度,让听众能接受,否则跟摇滚乐差不多了。可是贝多芬生活在二百多年前,有可能现在人演的快板,贝多芬那时候就是慢板呢,也说不得。咱们大老粗,就不用吹毛求疵了。<br><br>贝多芬第八交响曲第二乐章。伯恩斯坦,维也纳爱乐乐团。<br><br><br>主题很明显,一开始就出来了。单簧管巴松等木管乐器,嗒,嗒,嗒,嗒,嗒,嗒,嗒。。。先是慢慢的。然后提琴加进来。突然来了几个 fortissimo(强音),接着来几个pianissimo(弱音)。第二主题也很明显。二个主题呈示显摆完了以后,展开部省略,直接到了再现部。再现一会儿然后尾声。贝多芬的尾声也跟前人不同,短小精悍。很轻松,很好玩的小曲儿。<br><br>这个乐章有点像卡农曲调,巡回往返。后来法国同学拉威尔临时抱佛脚应急交作业写的波莱罗舞曲估计是偷学贝多芬的。(见果树的说书:波莱罗舞曲)<br><br><br>)
俺那古典音乐破说书,自打咱老爷被恶霸拐骗走以后,就进了垃圾堆。今天,12月16号,是贝多芬的生日。俺翻箱倒柜找了一段出来,庆祝一下大头老贝240生日快乐!
注:贝同学的生日具体是那天,无人知晓。历史纪录只有他在1770年12月17号受洗礼。因此,科学家们大胆猜测,贝大头生辰是12月16号。
13岁的贝多芬,瞧人家这脑袋,多大啊,跟隔壁牛坛的神童们有一拼,全[
阅读全文]
。咱中国小baby,12345,8 + 9 = 11,5 x 7 = 25,只用几个简短的音节就倒背如流的,算出来了。中国语言,学一个字,一个词汇,音乐,绘画,数学,一下就全都学了。相比之下,俄国人为啥数学差?俄国话,叽里咕噜,卷着舌头说半天。康熙这么天才的人都不懂罗刹语,必须要韦小宝亲自翻译才行。寻常人,怎么能学得会?又如何融会贯通?因此,俄国人数学比较差,不能癞别人,得怪他们自己的语言不好。英国人,美国人那就更不用说了。英文不光长,而且一天到晚老是变,没有自己的固定词汇。什么拉丁文,法文,意大利,西班牙,希腊文,逮着谁的就搬过变成英国的。所以英文单词量极大,即使是天才也不全会,更何况普通老百姓了?老别以前说过,普通美国报纸的词汇就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小学水平。所以,比萨PISA数学考试,中国上海600分,排世界第一。美国487,排世界倒数第二,英国492,世界倒数第五名。世界倒数第一是爱尔兰人,也是说英文的。<br><br>同样的道理,中国人得天独厚的语言,短小精悍,容易适合小孩掌握,因此中国人阅读水平也高,比萨考试成绩显示,咱们也是世界第一。希腊文及其复杂,谁会?不出所料,考试成绩希腊人排名世界最后一名。俄国人就更甭提了,都不让他们参加考试。<br><br>第二个原因:米,大米,米饭。Outliers作者Gladwell的理论是说,中国人爱吃米。大米这东西好吃,但是不好种。为啥中国人聪明?因为他们的祖先是种大米的农民。<br><br>中坛谁是南方人?先让俺葱白一下再说。<br><br>大米是水稻,稻田,首先整稻田就不容易。先得挖一个大坑,然后把四周围起来,里面铺上粪便破树叶等营养品,然后一担一担的罐水把坑灌满了。等水罐满了,米民们脱了鞋,穿着三点式,光着脚,弯着腰,噘着PG,低着头一把一把的把事先培植好的小稻苗插在大粪烂树叶做成的千层饼烂泥里。如此繁重的劳动,苦不堪言。南方人为啥个矮?就是为了方便种植水稻啊。还有,爱吃米的地方,山也多,地少。小小一块地皮,既要给老地主缴租子,还要养活大小几个LP孩子啥的。容易么?因此中国农民千百年来,根据进化论,养成了二个好的冬冬。一是勤劳,南方人尤其如此。勤劳,hard work,学习好的人,必须要肯吃苦。就拿上面说的,比萨考试吧,那个考试,数学,阅读,科学都考完了,还必须每人填写回答一份长长的人口调查题,从你平时用多少时间学习,到兄弟姐妹有几个,父母都什么教育水平,挣多少钱,等等。这份调查试卷是考试的一部分,因为实在是太长了,破问题太多,很多国家的小孩都敷衍了事,不填或者漏填这调查上面的很多问题。但是比萨考试成绩高低跟这份调查试卷的回答有直接关系。有人统计,老美学生的调查试卷比日本学生少回答40%。换句话说,老美学生犯懒,不回答这调查卷子,你说他美国的成绩低,他能怪别人吗?而中国学生,有问必答,从不交白卷。因此比萨分数高。Gladwell说了,中国人勤快,能吃苦。南方人吃米比北方多。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快。南方人因此比北方人聪明。越往南,越聪明。江苏比山东聪明,四川比江苏聪明,福建比四川聪明,泰国比中国聪明,马来西亚比泰国聪明。以此类推。俄国人比中国还北,因此俄国人不如咱中国人聪明。比萨考试不带俄国人玩。<br><br>吃米聪明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种水稻,吃大米,地小,活多,太苦,不光养成吃苦耐劳,没日没夜工作的好习惯,而且还必须要动脑子。中国南方农民要时时刻刻用脑子,比如说,在交给老地主的租子里掺点石头啥的,把米留给自己吃,等。日积月累,进化论,南方人就比北方人聪明了。记得大学同学里,南方人都特聪明,十四五岁就就上大学了,相当于北方人十八岁的水平。<br><br>这就是为啥“吃米的人聪明”的理论根据。各位注意,找LP,嫁LG,烟雨的时候,帅哥美女这都是其次哈。首先要看是吃米长大的,还是吃面长大的。<br>)
彩班问:•Outliers里面“吃米的人聪明”的理论有啥说法?
Outliers这本书,俺没看过,因为俺对作者MalcolmGladwell的水平持怀疑态度。换句话说,俺脚着他讲故事侃山还成,科学研究水平一般。几年前有大牛同事使劲推荐给俺,说这书好,一定要看。俺也动心了,就跟她说,你看完了,把书借给我看看,好吗?同事满口答应,自打那以后,她见着俺就绕着走。俺到现在还没[
阅读全文]
,总共五千多人参与。够多了。跟民意测验一样,少数人的结果具有代表性。比如,美国总统人气指数调查,favorable rating,三教九流都要取样,一千来人就够了。否则,奥总人气天文数字,人家一看原来调查的都是老别老果树这样的人,此结果就不可信了。<br><br>为啥成绩直到2010年底才公布呢?因为老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吓的屁滚尿流。他们不知道如何 处理。就跟奥总4年前出山,光辉灿烂,耀眼炫目一样,大家,尤其是上了岁数的老年人,不适应。因此他们用了一年时间,调查研究。比如说,他们解释说上海学生成绩高是因为,上海市外地人多势众, 而上海政府允许成绩好的孩子长期留住,成绩差的赶出上海。等等破除“此神是假神灵”的努力以后,才稍微缓过神来。公布了此结果。 <br><br>为啥选上海呢?因为上海第一发达,第二人数比老外的一个国家还多。可以相当于发达国家来比较。 老外还说了。上海是中国第一。经济,教育,大学,烟酒都是中国第一。上海现在这个成绩,老外虽然没调查,但是相信,再过十年,中国会有十个城市跟上海一样,也能达到这个成绩。<br><br>可是俺以前的感觉 是,北京,上海的学生考试成绩都是属于落后的。北京学生上北大清华,上海学生上复旦交大的,放在一般省市,湖北山东,江苏浙江,四川福建,连普通大学都考不上。到底咋会事?难道现在今不如昔了吗?<br><br>不管咋样。这老外是不是太小看咱们 中国其它省市了?我看不用过十年,现在就行。如果分省市参加,世界前十名就都是中国了。<br><br>砍差不多了。大家有没有问题?<br><br>噢,美国等国家都是从全国范围内取样,上海就是全市范围内选学校。新加坡估计就相当于从上海一个区内取样吧?<br><br>试题。<br><br>现在后生可畏,黄河前浪推后浪,这些小孩题,俺脚着挺难的,想半天,掰手指头还整不明白。咱们人多力量大,来一起看看考题都是啥样的吧。<br><br>老外的教育,不强调打基础,都是应用题为主,所以此项考试,也不强调死记硬背,不准备啥的。基本上都是围观大虾说的那种,“世界著名智力难题,比如他妈和你同时落水先救谁,树上十只鸟打S一只”啥的。只有高手,“思维流动能力,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身。状元队里爬出来的人才能考高分。”<br><br>http://bbs.wenxuecity.com/rdzn/1423097.html<br><br>数学试题:学生身高<br>问题 : 某一天的数学课上,所有学生都测量了身高。男生平均身高为160公分,女生平均身高为150公分。蔷薇是最高的-她的身高是180公分。果树是最矮的-他的身高是130公分。 那天上课有两位学生缺席,但隔天他们都来上课了。他们也测量了身高,并重新计算身高的平均。令人惊讶的是,男生和女生的平均身高都没有改变。 从这些讯息可以获得下列何种推论? 针对每一个推论,圈出是 或 否。<br><br>推论 是否可获得这个推论 <br>1.两位学生都是女生。 是 / 否 <br>2.一个学生是男生,另一个是女生。 是 / 否 <br>3.两个学生有相同的身高。 是 / 否 <br>4.蔷薇看上果树了。 是 / 否 <br>5.果树仍是最矮的。 是 / 否 <br> <br><br><img src=http://www.99wed.com/upfile/28/picture/20090326113953495_3.jpg><br><br>阅读试题:就是给一篇文章,读一把,然后回答问题。各位当年 date 过鸡阿姨的都应该知道这类题是啥吧?举例说,人气指数天文数字的奥巴马总统2009年上任以来,世界和平,轻松取下诺贝尔。大刀阔斧,为民除害,斩尽华尔街吸血鬼。为民解难,甭管男女老幼,轻重缓急,一律看病免费等一系列重大措施,政绩斐然。但是不知为什么,2010年中期选举,教育水平低于中国的美国选民给了奥总统一个shellacking,迎面一个耳光。聪明的总统随即放弃阶级斗争,在几天前,与打他耳光的人握手言和,合力推出“富人减税计划”。有酒大家一起喝。大家都是好兄弟,不用人为标准划分阶级,斗来斗去。此“和为贵”减税计划一推出,左派民主党阵营一片轰然,炸了窝。问:<br><br>1. 奥总把打他的耳光用四两拨千斤轻描淡写的骟在民主党脸上?(是/否)<br>2. 奥总语重心长的跟民主党说, 咱们既然sanctimonious,就要以身作则。如果认为政府缺钱,该多收的,咱们可以把钱主动捐给政府,救国救难,不要眼睛老盯着别人,老强调让别人多交钱。人家的钱,不是咱家的钱。别人愿意不愿意多交,不管咱的事。咱们能为国多做贡献就好。对吧?(是/否)<br>3. 奥总做出很关心的样子跟民主党说,乖,别闹。有啥委屈就哭二声吧。骂也骂太难听。咱们民主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书达理,不能像共和党那样,遇上不顺心的就撒泼耍无赖。哭完了,闹完了,明天咱们还是要做听话的好学生哈?(是/否)<br><br><img src=http://www.csmonitor.com/var/ezflow_site/storage/images/media/images/1103_shellacking/8973523-1-eng-US/1103_Shellacking_full_600.jpg><br><br>科学试题:公交车<br> <br>一辆汽车正在沿着笔直的公路行驶,司机(名叫泡厅)把一杯水放在了仪表盘上面的支架上,突然,她紧急刹车。<br><IMG SRC=http://se.risechina.org/kspj/UploadFiles_8003/200807/20080721101941677.jpg><br><br>问题1:(选择题,5分)<br><br>厅长紧急刹车时杯子里面的水瞬时呈现何种状态?<br><br>A.保持水平<br>B.从1边溢出<br>C.从2边溢出<br>D.水会溢出,但是不能确定从哪边溢出。<br><br>问题2:(问答题,12分)<br><br>厅长的车是以柴油发动机为动力的,这类汽车导致环境污染。厅长的一个朋友,四黑,每天坐无轨电车上班。假如你要雇佣一个人来你公司工作,你会录取谁?请发表你的观点。<br>)
昨天读咱党报,看到这片文章,搬过来砍一把哈。
TestScoresFromShanghaiStunEducators,上海学生震惊世界
首先祝贺上海同学,真为国争光。请客!
世界发达国家组织,OECD,是以欧美为主,提倡民主和自由经济的国家俱乐部,其初始建立是为了在战后的欧洲更好推行实施马歇尔计划。总共34个国家,大部分是欧美,后来小日本,南朝鲜,智利,墨西哥啥的也混入。
他们主[
阅读全文]
。酒跟酒讲究特多,忒复杂。要不然为啥做饭喝酒的还整个大学,比如说,加州大学戴维斯,给博士啥的呢。<br><br>酒酿出来以后,度数都不高。经过烧烤分离一把,就变成烧酒,度数就高了。烧酒在中国南方好像没有北方流行。南方人肚子比较抗饿,经常喝碗粥,吃碗菜馄饨就饱了。北方农民不行,得吃大饼,玉米面做的也行,还得有肉。大口吃肉,就得大口喝酒。黄酒不过瘾,就上老白干儿了。所以据说北方人比南方人能喝酒。不知道真的假的?<br><br>一般用吃的葡萄酿的酒都偏甜,因为酒精含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用于发酵的酵母就死掉了。葡萄里的糖分还没用完,酵母就都玩完了,那这样的酒就偏甜。<br><br>一般发甜的葡萄酒都贼难喝。因为品葡萄酒跟欣赏美女一样,讲究balance。某各部位太突出,就(可能)不是美女了。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说,德国和加拿大等地的冰酒(ice wine),德国的雷司令(Riesling,微甜),法国波尔多的Sauternes(贵腐酒)。这些甜的酒都很好喝。雷司令有干的(不甜)也有发甜的,而且有些好的雷司令酒精含量低的(7%,跟啤酒一样)。这种一般都是比较贵的。<br><br>中国出的葡萄酒都偏甜,喝起来跟小时候生病喝的药水似的。没法喝。即使是干红,也不好喝。本着不好的东西送人,好的东西自己焖灯蜜的原则,中国红酒适于送人。<br><br>第一瓶德国雷司令。甜酒比较贵,因为德国那嘎达相当于中国什么地方?比黑龙江齐齐哈尔还靠北吧,韦小宝骑鹿的地方。冬暖夏凉的,全年日照时间较短,葡萄成熟比较困难。好的雷司令葡萄都是特晚才采摘,而且都是种在坡度贼大的田地里,所以价钱比较贵。酒精含量不高,能放十年二十年,一般人很少能等那么久,很好喝,就是贵。第二瓶冰酒,德国和加拿大盛产。加拿大跟德国一样也是四季温暖入春的国家,葡萄在树上挂着,少没留神,还没熟呢,就结冰了。冰冻的葡萄里的水分就丢失了。等葡萄成熟了,也冻的差不多了。守成也少,做出来的酒味道足。葡萄里的水分都没了,就剩下糖了,酒特甜,也贼贵。第三瓶是法国波尔多名酒贵腐酒。波尔多是葡萄酒故乡。可是好的地盘都让地主老财占了,穷农民聚集的Sauternes村的特潮湿,葡萄动不动就烂。烂了的葡萄酒酿出来的酒谁喝?后来某懒惰农民发觉那些烂的葡萄如果不摘,一直挂着书上烂,酿出来的酒特甜,但是却特好喝。于是这种一下子就特出名了。这种烂法人们也给一个好听的名字,叫Noble Rot,贵族腐烂。<br><img width=202.5 height=486 src=http://www.klwines.com/images/skus/1053768x.jpg border= 0 ><img width=364.5 height=486 src=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1/1f/Bottle_of_Ice_Wine.jpg border= 0 ><img width=202.5 height=486 src=http://www.klwines.com/images/skus/1039093x.jpg border= 0 ><br><br>加拿大农民正在采摘葡萄做酒用。<br><br><img src= http://www.winesofcanada.com/images/icewine_gallery2.jpg><br><br>白葡萄酒都是白葡萄酿出来的。一般来说,白葡萄酒不长期保存。买来就喝,别留着。一般市场上面卖的干白葡萄酒(dry wine,就是没糖的)需要买来就喝,别留过一年。年份老又便宜的白葡萄酒就转手送人吧,没法喝了。当然凡事都有例外,上面说的贵腐酒,累司令,因为有糖分和酸,可以长期保存。喝白葡萄酒需要冰镇一下,然后再倒进杯子。倒的时候别倒太多,喝完了再倒,这样可以保持低温度。酒味微酸,清凉,有绿苹果,梨,桃,杏,橘子等味道。吃虾,牡蛎,螃蟹啥的时候喝点白葡萄酒正好。女生好像挺喜欢白葡萄酒,烂点的也不在乎。不清楚为啥。好像女生对酒这玩意儿缺乏钻研精神,还是把白葡萄酒跟白马王子混淆起来了?俺不清楚。不过泡妞的时候可以带瓶白葡萄酒蒙人。女生喝点白葡萄酒,立马把猪八戒当成唐僧了,估计比送香水包包啥的便宜多了。比如说,霞多丽(Chardonnay),名字一叫出来,立马就跟你走了。<br><br>据意大利专家烟酒,每天喝点酒,淑女也疯狂。当然谁敬酒,谁喝酒,次序要搞清楚,否则得不偿失。<br><img src= http://assets.nydailynews.com/img/2009/08/07/alg_wine.jpg><img width=435 height=302 src=http://www.hbjjrb.com/bobao/UploadFiles_6118/200902/20090216104713563.jpg border= 0 ><br><br>红葡萄酒就比较麻烦了。葡萄品种,地区,年份,产量,酒庄等等,五花八门。价钱贵的不一定比便宜的酒好。这玩意儿就跟女同学买的那些包包一样,好几百块钱买的什么吉米Choo的包还不如小摊上面2块钱买的破包好用呢,怕丢。而且包包相对而言比红酒还容易挑。小摊上,yard sale上面买的二手包可以照用不误,跟巴黎纽约买的新包没啥区别。可是谁喝二手红酒?葡萄酒开瓶以后,便宜的放一天就没法喝了。好的酒,也不能超过一个星期。<br><br>除了这些。红酒还有保存期的讲究。什么样的酒能保存,什么样的不能存。保存在什么地方?保存多长时间?太麻烦了。<br><br>酒这掏皮克砍起来没完没了。咱们捡简单的,回国给不懂酒的人送人情,送什么酒?<br><br>注意:关键是给不懂酒的哈。回头,您买瓶拉斐红酒送人,她拿来跟她家的酱油瓶放一起了。您不是白送了嘛。还不如给俺和老地主喝呢。<br><br>国内崇拜的顶级酒<br><img src= http://i28.tinypic.com/2e2jcw1.jpg><br><br>送酒拇指法则:<br><br>1。家里存的红酒。听你对红酒的评价(“又酸又涩”),估计也是菜鸟级别的。那就赶紧的,家里有的存货,赶紧翻出来,送人。因为您买的这些酒估计都不能放,估计您家里也没有酒窖,这些酒恐怕早就不能喝了。赶紧送人吧。一举两得。<br><br>2。要是买酒送人。不一定非要去NAPA。那里的酒不一定比你家门口的店卖的便宜。而且你要是去某个酒庄参观,也没啥挑选的,只能买那个酒庄的酒。你去那里参观就已经很给他们面子了,如果再被人家宰一把,多冤啊。<br><br>在俺们这乡下,买酒送人,最好的地方就是Costco。国内人都特有钱,白领聚会喜欢带红酒。俺去参加这种聚会就敢带瓶矿泉水。同样的酒,在国内的价钱相当于美国这边卖的二到四倍。比如说,Robert Mondavi Cabernet Sauvignon,遇上减价的时候,十五六块钱就搞一瓶,不降价的时候也就20刀。国内要卖四五百人民币。相当于俺一个月的饭钱。<br><br>一般来说,法国的红酒比美国的好。一般来说哈,各人说法不定,就跟说哈佛比清华好一样,不一定,别较真儿。但是国人好像比较认同法国酒,因为比英文的难念点。法国酒受法律限制比较大,而且商标上一般没有葡萄品种的标志,就是一大堆法文字母。云山雾罩的。拿来蒙人最好了。而且哈,法国虽然种葡萄酿酒的酒庄多如牛毛,但是真正出口创汇到美国这边来的,还是比较少数的。换句话说,大部分敢出口到美国来的,都还说得过去。关键是要买好的年份的酒。万一碰上懂行的,也可以让TA借题发挥,吐沫性子横飞一把。这是因为酒的质量绝大部分在葡萄上,好的年份的葡萄好,水涨船高。名气小的酒庄的酒一般价钱变化不大。打个比方,这就跟美女可以漫天要价,可是一般女生也得嫁,身价变化不大,碰上个猪八戒也没办法,差不多凑合就行了。法国波尔多红酒的好年份是2009(还没上市),2005,2003,2000等。其它年份的也可以放心大胆的买,差不多就行了。<br><br>第一瓶Chateau Les Trois Croix 15刀一瓶。第二瓶Chateau Malmaison 17刀,Wine Spectator杂志2009年Top 100 Wines之一。第三瓶Chateau Cantemerle 27刀。2007年不是上好年景。大部分波尔多2007年酒跟美国红酒一样,适于早喝,不适于保留。这瓶还不错。<br><img src= http://www.klwines.com/images/skus/1037966x.jpg><img src= http://www.klwines.com/images/skus/1041971x.jpg><img src= http://www.klwines.com/images/skus/1054348x.jpg><br><br>法国的酒太多了。没法一一列举。你就到家门口的店转转,瞎买几瓶酒醒乐。网上买要便宜点,但是要交运费,而且有的州还禁运。<br><br>New Jersey那嘎达有个店,winelibrary.com,经常有降价和免运费的酒。店主是一个白俄罗斯来的犹太小伙子Gary Vaynerchuk。小时候跟父母移民新泽西。Gary从小不爱学习,整天攒棒球卡片啥的为乐。坏小子,妈妈急S那种孩子。高中毕业爬不上疼,他就找了离哈佛没多远,十来里地的一个小LAC —— 叫Mount Ida College,Gary自称这是名校。可老中开爬梯,俺从没听谁提过他这学校 —— 混了个学位,沾点灵气。大学毕业以后,名校毕业的Gary,找不到工作。就把他爹娘开的一个小酒店翻新了一番,然后弄了一个网站(下面这个),里面有自编自导自演的品酒录像。挺好玩儿的。俺经常去那看几眼他的录像。虽然没爬上疼,折腾了几年,现在人家也是百万富翁了,LP也很漂亮。那里好酒选择不多,不过买回国送人绰绰有余了。建议你去这个网站看看,扫荡一下。还有很多别的网站,俺不熟悉,无法评论。<br><br> http://winelibrary.com/<br><br>Gary的母校Mount Ida College。Gary在他的曼哈顿房子凉台上品酒浇花。<br><img src= http://hcap.artstor.org/collect/cic-hcap/index/assoc/i413.dir/Holbrook%20Hall,%20Mount%20Ida%20College-medium.jpg><img width=480 height=235 src=http://www.observer.com/files/full/Bryan_Gary-Vaynerchuk_1h.jpg border= 0 ><br><br>3。美国的酒因为没有严格的法律限制,比较鱼目混珠乱七八糟。挑起来没有那么容易。美国的红酒90%来自美西部快破产的那个州。就拿NAPA来讲吧。弯曲夏天不下雨,特别适合种水果蔬菜,傻子都能种出好吃的水果蔬菜来。因为天气变化不大,加州的红酒年份没有法国那嘎达的那么讲究,每年都差不多,2007年尤其好。加州天气热,主要是太阳太多了,不让太阳出来都不行,因此加州红酒酒精含量比较高,水果味道偏浓。但是缺点是加州的酒普遍产量太高。你想啊,同样一棵树上挂十个大桃和卦100个大桃,哪个好吃?连孙悟空都知道9千年结一次果的仙桃更好吃。葡萄产量高,酿出来的酒必然差。高产等于低质。加州的好酒非常贵。大众酒味道比较单一,缺乏深度和复杂性。一上口的水果味道还行,然后咕咚赶紧咽下去(大部分人都这么喝酒)或者吐出去,没啥味道变化。如果你把法国酒想象成法国MM,比较balance的话,加州酒就像美国大妞,PG比较大。当然法国酒也有不balance的,别较真儿哈。<br><br>从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这种葡萄酿的酒开始买,因为这种酒味道浓厚,比较容易接受。老中喜欢喝这样的酒。美国的酒因为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限制,一般都标明葡萄的种类,容易买。你就买这样的就行了。$15,$20,$30,一直到50块钱都行。过了50块又变麻烦了,因为有的酒值这个价钱,有的酒还不如20多块钱的酒好呢。<br><br>美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禁酒运动,所以美国酒过了好多年才抬起头来。Robert Mondavi是比较早意识到加州也能出好酒的人。NAPA那嘎达就是他领着一帮人搞起来的。他是前辈,名气比较大。俺琢磨着,他是不是相当于包包里面的路易威登吧?路易威登包包20 ~ 50块钱能买下来了吧?俺比较不内行的估摸一下。<br><br>第一瓶2007年Louis Martini在扣死扣卖11刀。能喝,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给90分。开瓶当天喝,别过夜就行。过夜了的话,用来烧菜也行。第二瓶Robert Mondavi赤霞珠,国内卖500人民币,俺们这卖20美刀。Costco有卖一种叫Woodbridge的红酒,也是Robert Mondavi产的,一大瓶1.5升才卖十块钱。喝下去不知道啥味道。<br><img src= http://www.klwines.com/images/skus/1049353x.jpg><img src= http://www.klwines.com/images/skus/1057841x.jpg><img src= http://www.klwines.com/images/skus/1048811x.jpg><br><br>上面第三瓶Caymus赤霞珠。2007年是加州的好年景。 60刀一瓶,俺买过一瓶。嫌太贵,没舍得多买。没想到现在卖光了,涨价了。岂有此理!想当初Charlie Wagner跟俺们一样,也是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老农民。他的酒庄Caymus Vineyard以出产赤霞珠著名。他跟Robert Mondavi是一辈的,现在也都去世了。不过Caymus还在他的家族后世手里,质量还有保障。不像Robert Mondavi贪财,已经卖给大公司了。早年在他们这些开发NAPA酒业的人庄园里打工的好些人后来也都成名,自己出来单打独斗,成立了自己的酒庄。再加上加州淘金,dot com热,凡是个人,赚笔钱就买个酒庄当农民。闯出个名气就leverage好些各种质量参差不齐的酒在名下来蒙人。所以加州的酒名目繁多,鱼目混珠,看着就晕。得亲自一个一个喝一遍才行。另外品酒,咱套用围观大虾的名言“嚼嚼吐了”,品酒不一定喝,可以在嘴里转一圈吐了,不受酒量大小的限制。<br><br>从性价比来讲。加州的红酒偏贵,不值。欧洲的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还有美洲的智利,阿根廷,澳大利亚和南非的红酒,性价比比较高。当然个人口味不同,也没法一概而论。<br><br>最后说一句。酒跟车不一样。酒没有最好的。只有最贵的,没有最好的酒。所谓好酒的定义就是你喝着觉得好,就是好酒了。跟名校的定义差不多吧。<br><br>)
瞎侃几句给西凤买红酒送人,蒙人用的,遇到行家最好别露馅儿哈。
所谓wines,就是水果酒啦,用水果酿造的酒。粮食做的酒英文叫beers。蒸发出来的酒叫spirits。这是简单笼统的说法。当然还有很多乱七八糟混合起来的酒,比如说,啤酒里面夹杂水果的,像北京燕京啤酒生产的菠萝果味啤酒就是这样的,叫啤酒还是水果酒?大部分老中喜欢水果味道,比较农民的说。啤酒里[
阅读全文]
。就跟张大夫的儿子叫“张一亩”一个意思。<br><br>这不是农民的儿子,啥是?<br><br>伯辽兹家还跟中国源远流长。他老爸当时努力引进外国先进医疗技术,成为法国第一个使用中国针灸的医生。<br><br>小伯在这种家庭长大。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很多课外活动,琴棋书画啥的。但有一点特逗,他不会弹钢琴。也不是一点儿都不会。就是跟我差不多啦。估计他从小比较任性,浪漫主义者的特征!啥黑管长笛吉它都会,就是不学钢琴。气死钢琴老师。以至于后来他碰到大才子门德尔松,被小门奚落挤兑不会弹钢琴。这是后话。<br><br>等他长大以后,该上大学了。那时候中国的月亮比法国的圆。老伯比较崇尚老中的思维,命令他儿子小伯一定要学医。如果不学医,赶出家门,断绝经济来往。小伯没办法,中学毕业就考上了巴黎医学院。上了二年,开始学习人体解刨课。小伯,浪漫主义者,经常心不在焉的。学习做阑尾炎手术,他没找到阑尾,把边上一个比较大,比较命根子的部位给切割掉了。<br><br>咣当!这下麻烦了!<br><br>哈哈。嘴里的火车跑出来了。实际上他是被解刨室里面那支离破碎,血肉模糊的尸体给吓出来的。呕吐了好几天。发誓再也不学医了。反正他本来对学医就不感兴趣。喜爱课外业余活动的音乐。于是他跟老爸摊牌,要求转学去巴黎音乐学院(Paris Conservatoire)。老伯,跟莫扎特爸爸那样,极力劝阻了一年,最后终于同意,学音乐OK啦。可是伯辽兹的妈妈是个儿硬性女郎。学音乐?放G屁。放着荣华富贵的阳光大道你不走,偏走歪门邪道?伯妈妈是个儿推妈!推妈发话,如果不学医,家里就一分钱都不给你,不认你这个儿子!<br><br>她真的说到做到。伯辽兹从不愁吃不愁穿的中康生活一落千丈到贫困潦倒的音乐家。浪漫主义者的又一特征!<br><br>伯辽兹和他指挥的乐团<br><img src=http://imagecache2.allposters.com/images/BRGPOD/176097.jpg><br><br>他不顾爹妈反对,考进了巴黎音乐学院。考试那天还出了一档子事。大家都去室内体育馆锻炼过吧?进去有二条路。一条走男更衣室,一条路通过女更衣室。伯辽兹去考试的考场也有这么二个门。<br><br>咱们小伯,浪漫主义,不拘一格,见着一个门,绿色的,推开就走了进去。刚进去,哇,春光明媚。可眼福还没有饱到呢,耳边就充满了意大利语的咆哮。那时候的欧洲,贵族,文化人都必须会说法语,就跟现在上海小学生都会说英文一样。音乐教育呢,流行用意大利语。冲他大叫的是巴黎音乐学院院长,意大利人,叫Luigi Cherubini。<br><br>Cherubini怒吼着把他赶出来。可是为啥切院长他自己却躲在女更衣室里呢?伯辽兹不明白。他这一辈子遇上了很多像切院长这种“爱管闲事”,老管着他,对他评头论足,说三道四的人。充满反叛的伯辽兹因此非常厌烦自己同胞法国人。他写了很多作品,啥莎士比亚的,歌德的浮士德(Faust),哈罗尔德在意大利(Harold in Italy)等等,都是跟法国无关的。<br><br>浪漫主义者经常失意。当年有一个相当于朗郎这样的大虾叫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伯辽兹特崇拜。专门写了一首小提琴协奏曲给帕格尼尼。写好了立马给帕大虾寄去。没过几天,帕格尼尼把这乐谱给退回来了,并写了评语说“你这是什么烂玩艺儿?小提琴演奏的部分这么少?你让我站在台上当花瓶,当摆设,当电线杆子吗?”也难怪,朗朗这样“演技”出众的换到帕格尼尼的那时代,属于呆板榆木的。伯辽兹特失意,咋自己欣赏的东西,别人都不喜欢呢?<br><br>7 ~ 谁让他是浪漫主义者呢。<br><br>大虾帕格尼尼接见伯辽兹。既想荣华富贵又怕人瞧不起,典型的浪漫主义知识分子。<br><img src=http://i40.tinypic.com/34zc7sm.jpg><br><br>伯辽兹就把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改名换姓叫《哈罗德在意大利》,为中提琴和乐队的交响曲。伯同学这也太不守规矩了!居然是中提琴,还是交响曲。难怪银家帕格尼尼不高兴呢。<br><br>反叛,不守规矩,这就是浪漫主义!<br><br>小伯不光作曲经常失意,老挨批评,而且情场上也老失意。比如说,他连续努力参赛了四年,终于赢得了一个大奖,叫《罗马奖》(Prix de Rome),相当于现在国内谁谁赢得奥林匹克数理化金牌并得到出国深造,哈佛耶鲁MIT普林斯顿斯坦福牛津剑桥等一百多所名校录取全额奖学金的这么一个奖。很牛B的说。钢琴美女莫克(Camille Moke)无比崇拜大才子,大奖得主,小伯辽兹。立马以身相许。郎才女貌。<br><br><img width=321.6 height=408 src=http://i41.tinypic.com/2ilgh7t.jpg border= 0 ><br><br>可惜好事不长。没过多久,莫美女发觉伯才子咋这么穷呢?咋总是靠着那么点奖学金过日子。经过一分钟的长考,莫美女毅然决然放弃伯辽兹,嫁给了当时的一位制造钢琴的百万富翁。<br><br>美女看不上浪漫主义者。为啥?谁能给讲讲?看看咱们的贝多芬,伯辽兹,勃拉姆斯,柴可夫司机。多惨啊。<br><br>被抛弃的伯辽兹从此没心思学习。前面说他喜欢英国的莎士比亚(容易被忽悠,浪漫主义者的又一个特征),没事儿老去剧院看莎老头的戏。得,一下子迷上了《哈姆雷特》里的女主角,叫Harriet Smithson。天天看戏,天天写情书。非常罗曼蒂克。咱们刚才讲了,果树定律:你越罗曼蒂克,美女越看不上你。史美女也不例外。经常严厉训斥小伯“别老跟着我!走开!讨厌!”啥啥的。<br><br><img src= http://i41.tinypic.com/29v06f7.jpg><br><br>小伯从此寝食不安,精神恍惚,神神道道,开始吸毒,并成为靠毒品(鸦片)产生的幻觉写出不朽音乐之作的第一人。<br><br>这首作品就是大名鼎鼎的《幻想交响曲》(Symphonie Fantastique)。伯辽兹本人和这首交响曲都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这首交响曲有着浪漫主义音乐的很多特征。前面说的,标题音乐。音乐里面大号小号各种吹打乐器多如牛毛。不光标题,伯辽兹还详细注解每一个乐章都是什么故事情景。就跟个叙事曲一样,是programmatic music。讲述一个音乐才子,被爱情无情的抛弃,到处流荡,痛不欲生的“幻觉“。它有五个乐章(比古典规定的多一个)。乐曲有一个主题,小伯管她叫“The Idee Fixe”(The Fixed Idea),就是抛弃他的那些美女们。这个主题贯穿整个交响曲,穿着各种不同马甲,出现在各个乐章,而且一会儿快,一会儿慢,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悲泣,一会儿激昂的。<br><br>俺写这些枯燥的音乐东西,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这里了。如果你看到这了,咱们一起来听听这首鸦片作家的浪漫名曲。俺挑了一个短的,第四乐章,四分多钟,题名是“刑场进行曲”(March of the Scaffold)。想象一下,五花大绑,背上插个牌子,从午门出来,奔赴菜市口刑场的路上,鼓乐手吹吹打打,您这即将被斩首的音乐家,当时是啥心情?听听吧。<br><br>日本NHK交响乐团,沙尔斯•杜托瓦(Charles Dutoit)指挥。日本人翻译成“断头台进行曲”。听的时候,想想它跟古典主义莫扎特的音乐有什么不同?<br><br><br><br>为啥浪漫主义的同学都混得那么惨呢?<br>)
【怀念豁牙老】伯辽兹和浪漫主义音乐(下)
上集提到,浪漫主义的特征就是:情感丰富,嬉笑怒骂,近于言表,丰富多彩。一般来说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和音乐受普通菜鸟音乐爱好者的欢迎。
现在明白艺术家为啥都是蓬头垢面的了吧。伯辽兹和2百年他的传人。
1802年,嘉庆七年,HectorBerlioz出生在法国中南部靠近里昂的一个小村庄。他爸爸老伯是个医生,赤脚医[
阅读全文]
有高有矮,有胖有瘦。当然是该胖的地方胖哈,不该胖的地方不胖的。身上穿的衣裳也有多有少。偶尔走光地说。而且走出来的也不匀速,一会儿出来一个,然后等半天,一下走出来三个。或者越出越多,越出越少。一会儿出个高个儿,一会儿出来个矮个儿的,等等。<br><br>这就是浪漫主义音乐。跟着感觉走,比较随心所欲了。<br><br>古典主义vs浪漫主义<br><img width=222.8 height=300 src=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05/04/20/ra050420002.jpg border= 0 ><img width=450 height=300 src=http://www.xtnews.gov.cn/node3/xinwen/shxw/images/00001464.jpg border= 0 ><br><br>因此浪漫主义的特征就是:情感丰富,嬉笑怒骂,近于言表,丰富多彩。在音乐上体现在:color和contrast比较明显。音色和音响更加丰富。减少人声,增加交响乐器。因为浪漫主义的时期正好也是工业大革命的时期,很多乐器尤其是吹打敲的包括钢琴等都有很大提高。你听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一般是以弦乐为主的。吹的,敲的,打的不是特多。浪漫主义时期,吹鼓手地位得到很大提高。<br><br>另外浪漫主义音乐的一大特点是“标题音乐”。就是作曲家(或者谁谁)给曲目弄个大标题,起个名字。什么“英雄”,“命运”,“绝世小攻之年下诱惑”等等。<br><br>行了,知道了这些特征。伯辽兹就是这么一位典型的“浪漫主义者”。先看看他这长相和打扮。<br><br><img width=300 height=300 src=http://blog.ota-berlin.de/wp-content/berlioz.jpg border= 0 ><img src=http://www.ipl.org/div/mushist/images/berlioz.gif><br><br>未完待续<br>)
【怀念豁牙老】伯辽兹和浪漫主义音乐(上)
前言
古典音乐说书系列因为版面铺得太大,“农郎才尽”,憋不出来,昆明湖里硬撑泰坦尼克,早早就搁浅了。还有就是俺葱白的豁牙老师不常来亲临指导,因此动力极大的减低。
虽然磨洋工,俺还是想“善始善终”的。至少把贝多芬写完。不曾想,偶像老豁牙居然彻底消失了。俺这动力的源泉也一泻千丈。555555。
记[
阅读全文]
<br><br><img src=http://www.carboxing.com.cn/images/stories/shixiaofei/234.jpg><br>)
俺的第一辆车是丰田,也有突然油门不经过俺允许就加大的自由散漫行为。那时候的车的油门一般都是机械化,通过一根钢丝什么的从脚连到发动机那嘎达。俺那时候觉得俺那老爷车的油门钢丝老化开线了,所以不顺,咔壳。俺那辆是手动的车,就把挡换成空挡,就没事了。当然也可能是Carborator啥的问题,不是油门钢丝的问题。甭管啥毛病,俺后来几百刀给卖了,就忘了。N十[
阅读全文]

新年伊始,2010,多景气啊。马上就要开奥运会了。冰上穿着特少跳芭蕾舞
高山银装素裹,飞人从天而降
俺们穷人也可以滑雪。
但是中产阶级和富人们就不能这么无忧无虑了,因为201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感谢伟大的神,今年将有N多项“增税和减税”。其实就是以前的“税”到期了。o8上台以后说了,富人为富不仁,以前的那些“减税”他不准备给延期。因此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