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谈:AI时代,如何写出经典
我们正处于人类写作史上最诡异的时刻:写作的“动作”变得前所未有的廉价,但写作的“意义”变得前所未有的昂贵。当AI能在一秒钟内生成一篇结构严谨、辞藻华丽、甚至逻辑自洽的小说时,我们必须残酷地承认:“平庸的正确”已经一文不值。
以前,写出通顺的句子是作家的基本功。现在,那是算法的起跑线。
在AI时[
阅读全文]
《最后与最初的人》:来自二十亿年后的凝视
斯塔普尔顿的《最后与最初的人》(1930)诞生在科幻尚未成型的年代,却写出了整个未来文学的骨架。你能在它的影子里看到《三体》的宇宙黑暗、《沙丘》的文明循环、《指环王》的史诗结构、甚至近代科学哲学里的“深时间”概念。
但这些都只是表象。真正让这本书震慑人心的,是它那种不属于人类时代的冷静。读[
阅读全文]
鲁迅:为什么他笔下的人心总是长成鬼的形状?
——一场关于“中国人如何把自己养成鬼”的黑暗解剖
鲁迅不是一个作家,他是一块被时代高温烧过的铁。读他的作品,你能感到铁热时的爆裂,也能感到冷却时的阴寒。他写的不是故事,不是控诉,不是愤怒。他写的是:中国人,是如何在漫长的文化与历史里,把自己养成鬼的。
比制度更可怕的,是一个[
阅读全文]
魔幻现实主义:南美与东欧的异同
魔幻现实主义(MagicalRealism)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流派之一,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将奇幻元素与现实无缝融合——重新定义了文学的表现力。这一风格最初由德国艺术史家弗朗茨·罗尔(FranzRoh)于1925年提出,用于描述绘画中的“新客观主义”,后被文学界采纳并发展,尤其在南美洲和东欧形成了两种鲜明[
阅读全文]
挫折的结构与创造的裂缝
我们生活在一个对成功上瘾的时代。
成功成了一种普遍的信仰,一种社会的货币,一种被不断更新和消费的幻象。
它被量化为数据,被塑造成图景,被包装成故事——那些闪光的简历、领奖台上的笑容、媒体上的采访、算法推荐的“励志模板”,都在重复着一个幻觉:只要你足够努力、足够聪明、足够坚持,就能抵达所谓的&ldquo[
阅读全文]
理性深渊:数学家悲剧的十个案例
——当“永恒真理”吞噬创造者
“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语言。”(伽利略)
但当书写者试图成为语言本身,宇宙便会以沉默回应。
虽然统计数据显示,数学家的自杀率(约1.1%)并未显著高于平均水平(约1.0%),但他们的悲剧却因其核心原因而拥有极高的曝光率。崩塌往往与“理性本身”直接相关[
阅读全文]
乡愁,是一种潜伏的病毒,它藏匿在记忆的缝隙中,静静等待,伺机而动。它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响亮的声音,但它在无声的时光里悄然侵袭,带着一种温柔却致命的力量。它不需要宣告,它从不张扬,却能悄悄渗入人的心灵,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爆发,让人停滞,让人迷失。它的症状不明显,却能让人茫然不知所措。它不致命,却足以让人生变得灰暗,失去前行的动力[
阅读全文]
《另一名前》:在寂静之海中,与“另一个自己”相遇——乔恩·福斯的灵魂之书一、一位挪威作家的沉默革命乔恩·福斯(JonFosse),1959年生于挪威西海岸哈当厄尔峡湾地区,被誉为“当代挪威的贝克特”。他出身贫寒,早年学习文学与哲学,曾笃信宗教,也经历信仰危机。福斯的戏剧以极简对白与静默的力量著称;而在散文与小说中,他则以冥想[
阅读全文]
《反抗的忧郁》(原名:TheMelancholyofResistance)是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克拉斯纳霍凯(LászlóKrasznahorkai)于1989年出版的小说,由乔治·西尔泰斯(GeorgeSzirtes)翻译成英文。这部小说被誉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获得广泛赞誉,包括与戈戈尔和梅尔维尔等大师相媲美。
小说设定在匈牙利的一个破败小镇上,故事发生在严寒的冬天,跨越短短几天时间,却营造出一[
阅读全文]
Meta股价暴跌:价值错杀与重估机会 2025年第三季度,MetaPlatformsInc.(纳斯达克代码:META)尽管发布了创纪录的营收数据,却在全球资本市场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剧烈抛售。公司营收高达51.2B美元,实现了强劲的26%同比增长,但由于一项非经营性的会计费用,其净利润从预期的18.64B美元暴跌至2.71B美元,跌幅令人震惊地高达83%。这次暴跌并非基本面恶化,而是由政策冲击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