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投鼠忌器:由“战上海”电影和纪录片的不一样描写所联想到的
可惜了那么多的好战士,看完解放战争纪录片里的“龙起大江头”,
回荡在我脑子里的就是这句话,小时候老师带我们去烈士陵园纪念解放战争里
在上海战役里牺牲的烈士,父亲还在事前给我们讲解方上海的故事,印象里是汤恩伯布的碉堡阵里激烈的双方战斗和解放上海市地下工作者们付出的代[
阅读全文]
中国的老百姓还是比较像些,:-)
就社会风气来说,现在的美国是往下边走的,
求战若是为了赶走外来入侵,也在美国身上说不通。
反而,武帝有中晚年的固执和听不进劝告,
西汉“盐铁论”,里面篇章对其寡恩薄义的凉薄一面,
有侧面的描写,为了维护“皇权无错论”
(相当于中古欧的“教皇无错论”),
往往是牺牲随属来平息矛盾或反对声音,阅读全文]
http://www.tudou.com/playlist/054010150/
有三十二个视频
孟良崮(上下,4个)
中秋夺城夜(上下,四个)
风卷黑土地(上中下,六个)
中原虎啸天(上中下,六个)
日出紫禁城(上下,四个)
霹雳撼天锁(上下,四个)
龙起大江头(上下,四个)[
阅读全文]
斯大林格勒战役
http://hi.baidu.com/007cn/blog/item/c291b07e7ffe0e380dd7da65.html
【专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苏联·俄罗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为保卫斯大林格勒和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集团而实施的防御战役(1942年7月17日—11月18日)和进攻战役(1942年11月19日—1943年2月2日)。
苏军先后参加这次会战的有: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东南方面军、西南方面[
阅读全文]
![](http://0.book.baidu.com/weilan//m0/w27/h24/4004b82c5b.3.jpg><br>来源:http://0.book.baidu.com/weilan/m0/w27/h24/4004b82c5b.1.html<br>书名:著名军事著作--绝对武器 简介 苏联篇<br><br><br>前苏联的纷争<br>在苏联,自斯大林逝世以后,曾围绕核战争是否仍然是政治的继续的问题,展开了一番此起彼伏的激烈纷争。争论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实属罕见。若按赫鲁晓夫-- 勃烈日涅夫--安德罗波夫至戈尔巴乔夫三个时期每次争论的基本结论看,大体上经历了一个否定--肯定--再否定的曲折过程。<br>一、赫鲁晓夫时期的争论<br>战后初期,苏联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战略,采取了常规抵消与反垄断的战略,并特别强调战争的政治性质及人民群众的作用,把它们视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br>虽然苏联在1949年9月22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又在四年之后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并在火箭运载技术方面走到了美国的前面。但由于苏联当时在核弹头上尚未取得重要突破,还缺少向美国本土大量投掷核弹的手段,因而未能带来实质性的战略效果,苏联仍然坚持政治性质决定战争胜负等看法。<br>1953年11月,苏联经济学家M.戈斯在《星报》撰文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导致战争的规律虽然仍有效,但是,经验已经证明,破坏这一规律的作用是可能的。这一论点提出后,立刻受到了抨击。1954年,V.克鲁日科夫在《共产党人》第1期发表了《弗·伊·列宁--革命科学的泰斗》一文,指责说,尽管列宁所发现的关于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阶段在政治和经济上发展的不平衡的规律已经产生了许多结果,但有一些;理论家;却认为有可能使这一规律成为无效。这在本质上就是承认废除社会发?沟目凸酃媛傻目赡苄浴U庵止鄣阌肼砜怂剂心?饕宓目蒲Ш廖薰餐??Α?<br>就在同年1月19日,苏联《消息报》的一篇文章,对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1953年12月10日演说中,关于核战争会造成文明的毁灭的看法表示赞同,认为,在现代情况下,战争意味着大规模的毁灭。紧接着,同年3月12日,苏联总理马林科夫在一次演讲中,也重复了上述看法:;苏联政府……坚决反对冷战政策,因为这是一种准备新的世界大屠杀的政策,使用现代的战争方法,这种屠杀意味着世界文明的毁灭。;3月27日,莫斯科广播电台的一位评论员又重申这一论点说,氢弹;将威胁文明的存在;。<br>不过,马林科夫在提出上述论点后不到两个月,就于4月26日被迫在一次最高苏维埃的发言中撤销了自己说过的话,并再度认为,原子弹只会导致资本主义的崩溃。<br>1955年2月26日,《真理报》在宣布苏联对待核武器的态度时,断然提出:;只有政治冒险家才会认为他们能够借助原子武器摧毁人类的进步发展。武器从来没有改变或取消过社会发展的规律;它从来没有创造或废除过能够改变整个国家的社会制度的条件。;<br>然而,在1956年2月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总结报告中,又提出了;在使用核武器的战争中将没有胜利者;的论点,并将马林科夫关于战争不再是;注定不可避免的;观点定为苏联的官方理论。<br>1959 年,赫鲁晓夫又分别在几次讲话中阐述了这个论点。他认为,帝国主义把人类的智慧最伟大的发现--原子核能用于战争目的,这就根本改变了人们对未来战争的性质和后果的概念。;核战争;不但会烧坏一切,而且会燃尽一切;。;核爆炸的火焰将毁灭一切生物。;马克思主义者;不能设想在世界文化中心的废墟上,在荒无人迹……的土地上建立共产主义文明;。并主张;把战争永远从人类生活中排除出去;。但是,赫鲁晓夫始终没有明确说过核战争不再是政治的继续之类的话。与此同时,赫鲁晓夫又试图通过推行所谓;火箭核战略;,与美国相抗衡。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入轨。它表明,苏联已有能力向从未受到过直接威胁的美国本土投掷核弹头。之后,苏联的导弹研制工作进入高潮。据统计,在这段时间里,为发展导弹,苏联建有7所火箭学校,17家火箭工厂和11 个火箭发动机中心。这些都为苏联建立自己的核战略提供了条件。<br>1960年1月14日,赫鲁晓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为持久和平与友谊进行裁军》的报告中提出,如苏共二十大和二十一大所指明,战争再不会是注定不可避免的。然而,一旦发生冲突,战争的逻辑将要求所有的火箭核武器都使出来。不过,苏联已拥有原子武器和氢武器,以及运载这些武器的火箭,并修建了许多火箭发射场。因此,;如果哪个疯子挑起对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进犯,我们可以把进犯我们的一个或数个国家干脆从地球上消灭掉;。需要指出的是,赫鲁晓夫曾就此对核武器的作用作了不适当的夸大。他在同年1月15日《真理报》上宣称:;当前决定国防力量的不是我们有多少士兵肩荷枪支,有多少人身穿军大衣。如果抛开我已经说过的一般的政治和经济因素,那么国家的防御力量在决定性程度上取决于火力如何,取决于这个国家掌握着什么样的发射工具。;<br>赫鲁晓夫上述两个方面的看法,均得到了一些人的阐述及发挥。<br>同年10月,苏军内部刊物《军事思想》的编辑H.塔林斯基少将在苏联《国际生活》杂志上发表《现代战争的性质与后果》一文认为,;消灭人的技术的发展过程已经造成不可能使用武器来解决问题的局面。几千年来,都是用武器解决政治问题的。但一场火箭核战争不仅对被攻击的一方极危险,而且对侵略者本身也是自杀性的。;值得注意的是,他由此在苏联军事理论界第一次明确提出:;从军事技术观点说,战争作为政治的工具已开始过时。;一位文职的军政事务评论在发挥这种观点时,把;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解释为;战争只能是疯狂的继续;。<br>1961年12月和次年4月,塔林斯基又先后在苏联《国际生活》杂志上撰文说:;现代战争威胁着亿万人的生命,能摧毁许多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这种战争已不再是政治的简单继续。;;诉诸于热核武器的战争已不再成为一种政治手段,而是一种民族和社会自毁的工具。;塔连斯基观点并不代表苏联党和政府,但又确实反映了一部分人的看法。<br>塔林斯基的观点,连同国外的否定观点,很快便受到了当时苏军总参谋长瓦·达·索科洛夫斯基为首的一些人的猛烈抨击。1962年5月,索科洛夫斯基元帅在其主编的《军事战略》一书中,引用某些;现代帝国主义军事思想家;否定;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观点后指出:;很显然,这种观点是以形而上学的、反科学的态度对待战争这种社会现象的结果,是由于神化新式武器而产生的。大家知道,战争作为政治的继续,其实质绝不会因技术和武器装备的改变而改变。;虽然索科洛夫斯基元帅也承认,由于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出现和发展,战争的性质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写道:;核武器特别是热核武器的大量使用,将使战争具有空前的破坏性和毁灭性。整个整个的国?医?淮拥厍蛏舷?鸬簟#坏?牵??秩衔?海患词构婺W畲蟮氖澜绱笳剑?蘼鬯?谕獗砜蠢词侨绾蜗?硪磺校?仓徊还?巧缁岱⒄沟囊桓龇矫妫??彝耆?览涤谏缁岱⒄沟慕?蹋?览涤诮准吨?浜凸?抑?湓谡?紊系南嗷ス叵怠#凰?怪赋觯海挥捎谏???涂蒲Ъ际醯呐畈?⒄梗?淦鞯耐?σ驯涞梅浅G看螅?哟烤?鹿鄣憷纯矗?饩褪沟猛ü?渥岸氛?创锏阶罴峋龅恼?文康牡目赡苄源蟠笤龀ち恕#唬蝗绻?致哉叩ǜ移苹邓樟?墓膊?饕搴推浇ㄉ璧幕埃?? (指战略火箭军--作者注)将完成现代战争的主要任务;,用核突击;迅速粉碎所有敌对国家;。因此,;战争本质,即战争是政治的武装暴力手段的继续;,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比以往表现得更为明显;,;不仅未失去其意义,反而得到进一步的证实;。不难看出,这里已暗含了对赫鲁晓夫所谓用战争手段难以实现政治目的的思想的抵制和反对。<br>1963年,苏联《军事历史杂志》第10期发表的赫列布托夫斯基的文章也指出:;某些作者认为,似乎\)
来源:http://0.book.baidu.com/weilan/m0/w27/h24/4004b82c5b.1.html
书名:著名军事著作--绝对武器简介苏联篇
前苏联的纷争
在苏联,自斯大林逝世以后,曾围绕核战争是否仍然是政治的继续的问题,展开了一番此起彼伏的激烈纷争。争论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实属罕见。若按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安德罗波夫至戈尔巴乔夫三个时期每次争论的基本结论看,大体上经[
阅读全文]
书名:著名军事著作--绝对武器
http://0.book.baidu.com/weilan/m0/w27/h24/4004b82c5b.1.html
ISBN:750654700
作者:伯纳德﹒布罗迪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长虹出版公司)
定价:14
页数:0
出版日期:2005-1-1
版次:
开本:32开
包装:平装
简介:《绝对武器》主要阐述了相互威慑理论的原则。后来,这一理论曾一度被作为美国的核战略原则。该书认为,核武器是一种无法防[
阅读全文]
关于有帖子曲解毛主席关于原子战争的一点意见
发表于2009-5-1312:47:18
http://blog.chinaiiss.org/user_dislog.asp?userid=5518&logid=9888
作者:正义坚强理智
引用:
16、这样的一场世界大战中国可能会死掉四亿人口。但是中国用三分之二人口的牺牲,却换来一个大同的世界还是值得的。死掉四亿人,还剩两亿人,用不了多少年,中国就又可以恢复到六亿人口了。
17、原子仗现[
阅读全文]
论自由民主为什么在中国只能稳步渐行
发表于2009-5-516:42:38
作者:正义坚强理智
网址:http://blog.chinaiiss.org/user_dislog.asp?userid=5518&logid=9620
国家开放的这30年基本上也就是争论要不要全盘引进西方民主的30年,当年甚至很多位高权重的领导也头脑发过热,幸好大多数人还保持了清醒,这举世瞩目的30年也有力的证明了至今实行政策的正确。
但国家在稳步发展不等于[
阅读全文]
孟良崮战役背后:虎将王必成与张灵甫的较量
2009年01月23日星期五12:49:
http://hi.baidu.com/zxzhu/blog/item/1d28f31f3dcadf64f724e45d.html
东方之剑推荐
孟良崮战役背后:虎将王必成与张灵甫的较量
这是一段50多年前的故事,两个主角,一是王必成,二是张灵甫。今天,王必成将军的传奇已尽人熟知,不必赘述,倒是另一个主角张灵甫得在说故事前着些笔墨。
张灵[
阅读全文]
2009年01月10日星期六08:40
来源:http://hi.baidu.com/zxzhu/blog/item/8f4c730e95544ecd7acbe179.html
孟良崮战役背后的情报战
郭汝瑰,原名郭汝桂,1907年出生于四川省铜梁县。1925年,郭汝瑰考上了黄埔军校第5期,不久后就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黨,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但由于一些原因,郭汝瑰被安排到曰本士官学校读书后便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从曰本回来后,郭汝瑰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