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体骨架 历经7400年不腐
据北京科技报报道,属新石器时代的湖南洪江高庙遗址中出土了一具距今约7400多年的女性人体骨架。
这具骨架保存完好,呈“侧身屈肢”姿势,右手托着右腮、下巴,左手自然地夹在向后弯曲的两腿之间。骨架的盆骨较大,骨骼纤细,牙齿磨损较大,因此可初步断定该骨架系成年女性。骨架的长度是153厘米,专家估计此人生前的身高应该在160厘米左右。
这具骨架的发现对研究新石器时期的丧葬风俗、人种分布具有重要的意义。同地大面积的发掘出土的陶器和宗教祭祀艺术品在工艺上可以与北方陶器相媲美。
可是为什么这具骨架经历7400年的时间还能保存得如此完好呢?有待科学家进一步的研究。
2。9000年前神秘石雕人像 鼻嘴合一
属新石器时代的浙江嵊州小黄山遗址是迄今为止长江中下游地区距今9000年前后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
该遗址出土了一件距今9000年以前的石雕人首。该石雕人首高7.6厘米,玄武岩质砾石,运用钻、刻、掏挖等工艺成型,造型朴素,从面部结构看很粗犷,五官的把握不像现在的人那么准确。这个石雕人首的额头部分占了整个面部结构的近一半,两个眼睛也是对称的,但是它的鼻子、嘴巴是合在一起的。
当时雕刻这个石雕人首的人,是利用了一块比较适合做人首的鹅卵石,额头、脸颊这些基本的特征是自然的,但是从这个石雕人首的痕迹上可以看出,眼睛和鼻子是人工雕刻的。
这个距今9000年的石雕人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中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具有很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
3。咸鸭蛋腌制了2500年
在江苏句容、金坛周代土墩墓群廓清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土墩墓的模糊认识。
在句容天王寨花头的2号墩里出土的一个小罐子,小罐子里面竟然装的是满满一罐鸭蛋!顺着罐口往里看,白白的蛋比现在的鸭蛋小,蛋壳保存完好,至今还能闻到一股咸味。这可能是2500年前这户人家腌制的鸭蛋,出土时陶罐上还有一个盖子,而且罐子里面还有封泥。
古人当时是如何腌制鸭蛋的呢?经过2500年的漫长岁月,鸭蛋又如何保存得如此完好?里面的蛋清蛋黄又是何种模样呢?至今为止这都还是个谜。
4。芮国遗存为何现身梁国墓地?这是陕西西周韩城梁带村两周遗址发掘的文物带来的疑惑,有可能改写《史记》关于梁国位置的记载。
据《史记》注释等记载,今天陕西韩城为春秋时期梁国所在地,梁国墓地未见到带“梁”字铭文铜器,反而有“芮”字铭文铜器。考古资料推测,春秋时期梁国的高等级墓葬一般应为东西走向,而此次发掘的梁带村两周遗址上的三座大墓的走向却是南北走向,巧合的是,芮国的墓葬也是南北走向。
5。河南内黄杨庄汉代聚落遗址发现了沉睡地下两千年汉代四合院。它们均坐北朝南,采用二进院布局,南门外为小范围的活动场地,且各有自己的水井;庭院之间互不相连,四周由农田相隔。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活生生的农家庭院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年且保存完好?专家猜测可能是一次大规模的黄河泛滥所致。
6。贵州商周期代的威宁中水遗址是贵州第一次发掘出功能较为全面的山区史前聚落遗址。在鸡公山遗址发掘的300多个坑中,80%以上的坑都有水稻颗粒出土。考古人员还发现,这些稻米颗粒短胖,而且特别矮小。比现在人们在水田种植的粳稻还短小,但目前对这种稻米的确切说法还没有一个很准确的答案。
7。福建商代浦城猫耳弄山商代窑群发现中国龙窑鼻祖,是迄今为止所知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龙窑。据了解,龙窑的特点是窑室温度上升快下降也快,能烧出还原焰。而且龙窑産量高、节省成本,估计可一次烧成近百件陶器。
8。河南新石器时代鹤壁刘庄遗址石棺墓为探讨商族起源提供新线索,至于是“商族北来说”还是“商族东来说”目前还不好说。
9。自2004年开始,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首次为荒帷的史料记载找到实物印证。 “荒帷”是当时的棺罩,是诸侯入葬时的一种礼仪用品。
荒帷整体是红色的纺织品,图案中间是一个大凤鸟纹的侧面形象,大勾喙、圆眼、翅和冠的线条以夸张的手法作大回旋,线条流畅,气势磅礴。在大凤鸟的前后,各有4只小凤鸟,上下排列,造型与大凤鸟基本相像,只是更加含蓄,这样的图案造型常见于西周中期的青铜器纹饰。
10。山西北魏大同沙岭北魏墓壁画瑰丽、精美。该墓壁画北壁上栏画着6个象征天上星宿的奇禽异兽,下栏第一行绘有19位女性,头绾高髻、身系飘带、袖于胸前。细红线隔离之下整个画面是一幅盛大的车马出行图。填补了汉唐考古壁画没有北魏时期定型材料的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