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谁推下去的?不是偷猎者,而是他的同类。据报道,国内第一只圈养的大熊猫“详详”在放归山野半年后,不幸在与野生大熊猫争夺食物的战斗中摔死。暂不表“详详”的死对人类大量繁殖濒危动物的事业是一个多么大的打击,光看看“详详”的养育过程你就知道了他的死也许是命中注定的。
作为“圈养”的国宝级动物,“详详”一生下来就倍受重视,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服生活,根本不用自己去找吃的,因为培训圈里“有充足的水源和竹子”。更有甚者,吃饭还得饲养员吹哨子才过来,甚至还要人追着喂。尽管经过了几个月的强化训练,“详详”根本没有把“野外放养”当回事,可以想象他碰见野外那帮兄弟结局会怎样。一句话,“详详”的悲剧在于他缺乏同类的那种“野性”。是他生下来就没有“野性”吗?不是,因为所有的熊猫生下来都是一样的。那他的“野性”哪里去啦?被“圈养”消磨光了。
动物是这样,那么我们人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从孩提时,便开始学习了做人,学习与人交往,学习听话与顺从,这在教育学里称为“儿童社会化”。这种社会化无疑是必须的,但如果儿童的“个性”(包括“野性”)经过教育之后都被磨平了,那即使“社会化”获得成功,儿童的创造性,征服欲也将因此趋于毁灭。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社会化的同时,如果能保持孩子天生的那种敏感,进取,富于创意,勇于探索,敢于征服,追求独立的“野性”,那么这样的教育才是一个成功的教育。
看看我们的周围,听话,顺从,没有棱角已经被公认为好孩子的特点,而那些调皮捣蛋,“鬼点子”多的孩子则被认为没有出息。你经常会听到家长们唠叨:“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这时候往往也有别的家长在旁边附和:“是呀,你家的孩子太野了。”记得写了一篇文章说的是我家两小子在家里怎么乱折腾,结果很多人都不一为然,认为我们应该惩罚孩子。
记得前两天看易中天品三国,说到曹操为什么能够称为英雄的时候,老易说,他小时候调皮捣蛋,不调皮捣蛋光读书的孩子不会有多大出息。
正是当今社会普遍患了“野性”缺乏症,才会是社会上充满了奶油小生,才会是一些庸俗的行为成为被追捧的个性。那么,在野性能带来真正幸福的和成就的今天,为什么不塑造自己孩子的野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