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女

爱美女★爱美女!!
个人资料
阿里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民工万岁!

(2009-12-14 18:30:33) 下一个
民工,也稱為農民工、外來工,是中國改革開放前便出現的名詞,源自於淮海戰役中的民伕,當時人們不太喜歡稱為民伕,於是改稱民工。在早期帶有褒義,民工一向被認為是一個階級,而不是一個群體。

現在一般被解作農民工,但經濟學家認為「農民工」一詞自相矛盾,共產主義觀點「農民」與「工人」是兩個階級。現在有觀點認為,「民工」一詞,最好的詮釋應為「人民的工人」。[1]

[編輯] 名稱
隨時代改變,民工又被狹義地稱為農民工、外來募工人員(外來工)、外地人,在城市中則略有貶義。

農民工:泛稱所有在外打工的農村人。
農民工,通常簡稱民工,是中國大陸特有詞彙,指身為中國大陸特有的農業戶口身份的工人;指從農村進入城市,依靠替僱主工作為謀生手段,但不具備非農業戶口的社會群體。由於中國大陸至今未廢止的戶籍制度的存在,直至2005年,這一群體基本上沒有工會組織、幾乎沒有任何權益保障,更不能享受因為城市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福利,「農民工」成為這一制度之下特殊群體,也往往是城市被僱傭者中勞動條件最差、工作環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體;同時也是中國產業工人中人數最大的群體,據估計2005年有1.5億人。
外來工:在各地打工的流動人員,通常情況下包括在外地讀書、工作的大學畢業生。
[編輯] 定義
廣東省是改革開放之初的首個開放外省人進入的省份,南下大軍浩蕩進入廣東各市的工廠打工,所以當時大部分南下的外省人都被稱為「民工」。由於民工一般是沒有知識與技能的人,通常只能參與體力勞動工作,與苦力的意思相約。但民工並非一定是農民出身,在城市中做苦力的城市人也算是民工。不過越來越多的本地人因為工資少、體力消耗大,而不願做體力工作,而農民、外地人、少數民族則願意從事這些工作,因此民工則逐漸變為農民、外地工人的代名詞。

[編輯] 大學生
大學生是 否屬於民工,在中國有極大爭議。從需求來說,在廣東畢業、就業的大學生明顯過剩,導致部分大學生與民工爭工作,被老闆刻意壓低工資。有評論員指,大學生就 業態度不切實際,大學生應與民工看齊,由低做起。但在其他落後地方,對大學生的需求極大,不過薪酬福利無法與大城市相比,導致很多大學生都不想去落後地方 工作。

[編輯] 歷史
中國大陸的民工是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後,開始大量湧入城市,才漸漸出現的。從全國來看,最開始的農民工主要以建築業為主,接著就是製造業。改革開放以後農民工流動的規模在中國是史無前例的。流動遷徙的形式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跨地區流動,隨著沿海地區工商業的快速發展和勞動力的不足,中西部地區的農民大量短期甚至長期遷移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這種人口流動也稱為「民工潮」;另外一類流動則是農民就近流動到快速發展的本地城鎮。

[編輯] 現狀

在建築工地的農民工據有關方面測算,2005年農民工數量估計1.5億人。農民工主要分佈於建築業、採礦業、第三產業和其他產業鏈低端或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沿海地區各個生產領域的產業工人均以農民工為主,農民工的提法從1990年代作為術語開始頻繁出現,在此以前最常見的提法為民工。

由於戶籍制度造成的就業、福利歧視等原因,農民工是中國大陸城市最底層的階層,許多人處於非常艱難的生活和工作狀況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已經逐步採取措施,以統一城鄉戶籍制度,這將從根本上達成農民工的公平就業和待遇。

[編輯] 子女
農民工子女沒有城市戶口,其教育成為一大問題。

[編輯] 醫療
農村打工者沒有參保意識,在發生工傷或疾病時,不能享受醫療保險。

[編輯] 權益
由於中國大陸現狀是人口眾多,就業問題成為頭痛的問題,城市本身存在大量失業,農村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絕大多數處於閒置狀態,加上城鄉二元體制的分割,直至2005年為止,農民工的權益仍舊沒有任何保障,由此引發的農民工問題自1990年代中期以後開始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這一龐大的群體學者將其劃為邊緣人、弱勢群體,絕大多數沒有任何社會保障,沒有養老保險、也沒有醫療保險,因工致傷、致殘和致死的事故的基本人權都沒有保障,甚至諸多黑心的企業、僱主惡意剋扣、拖欠和拒付農民工的工資,並已釀成社會問題。民間湧現諸多農民工維權鬥士,媒體開始廣泛關注農民工問題,政府開始考慮農民工問題。2005年2月7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出《關於廢止〈農村勞動力跨省流動就業管理暫行規定〉及有關配套文件的通知》,並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農民工維權手冊》。溫家寶擔任總理以後開始關注這一問題,並開始整治惡意拖欠工資的僱主,2006年1月18日國務院推出了《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