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田静: 如何留住海外人才

(2009-05-12 15:18:27) 下一个
如何留住海外人才(望海楼)
■ 田 静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9年5月5日 第 01 版)


  如何留住海外人才?这是个不好回答的问题。人才不同于商品,不仅要能引得来,更要能留得住、用得好。  

  先说引得来。我们且以最高级的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为例,最初的引进标准是55岁以下的国际知名大学的终身正教授,但是逐渐地,标准放宽到了60岁,甚至副教授,甚至企业里的高级工程师……尽管标准一再放宽,各部门仍然在为能否完成引进任务而心急上火。在《科学新闻》与科学网的一次在线调查中,约47.6%的受访者认为“金融风暴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影响有限”。国外一些评论家则认为,“千人计划”能否成功将取决于中国的本土人才能否获得相类似的支持,以及能否改革中国的科研体制。  

  一些人对海外华人科学家是否会踊跃应聘还存有疑问。美国马里兰大学大气科学家李占清说:“钱很实际,但是决定因素是我们在中国是否能像在美国一样高产。”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生物化学家贾伟说:“中国有句俗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个长期的鼓励人才发展的环境,任何人才计划都无济于事。”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蒋高明表示,客观地讲,中国目前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人才生长的环境。

  再说留得住。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认为,提供很好的待遇当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自由发挥的学术环境。如果仅仅靠待遇,“今天他可以待在这里,明天谁出价高,又去了别人那里”。  

  最后说用得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指出:“再好的人才,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所有这些都道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人才能否“请”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全在于环境。  

  我有一位同学,在美国生活多年,最近无条件携全家回国,很快就找到了自己很满意的工作。两个月之后他告诉我:“我就是想回国干点事情,生活、工作没有任何特别的要求,但是原来即将上任的系主任很有点不自在,怕我抢了他的位置,好不容易才让他放心了。”“上班一个月,开的会比我在美国几年都多。”“上街开一天车,比我在美国一年遇到的违章都多,把我紧张坏了。”长此以往,他当初回国做事的热情还能依然不变吗?  

  我在中科院声学所任所长时,请回来两位“百人计划”学者,在所里工作六七年了,一直干得很好。但是,他们的夫人和孩子一直留在国外,造成了新的两地分居,原因主要是孩子适应不了国内的学校和教育方式。我虽然感动于这些真正事业型的人才,但又为此深感愧疚……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成果表明,1997—2006年10年间,各学科排在前250名的高被引者,全世界共6097人,中国内地的只有4人;美国4016位中的2350人有出生地信息,其中来自中国内地的有46人。文章由此得出结论,“仅在美国的华人高端人才就至少是中国内地的高端人才的11.5倍”,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问题的另外一面,这46人如果回到了国内,还能剩下几位上榜?所以,人才的根本在于创新的环境。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局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