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远行的日子里闲来翻老照片、读旧笔记,回顾那些曾经飘过的海和穿越世界的旅行。摊开2001年3月南极之行所拍摄的照片和手写的日记,尘封的记忆像洪水泻闸般涌起,不禁感叹白驹过隙!过往20年间南极旅游发展迅猛,到访人数逐年飙升,中国游客已从当年的颇为罕见,到2011年首次单列统计,乃至如今全球每7个南极访客中就会有1个中国人。
为纪念IAATO成立30周年与南极之行20周年,兹将这些图文资料加以整理,重新补缀成文,并与当年由船员兼摄影师Александр Шматов所拍摄的视频一起首次公开发表。旨在展现20年前,当冰架尚未发生大幅崩塌而导致企鹅、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鸟栖息地收缩,游客亦远非趋之若骛时的南极旅行纪实!
注:为保持完整性与连贯性,本文篇幅较长且穿插多个视频、音频,请自行斟酌,感谢您的阅读与贵手转发。
实地考察的美差让我走向南极
2001年3月1日- 气温 多伦多: -5° | 纽约: -2° | 迈阿密: 25° YYZ - LGA- JFK - MIA 飞行距离:2338公里
整装出发,目的地是曾在梦中出现,但又从未真正想过自己会有幸前往的地方 - 南极!这片大陆对于本科专修地学,又曾在地震部门工作过的我显然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缘于公司新近开辟极地旅游,故委我前往做实地考察与体验,这难得的机会令我兴奋不已。
飞往纽约拉瓜迪亚机场的航班准点。起飞时望见地面残留大片冰雪,随飞行高度的提升,片片白色、灰色云团掠舷窗而过。飞机渐渐下降,眼底呈现平坦低丘,须臾望见弧形海湾,到了纽约。灰蒙蒙的天,灰色的海,全然没有那年夏天在世贸中心顶楼和爱丽丝岛所见到的蔚蓝与湛蓝。
从拉瓜迪亚去肯尼迪机场车资11美元。中巴载着十几个乘客穿过皇后区,中途在LLR-牙买加车站经停,落客上客。一路街景与多伦多西区有许多相似,包括道路,招牌和行人。沿途经过一间中餐馆 - 狮子楼,此处莫非是景阳冈?

飘洋过海来看你
本次飞行的终点是阿根廷乌斯怀亚。从那里我将登船沿下图所示航线,体验公认的南极十日经典游行程。

经典南极航行路线示意图
阿根廷航空公司Aerolíneas Argentinas 纽约飞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航班18点在JFK8号航站起飞,中途经停迈阿密。登机后发现持美国、加拿大护照的乘客被刻意安排在一起;邻座都来自长岛,前排稍胖夫妇来自辛辛那提,对过一对也是纽约人,且都是要乘同一艘游轮从布宜诺斯艾利斯登船,南下游览帕塔哥尼亚,最后北上到智利圣地牙哥结束。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听说我去南极,个个睁大眼睛,除表示羡慕外还问了一堆有关的问题。美国人顷刻打成一片,相约抵达布宜诺斯艾利斯后一同拼车去酒店。迈阿密登机的乘客大多是拉丁裔年轻人。此时机上座无虚席,平添喧闹... 晚上9点,飞机重新腾空,向南飞往布宜诺斯艾利斯!
▼ Roald Amundsen's South Pole Expendition Diary ▼

Glittering white, shining blue, raven black … the land looks like a fairytale. Pinnacle after pinnacle, peak after peak-crevassed, wild as any land on our globe, it lies, unseen and untrodden. It is a wonderful feeling to travel along it.
银白,湛蓝,乌黑……这是个童话世界!山岭相接,峰峦重叠,和我们星球上的任何一块大地同样的狂野,无边无际,从未露过真容, 从未被踏足,行走其上真是一种奇妙的感觉!
▲ 挪威探险家罗尔德·阿蒙德森南极探险日记 (作者汉译)▲
出发,33小时的旅行抵达世界最南端城市
2001年3月2日- 气温 布宜诺斯艾利斯: 25° | 乌斯怀亚: 7° MIA - EZE - AEP - USH 飞行距离:9522公里
清晨六点,飞机降落在布宜诺斯艾利斯EZE国际机场。阴天,空气潮湿,气温25度,体感有点像广州。等着过海关的队列中没见几个亚洲客,此刻脑子里莫名其妙出现一串信息符号:探戈、帕塔哥尼亚、马拉多纳、切·格瓦拉、鸽子等,还有"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的旋律...关于这个国家我目前了解的非常之少。转AEP机场必须经过市中心。幸好行李已由航空公司负责直接托运至最终目的地,而飞乌斯怀亚的航班又在下午,所以我已提前计划抓紧时间,迅速浏览这素有“南美巴黎“之称的城市。
机场到市内的车程约一小时,沿途道路交叉纵横,两旁树木枝叶繁茂,郁郁葱葱。许多树和灌木形状如伞,有一种树上绽放着桃红色花朵,煞是好看。路上行驶的轿车尺寸似乎普遍略小于北美,不少车身油漆斑驳有显而易见的凸凹。一路上常见司机抢行扒头,有的还毫不在意地压在中线,或驾驶在路肩。

9 de Julio Avenue 7月9日大道
七月九日大道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中轴,宽阔街道中央矗起的白色纪念碑型似美国首都华盛顿纪念碑,著名的科隆歌剧院就在其附近。

Teatro Colón 科隆歌剧院

市中心步行街 Centro Naval
最终,两个飞乌斯怀亚的航班被合并,开始登机,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飞行,晚上八点半飞机降落在世界最南端的马尔维纳斯国际机场。订好的酒店建在半山,背后就是从山顶向下延伸的冰川舌。机场出租车不打表,7个美金到酒店。冰川酒店Hotel Del Glaciar房费149美元含早餐,前台小姑娘见我是业内人,即刻给予免费升级至豪华海景房。冲完澡松怠于床方感疲惫。这一路几乎马不停蹄,两次转换机场,四段飞行,连续旅行33小时才终于抵达这南极旅行的门户。

乌斯怀亚游艇码头
电视频道都是西班牙语,只一个英文台放着Brad Pitt 的电影。依窗望小城灯火阑珊,最通亮处便是码头。推开侧窗,阵阵南极凉风扑面而来,捎过一句:I have felt winds straight from the South Pole ...... 《没有你,万般精彩皆枉然All this I did without you》诗中的一句。
▲ 作者:英国作家Gerald Durrell 杰拉尔德.达雷尔 ▲

起航,一路向南穿越德雷克海峡
2001年3月3日- 气温: 9° | 日出: 06:46 | 日落: 21:15 航行海里:98.6 nm | 多云转晴 Through Beagle Channel
清晨拉开窗帘,见升起的太阳停留在距离地平线不远的地方。早餐后到市中心稍事礼节公务后,便开始四处游逛。

乌斯怀亚的地标
Plaza 25 de Mayo广场竖几座历史人物雕像,包括阿根廷国父San Martin;市内最繁华的街道便以他冠名。圣马丁大街两侧除了户外运动服装、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店外,基本上就是咖啡馆和各种餐馆,遗憾的是竟然没有发现中餐。
一条侧巷的建筑物上挂一木匾 - "恩の道",近前看小字写着Shin’s Martial Art。附近一家Korean Cloth,小店里员工和顾客全是东方面孔,感觉朝鲜人已扎根于此。

Plaza 25 de Mayo 的人物雕像
正琢磨何处午餐,逐瞥见路旁一餐馆里有几个亚洲人影,则移步踏入。西班牙文菜单的空白处,密密麻麻填进手写的英法俄日饮食单词。点一份汤和鳕鱼,本地啤酒,调节两天来尽是机上、机场快餐后的食欲。耳听邻座是日本人,想必他们也是上同一艘船去南极,可谓百年修得同船渡!
返回酒店退房,然后直接前往码头。载我们去南极的俄罗斯科考船Akademik Ioffe就停靠在最前端,白色的船体看上去像坦克一样坚固。

停泊在码头的 Akademik Ioffe
码头停靠的最大一艘船人踪未见,船头两个醒目红色大字"泰安",一行黑色日文"XX丸-东京",船身书写的"安全第一",不知是货船还是捕鱼船。
下午四点开始登船,工作人员在舷梯迎接每一位客人。紧接着开会,首先介绍9名外聘专业旅游服务队员:包括2名探险领队、1名客房经理、2位讲座专家、2名厨师、1名酒保和1名医生。探险领队Aaron、客房经理Scott、负责酒吧的T-Paul和讲座专家Cathy均来自加拿大安大略省。此外船上还有38名船员加上参加本次航行的57名游客,国籍分别为:日本22人、英国16人、澳大利亚13人、阿根廷3人、比利时1人、新西兰1人和我这个加籍华人。

团友正陆续登船
旅行的安全至关重要,示范讲解从如何穿着救生衣,上落橡皮筏,到如何打水手绳结,伸握施救援手等等,极为详尽。要求每人在听到6短1长的哨声后立既到救生船前集合,并预告随时会进行演习。
找到我下榻的船舱,刚安顿好行李就听到紧急集合的汽笛。找出救生衣,穿好,迅速来到六层甲板。未几大家都整齐有序地聚集在救生船旁,听到各自的名字被点到时即大声回应 'Yes',此刻不由想起电影泰坦尼克的场景。
晚上7点半,汽笛一声长鸣,起锚了!我们聚集在甲板向岸上的人们挥手,告别城市,迎着海风驶向那片魂牵梦萦的南方大陆。

Let's Go to Antarctica! 是船上的Logo
只因为是船上第一餐,晚餐供应的是清一色俄罗斯洋葱蕃茄汤、炸鸡和沙拉。而日后则一般都有2到3种选择。同桌就餐的一男一女来自布宜诺斯艾利斯。女孩Carolina曾在加拿大艾德蒙顿大学读书,帅小伙Pablo刚看过【卧虎藏龙】,兴致勃勃地且食且聊电影情节场景、大赞中国功夫厉害、夸女演员漂亮...只可惜我尚未来得及看无言置评。
饭后后上甲板缓缓绕行,欣赏着比格尔海峡Beagle Channel两岸的景色。这一边是阿根廷,那一边是智利。晚上9点左右,船驶过世界上最南端的定居点 - 威廉斯港Puerto Williams,开始进入德雷克海峡。

世界上最南端的定居点-威廉斯港
图书室里有许多关于南极的书刊;有英文,俄文和西班牙文,还有小说、娱乐杂志、棋牌等。挑选了Antarctica: Beyond the Southern Ocean和Endurance: Shackleton's Incredible Voyage以及几本《国家地理》杂志。
此刻,我们的船正全速驶向南极半岛,每5小时向南一度。
【南极•2001 - 视频之一】4:07
航行南大洋每5小时纬度朝南一度
海上航行的第一个早晨,天空晴朗,无边无际的蓝色海洋带给人愉悦的心情。厨房特地为日本客人准备了白米粥,不过我还是习惯德国肠配煎蛋、面包抹黄油的西式早餐。
随后直奔舰桥 - Bridge,即位于顶层的驾驶室。这里是船上聚集最多人众的公共场所,24小时开放,除了可以全方位观景外,还可浏览航海地图,翻阅航海日志。
几个人已聚集在甲板和鸟类专家Lynn一起观察空中飞鸟。我也加入其中听Lynn教我们如何去辨认海燕和信天翁。
企鹅看似总在企盼,故名企鹅
船上安排有一系列知识讲座。今天第一讲是《海鸟与南大洋Seabirds and the Southern Ocean》。首先介绍南极生态系统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桥梁物种-磷虾Krill,这是南极犬齿鱼、鲸、海豹、企鹅和大部分海鸟的主要食物。然后是飞禽;包括信天翁、海燕、花斑鸌、燕鸥、贼鸥等。许多鸟是第一次认识,才知晓漂泊信天翁拥有世界上最长的鸟翼,翼展宽度可达3米以上。
所见到的四种不同种类企鹅
甲板上照面一位中年水手,满目春潮,正在用油漆处理船体上黄豆般大小锈迹。我用俄语打了个招呼,他随即回应一串,令我尴尬卡壳。惭愧初中学的俄文如今只记得只字片语,两人逐转用英文攀谈。(原谅我未记住他的名字)
他和大多数船员一样来自波罗的海港口城市加里宁格勒,在这艘船上已工作了六年。每年三月底南极旅游季结束,船队航行北上至加拿大哈利法克斯港,船员探亲休假。六月初集合,转往北极海域承载旅游探险航次,直到10月结束再折返南极。一年中在南极和北极度过极地各自的夏天,中间两次远航,穿越大洋!海员们有着不同凡响,精彩迥异的人生。
我在舰桥(图片来自Alex视频截图)
站在甲板上领略南来冷风的吹拂,热切眺望眼前苍茫无垠的海洋。天空看上去很低,在粼粼波光延伸的远方,海天渐渐合拢对接,似乎到了天之尽头。
午餐是奶油意粉Pasta和蒜面包,冰淇淋和西瓜作甜点。
下午的讲座是由来自澳大利亚的David讲授《南极地理及冰川》。发生在这块大陆上的地质变迁和地壳活动留下的遗迹丰富多样,最为原始,是地球学科研究的理想场所。
冰架的裂隙中透出蓝光
在船员的带领下我们分组参观轮机房,实验室和仓库等,既满足了我们想知道船底秘密的好奇,又对船上所配置的设备,功能以及其以往的极地科学探险活动有了简单了解!Akademik Ioffe于1989年在芬兰建造,她和另一艘同属于俄罗斯科学院的极地科考船被旅游公司长期包租,运营极地旅行。
晚餐我点的主菜是阿根廷风味烤羊排,非常美味。主食还有米饭,并备有酱油,摆着筷子。
南极游最远也只不过到达南纬65°18而已
晚饭后是每日行程与活动计划预览。Aaron用英文讲解,现场日文翻译因耗时过长招致有人抱怨。此后所有讲座则专为日本客另开一场,辛苦了讲师。
卧床写完日记。回味今日的讲座,看过的那些冰山、鲸鱼、海豹、企鹅图片... 简直美极了!这一切,我们也即将看见。
窗外漆黑,闻听航行的船推波全速向前,酒吧里飘来阵阵笑语欢声...
【南极•2001 - 视频二】
▲ Lemaire Channel 利马水道 * 浮动冰山 * 海豹 ▲
海上风起浪涌体验晕船滋味
南极覆盖了地球十分之一的表面,相当于美国和墨西哥面积的总和。酷烈的自然环境将世界上70%的淡水冰封成近2.5公里厚的冰盖,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支撑着世界上其中一个野生动物最为丰富的地方。
海冰的缩小直接影响企鹅生存空间
早起拉开窗帘,见几只海鸟飞翔于窗外,仔细端详,居然认出是威尔森风暴海燕和岬海燕。然而期待中漂浮的冰山尚且未出现。
今早除了参加关于企鹅讲座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舰桥上度过。
海豹外形可爱, 内心暴虐
看见三只海豹,其中一只独行,游过船舷时特地摆出漂亮的姿势跃出水面。一条小须鲸出现在船的前方,待我抬起相机,只撇见那条大尾巴慢慢沉入水里。更多海鸟在空中盘旋,包括一种海燕近亲,英文是Fulmar。
当我们在餐厅享用三文魚三明治和炸土豆條午餐时,突然传来欢呼声,“谁是首先看见冰山的幸运儿”竞赛产生了结果。
南极之行所见到过海豹
下午的《南极游客行为准则》讲座要求所有人参加,中间多次提及IAATO国际南极旅游业者协会的名称。该组织成立于1991年8月,旨在指导把控世界南极旅游业的运营与发展,收集分享信息资源,制定安全有序的旅游规范,减少旅游对南极生态的环境压力。
IAATO就登陆模式,环保操作规范等制定出详细规定。比如为防止污染要求每一位游客在每次登陆前都需清洁,消毒鞋靴、背包、衣物;不得在陆地遗留任何垃圾,不采撷动植物、岩石或其他标本等等。希望游人在离开南极时只随身携带照片、录影以及最美好的记忆。
接下来讲解Zodiac充气橡皮艇,Kayak皮划艇操作及Hiking远足须知,这是我们每日登陆及巡游的载体和体验南极的常规活动。
登陆艇,皮划艇是南极行游的载体
起风了!风势渐猛,船身开始晃动,大片雪花卷在风中像道白刷涂抹天幕。巨浪开始翻涌,船头时而被推上浪尖,时而又跌进波底。白浪高达数米,浪峰卷曲倒悬,卷起千堆雪!
突感一阵恶心,想吐…急忙依靠扶手返回船舱,见桌上书本杂物散落一地,椅子移动一旁,连洗手间内挂钩上的浴巾也掉落。
冲入洗手间一阵呕吐。晕船的感觉真的很难受!曾经横渡过琼州海峡、搭穗港夜船均未有晕船经历,此番蒲福风力10级所掀起的巨浪几乎令所有人感到不适。
德雷克海峡10级大风掀起海浪
我居然过于自信压根没准备晕船药,只有平卧歇息。即使躺在床上,也还是感到身体像块面团,不由自主地被一只无形大手肆意揉来揉去,搞到胃里倒海翻江。
晚餐的广播响起。尽管没胃口,思想既然胃里已然吐空,理应去做些补充。
餐厅只不足平时一半的客人。餐桌虽固定于地板,但坐椅是自由的。邻桌英国女宾为大家杯中添加冰水时船身突然晃动,一个趔趄水全泻桌上,湿洒一围人。又接一浪,成排人集体倾向一侧,随即不少人起身离开餐厅。
勉强吞咽几口菠菜青豆汤,主菜上来是猪肉卷和土豆泥。切一小块放嘴里嚼着,突感从胃底有力往上顶... 不行,撤退!跑回船舱又一阵呕吐,把刚才所吃的,另加不少胃液随马桶冲走。
纯洁美丽和谐的南极
翻开Antarctica:Beyond the Southern Ocean接着阅读。作者Collin Monteath在书中写到:一些国家的科考站仅在夏季运行,几乎不能提供任何有价值的科研资料;有些科考站的军人和建筑工人缺乏环保教育,肆意破坏环境,残虐动物。书中特别指出长城站有人追逐企鹅,取蛋,向海豹投掷石头取乐,恶意驱使智利执勤人员的车辆驶入苔藓地;法国在海燕和企鹅孵化地修建飞机跑道;英军士兵拆毁早期探险者所建木屋以获取薪柴等等劣迹;还有英阿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留下的战争残骸,至今仍极不协调地散落在无数企鹅栖息地中间。
这是世上唯一的净土
南极这世上唯一的净土,脆弱到每一次毁坏后果都将无法弥补。保护她是所有人,特别是有幸去那里与其亲密接触的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是说说而已。
不得不放弃今晚关于鲸鱼的讲座,这一课就自修吧。
鲸鱼群在海中游弋
晚上11点过后风浪终于略为平缓,明天早上一定会有惊喜等着我们......
【南极•2001 - 视频三】
▲ 彼德曼岛 * 企鹅 * 海鸟 * 乌克兰科考站 * Wordie House ▲
面对南极心灵感应震撼到窒息
清晨刚到六点就被广播声唤醒,见窗外云层低垂,海面漂着浮冰,陆地近在眼前。
匆匆跑上顶层甲板,看着我们的船缓缓驶入前方狭窄水域,进入Lemaire Channel,真正的南极景观出现了!
厨房已贴心地为大家准备好热巧克力、热咖啡、热茶以及刚刚出炉,热腾腾的的法式羊角包。手捧热饮呼吸着清凉空气,尽情欣赏由高耸的黑色山体,白雪覆盖的峰顶和山谷所共同勾勒出的一幅幅绝美水墨画卷。
驶入Lemaire 海峡,利马水道
穿越这条11公里长的海峡耗时约45分钟。留意到船在尽量靠边行驶,岸上的山岩似乎触手而及。周围都是浮冰,大块的就在船侧被挤压破裂,发出嘎嚓声。这条狭窄海峡通航条件欠佳,时常被浮冰堵塞断航 ,不得不赞叹船长和船员们高超的驾驶技能!
岸边的悬崖峭壁似乎触手可及
驶出海峽后,眼前豁然开朗,宽阔的洋面上漂浮着大大小小的冰山,形状各异,层层叠叠。
海面上形状各异,层层叠叠的冰山
一艘红色小船行驶于汪洋间,相比右侧大出十几倍的浮冰显得十分渺小。(注:十天航行中我们仅遇见两艘船,除这艘外还有Akademik Ioffe的姊妹船 。)
擦肩而过的红色补给船
众人都无比兴奋地谈论今天的活动日程,期盼的高潮已经来临,我们将踏上南极大地。
在灰蒙的天色里,我们分乘橡皮艇登陆彼得曼岛Petermann Island。这个长形岛屿海拔约150米,羊背型岩石的海湾缩进了海岸线,看似辉长岩和花岗岩组成的山坡上遍布冰川擦痕和裂隙。
彼德曼岛圆滑的山岩海岸线
第一次踏足南极就深深感到了震撼!山丘上高竖的十字架是为纪念1982年8月在英国南极调查中遇难的三位年轻队员:22岁的Ambrose和Kevin与23岁的John。我们同庚,当时我正在黄河源头地区进行野外调查。
第一次南极登陆点 - 彼德曼岛
企鹅是这里的领主。岛上阿德利企鹅集中在右,巴布亚企鹅扎堆在左,无惧不速之客。(注:这里是我们唯一看到过阿德利企鹅的地方,当时不知,故未能拍多几张照片,事后悔已。)
巴布亚企鹅仰首大叫
根据要求我们对企鹅均礼让三分,保持5米距离,而他们却主动靠近,尤其是初生的小企鹅。
小企鹅憨态可掬
地下到处都是企鹅粪便,恶臭斥鼻。不少企鹅正在退毛,风中飘着褐色的细绒。
企鹅是一个特殊的,不会飞翔的海鸟类群
几只年幼的巴布亚企鹅在近岸水里欢快地练习潜水,他们成年后每天要潜水四百多次以觅食,可以下潜200米,在水下停留7分钟。
小企鹅欢快地练习觅食本领
南极蓝眼鸬鹚的身高竟然和企鹅幼仔差不多,鸟喙上带有橘黄色的冠。
贼鸥 Skua是企鹅的死敌
贼鸥飞在空中伺机袭击小企鹅。还发现有其它几种海鸟,个别的脚上还戴有环志。
空中的贼鸥给原本的和平带来一丝敌意
健壮的海狗Fur Seal昂首挺胸,毛色锃亮,和在海洋馆里看过表演顶球的海狮长的几乎一模一样。
海狗是有耳朵而海豹没有
一所红房子在灰白的背景中相当醒目,近前看门外挂的牌子说明这里早年曾经是阿根廷海军的营地,现已废弃变为紧急庇护站。
阿根廷所建的格鲁萨克避难所
美味的自助午餐不仅有烤土豆;借日本人的光,还有汤面条!
下午去参观乌克兰Vernadsky南极站,曾经的英国法拉第基地。1996年英国决定出让,俄罗斯有意收购,但英国担忧交易会使俄罗斯在南极的势力增强,故以1英磅的象征价白送给了乌克兰!
阿根廷岛-本次旅程的极南点
目前有12名工作人员长年在此工作,皆为男性。夏季也会有其他科学家前来作短期科研。此站在臭氧消耗方面的研究具有较高水平。站内墙上贴着各种气象资料图表,从表上可见录得的最低气温是零下40度。
旅游接待处摆放着几本访客留言簿,始于1969年,应该还是英国人开启并传承下来。粗略翻看一遍只瞥见“中国香港张敏仪"一条中文留言,向工作人员咨询之前有否接待过来自中国大陆的访客,得到否定答复。
乌克兰南极站的印章
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站内有间诊所,唯一的医生打开柜子向我们展示储备的药品和牙医,按摩,X光等医疗设备。健身房内有几件运动器械,墙上贴着几张穿比基尼几乎露出双乳美女照。
除此之外还有微型教堂、篮球场、台球桌等;而最特别的还是南极独一无二的酒吧,邮局和礼品店。酒吧原木装饰,灯光照射下散发出暖洋洋的气氛使人忘却室外的冰天雪地。有谁会拒绝一小杯伏特加(据说是自酿)加南极冰块只需1美元外加南极买醉的特殊经历呢?
世界最南端的酒吧的经理
明信片1美元,邮寄至世界各地的邮费统一为1美元,比乌斯怀亚还便宜。购买一打明信片寄给加拿大和中国的家人和朋友,还有分布世界各地几位挚友,被告知大约三个月左右能够收到。(注:实际上这些明信片是隔了一年以后才抵达,以至于家人和朋友误以为我时隔一年又去了一趟南极,收到的明信片上盖有乌克兰科考站和基辅邮政总局的邮戳。)
乌克兰南极科考站手工制作的旅游纪念品
礼品店出售的纪念品大多是比较商业化的T恤衫、企鹅玩偶、徽章等。我一眼相中这个“母与子”浮雕摆件,喜欢它的拙朴。南极的石头经科考站某位不知名工作人员闲暇之余,手工雕琢,上色,粘贴在木板上,还盖有颇具纪念意义的印章。
随后登上附近的冬之岛Winter Island参观早年英国人建造的Wordie House。据说这间以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主席James Wordie命名的木屋原本不在此处,但因其完美地代表了50年代南极探险紧急庇护所而具有历史与文物价值,特移来此地。
Wordie House 紧急庇护室
入内可见饼干、罐头、通心粉等食品,还有衣物、火炉、燃煤、火柴、手动打字机、煮食及滑雪和捕鱼器具等等。我们给架子上加添新罐头,替换掉过期食品,还有人留下苹果,放下新袜子和手套等。
紧急避难室内的食物柜
返回船上,晴好的天气让喜欢皮划艇运动的人迫不及待地操起了桨。
一叶轻舟傲碧海
飞鸟在空中翱翔,海豹随冰块逐流,企鹅企望于冰原,鲸鱼喷出水柱用巨大的尾翼拍打海面,无比壮观的景色令每个人都沉浸其中,只需稍微转动视角就能发现不一样的美。
海豹总是懒洋洋的地仰卧在浮冰上睡觉
今天是团友Deb的生日,晚餐时厨房特意奉上生日蛋糕。大家唱起生日歌。她激动地说这是毕生度过最棒,最难忘的生日!这何尝不是我们所有人难忘的南极一日!
夜幕渐渐降落,航船慢慢地驶向Neumayer海峡。
【南极•2001 - 视频四】
▲ Neko Harbour 涅克港 * 健行 * 蓝冰 * 冰架 * 冰山 ▲
亘古蛮荒大地充满自然与生命奇迹
昨天一日的活动内容给了我们太多的欣喜!今晨天刚放亮,我就迫不及待地起身爬上舰桥,舍不得错过任何能够多一点观赏体验的机会!天空中飘着小雪,海图显示Akademik Iofee正沿着Getlache Strait和Neumayor航道向北。
雪霁初晴,我们即登上橡皮筏划过沿岸碎冰区,前往Andvord Bay深处的涅克港Neko Harbour。
海湾常常布满海水凝结而成的海冰
在一个冰砾扇浅滩处登陆,大家沿着覆盖新雪,满是冰砾石的坡地走向纵深。涅克港是以一艘老捕鲸船“Neko”命名,有一片巴布亚企鹅繁殖地和一个紧急庇护小屋。
经常需要涉水上岸
找一块平整石头坐其上静观,拍摄。适逢企鹅已完成寻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化过程而进入育雏,换羽阶段,举目都是企鹅父母拖儿带女一起行动的可爱场面。
富有绅士风度的姿态
巴布亚企鹅是一夫一妻制,雌雄共同承担孵化任务。孵化出的幼崽大约需要一个月时间才能长出羽毛,届时它们就可以冒险出海了。
温馨的企鹅一家
阳光终于刺穿云层,照射在白皑皑的冰原,从晶莹剔透的冰块中绽发出幽幽蓝光。
阳光折射下的冰块散发着荧光
沿雪径登上山顶,极目远望整个港湾。迎面是大面积冰架,前缘有的平整,有的遍布裂隙。
前缘平缓的冰架
冰架上的裂缝形成缓慢,坍塌后形成冰山,整个分裂过程通常需要数月到数年。而一座巨型冰山一般是几十年漫长分裂过程后的结果。
看似即将崩解
聚集在岸边的企鹅,茫然望着不速之客划着皮划艇逐渐靠近,然后从她们中间登陆。
皮划艇上可以接近和欣赏不同角度的风景
几位日本男士决定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下水游泳,众人为之喝彩。
南极游泳可是非常特殊的体验
他们脱衣下水,游向深处,依着冰山举手,摆出英雄姿势。此刻南极风光片中的主角除了企鹅、海豹和冰山外,还有这些不远万里的旅游者。
此时水温在摄氏三至四度
游弋于苍茫云海间,天上游走的云,地上皑皑的雪原,海上飘浮的冰山,相互交织,交相辉映,赏心悦目,难以言喻。
飞鸟有冰山的陪伴
疾风和海浪雕塑出天然杰作,有的似拱桥,如冰塔,还有像棋盘上站立的国际象棋子。
风是天然的雕刻家
桌形冰山长数百米,高几十米,洁白纯净无丝毫杂质,白到让人无法想象出还有比这更白的颜色。壮丽的风景无论远近,皆美不胜收。
桌状冰山一般数百米长,几十层楼高
仰卧于浮冰上的海豹,懒洋洋地抬眼看我们一眼,即转头不理不睬。就听咔嚓,咔嚓,大家纷纷按动快门,拍个不停!
海豹曾遭人类大量捕杀以获取其毛皮和脂肪,
这些海豹体肥膘厚,善于潜水,是游泳高手,萌萌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颗暴虐的心。
流线形的身躯让海豹可在水中高速游泳
匆匆两块披萨权当午餐,趁此时人少赶紧去桑拿。冲洗后进蒸房,刚一坐定,后脚就进来一位日本人。
Hiroshi先生的英文交流无碍。他在东京一家医院工作,为来南极已筹划多年,终于如愿以偿。南极旅游在日本相当热门,此次他参加的旅行团还专门从洛杉矶雇一位日裔美国人随团担任翻译。
蒸一身汗好舒服!返回餐厅吃一杯冰淇淋,更爽!
埃雷拉海峡和卡弗维尔岛是观鲸的好地方,远远就可望见小须鲸展露出长长的背鳍。
鲸鱼展露出长长的背鳍
放下橡皮艇,慢慢划向一头懒洋洋地浮于水面的座头鲸,近到都可以看到它的鼻孔和听到所发出的鼻息。突然它尾鳍一翻转,潜入水中,水花溅我们一身,场面令人惊叹!
鲸鱼摆动厚重的尾翼
橡皮筏的左右两侧都有鲸鱼群。两组座头鲸在前方滚动,时不时跃起,空气从肺部逸出时发出的巨大声音听起来好似史前动物。这些欢乐的鲸灵不时喷出高高水柱,或滚动腾跃躯体,摆尾击浪。
鲸鱼是群体动物,往往同时出现
观赏了两小时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后返回母亲船,喝着下午茶看航船慢慢移动,驶向埃雷拉海峡北端,沿途经过无数美丽的冰山。
金字塔状的冰山
此时船尾左侧45度方位出现了一群虎鲸,即杀人鲸,船长即快速掉头。虎鲸活跃地游来游去,Lynn说根据运动方式表明它们正在捕猎,目标就是冰块上的海豹。
海豹的唯一天敌是虎鲸
Lynn还让我们注意观察虎鲸皮肤,积淀其上的南极硅藻和其它藻类已将原本白色和黑色皮肤染金棕色,表明了他们已久居于此,属本土居民。
三月的南极,太阳平行于地平线绕着地球缓缓移动,阴天多云是常态。运气和与南极的缘分让我们看到日落,那熹微的霞光与隆起的山丘构成最美的剪影。
匆匆过客能看到日落是与南极的缘分
光彩渐变层次,光影彼此消长,如诗如画。虽然拍了不少照片,可这变幻多端的光辉是无法完整地用相机记录!
色彩不断变换的南极日落奇景
天黑前我们登陆天堂湾Paradise Bay,在冰原上开始扎营,准备夜宿。每两人配给一顶普通双层尼龙帐篷,一个手电筒,外加每人一张隔潮垫和一个睡袋,即是全部装备。
我和来自新西兰的律师Ian用力在雪地上践踏,踩出一方平地,在上支起帐篷,固定四角,放置睡袋,安置停妥,等待着夜幕降临。
在冰原上扎营夜宿 (图片来自Alex视频截图)
Akademik Ioffe闪亮着灯,宁静地锚在离岸不远的海中。霎时船上灯光全部熄灭,周天彻地的漆黑幔帐顿时遮住了世界的睡容,此时万籁俱寂。
沉浸在无光,无噪音和其他任何现代物质文明污染的环境中,聆听原始寂静,对话宇宙间人性与神性,心灵感触无限,难以形容,无法复制!
南极的夜无任何现代文明的污染
我曾经整个夏天露宿黄河源头无人区寂静旷野,也陪同登山队扎营大山脚下,夜夜与星光为伴,那些体验都无法与今夜之强烈而神奇的感受相比。
【南极•2001 - 视频五】
▲ Errera Channel 埃雷拉海峡 * Cuverville Island 库沃维尔岛 * 巨型冰山 * 巡游观鲸 * 南极日落 ▲
苍穹之下,人類真的太过渺小
夜半风起,寒气渐沉。辗转几次大约睡眠4个小时,非常佩服Ian一夜鼻息雷鸣。天放亮就听到了登陆艇的马达声。寒风中快速收好露营行装,返回船上。此时最需要的是热水澡!
夜风把帐篷吹得晃来晃去
风啸雪飘,风力45到59节,Ioffe乘风驶向Wilhelmina Bay。风雪天气里无法进行巡游登陆活动,众人逐齐聚舰桥。
远处一群座头鲸,包括一头母鲸和宝宝;幼鲸在水中不断翻滚,伸展躯体。有人跑上甲板拍照,只肖几分钟就被寒气逼回室内。原定今天的室外甲板烧烤午餐也不得以改在餐厅。
鲸灵呈现海洋中
天气稍微转好后,我们立即出发去奥恩港Orne Harbour;从前的捕鲸船避风港位于埃雷拉海峡和格拉切海峡交汇处,周围冰川山峰环绕,湾内风缓浪平。
橡皮筏顶着寒气划向彼岸
登陆后,我们一行38人沿曲折的山坡朝斯皮格特峰行进。这段路途雪厚坡陡,难度系数较大,有人四脚并用,不时停步大喘粗气。行进中看到许多帽带企鹅的巢修筑在山崖,也发现少许苔藓和地衣。
雪坡上的颊带企鹅
峰顶是个绝佳观景台。环顾360度,埃雷拉海峡、杰拉许海峡、安德沃斯岛和布拉邦德岛尽收眼底,冰斗角峰刃脊清晰,冰谷峽灣秀丽钟灵。海面飘浮的大面积碎冰阳光下泛起粼光,随波涌起超大清晰的漩涡。有望远镜的人还看见远方的一群南方瓶鼻鲸。
下山的路同样艰难。难以想象企鹅每天至少需要做一次这样的旅行去获取食物,那双覆盖在羽毛下的小腿竟然可以走过如此长的距离!
豹纹海豹体重200-600公斤,雌性比雄性体型略大
奥恩港有多种海豹:毛皮海狗,威德尔海豹,食蟹海豹和豹纹海豹都可见到。它们的形象极为可爱,躯体呈流线型,皮毛短而光滑。
海豹优美的流线形身躯
一群海豹随心所欲地卧躺在冰上,有的潜游在水里,见到我们时会露出锋利的尖牙示威,以保护自己的领地!
海豹实行一夫多妻制
随后我们前往Cuverville Island库弗维尔岛,访问南极半岛最大的巴布亚企鹅群落栖息地。每年大约4500对企鹅在此地上岸,在长长的沙滩和海湾上筑巢繁殖。
观赏拍照时要求与企鹅保持5米以上的距离
巴布亚企鹅又名白眉或金图企鹅,有着橘红色细长的喙,眼睛上方一道长长白眉伸向头顶,白色的眼睑包裹着黑色眼睛,显得眉清目秀。他们身高约76-81厘米,重约6公斤,是企鹅家族中仅次于帝企鹅和王企鹅的第三大体型的企鹅。
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库弗维尔岛的山虽只有200多米高,却很陡峭,徒步路径极具挑战。循着走在前方领队留下的足印,我们一个尾随一个迂回盘旋向山顶徒步。
登上山顶跌坐于地,呼吸白色荒蛮大地和无垠苍穹散发的气息,冰冷凝冻,喘息入肺有种说不出的舒坦。大自然存在一种天人和一与万物冥和的境界,使人忘却时空的局限,感应超越生命成为可能。
白色世界蛮荒大地天人合一
上山容易下山难,一脚下去就是一个雪坑,深至膝盖。拔脚扬起的雪团顺坡溜下,滚成雪球。众人索性坐在雪上往下溜滑,反而又快又有趣,有谁会在乎湿冷的臀部呢。
冷风飕飕,我们在岸上活动了大约三个小时后返回温暖干爽的船上。晚餐时又有团友过生日,照例一番庆祝与祝福!
颊带企鹅因颌下有一道黑色条纹
虽然今天天色多半阴郁灰暗,但当阳光穿透云层凌空撒下时,天空立刻美到几乎壮丽。一天两次登高,身处天地恢宏中欢欣到不知怎样安置自身,感觉这方世界新鲜的好像昨夜缔造。
【南极•2001 - 视频六】
▲ Wilhelmina Bay * 鲸鱼 * Orne Harbour * 健步 * 海豹 * 冰山 * Alcock Island * 帽带企鹅 * 地衣 ▲
沐浴原始自然,荡涤人性神性
今晨又是乌云满天,空气中弥漫着薄雾。默默祈求天气转好,巳时以后喜得应验。
通常清晨总是乌云密布
乘橡皮伐划行20多分钟,进入风微浪稳的休斯湾Hughes Bay,登陆目标是隐蔽于海湾中的阿尔科克岛Alcock Island。
登陆点的陆地环境常常不同
小岛的海岸由高耸悬崖组成,凸凹的岩石上一群颊带企鹅观望橡皮筏从面前驶过。
颊带企鹅善于岩上筑巢
山岩非常陡峭,一只全身羽毛雪白,短脚的白鞘嘴鸥专注于梳理自己的羽毛,这是南极唯一的永久陆栖鸟。
白鞘嘴鸥体长40厘米左右,翼展约80厘米
贴着海岸慢行,在这尽是悬崖峭壁的地方寻找一处合适登陆点,还真费番功夫。几近垂直的岩壁上悬挂大片冰凌,不时跌落水面,泛起涟漪。
冰凌垂挂岩壁之上
终于在海岸峭壁间看到一条狭窄缝隙,宽度足以容纳和放置橡皮筏,我们涉水登陆 。附近一群海豹嬉戏,还有几只幼崽。海豹们彼此间不时互相嗤之以鼻,发出刺耳的声音。
嶙峋的岩石呈原始状态
连续几天的健行使有些人感到疲惫,故选择留在上岸处观赏海豹。我们其他人则踏着新雪爬向山顶,目测高度大约一百米。
食蟹海豹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海豹种类
攀登到顶伸展腰肢,手臂停留在空,半晌目定口呆,眼前的世界非黑即白,如此简单。连绵的冰山洁白晶莹,裸露的山岩油黑如墨,细雪轻舞飞扬,太阳正努力穿透云层,那艘住了104人的海上城堡如同一个放置在平面布景上的玩具。浩瀚与卑微的对比,空灵与生机的碰撞,在海洋上,在自然中,在天地间,让人可以体会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清旷远泊天地间
裸露的山岩上看到一片鲜艳的壳状地衣,惊喜异常。南极是世界上植物最稀少的地区,地衣与苔藓就是最高等的陆地植物。
弥足珍贵的南极植物
峭壁之上的坡地满是颊带企鹅用碎石围起来的碗状巢穴,现在小企鹅的身高已和父母差不多,不少成年企鹅穿着换了一半羽毛的外衣。
颊带企鹅像戴着一顶优雅的马术头盔
下山的路上见一只孤独的贼鸥幼鸟,不知来自何处?附近即不见巢穴,也不见大鸟。
感恩又一次精彩的登陆,回到船上,继续感恩热乎乎的午餐和咖啡!此时Ioffe沿布兰斯菲尔德海峡Bransfield Strait向北进入柯蒂斯湾Curtis Cove,这一带冰架时常有崩裂,形成新的冰山。
冰架不断会崩塌,融化,受到风蚀
低矮而厚重的云映在海面,黑云笼罩时会产生一种神秘感。几乎每块大型浮冰上都有海豹,晒着富态健壮的身体,随波逐流。
黑色阴影,白色冰山,苍穹下的生灵
天空飞过南极燕鸥,北极燕鸥,威尔逊风暴海燕,黑腹海燕和雪海燕等。
企鹅是南极的象征,全世界现存有6属18种
这里有许多古老的蓝色冰山,在清澈如眸的碧水映衬下,有的晶莹剔透得像蓝宝石,有的闪耀着灵异深邃的蓝光,无论是古老蓝冰还是相对不太老的白冰,皆是光与冰相互作用的结果。露出水面的部分仅为冰山一角,占其总体积的10% 到20%,而水下延展的大底盘会像暗礁一样危险。
蓝白两色冰山漂在一起
据David讲,南极工作八年以来, 他今天所看见过的是最美丽的冰山!我们还采撷了几块坚硬蓝冰,相约回船上聚会酒吧。
擎一杯加入南极古老蓝冰的威士忌浅斟慢酌,柔滑悠长酒香把愉悦的感受弥漫到心中每一个角落。
值得珍惜的时刻
乌云散开,阳光撒落平静的海面,这么快就到了要与南极半岛道别的时刻。这是我们在南极大陆的最后一日,此时我们的船正驶向南设德兰群岛。
【南极•2001 - 视频七】
▲ Curtiss Bay * 冰山 * 海豹 * 巡游 * 皮划艇 * 蓝冰 ▲
南设得兰群岛自然与历史融为一体
从地图上看欺骗岛Deception Island形似一枚玉玦,直径约为15公里,近乎完美的海底火山锥崩塌小段,海水由此溢入。入口处被称作海神喉管 - Neptune's Bellows,一座孤礁矗立于此,形同守卫门户的士兵。
Deception Island的入口-海神喉管
别有洞天!入内见起伏的山峦拢成一圈筑起天然屏障,围入核心一个堪称世上最理想、最安全的海港-福斯特港Port Forster。
行走在曾经的挪威赫克托尔捕鲸站和英国南极测量站,感受岁月无形的力量。废弃的建筑上覆盖着火山灰渣,生锈的锅炉半埋,硕大的鲸鱼刺弃于地面。
散落在企鹅间的鲸鱼刺
当初捕鲸者在此建造基地时,一定认为觅得风水宝地。殊不知好景不长,1931年脚下的火山喷发,捕鲸站被迫关闭。之后这座火山又多次喷发,最近的一次是在1970年8月。
黑色火山灰渣的海滩水气氤氲,地热将海水加温到舒适,如碰巧踩在热泉眼附近,也会感到灼烫。多数人除衫下水,大部分只湿了下身在水中停留一阵,便上岸着衣。有人游玩嬉戏良久,还有人游至中央,碰到海豹时惊慌返转。
火山地热从下面暖化冰水
沿黑色谷地爬上高约300米,被称为海神之窗Neptune Window的山顶。从这里望去,脚下是福斯特港,远处是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再远便是我们刚刚离开的南极大陆。
从海神之窗拍福斯特港
告别欺骗岛时,船长特意环岛绕行一圈,停留于贝利角Baily Head。这里有一大片颊带企鹅孵育地,密密麻麻估计应该有几万只,这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企鹅。
Deception Island 贝利角Baily Head的颊带企鹅
随后继续前往利文斯顿岛Livingston Island,在它的南端有个Hannah Point汉娜角是我们南极之行最后一次登陆地点。此处生态最具多样化,有较为发达的植被,不同种类的企鹅,南方大海燕,鸬鹚等多种鸟类,最特别的当属大个头的象海豹。
象海豹身体巨大,相当抢镜
象海豹毛茸茸、臭烘烘、成群挤在一堆,时不时会此起彼伏抬起鼻子发出沉闷沙哑的吼声。Arron提醒大家别太近前,以防这些生性暴躁的庞然大物发起攻击。同样是海豹有的生就一双水汪汪招人喜爱的眼睛,而象海豹却你推我搡,掉着三角眼,一副耍狠不友好的样子。
张着大嘴发出嘶哑的吼声
此时南极夏季进入尾声,冰雪即将开始回归。行走在刀刃般狭长的路上需格外小心翼翼,消融一夏的雪水混着沉淀的企鹅及鸟粪极其湿滑,如不小心跌倒,下场必定狼狈。
经过一条红色碧玉矿脉,在看似深色玄武岩角砾和卵石组成的海滩,发现一些贝类古生物和彩色海相地层化石,逐兴致勃勃观察,一点以前学过的专业知识也被调动出来。
根据现代板块构造学说,大约在4.5亿年前构成的南极大陆地壳横跨赤道,森林茂密,动物繁多。约2亿年前,南极大陆地壳与南美、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华南以及青藏高原南部大陆地壳合并一起构成冈瓦纳大陆,亦称盘古大陆。而后由于地壳运动,南极大陆从原来的古陆中分离,定位于现在的极地位置,气温变冷,生物消亡。
长冠企鹅混迹于颊带企鹅间
意想不到竟然发现长冠企鹅混迹于颊带企鹅间,总共数了11只。这种头上顶着金黄色羽毛的企鹅通常主要在更为和煦的亚南极岛屿,比如King George Island一带活动,长城站就建在那里。
相对于南极半岛,南设得兰群岛的企鹅群体中有更多年龄较大,已失去繁殖能力,堪称叔叔阿姨辈的企鹅。
长冠企鹅也叫马可罗尼企鹅
我们一行二十几人沿崎岖的山脊走向狭长半岛的远端,中途惊扰了正在筑巢的南方大海燕。绕过山岩制高点,坡下豁然出现一片绿色苔藓和壳状地衣。我们小心翼翼地择路而行,尽量避免踩踏这些弥足珍贵的植被。
南极植被生命顽强,尽管生长极其缓慢
海岸边有许多颊带和巴布亚企鹅,几只象海豹,海狗,更多威德尔海和豹斑海豹在游泳或是静卧休息,有一只居然滚动着把鼻子埋在沙子,好奇特的行为!
悠闲自得的海狗也称毛皮海狮
豹纹海豹张着嘴,露出大而锋利的牙齿,盯着摇摆着碎步准备下海的企鹅,时刻准备捕食。几个团友连忙架起相机,等着看哪一只倒霉蛋会成为猎物,所幸什么也没发生!
企鹅前往海中觅食的途中
回到船上再享受一次桑拿。晚餐后继续观看BBC摄制的“Life in the freezer”的第三和第四集,力争在下船之前把全部六集南极自然历史系列纪录片完整看完。
今晚归航的船驶离南设得兰群岛,重跨德雷克海峡,径直朝向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交汇处!
【南极•2001 - 视频八】
▲ Deception Island * 捕鲸站 * 地热 * 火山 * Hannah Point * 象海豹 * 植被▲
地球原始净土仅存一片南极
自打驶入德雷克海峡,明显感到风浪愈来愈大,许多人又是彻夜无眠,我也轻微晕船。
德雷克海峡距南美大陆970公里,是世界上最宽、最深的海峡
人就是这样,精彩过后立即回归现实。睡不着时就开始想家,满脑子都是两孩子,总把他们和憨态可掬的小企鹅联系起来,尤其是刚刚开始学步的小女儿。
企鹅有一条扫帚尾巴
晕船使许多人放弃早餐。吃了点水果和半碗粘稠的白粥就去听“南极探险史”讲座。
以梦为马的探险家们,前仆后继奔向遥远孤独的南极,有的船队仅是凭借六分仪和天体导航就闯入这前所未知的海域。Shackleton、Scott、Amundson等人的名字和他们远征的事迹无不令人惊心动魄。探险英雄们都志在征服,无论成败都是以生命为代价,而最终南极征服了所有人,也包括我们。
晴朗的天便有湛蓝的海。
在甲板上逗留,观海鸟在大风中翱翔于天!信天翁有流浪者,黑眉和灰头,还有很多燕鸥。现在我們基本上都能轻而易举地辨别出各种企鵝,海豹和飞鸟,说出其专业名称。此次旅行其中一个重要收获就是汲取和学习了许多新的知识。
南极之行所见到的几种海鸟
下午的《南极洲的保护》专题讲座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南极条约》。虽然1959年南极条约的签署暂时搁置了领土要求,阐明将南极用于人类和平目的,但无论是过去和未来,它将无法远离国际政治和大国竞争。有别于以往的讲座,听完大家展开热烈讨论,不言而喻保护南极已成为每个人的关注,全是因为我们刚刚亲眼目睹了这片神奇而脆弱的大陆。
一只死亡的企鹅
海浪依旧汹涌,德雷克海峡堪称是最不友好的海域,也许原本就是让人体验惊涛骇浪的地方!凭心而论,我们此行没有真正遇到过坏天气。虽然每天早晨常是阴云笼罩,雪花纷飞,但阳光总会在适当的时候穿透云层,海浪也都会在需要时伏落展平,让登陆及巡游活动可行。行程中所计划的活动项目除了甲板烧烤外,其他均未因天气原因而受影响。
旅游活动对企鹅生态产生影响
继续阅读Endurance。沙克尔顿Shackleton和“坚毅号”的28名船员受困二十个月后全员获救,这段极地求生的经历感人至深。即便远征未果,但有时失败比胜利更光荣。人们崇拜他不是因其成就,而是为他的担当、他的责任感,以及为履行承诺而无所畏惧,即使牺牲也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正如他登报招收探险队员时的广告。据说一年前他的孙女随同摄制组把这段真实的故事拍成了电影。
冰盖受重力推动缓慢地移向海岸,冰架的前缘是浮冰区
昨夜没休息好,今晚就早早将疲惫的头埋进被窝,希望睡个好觉。船随着波浪颠簸,也许明天的海上会稍些平缓!
▲ 作者;智利诗人Sara Vial萨拉·维尔 ▲
合恩角,大西洋与太平洋洋流交汇
一夜西风紧,我却睡的相对比较安生。早起抓紧时间读完借阅的图书,故没去参加David分享他骑摩托车环球世界的旅行经历。
还书、排队领回护照,结完小帐后去舰桥摘抄航海日志重点内容。快近中午才走上甲板,略感拂过脸庞的风有所不同,开始怀念起可以深深呼吸的南极凉爽空气。
行经世界的边缘 - 合恩角
远方地平线上终于出现了陆地,众人的目光聚焦在前方突兀的海岬 - 合恩角,南美洲大陆的最南端。
大西洋与太平洋洋流交汇于此
浪聚Starboard(右舷)涌起太平洋海水,顷许;波汇Port(左舷)翻腾大西洋海浪。Akademik Ioffe离岸约2.5英里,沿锯齿状海岸缓慢绕过合恩角,这片海域恶名为“海上坟场”,在16至20世纪间至少有800艘船只遇难,超过万人殒命。
航程路线图背面印有智利诗人萨拉·维尔Sara Vial的“信天翁”,这首诗勒石於合恩角纪念公園,以致敬时代的水手。
水手虽魂归大海但精神永在
信天翁-致敬时代水手
智利诗人Sara Vial | (翻譯本文作者)
我是守候天涯之信天翁
寄托四海水手遗忘的灵
俱经过合恩角殒命海中
莫道勇者之魂灰飞烟灭
而今附我翅翼飞向永恒
追逐最后一缕南极罡风
直至合恩角在视线消失,我们回到餐厅享用下午茶,同时颁发证书!我拿到南极登陆和冰原露营两张证书,非常欢喜。
合恩角的浅海浪涛翻滚
船员兼摄影师Александр Шматов自我们登船开始就随队摄录整个旅行活动,此时也编辑复制好录像带供大家选购。(我的拷贝多年前被朋友借去再无踪影,本文中视频是经Александр提供数码拷贝,授权使用。)
与大副在舰桥- Bridge
船长、总工和后勤服务组成员一并出席告别晚宴,和我们一起庆祝这段美好的旅程。我们向船长和全体船员表示感谢,特别是每日引领我们的Aaron、Cathy、Scott,Lynn和David。
▼ Shackleton's ads for his Antarctic Expedition ▼
Men wanted for hazardous journey, small wages, bitter cold, long months of complete darkness, constant danger, safe return doubtful. Honor and recognition in case of a success.
诚征不计报酬、不畏严寒、不惧漫长黑夜、不怕艰难险阻的勇士共赴一场生死未卜的探险。倘若成功,荣耀所归。
▲ 谢克顿爵士招聘南极考察队员的广告 (作者汉译)▲
一朝身入南极从此魂魄皆安
世界真奇妙,人生多精彩。早霞升起在比格尔海峡的白山黑土之滨,迎接归航!
火地岛和南大西洋群岛,巴塔哥尼亚
10天来我们犹如远离尘世抛却人间忧烦,形同高飞的海燕翱翔在苍茫海天,逍遥自在。
Beagle Channel一边是阿根廷,另一边是智利
依依不舍地收拢行李和心情,为蜗居的船舱拍张照,是时候道再见了。
我的414号船舱
下了船,大家自发汇聚船头拍集体合影!几十个照相机摆在地上,表情定格足足近10分钟才拍完。
与团友互道珍重后,大家分道扬镳继续各自的归程。几次回望码头看Akademik Ioffe,还有依旧停泊在那里的"泰安"号。
后排左二为作者
第一个开创人类南极观光旅行的林德布莱德先生 - Lars-Eric Lindblad是我所认识的人。这位瑞典裔美国人带领第一批旅游者于1966年1月23日来到这片冰封大陆时,就标志着旅游者去探索世界一些极端偏远地区的开始,也奠定了业界南极探险旅游的运营模式。
林德布莱德先生堪称国际旅游界的标杆,是开创世界许多地方旅游活动的先驱。早在1974年他便去北京商讨开办中国旅游,直至78年史上第一个美国旅行团成功访华。八十年代中期我在不同场合多次见过他,并与其驻京办事处的Maya Boyd女士有业务联系,也多次为林德布莱德旅行团担任过全程陪同。
身材高硕的林德布莱德在中国 (图片经Sven Lindblad 授权使用)
此外林德布莱德先生对帮助在中华本土上灭绝了的麋鹿(俗称“四不像”)回归中国做出突出贡献。1985年22只麋鹿从英国回归故乡中国,落户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安排专机和运输费用就是由林德布莱德先生和塔维斯托克侯爵等人分担。
20世纪环保运动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博物学家、鸟类学家、插画家和教育家Roger Tory Peterson曾说:“如果Lars-Eric Lindblad生活在当年,他极有可能在Leif Ericson之前踏上北美大陆,或先于马可波罗抵达东方中国。”
记忆停留在特定的时间与地点
南极是很多人一生的宏愿,我庆幸我来过。身入南极得原始自然力加持,视野被打开,感动到窒息,卑微到尘埃,纯洁美丽的天地已化为永恒,镌刻于心。自1984年中国旅游起步进入快速发展初期,吾于偶然机遇转行投身旅游界,借职业之便就此游历过世界许多地方,而南极之行则是圆了诗和远方的终极梦想。
一幅定格在我脑海里的南极印象
如果有机会我想重返南极;去南乔治亚看帝企鹅,追寻沙克尔顿爵士的探险足迹,漫步福克兰群岛的英伦古镇......再一次与白色大地亲密接触!
END
文中照片除特别注明外皆为作者用一部美能达相机、普通镜头、柯达胶卷拍摄。视频版权归Александр Шматов所有。据IAATO统计,2000-2001旅游季全球共12248名游客访问了南极,其中加拿大470人。2011年614名中国旅者访问南极,中国首次进入单列统计。最近的2019-2020旅游季,全球共55875名游客登陆南极(不含油轮远眺而未踏足游客),其中加拿大2075人,中国7773人为全球第二位,稳居南极旅游超级大国。
当年乘坐的Akademik Ioffe曾于2018年8月在北极Nunavut海域搁浅,船上126名船员及乘客获加拿大海岸警卫队救助,安全脱险。加拿大纳税人还为日后打捞工作的花费买了单,而Ioffe自此结束了其服务旅游业的历史。Александр在邮件里写道:"Akademik Ioffe is fine. Working with tourists is behind us. From 2022, the large-scale modernization will begin and by 2024, the ship will be equipped with scientific equipment including the installation of autonomous buoy stations. The improved vessel will work in various areas of the World Ocean, carry out long-term measurements using autonomous buoy stations installed in all weather conditions. In addition to solving fundamental scientific problems and collecting important data about the world's oce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