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中,缠中说禅将世人比作“没有智慧的鸭子”,声称唯有他的理论才是通往智慧的独木桥。他将缠论比作“孤峰之上的绝世武功”,如同乾坤大挪移般能够碾压一切传统智慧。然而,近二十年过去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始终存在:为什么缠论信徒中,从未出现一位真正能在实战中“摩擦”那些被他们鄙视为“鸭子”的业界精英?
缠论构建了一个看似完美的逻辑闭环:它首先将所有人贬低为“鸭子”,然后宣称自己是唯一的救赎。这套话术的精妙之处在于,它让信徒从入门之初就产生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优越感。
然而,这种优越感是脆弱的。它建立在对外界的否定和对“缠师”的无条件崇拜上,而非建立在真实的认知和能力提升上。当信徒沉浸在“乾坤大挪移”的幻想中时,他们实际踏入的并非什么武学巅峰,而是一个与真实世界脱节的思维泥沼。
在这里,衡量成功的标准被巧妙地偷换了:从“在市场中稳定盈利”变成了“对缠论话术的精通程度”。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奇观:信徒们可以为了“中枢”和“背驰”的定义争论不休,却无法展示一份持续盈利的交易记录;他们可以嘲讽巴菲特、索罗斯是“过时的鸭子”,自己的名字却从未出现在任何一个实盘比赛的榜单上。
缠中说禅宣称其理论是“数学原理”,是“宇宙真理”。但一个自称如此强大的理论,经过近二十年的传播与实践,理应孕育出几位震惊市场的交易大师。但现实是,这样的高手始终缺席。原因何在?
理论的内向性与现实的复杂性
缠论的精力大多耗费在内部概念的复杂演绎和不断修正上。它更像一套复杂的概念游戏,其首要目标是实现逻辑自洽,而非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当信徒沉迷于在K线图上划分无数种“走势分解”的可能性时,他们实际上是在与理论的幻影搏斗,而非与真实的市场对话。这种“纸上谈兵”的“智慧”,又如何能战胜那些在真实市场中搏杀、不断试错和迭代的“鸭子”呢?
“圣杯心态”扼杀了真正的学习能力
一旦信徒接受了“缠论是宇宙真理”的设定,他们就关闭了向外界学习的大门。所有的市场现象都被强行塞进缠论的解释框架中,任何失败都可以被归结为“个人修行不够”,而非理论本身的缺陷。这种心态,让他们失去了从实践中汲取真知的能力,也失去了对市场的敬畏。一个不再学习的人,又如何能超越那些在不断进化的“鸭子”?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缠论的体系不允许出现第二个“神”。缠中说禅以其狂傲的文风和不容置疑的姿态,树立了一个无法超越的绝对权威。信徒们的最高成就,无非是成为“缠师”最忠实的复读机和最合格的阐释者。
他们所有的“智慧”都用于理解和重复“缠师”的话,而非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就导致了一个悖论:他们越是努力“修行”,就越难以摆脱“缠师”的思想牢笼,也就越不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他们永远活在那座“孤峰”投下的巨大阴影中,永远是一群无法长大的孩子,又如何能去“摩擦”那些在广阔天地中自由成长的“鸭子”?
结语:真理的试金石
市场,是检验一切投资理论的终极试金石。它不同情怀,只认结果。一个理论是否真正有效,不在于它的话术多么玄妙,逻辑多么自洽,也不在于它的信徒多么狂热,而在于它能否持续地培养出成功的实践者。
缠论问世二十年,信徒一波接一波地宣称找到了“宇宙真理”,却始终没有一位能以其耀眼的实战成绩,让那些被鄙视为“鸭子”的业界精英心服口服。这一漫长而统一的“沉默”,或许比任何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图表,都更能说明问题的真相。
当“孤峰”之上始终无人接过“绝世武功”的衣钵,我们或许应该思考:那被万众仰望的,究竟是一座真实的险峰,还是一座精心搭建、内里空无一物的海市蜃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