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BC上读到Winston Ma的《我曾为自己是华人而感到羞愧》时,我被其中跨越百年的家族叙事深深触动。作者用个人成长与历史发掘交织的笔法,揭开了加拿大移民史中长期被忽视的华人伤痕——从人头税到《排华法案》,这些制度性歧视曾迫使无数家庭骨肉分离。最令我震撼的是那张泛黄的人头税证书,它不仅是冰冷的政府文件,更是一个少年用500加元(相当于现今万元)换取尊严的悲壮见证。
文章揭露的不仅是家族记忆,更是整个北美教育体系的盲区。当作者提到学校历史课对华人贡献的轻描淡写时,我联想到许多移民后代的共同体验——教科书里欧洲殖民史占据主导,而铁路华工、人头税等血泪史却被缩成脚注。这种系统性忽视无形中强化了"亚裔是永久外国人"的刻板印象,让年轻一代在文化认同中挣扎。正如Winston坦言,他曾经觉得"接受同性恋身份比承认华裔背景更容易",这种自我割裂背后是整个社会叙事的扭曲。
最令人振奋的是作者通过UBC数据库追踪家族历史的细节。在97,123条记录中精准定位曾祖父信息的场景,仿佛是数字时代对历史不公的一种技术性救赎。这种通过公开史料重建家族记忆的方式,为更多移民后代提供了追溯根源的新途径。而文中提到的《炒杂烩之国》等著作,更展现了通过饮食文化、日常生活史重新书写华人移民叙事的可能——历史不仅是宏大的政策,更是普通人在洗衣店、餐馆中编织的生命网络。
读到李传霭等待半个世纪才实现家庭团聚时,我注意到照片中苍老的曾祖父与儿孙的合影——这张拍摄于1970年代的黑白影像,凝固了种族政策下离散家庭终于团聚的珍贵瞬间。与同期英国移民享受政府补贴的对比,更凸显了移民政策中的种族层级性。但华人移民展现的韧性令人动容:他们在洗衣房氤氲的蒸汽中、在餐馆的炒锅烟火里,用劳动对抗系统性排斥,默默构建着属于新家园的生活脉络。
文章结尾对《排华法案》百年的反思尤其深刻。Winston最终意识到,祖辈的坚韧不是被动承受苦难,而是主动在歧视性土壤中播种希望。这种觉醒让我联想到当下亚裔面临的挑战:从疫情期的"功夫病毒"污名到持续存在的微观侵略,历史阴影仍在以新的形式重现。而作者用"重生的亚洲人"形容自己的转变,恰揭示了移民后代身份认同的螺旋式上升——只有直面历史伤痕,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传承与自我和解。
大家如果对这篇文章感兴趣,请访问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