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烟华

以文字留住时光,在烟云水墨里记录心绪,写下点滴思考与温柔感悟
正文

烽火流年:一段战争里的爱情

(2025-10-03 11:38:44) 下一个

1937年的夏天,南京城还未完全被战火吞没。十七岁的林婉清,家境小康,喜欢写诗,常常在江边撑伞读书。那一年,她遇见了顾子昂。

顾子昂是中央军的一名年轻军官,二十二岁,身形挺拔,眼神坚毅。他第一次看见林婉清,是在江边的柳树下。少女低头抄诗,微风吹动发丝,他忍不住驻足。

姑娘,你写的是‘相思’吗?”
婉清抬头,眼眸清澈:是王维的红豆生南国。

就是这一眼,便将两人的命运紧紧系在一起

 

战事尚未全面爆发时,他们常常在江边相见。顾子昂会送她一朵小野花,婉清会为他写下一句诗。那段短暂的时光,是他们生命里最温柔的日子。

后来,局势骤然恶化。日军逐渐逼近南京,顾子昂奉命随部队转战各地。临行前的夜晚,他们在秦淮河边约见。

婉清轻声说:你若归来,我愿等你一生。
顾子昂紧紧握住她的手,郑重地说:若我不归,愿你安好。

月色下,他们的影子紧紧交织,像是用尽全力的拥抱。


 

1937年冬,南京沦陷。林婉清一家在逃难途中与亲人失散,只身辗转逃到安徽乡下。那段时间,她夜夜梦见秦淮河畔的那场告别,心里默念顾子昂的名字。

而在另一边,顾子昂所在的部队经历了淞沪会战的惨烈。硝烟中,他负伤却依旧坚持作战。他在弹雨间想起婉清,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活着,回去找她。

然而战争无情。一次突围中,他被迫与队伍分散,从此杳无音讯。


 

婉清在乡下住下,靠给孩子教识字谋生。每逢中秋,她都会摆上一只空碗,默默对月,仿佛他仍在身边。

有人劝她改嫁,她摇头:他还活着,我得等。

年复一年,战火连绵。她的发髻渐渐添上白丝,却依旧守着心底的承诺。


 

1945年,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村里敲锣打鼓,人们喜极而泣。婉清在人群中,却只静静抬头望月。她心里问:他,还好吗?

几个月后,一个消息传来:在湖南的战后伤员收容所里,有一名叫顾子昂的复员军官。婉清闻讯,千里奔赴。

当她走进简陋的病房,看见那张消瘦却依然熟悉的面孔时,眼泪夺眶而出。
顾子昂的右臂已失,但他的眼睛依旧炯炯有神。他艰难地抬起手:婉清,我回来了。

她扑上前去,泪水打湿了他的肩膀。八年的离别,终于化为这一刻的拥抱。


 

战后,他们在乡下成婚。没有豪华的婚礼,只有几位邻居和一张木桌。婉清穿着旧布衣,顾子昂用左手为她戴上了一枚铜戒指,那是他在战场上拾来的弹壳磨制的。

没有金银,但这是我余生的誓言。他说。
她笑着点头:我等了八年,只要你在,就是最好的嫁妆。

此后的岁月,他们种田、教书,日子清苦,却无比踏实。每逢中秋,他们都会搬一张小桌,摆上酒和月饼。顾子昂总会说:婉清,谢谢你等我。
婉清则温柔回应:若有来生,我还等你。


 

林婉清与顾子昂的故事,在村里流传多年。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战火中守护了爱情最质朴的模样。

战争让他们失去青春,却让他们的爱情在烈火中淬炼,像钢铁般坚韧。

历史不会记住每一个名字,但月光会记得那一对江畔的恋人。
他们的故事,像一轮明月,照亮了那个动荡年代最温柔的角落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