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觉得自己在翻阅一本用霓虹灯和褪色墨水写成的字典。这本字典的词条,散落在旧金山唐人街的街头巷尾。
我常常在这块招牌下驻足——“廣生隆“,中间是“MITOING SANG LUNG CO.”,底下是斑驳的“941”。这像一则混乱的语法,诉说着家族的变迁与传承。旁边“CHETS & HERBS”的灯光总是亮到很晚,我猜那里的老师傅能看懂这本字典。他曾用长柄铜勺从百子柜里为我称出几钱甘菊,说能“清肝明目”。或许,他是在教我如何看清这条街道的魂魄。
字典的下一页,是关于生存与烟火。
“WOK SHOP”——这里售卖一切中餐的武器。崭新的炒锅像一面面盾牌挂在墙上,等待着进入某间新移民的厨房,去迎接第一场战斗。店门口的红底白字 Coca-Cola 标志,是这个世界共通的标点符号。我曾看到一个刚收工的年轻厨师在这里买了一把厚重的剁骨刀,他疲惫的眼神在与铁器触碰的瞬间,变得锋利而坚定。这就是生活,在“wok”与“coke”之间,在镬气与碳酸之间,被翻炒、沸腾。
而字典里,也夹杂着一些被遗忘的、关于欢愉的书签。
我在一个旧书摊的纸箱底发现了它。“Searcoop Cuisine, Cooktail Marquee, 1st Guitar 2015 - 7:00 PM”。纸片已经泛黄发软。我试图想象那个晚上七点,“康豪商場”二楼是否真的有过一个“Cooktail Marquee”?那个弹吉他的人,是过客还是归人?掌声过后,人们是走进了“天喜楼”享用一顿丰盛的晚餐,还是消失在“SUNGEN SHIP”旁的小巷里?那个夜晚的旋律,早已被后来的车流声覆盖,只剩下这张传单,像一个没有答案的问句。
这本字典最迷人的章节,在于它的并置与错位。
看,“CANTON”(广东)的旁边,就是“康豪商場”。而“CAN”的下面,是“SERFODO”和“COCKTAIL”。再往下,“OLD SHA”(老汕头)静静地待在角落。短短一个立面,就完成了从地理故乡,到现代商场,再到西式酒吧,最后回归传统根源的叙事。这不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地图吗?我们的根在“OLD SHA”,我们的身体穿梭于“COCKTAIL”,我们的身份被简化为“CANTON”,而最终,所有这一切都汇集在一个名为“康豪”的现实容器里。
合上这本字典的最后一页,总要以宏大的叙事作结。
“天喜楼”——一个充满吉庆的名字,它见证过多少场婚宴与寿辰?而它身旁,“RONG RING BIN SHI HONGS”这些字母,或许是一个家族企业罗马拼音的烙印,是写给外部世界看的密码。更远处,“SPEED”和“T-SHIPS”的灯光冷峻而高效,它们代表着这条街之外,那个追求速度与复制的现代世界。
我最终明白了。这条街从来不是一个供人怀旧的博物馆。它是一个活着的、呼吸的有机体。它在“魔生馆”的神秘主义、“WOK SHOP”的生存主义、“Cooktail Marquee”的短暂浪漫,以及“天喜楼”的永恒庆典中循环、生长。
每一块招牌都是一个词条,每一个店铺都是一个例句,共同构成了我们这群游子与归人,永远在查阅、永远在学习的,关于身份与归属的,活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