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视频火得不行,大家应该都刷到了吧?
请视频:
笑归笑,大叔那句“BBBBB”里藏着多少对婚姻的厌倦和无奈?宁可跟别人凑一块儿,也不愿意和伴侣待一起。有人说,成年人的婚姻,80%都在凑合。恋爱时荷尔蒙爆棚的激情,撑死也就三五年,等到柴米油盐落地,剩下的就是一地鸡毛。很多人为了孩子、面子,或财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久而久之,活成了同一个屋檐下的兄弟,甚至,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过去,离婚是一件见不得光的事,偷偷摸摸,还得忍受来自亲戚朋友的各种议论。随着物质条件变好,大家观念也在改变,“从一而终”的世俗观念早已荡然无存。
中国一些城市的离婚率,甚至超过欧美平均的 50%,直接飙升至 60%、70%。年轻人开始对婚姻退避三舍,就连以前催婚最积极的大妈们,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婚姻,甚至接受了子女“宁愿不婚”的选择。
请看视频: (大妈们的意见)婚姻制度,真的还适合这个时代吗?
有没有发现,仿佛一夜之间,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都对不婚或离婚的接受度空前高涨?在社交媒体上,一边是单身主义者,渲染自由快乐的生活方式,一边是陷在婚姻困局里的人,不断倾诉自己的痛苦。两性之间的情绪仿佛日益对立。曾被歌颂的美好爱情和幸福婚姻,如今被巨大的生活压力击得粉碎,不再被追逐和信仰。年轻人要么不婚,要么难以找到结婚对象。
我大约归为几个原因。
前些天,《十三邀》采访了一位顶级植物画家,但真正让人破防的,是他妻子张赞英的一段话。(视频)她原本是科研人员,为了成就丈夫,一生操持家务,放弃自己的事业,却没能获得情感上的滋养。她在传统“女人从属、爱的奉献”的理念中,逐渐失去了自我,直到晚年才觉醒,满是唏嘘,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这暴露了当代女性在婚姻中的隐忍、压抑与不甘。婚姻中女性除了在职场发展与生育及照顾家庭之间挣扎,情感上常常也被忽视,甚至遭遇冷暴力。为了一家老小付出全部,却不被看见,甚至不落好;明明因生育丢了工作,却被贬低自尊,被男人说“我养了你”。长期没有沟通、没有关心、没有情绪价值,很多妈宝男更没有责任心和担当,只有抱怨。
这种单打独斗没有支持的婚姻,比起单身的孤独,有更加孤独的体验,甚至引发抑郁、甲状腺癌和乳腺癌等疾病。不健康的婚姻关系,造成长期的郁闷,会要了女性的命。所以,越来越多女性觉醒,抛开传统的道德束缚,选择逃离婚姻的牢笼。
我们对婚姻大多充满美好幻想:幻想遇到灵魂伴侣,有物质的共担,也有精神的共鸣。尤其是女性,对浪漫爱情有更深的执念。一旦幻想破灭、矛盾频发,就觉得选错了人,最终走向婚姻的终点。可现实是——我们多少人心心念念要等“对的人”,可终生遇不见;也有多少人说过,“换谁都一样”。
是我们对婚姻的期待太高?还是我们根本没有洞悉婚姻的本质?或许是年轻时不懂爱情,因认知不足,被激情蒙蔽,一脚踏入失败的婚姻。
《纽约时报》评选的全球顶尖情感专家 Esther Perel 说:“You will marry the wrong person. But the right ‘wrong’ one.” 你会跟错误的人结婚,但那是你该遇到的错的人。这句话像极了佛学中的“业力”:你会吸引必将遇到的那个人,走进入生命里,来面对自己的人生功课。婚姻是修行道场,错误的人恰恰能照见自己。
很多人走到离婚,是因为出轨。婚姻具有排他性,出轨会破坏家庭结构,打击对方的自尊,造成心理创伤和信任缺失。Esther Perel 在《亲密陷阱》里强调:“爱渴望亲密,欲望却需要距离、神秘和张力。安全感和激情,是一段关系中彼此拉扯的需求。”
现实是,很多夫妻从恋人模式,变成了亲人模式,缺乏神秘感,激情被生活磨平。如果不重视婚内经营,即便对现状不满但又不到离婚的程度,出轨便成了常见现象。Perel 还发现:有时候出轨,并不是不爱现有伴侣,而是为了找回那个消失的自己——重新感受到生机感、自由、神秘与未知。这恰恰印证了我第一个视频里提到的贝索斯和王石现象。
在一些西方国家,离婚后男人可能要负担前妻的生活费,直到她能独立;在中国,离婚财产分割甚至会牵连父母几十年的积蓄。很多年轻人甚至还没进入婚姻,就开始制定对抗离婚的“防爆方案”。恐婚症,一定程度上就是对经济风险的巨大恐惧。
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新的生活方式被接受:借精生子的单亲妈妈、同性婚姻合法化、同居不领证、非婚生子同权等。这些多元选择正在稀释“结婚”的必要性。
婚姻制在人类历史上不过 1000 年。它的本质是财产继承、社会秩序、性别分工,说白了,就是为了社会稳定。爱情进入婚姻,是工业革命和现代文化的产物,它从来不是婚姻的初衷。
今天的社会,已经可以财产立遗嘱、社交靠朋友、男女独立赚钱。但我们对婚姻的期待却越来越高:一个人要满足你所有的需求,既是朋友、情人、经济伙伴、心理咨询师,还得是孩子的好爸妈、人生导师。
Esther Perel 说:“我们期望从一个人身上,得到整个村庄曾经给我们的东西。”所以,这一纸婚约怎么能解决那么多问题?
婚姻不仅仅是私人选择,它其实是社会的公共利益之一。它关系到个体健康、财富积累、子女成长与社会稳定。幸福婚姻中,那种万家灯火里“为你亮着的那盏灯”,就是归属感、安全感,是抵御孤独的港湾。好的婚姻能减少孤独、提升寿命,也是情绪价值和经济风险的共同体。
婚姻多样性与包容性:泰国等国家允许同性伴侣合法结婚,从法律层面强调婚姻平等。
婚姻与社会稳定的再思考:学者指出婚姻制度的衰退会带来社会成本,AI 可能在未来帮助筛选配偶,提高成功率。
婚姻合同制:欧美讨论五年一续约的婚姻模式,定期审视关系质量。
多元家庭结构合法认同:单亲、同性家庭等形式被更广泛接受,甚至未来人与机器人结婚,也可能合法化。
我们正站在人类亲密关系的新十字路口。在个体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方式。
我是若琳,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