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香?

行至静处,心有安然。 喜欢在文字里种一段光阴,让风月、茶香、旧事与新知,都在字里悄然生长。 或许人生本无答案,但在岁月缓行里,总能遇见一朵温柔的花开,一场细雨的回音。
个人资料
最新文章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母亲

(2025-07-15 23:07:31) 下一个

2013年,美国积极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在全球38个国家进行了一项调查,询问人们心目中的美好生活是什么。

答案排在第一位的是"活出爱的感受"。

这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如果没有爱过任何人,没有被任何人爱过,却声称自己的生活很美好,那无疑是自欺欺人。想象一下,在我们生命即将终结的弥留之际,最舍不得、最放不下的会是什么?一定不是存款、职称、地位或豪宅,而是那些与我们有着深刻情感联结的人——孩子、父母、伴侣。所有物质上的成就,在人的感情面前都黯然失色。然而,爱却远非我们想象的那般简单。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弗洛姆在其经典著作《爱的艺术》中,开篇便写道:"几乎没有什么活动像爱这样以极大的希望和期待开始,却以有规律的失败而告终。"这句话揭示了爱的悖论:我们渴望爱,却常常在爱的实践中失败;我们追求爱,却很少真正理解爱的本质。

                                                                          1             

人格尚未成熟、内心不够完整的人,往往只能拥有畸形的爱。他们所爱的,并不是真实的人,而是自己内心的幻想投射。

茨威格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描绘了一段令人唏嘘的情感:一位女子将自己的一生默默奉献给了她心中的偶像——一位作家。她为他生下孩子,却从未让他知晓。她的爱,是一种“把自己低到尘埃里”的崇拜式情感,把对方当作完美无瑕的神明,而无视他真实的性格与缺陷。这种爱,说到底,是她对理想化形象的执念,而非对一个真实之人的深情。

而在《无声告白》中,莉迪亚的母亲将自己的梦想和未竟的人生希望全部寄托在女儿身上。她爱的是那个“成为她期望中的莉迪亚”,而不是那个真实的、有喜怒哀乐、有挣扎与困惑的女儿。

当压力最终压垮了这个女孩,她选择了以最决绝的方式逃离这个世界。母亲的爱,变成了无形的枷锁,让女儿窒息而亡。

这两种爱,看似不同:一个是仰望式的痴迷,一个是掌控式的期待。但它们的本质却惊人地相似——都不是出于对另一个生命真实的看见与尊重,而是源于自身内心的空缺与投射。

正如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所说:

“如果我真正爱一个人,我就会爱所有人,爱这个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另一个人说‘我爱你’,我就一定能够说:‘我因为你而爱每个人,我通过你而爱这个世界,我由于你而爱我自己。’”

真正的爱,是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它不依赖对方是否完美,也不要求对方必须符合自己的期待。它接纳一个人的优点,也包容他的脆弱;它珍惜一个人的存在,而不是试图去改变他的本质。它不需要条件,也不设交换,它只是因为“你是你”,就值得被深爱。

唯有当我们学会面对真实的他人,也敢于直面真实的自己时,我们才有可能触及那种纯净、自由、完整的爱。那是一种不完美的爱,但却最接近生命的温度。

                                                                                          2

爱,从来不是等待被爱,而是一种主动给予的能力。它不依赖条件,也不期待回报,而是心甘情愿地付出,是在对方的幸福中找到自己的喜悦。托尔斯泰年轻时曾在一封写给抚养他长大的婶婶的信中,写下这样一句真挚动人的话:

“我发现了一条简单、古老、现在我知道而别人尚不知道的真理:我发现,世界上有一种不朽的东西,有一种爱,要永远幸福就必须为他人活着。”这句话像一束光,照亮了爱的本质——爱不是索取,不是交换,而是“为他人而活”的意愿与行动。这是一种深沉的力量,是人类精神中最温柔也最坚韧的部分。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

“真正的爱意味着产生爱的能力,它并不是被某人所感动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为被爱者的成长和幸福所作的积极奋斗。”

换句话说,爱不是被动的情绪波动,而是一种选择、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能力。它要求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不断磨练自己成为一个能够真正去爱的人。

现实中,许多人误以为爱是“被爱”的结果,他们渴望被理解、被珍惜、被热烈回应。然而,这种心态往往源于一种尚未成熟的自我认知。正如弗洛姆所说,只想被爱而不去爱人,是一种停留在童年阶段的情感模式,是一种未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心理状态。

如果只是等着别人来爱自己,在感受到“足够多的爱”之后才愿意回应,那么这样的爱很容易被花言巧语打动,也很容易在现实面前破碎。只有当我们学会主动去爱,并恰好遇到另一个也愿意主动回应我们的人,那份爱才是成熟而真实的。

激情之爱固然美好,但它如同初春的花朵,短暂而易逝。当两个陌生人因心跳加速而靠近,却未曾学会如何在彼此熟悉后依然尊重、包容与陪伴,那么爱情终将在琐碎中褪色,甚至演变为失望与厌倦。

没有掌握“爱的能力”,再炽热的感情也只能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作为一种艺术,爱需要持续的学习与修炼:爱需要自律,懂得在关系中设立界限,而不是任由情绪主导;

爱需要专注,专注于对方的存在与感受,这背后是对孤独的承受力;爱需要耐心,就像父母教孩子学步那样,一遍又一遍地陪伴与鼓励;

爱也需要敏感,对自己有觉察,才能真正理解他人的情感与需求。

弗洛姆还特别指出,通往成熟之爱的关键,是克服“自恋”。

自恋者眼中只有自己,他们将世界视为满足自我的延伸,无法真正看见另一个人的存在。他们的爱,往往是控制、占有和幻想的混合体。而真正的爱,需要我们走向自恋的对立面,也就是练就“客观”的眼光——以对方本来的样子去认识一个人,而不是用我们的想象去塑造一个人。

学会爱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们完善自我的旅程。发展爱的能力,就是在构建一个更完整、更有力量的人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去爱人,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爱自己。

最终我们会明白,爱不是一种结局,而是一种存在方式。它是对生命的回应,是对世界的温柔态度,更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成长与觉醒。

                                                                      3 
                               
爱作为一种艺术,需要不断实践才能不断走向成熟。爱的理论若不落地,便只是空谈;而爱,从来不是纸上谈兵,它必须在生活中生根、发芽,才能开出温柔的花。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几种最基本的爱的关系:亲子关系、婚恋关系、以及与自我的关系。正是在这些具体情境中,爱的本质才得以真正显现。首先是亲子关系。父母常常自以为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实际上却附加了很多隐性的条件,虽然没说出来,却藏在内心深处。"如果你学习好,我就更爱你"将爱建立在功利之上。

"如果你听话,我就喜欢你"。

将爱建立在控制之上。

这种有条件的爱会让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失去真实的自我。

弗洛姆对真正的爱进行了诠释:

"所有形式的爱包含着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真正的爱是在保护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父母之爱的真谛,不在于牺牲,而在于给予空间;不在于掌控,而在于理解。一个真正被爱的孩子,是可以做错事而不怕失去爱的,是可以表达情绪而不被否定的。其次,是浪漫的爱情关系。现代社会充斥着对爱的错误期待,人们不断寻找"对的人",却很少思考如何成为"会爱的人"。
弗洛姆一针见血地道出这种想法的本质:

"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而不愿当成爱的问题,即不愿当成一个爱的能力问题。"

健康的关系需要双方都能在保持个性的前提下建立联结,而非一方吞噬另一方。再者,要审视与自己的关系,即对自己的爱。很多人误以为自爱就是自私,其实不然。

弗洛姆说:

"自私与自爱远不是一回事。自私者不是过于自爱,而是缺少自爱;他实际上恨自己。"

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也无法真正爱他人。爱必须始于对自我的接纳和对自我的尊重。在亲密关系,你和你所爱的人同等重要。爱并不是一种与某个人的特殊关系,而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一种决定一个人对整个世界而非特定"对象"的性格倾向。如果一个人只爱某一个人,对其他同胞漠不关心,那么他的爱就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共生性的依附,或是扩大了的自我主义。真正的爱的艺术,是将对一个人的爱扩展为对生活、对世界的爱。就像一位园丁不仅爱某一朵花,而是爱整个花园的生命力;就像一位音乐家不仅爱某一个音符,而是爱整首乐曲的和谐。这种扩展的爱,使我们超越狭隘的自我,与他人、与世界建立深刻的联结。

弗洛姆提醒我们:

"爱是一种活动、一种精神力量,与爱的对象无关。如果我真正爱一个人,就会爱所有人,爱这个世界,爱生活。"

这种普遍的爱并非情感上的泛滥,而是认知和意志上的选择——选择以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的态度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在这个物质丰富但精神孤独的时代,爱的艺术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它不仅是个人幸福的钥匙,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发展爱的能力,实践爱的艺术时,我们不仅完善了自我,也为世界增添了一份温暖与光明。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