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街访互动看中国社会的性别污名机制
在B站的一条热门街头采访视频中,一位擦边风格明显的女UP主出现在安徽淮海路。她身着精心打扮、妆容得体,在街头挑选阳光帅气、穿搭干净的年轻男性,提出一些“亲密极限挑战”——比如抱着她做深蹲、背着她做俯卧撑、或者闭眼搂抱30秒。这类视频动辄破万点赞,数据亮眼,但她的评论区却几乎是一边倒[
阅读全文]
——写给被愚弄与被牺牲的中国人
在任何一个正常国家,治理者至少应该具备基本的素养:知识、判断力、修养,哪怕是最基本的诚实。但在习近平主政的“新时代”,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幅图景:一群学历造假、能力平庸、满口套话的党官,不仅坐上了国家的权力之桌,还在桌上撒泼、砸锅、打人,最终连桌子都要掀了。
一、他们是怎样登上餐桌的?
&ldq[
阅读全文]
在现代政治的主流叙事中,“和平”“合作”“共赢”被包装成绝对的道德高地,任何诉诸武力与民族利害的行为都被当作不理性、落后甚至危险的。这种风向的背后,不只是国家利益的调整,更深层地反映了资本与政治之间的新结构:在全球化的高度交融中,冲突变得“不合时宜”,而不是“不正义”。这种“去冲突化”的观念并非天然[
阅读全文]
在当代国际政治中,“联合国秩序”与“普世道德”被包装为人类文明的高地,象征着和平、共识与人权的象征。但在现实中,这两个本应维护正义的制度与理念,正悄然堕落为压制良善、放纵恶行的工具。
它们以“和平”的名义压制正义之剑,以“中立”的姿态遮蔽人类良知,以“多元与宽容”窒息捍卫文明的战斗意志。这不是历史的进步,[
阅读全文]
日本一度被视为“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街头孩童独自行走、便利店彻夜无人看守的社会图景,长期被媒体与政府当局当作“日本秩序”的象征输出。然而,这份治安良好的幻象,在全球治安形势动荡、跨国犯罪活跃、移民问题日益严峻的今日,显得愈发空洞而危险。若细究其内部结构,日本其实是一个严重依赖驯化的社会,高度脆弱却自以为稳固,而这一切的根[
阅读全文]
开头:现实一幕,先声夺人认识一个同学,三天两头换女朋友,逢人就吹自己“从不戴套,因为不戴更爽”。他说这话时不是在私密角落,而是在宿舍走廊、操场上、饭局里,像是在报功绩。他从来不提女孩是否同意,只说“她们自己贴上来,我也不好意思推”。那时我只是觉得不齿。如今想起,才意识到,他不是个例。他是整个社会性掠夺文化的产品,是一条隐[
阅读全文]
新华社今日发布重磅新闻,称中共中央、国务院推出发放“2025年一月出生前三周岁婴儿每年3600元”的婴幼儿育儿补贴。消息一出,热搜立登首页,评论区喜气洋洋,不少网友纷纷留言“感谢党”“养娃有盼头了”。
然而我却只感到讽刺。
这类政策,熟悉习近平治国术的人一看就知道:它不是用来执行的,是用来宣传的。是他这一届政权拿来哄民众、稳[
阅读全文]
台湾在全球半导体与科技产业的地位举足轻重,张忠谋、黄仁勋等产业巨子不仅是台湾的骄傲,也是两岸及全球华人社会的标杆。他们的成功,既得益于台湾本地教育的扎实基础,也离不开美国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开放环境。然而,在光环背后,台湾教育中某些潜藏的“亲中祖国论”思潮,仍然值得警惕——它曾导致一些台湾本地企业家做出严重误判,付出[
阅读全文]
2025年7月26日,台湾罢免蓝白立委的全民行动彻底失败,全数不通过。尽管8月23日还有一场决定七立委去留的投票,但立法院最少要淘汰六人才能确保正常结构,统计学概率已极为悲观。何况按照今天的情况,可以说绝无可能。这场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反蓝白、抗专制”动员,最终化为一次气势浩大却无疾而终的民间行动。支持者哀叹“民主已死”,反对者高喊&ldquo[
阅读全文]
一、疑美论不是问题本身,而是美国力量的副产品在当今国际政治格局中,“疑美论”似乎成为一种流行态度。从东南亚的中立模糊,到中东盟友的姿态拉扯,再到欧洲“战略自主”的鼓噪,不乏对美国战略动机、道义立场甚至可信度的质疑。这些声音听起来刺耳,但美国其实无需焦虑。因为本质上,疑美论并非衰败的信号,而是力量的代价。一个真正没有影响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