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日本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表现,尤其是在涉及外交事件时,越来越令人担忧。一个典型例子是,**时事通信社(JijiPress)**在报道日美高层电话会谈时宣称“会谈被取消”,后经证实完全失实。然而,它仍以此为素材,对日本政府进行直接抨击,甚至质疑本国领导人的决策能力。这样的做法,不仅反映了新闻职业操守的滑坡,更暴露出深层次的“病态”[
阅读全文]
一、背景
长期以来,美国的移民议题被意识形态与情绪化争论所笼罩。我们宣称“人人平等”,但现实中,数百万移民工人却被迫接受远低于本地工人的工资与保障。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BLS)数据,移民工人平均工资比本地工人低10%-20%,部分行业差距甚至高达30%。这种制度性不公不仅制造新的不平等,还让企业通过“廉价劳动力”[
阅读全文]
在当今媒体极化的环境中,像Gab这样的右翼社交平台自诩为言论自由的堡垒,承诺为被主流媒体审查和偏见排挤的用户提供替代空间。然而,这些平台未能兑现承诺,不仅增长停滞,还因极端主义和排外政策的恶性组合疏远了潜在用户。本文以Gab为例,分析其如何陷入极端声音主导的回音室,以及其诸如VPN限制等自毁政策如何扼杀其全球吸引力。通过最新数据和用户体验,我[
阅读全文]
体制内改革的典范
李登辉并非通过革命或推翻旧制取得权力,而是在国民党体制内部完成了深层的民主化改造。他接掌时的台湾仍是威权遗绪深厚的政体,但他通过“渐进式宪政改革”,以合法程序终结了长期国会、废除动员戡乱体制,实现总统直选,让威权和平转型为民主。这在东亚历史上极为罕见——没有流血,没有内战,[
阅读全文]
几十年来,中共始终以“稀土大国”自诩,宣称中国掌握了世界八成以上的稀土精炼能力,是全球高科技产业的“不可替代者”。但这场所谓的“稀土奇迹”,并非科技与管理的胜利,而是以环境崩塌与人命代价换来的低人权幻术。当北京在国际舞台上宣称“西方没有稀土精炼技术”时,真正被掩盖的,是无数癌症村、被污染的土地和被牺牲的生命。一[
阅读全文]
事件回顾:肃反狂潮下的兵变与镇压
富田事变(也称富田事件)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上的一道深刻伤痕,不仅暴露了党内派系斗争的残酷,更凸显了权力更迭中信用的崩塌。1930年12月12日,江西赣西南苏区红二十军因不满“肃AB团”运动中的滥捕滥杀而发动兵变。这支成立仅三个月的部队,本是红一方面军的重要补充,却在肃反中损失惨重:军内700多名军官被[
阅读全文]
引言:从“我交了钱”到亲共倾向的矛盾
在台湾,部分亲近中共的人士常以“我交了钱,健保是我应得的”来辩护自身权益,试图将全民健保简化为等价交换的商品关系,以掩饰其在政治上倾向专制政权的矛盾立场。这一论调表面理直气壮,实则误解了健保的福利本质,忽视了台湾民主制度对这一体系的支撑,更无视了中共医保的“套利”本质与信用缺陷[
阅读全文]
高市早苗成功当选自民党总裁,象征着日本政坛又一次政治上的符号性转折。她在外交上的强硬姿态和鲜明语言常被视为延续甚至强化安倍路线的标志,但长期执政的关键并不在外交,而在经济。
对于普通日本民众来说,生活成本、薪资停滞、就业稳定性等问题,比地缘安全威胁更为切身。外部威胁只有在战争爆发时才会显现;在和平时期,部分左翼甚至将“安全威[
阅读全文]
社会主义政策从来不缺“善意”的外表。它以公平、关怀和救济为名,试图让政府成为全民的供养者。但事实一次次证明:无论披上多少民主的包装,脱离生产与责任的再分配,终究会走向不可持续。这种政策的核心在于民粹——**无条件迎合底层情绪,牺牲长期稳定换取短期掌声。**当政治人物以“全民免费”“人人保障”为口号赢得选票,他们实际[
阅读全文]
一、战争后的心灵伤痕
美国退伍军人群体中,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已成为最常见的心理负担之一。从越南战争到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大量士兵经历过血腥场面、战友死亡、平民伤亡,心理冲击极大。
不同于二战时期“英雄回乡”的叙事,冷战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士兵回国往往面对的是冷漠、质疑甚至敌视,这加剧了他们的孤立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