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安的时光书

一百张面孔背后藏着一个真心真意的作家梦
正文

《红楼梦长》宝玉为何梦中喊出秦可卿小名

(2025-07-18 21:07:25) 下一个
白居易《长恨歌》中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形象地描述了古代贵族妇女因极少外出社交而容貌、姓名、品格等不被外人所知的文化传统。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黛玉和探春得知宝玉把她们的诗抄给外人看后,齐声斥责:“你真真胡鬧!且別說那不成詩,便是成詩,我們的筆墨也不該傳到外頭去。” 更说明贾府中对子女的礼教约束面面俱到,遵循着“内字不出,外字不入”的古训。
正是因为这些礼教传统,本文的主角,贾蓉之妻秦氏,原有个童年小名“可儿”(第八回),但在嫁入贾家后从未使用,以至于“这里没人知道”(第五回,秦氏内心独白)。奇怪的是,第五回,宝玉偶然在她房内午睡,梦中却连喊“可卿”,秦氏在门外听见,内心纳罕却又无法询问。
更令读书人费解的是,醒来后的宝玉却似乎并不知道这是秦氏小名。
检索全书,“秦可卿”三字只出现过一次,而且只为回目中的对仗需要(“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第十三回回目),也就是说,全书正文以及贾府上下(只一人除外,后文有推测)只知有秦氏,不知有可卿。
旷世奇才曹雪芹在此处所用的文学手法,近两个世纪之后才有了正式名字,叫做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所以也不能怪这二百多年来,读书人因实在无法解释这段情节的逻辑性,从而生出来无数联想。其中最奇特的一个是,很多人觉得秦氏因怕吵醒宝玉而站在廊上吩咐丫头们“看着猫儿狗儿打架”这句话中的“打架”二字“耐人寻味”,从而猜想秦氏当时正在房内与宝玉不清不白。
真的是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在书中读到的只是自己想读到的。
如果这样用字面意思去读《红楼梦》这样一部鸿篇巨制,真的是欧丽娟老师所说的买椟还珠——明珠仍是明珠,读书人却入宝山而空手归,自误了。
但愿诸位看官和我一样,不怕读书,不甘自误。请耐下心来,跟我一起去书中去寻真相。
一、宝玉与秦氏之间清白无暇
秦氏与宝玉有染的不合理性实在太多,以下仅列三条:
首先,宝玉是贾母的“命根子”,养护得比贾家小姐们还金贵,更加上受人嫉恨(例如第二十五回贾环“見相離甚近,便要用熱油燙瞎他的眼睛”),保安护卫是第一等要紧事。因而,宝玉走到哪里身边都是左拥右簇,睡觉时有丫鬟们守护(第五回),起床时不但有众人端茶递水,连腰带都不自己系(第六回),根本不可能有与秦氏独处的机会。
其次,第五回时宝玉年幼,尚“在孩提之間”,“與黛玉同隨賈母一處坐卧”,第七回多处情节显示宝玉仍处于与嫂嫂们(尤氏、凤姐)手拉手的年龄。更有凤姐见到与宝玉同岁的秦钟时,不但夸他长得好,而且一把拉到身边坐下,毫无男女之别,明明白白表示宝玉和秦钟当时还是“无性别之分的”孩子。
再次,在宝玉奶妈质疑宝玉去侄媳妇(秦氏)房中睡午觉是否妥当的时候,秦氏轻松带笑的语气明明白白表示她视宝玉为幼童,直言他长得比她幼弟秦钟还低半头。秦氏的真正恋情对象是贾珍,时年三四十岁的贾珍与十来岁的幼童宝玉年龄跨度太大,不合心理学逻辑。
二、宝玉睡梦中喊出“可卿”的现实原因
秦氏的小名是“可儿”(第八回),宝玉梦中所唤的是“可卿”,这一字之差说明宝玉大概率不是直接从秦氏口中听说,侧面证明二人无染。
梦境区别于现实,却确有可能是现实的投射。一个合理推断是,宝玉可能确实从他人口中听到过这个名字,而能将秦氏唤作“可卿”这一满含爱意的昵称的人最大概率是贾珍。二人之蜜语具体何种情况下被这个小孩听了去,不敢妄测,但是从第十九回宝玉独自从宁府会芳园的戏台下偷溜出二门外、在挂着美人图的小书房里撞见茗烟与万儿的“警幻所训之事”,我们还是可以揣摩出宁国府这乱象丛生的重帘叠账中,二人确实有私会时被宝玉偷听了去这种可能性的。加之后文中有提到,荣府玉子辈进宁府内房如进自己家、是不等婆子们通报的(第六十四回),而宝玉是个偷听惯犯,在书中证据累累,将来有空儿了再写这一层。
三、宝玉梦中的“可卿”到底指谁
在那魔幻现实主义的第五回,在秦氏睡房的《海棠春睡图》下,小小的宝玉只是做了一场春梦而已,而梦中那个深情缱绻的“可卿”,是宝玉初恋/暗恋的性幻想女神。
那么梦中的“可卿”,真的只是现实中秦氏的投影吗?
欧丽娟老师在公开课中详细解释过曹雪芹在这一回中的精彩纷呈的写作技巧,请看官们自去学习。此处只写自己一点粗浅的理解。
在我看来,宝玉梦中的“可卿”,至少是三个人的投影,但主角不是秦氏。
“近在眼前”、表层意识中,是秦氏。
宝玉进入睡房的时候闻到的香气、对房间中平常摆件的性联想、以至于梦中的缱绻,都是再真实不过的、情窦初开小男孩的性联想。此处我用““近在眼前”,是代表这是宝玉浅层的心理活动,通俗点就是进入秦氏睡房、又见秦氏亲手铺设寝具,心中一动,有了“邪念”。秦氏作为侄子辈,在众多丫鬟婆子面前亲自做这些工作完全是出于尊重、爱护这位”人中龙凤“、老太太的“命根子”,哪里知道这个看似天真的小男孩一瞬间初解人事。
“远在天边”、深层意识、甚至是潜意识中,是宝钗和黛玉。
在梦中,宝玉初见“可卿”,第一句心理描写便是:“其鮮艷嫵媚,有似乎寶釵,風流裊娜,則又如黛玉”。
也许因为所学尚浅,在我所听过所有讲座、读过所有红学解读里,这句话都是被解读为用来描写秦氏其人兼具钗黛之美、绝代芳华,但个人觉得这种解读还是流于表面、“买椟还珠”了。
警幻仙姑口中这位“乳名兼美、字可卿者“,依我看来,名为秦氏,实为钗黛。或者说,秦氏只是一个载体,承载着宝玉对钗黛二人生平第一次萌发的爱恋之心。只是宝玉年纪尚小、家教甚严,在现实世界中想都不敢去想、甚至主观意识里不可能想得到这样的一份情愫。
这样一份朦朦胧胧、无法言说、却在潜意识中纠葛缠绵的爱念,在曹雪芹的生花妙笔之下,幻化入梦,将来又幻梦成真,揭开了那个贯穿全书、生死缠绵的爱情故事的序幕。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