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从来是一门身世复杂的学问。
它自称科学,却没有实验室;模仿物理,却探究形而上学。人类的财富史,本质上是一部试图把欲望方程化的历史。于是,经济学家成了文明的注释者,不生产财富,只解释财富为何会生产。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三位这样的注释者:乔尔·莫克尔(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他们揭示了:经济增长并非积累的结果,而是创新不断取代旧结构的循环。简言之:增长来自更新,创新推动重生。
一、莫克尔:历史的工程师
莫克尔是经济史的哲人。别人追问资源和制度,他追问信念与心智——为何有些社会相信知识比黄金更值钱?他认为,资本与制度是增长的土壤,而思想的气候决定了能否开花。 工业革命的奇迹,不在机器,而在人敢于思考与改进的勇气。启蒙让人学会怀疑,也学会创造。在他看来,增长是一场思想的解冻,物质的繁荣,不过是理性回暖后的果实。
二、阿吉翁与豪伊特:毁灭的逻辑
阿吉翁与豪伊特把经济思想家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写进了方程。熊彼特说,资本主义像森林——旧树倒下,新芽才能见光。而他们做的,是给这片森林画出气候图。
在他们的内生增长模型中,创新不是偶然闪电,而是系统性的季风。企业研发催生新技术,新技术取代旧结构,经济的繁荣,就像森林的轮回:一边枯萎,一边生长。
他们让“进步”不再停留在诗句里,而成为一套可计算的呼吸。
三、三人共鸣:文明的循环
莫克尔解释“为什么能起飞”,阿吉翁与豪伊特回答“如何不坠落”。前者是历史的纵轴,后者是逻辑的横轴。三人合起来,勾勒出文明的循环:信念孕育知识,知识催生创新,创新摧毁旧制,而更新又为新的信念腾出空间。这不仅是一套经济理论,也像一部描写人类自我进化的叙事。
四、AI的镜子
这三位的得奖,并非学术的回顾,而是AI时代的一面镜子。他们研究创新如何推动增长,如今,人类正被自己的创新推着前行。算法正在重演他们的理论:旧模式被淘汰,新结构迅速生长。只是这一次,创新的主角,不再完全是人类,而是人类训练出的模型。诺奖或许也在提醒我们,在AI主导的未来,“创造”与“毁灭”的界限,正在模糊。
五、经济学的气质
诺贝尔经济学奖,总带着一丝暧昧。它不像物理那样精确,也不像文学那样自由。立在人文与科学之间,它解释社会,也揣摩人性,一门用数字包装哲学、用模型掩饰道德的学问。
诺贝尔生前未设此奖,或许他早知:经济学太像炼金术,能解释世界,却难改变它。每年颁出的,不只是奖章,更像人类给自己的安慰,在混乱中,我们仍想相信,增长有理,创新有道。
只是,当我们一次次嘉奖“解释财富的人”,也许该问一句:诺贝尔,真的需要一个经济学奖吗?
斯德哥尔摩的“创世”时刻:一个幽灵的现身 (文学城 - WillyRong的博客)
https://bbs.wenxuecity.com/culture/664947.html
【有人提议】不妨把202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 ,或许能让这位神秘天才现身,揭开“数字时代最大谜团”——谁才是真正的中本聪。
【有朋友在朋友圈里说】@亚特兰大房地产Willy Rong,不知道有没有揭秘的那一天,很想知道!
【Willy 答】希望中本聪本人有一天愿意走出来现身,圆大家目睹他本尊的一个心愿,揭世纪谜团,而不是默默无闻地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