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卢浮宫的三颗未丢之钻

(2025-10-19 06:14:02) 下一个

今晨的巴黎又登上了头条。卢浮宫的阿波罗画廊(Galerie d’Apollo)传出失窃案——几名窃贼乘机械升降梯潜入,用小链锯割开铁门,动作娴熟得像在演《碟中谍》。几件珠宝被劫,警灯闪烁,记者奔走,游客被疏散,整座博物馆一夜之间化作新闻现场。然而,在同一间画廊、同一束灯光下,三颗钻石依旧安坐如初:摄政王(Regent)、桑西(Sancy)、奥坦西亚(Hortensia)。它们没有丢,只是静静地旁观,再一次见证人类忙乱地排演那出关于贪婪与惊慌的旧戏。

三颗钻石,都生于印度。那片古老的矿脉——从科鲁尔到高康达——出产了世界上最璀璨的宝石,也孕育了人类对光的全部想象。摄政王钻石(The Regent Diamond)诞生于1698年的科鲁尔矿(Kollur Mine),原石重达426克拉。英国东印度公司驻马德拉斯总督托马斯·皮特将其购得,带回伦敦切割成140克拉的枕形钻。1717年,法国摄政王菲利普二世以13.5万英镑购入,将它镶入王冠中央,成为法兰西王室权力的象征。历经革命与复辟、流亡与归来,它始终未曾离开巴黎——一颗出身印度泥土的石头,在法兰西的黄金王冠里安了家。

桑西钻石(The Sancy Diamond)出自印度的高康达矿区(Golconda Mines),是一位更有故事的旅人。它在法国贵族德·桑西手中得名,又先后流落英国、波兰与俄国的宫廷之间,被典当、被赎回、再被典当。数百年辗转之后,它终于回到巴黎,与摄政王钻石并肩而立,同陈于阿波罗画廊。它的每一道切面,都映照着欧洲权力的光影,而那光,其实来自印度炙热的河床。

奥坦西亚钻石(The Hortensia Diamond)亦源自印度,约21克拉,带着一抹淡淡的粉橙色。路易十四珍藏,拿破仑重新镶嵌,并以“奥坦丝公主”命名。与摄政王的威严和桑西的漂泊不同,它的光温柔而持久,如宫廷壁画上一笔不被注意的亮色,静默却长存。

这三颗钻石,都来自印度的地底,却在巴黎的玻璃柜中闪耀;都诞生于阳光最烈的南方,却在北国的冷光里永恒。外面的警笛追问“丢了什么”,而它们在橱窗中仿佛低声答道:“真正的珍宝,从来没丢。”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