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刊头制作:《菲莎文萃》)
有人说,音乐是装满寂静之杯的佳酿。
龙年元宵前夜,一阵阵来自内蒙大草原,塞外风暴一般的摇滚乐声,却更像是一杯杯浓浓烈烈的阿日哈(蒙语:酒),几乎要把一贯波澜不惊、静若止水的云城华人通统灌醉。
这就是来自中国的民族摇滚乐队“杭盖乐队”北美巡演,在温哥华首场演出的现场。
《杭盖》《酒歌》《乌兰巴[
阅读全文]

由美国主导的贸易战到处构筑壁垒,世界经济正面临自由贸易与制裁贸易的对决。加拿大这样一个高度依赖贸易的国家,不仅面临前所未有的打击和挑战,也正在经历生死存亡的抉择与涅槃。
贸易自古以来就是加拿大的命脉。早在1867年建国之前,原住民与早期定居者已就鱼类、皮毛等产品进行交换。随着时间推移,贸易在国内及全球范围内不断发展。如今,贸易在加拿[
阅读全文]

过去,人们一提到加拿大,总会联想到宽广的土地、宜居的环境和包容的社会。加拿大不仅是新移民梦寐以求的目的地,也是许多公民世代安居的家园。然而,最新的人口迁移数据却揭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实:越来越多的加拿大人正在“用脚投票”,离开自己熟悉的国土,前往海外寻找新生活。这一趋势,被网络语汇简洁地概括为——“润”。根据加拿大[
阅读全文]

《穿墙》老张像往常一样,起床后的头等大事,是带着他的小狗哈利去遛弯。“哎呦,下雪了。”推开门,一眼望去,天地皆白。温哥华的雪虽不常见,却总在某个不经意的清晨,如约而至。昨夜那场雪似乎下足了决心,屋顶、树梢、路面——凡是雪能驻足的地方,都覆盖着一层晶亮的白。阳光透过枝丫洒在门前湿滑的小路上,扑通一声,老张刚迈出门槛便滑倒在[
阅读全文]

南汤普森河在这里艰难地拐了一个九十度弯,仿佛弯腰致敬,又像恋恋不舍。它稍作停顿,旋即毅然转身向东,继续蜿蜒奔流而去。
在河北岸的山坡顶上,一座四层高的红砖建筑格外醒目。这是甘露市印第安寄宿学校,采用哥特式复兴风格建造,中间主楼带着尖塔,两翼为体量更大的对称副楼,中间由裙楼相连,构成庞大而沉重的群体建筑。尖拱的窗户与门框,陡峭的屋[
阅读全文]

每个人,都有一些值得铭记的特殊日子;每个家庭,也都有属于它的节日记忆。对于远渡重洋的移民家庭而言,那些原本不属于我们文化的纪念日,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身份转变、情感凝聚与代际传承的见证。
我们一家三口是在上个世纪最后一年来到了加拿大,那年孩子刚刚开始上一年级。抵达温哥华的那天是11月10日,那天,阳光穿过舷窗洒进机舱,大型客机犹如鲲鹏展[
阅读全文]

蜗牛与云(童话故事)雨停了,阳光悄悄探出头来。蜗牛妈妈带着两只小蜗牛,明明和白白,来到江边的大堤上散步。“这雨要是再不停啊,我背壳上都快长出绿毛来了。”蜗牛妈妈一边走,一边嘟囔着。“快看,快看,太阳公公笑了。”明明兴高采烈地叫了起来。“还有彩虹,还有彩虹,它在天空中跳舞呢。”白白几乎要从壳里跳了出来。蜗牛妈妈朝太阳[
阅读全文]

青绿与幻化: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对话
当《只此青绿》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完成最后一个凝眸定格时,《幻化》展厅的最后一位观众正轻轻合上留言簿。温哥华的这个艺术之夜,就这样在动与静、声与默的辩证中达成微妙平衡。
这就是温哥华。同一天中,既有从宋朝《千里江山图》演化而来的舞蹈诗剧,用恢弘肢体复现青绿山水的魂魄;又有从《心经》书法演练中悟出的[
阅读全文]

在温哥华唐人街的中华文化中心二楼,有一个加拿大华裔军事博物馆。馆中陈列着各种华人士兵的军服、武器、照片等实物和文字,记载着在历次战争中,特别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华人社区对加拿大的军事贡献和浴血牺牲。
在博物馆的官网上,还展示着这样一个特殊的展品——一张加拿大“胜利债券”。
资料来源:georgehong-victory-bonds.jpg(2475×3[
阅读全文]

金秋的故乡之旅即将结束。就在行程的最后一天,手机里的AI,不知不觉地又自动合成了一组旅行风光照片,悄悄地推送了出来。绝顶聪明的AI,还给这组照片起了一个令人回味无穷,又浮想联翩的标题——“老地方”。
老地方,说得文言一点,就是故地,往往是一个人或一群人曾经居住或经历过的地方,通常还会有一些值得纪念或共同记忆的点点滴滴。所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