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的哈佛故事-告慰孩子父亲的在天之灵

(2025-04-09 17:14:03) 下一个

四年前的那个下午,阳光透过玻璃窗斜斜地洒在桌面上,我正通过视频与孩子父亲聊孩子的未来。他专注地听着我分析孩子藤校准备的关键点,时不时点头微笑。会议结束时,他轻声说:“万博士,孩子就拜托您了。”谁曾想,这竟成了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几小时后,噩耗传来——一场意外永远带走了这位父亲。电话那头,孩子的母亲声音颤抖:“他说最后一面见了您,就是要把孩子交到您手里……我们家的天塌了,可孩子的哈佛梦,不能塌。”那一刻,我攥紧了手中的规划方案,仿佛攥住了一个家庭的希望。

面对失去经济支柱的母子,面对孩子清澈的眼眸,我无法拒绝,我必须接受,从那时起我对孩子说,不要叫我万博士,叫我万叔叔。同时我也尽最大努力对费用进行了减免。四年间,我为这个孩子量身定制了每一步:从标化考试的精准突破,到课外活动灵感打磨;从康奈尔全美第一专业的深度解析,到哈佛面试中如何用故事打动招生官。每一次深夜的头脑风暴,每一份修改了数十稿的文书,都凝聚着我们的执着与期待。

记得去年冬天,孩子因压力崩溃大哭,我指着窗外的星空对他说:“你看,最亮的星从来不怕黑夜。你爸爸在看着,而我们会陪你走到天亮。”

上周,当哈佛、康奈尔、圣母大学的录取通知接连涌入邮箱时,我也终于放任眼泪落下——这眼泪里,是告慰逝者的释然,是见证涅槃的震撼,更是对“责任”二字的敬畏。我对孩子说:哭吧,孩子痛快的哭吧!你是我们的精灵,我懂你四年间承受的一切!

今年已经是我在文美工作的第15个年头,我见证了太多的感人故事,但这一个是我人生的心得里程碑,我感恩遇见,感恩上天给了我这样的一个机会,我们互相成就。有人问我:“万博士,您为什么总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有的时候做的不好,不用动气,气大伤身,差不多就得了?”我答不上来,只觉得肩上沉甸甸的。当年读教育学博士,熬过无数通宵查文献的日子,不是为了证书柜里多一张纸,而是为了能从千万条路径中,替华人家庭找到最亮的那条星光。

这行做得越久,越明白“如履薄冰”四字的分量。每一次规划会议,我都像站在悬崖边递火把——怕风太猛,怕火不够暖,更怕辜负了那些隔着大洋托付过来的目光。可正是这样的故事,让我不敢停下脚步。当孩子哭着说“万老师,我替爸爸谢谢您”时,我突然懂了:这世上最伟大的职业,不是塑造天才,而是让平凡的孩子相信,他们也能摘下属于自己的星辰。

我从不把申请当作流水线上的商品。每一个家庭背后,都有未说完的故事、未完成的寄托。我的团队常开玩笑说自己是“梦想缝补师”,因为那些被命运撕开的裂痕,我们会用专业、温度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一针一线地缝合出星光。

那位父亲,您看见了吗?您托付给我们的星星,此刻正照亮整个天空。而文美集团的使命,就是让每一颗蒙尘的星辰,都有机会在自己的宇宙里璀璨绽放。

在此,我再次祝贺成人,成才,进入理想大学的2025文美学员们!希望你们不要走得太远,有机会,回来看看,只要你们愿意,我永远都在!

By Dr. Michael Wan 写于2025年3月30日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