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滯脹stagflation短期效應:15-20%高關稅下制造業回流的經濟成本

(2025-08-16 13:08:28) 下一个

經濟全球化就是大公司、資本家、新興的信息產業、消費者與發展中國家的資本與工人得益,而受害者,對美國而言,就是藍領工人特別是鐵鏽帶的,工資增長長期低於整體財富增長,甚至失去工作。這個估計爭議不大。

從全球角度看,收益大於損失。但美國選民顯然更樂於本國工人有工作。川普全球高關稅政策終於成型,15-20%關稅將制造業逼回美國。

在理想狀態下,如果10%的關稅可以讓制造業完全回流美國,那麼所有消費品都貴10%,這個成本由美國消費者承擔。不需要太高深經濟學知識,common sense也可以判斷出來。

而實際上,現行關稅下可以回流的制造業很少。

首先,鋼鋁行業回流,實行50%特殊關稅,美企人工成本一般45%,基本上關稅可以完全支付工資,所以回流。

其次美國有競爭優勢的高端制造業,加不加關稅冇所謂,如飛機、軍工等。

其它可以搬回的,不超過七、八個:如鋼鋁佔比高的家電、某些基本化工原料、運輸成本高的建材、電子裝配等。汽車及其配件還在與加拿大墨西哥扯貓尾,作為一個已經整合四十年的工業,重新拆分,那有這麼簡單。

制藥業被定義為關鍵產業,估計關稅極高,也可以回流,但成本自然計入消費者藥價內。

剩下來的已經被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掌握了技術並已經產生相應生產體系的中低制造業,這個20%以下的關稅根本搬不回來。例子就是衣褲鞋襪等。

全球化四十年,環顧四周,家內戶外,還有多少是中國與發展中國家不能生產的?

大部分制造業無法回流的原因:1.技術為全球掌握,美國不佔優。2.美國的生活水平與社會成本(如環保等)遠高於發展中國家,美國處於成本劣勢。

綜上所述,為了小部分產業回流,美國消費者付出高關稅,實際上就是付消費稅。

高盛研究認為最終美國消費者要承擔67%的關稅成本,川普認為給他的關稅政策抹黑,要求將高盛首席經濟學家炒魷魚。Kill the messenger again。高盛認為報告沒有問題。我覺得還是太樂觀,美國消費者要承擔更多的關稅成本。

三十年前在中國出口行業混過。當時的很多廠家其實按出口價是沒有利潤的,甚至是虧損的,利潤主要靠17%的增值稅退稅。經過這麼多年的充分競爭,利潤就是基本5%,我大學同學說10%利潤已經了不起。

2018年對中國加關稅通脹不明顯,主要是:1、廠家搬產地:有朋友當時十分頭痛,下一代不肯接班,做廠太辛苦,自己五十多,退休也太早。結果是將廠搬到印尼,離鄉别井再乾過。2. 出口洗產地,到東南亞換個包裝出口到美國。

八月份這次全球徵關稅,沒有什麼辦法可以避開,消費品根本無法不加價。

川普利用關稅槓桿爭取回來的投資,可以拉動經濟增長,來對衝消費力實際萎縮的負面影響,但投資周期長,消費影響是即时的,所以關稅導致短期經濟停滯的影響難免。

而且投資不會降低通脹,反而會推動通脹。所以通脹的壓力存在,美聯儲大部分人的顧慮是有理由。

川普的另一個大招是BBB印錢延續減稅政策,對經濟增長也有助力,但也無關通脹。通脹回落依賴於美聯儲的利率政策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總體看,停滯的風險不太高,而通賬就沒有什麼抑制措施,風險更大。如果美聯儲九月降息,只會更推高通脹。

近兩周的經濟報告也印證了這些觀點。就業人數不佳,但終究還是增長只是少了,沒有裁員潮。通脹CPI數據沒有預期高但終究已經又抬頭向上,而PPI大增,估計不久就會從????家與進商將價格轉移到消費者身上。

沒有什麼新觀點,還是維持:新資金沒有必要在這個點位入市,當前價格已經充分Price in,美聯儲的減息不足以繼續推高股市。反而現在及不久的stagflation,使美聯儲短期陷入兩難境地,增長停滯應減息,通脹應加息。

只是寫得更深入一些,與加入了本周的新資訊。

使通脹降下來最有效的措施是川普再一次TACO,或者說再翻一次燒餅,對中低端制造業產品豁免關稅。這些關稅不必要甚至阻礙經濟發展。

可能與市場主流預期不同,一家之言,如是。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