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投資的概率博奕

(2025-03-30 23:16:44) 下一个

(一)投資的概率本質

多年來,一個問題困擾著始終沒有得到妥貼的答案:究竟是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 長期持有優質股票的策略,還是吉姆西蒙斯Jim Simons 等對沖基金採用的量化交易模型,更能為投資者提供指引?換句話說,哪一種投資方式,更貼近投資的本質?

這兩種方法可謂南轅北轍。巴菲特重視企業的基本面,關注企業治理、產品質量、財報數據,對市場短期走向並不敏感;而西蒙斯則專注於市場價格、交易量、技術指標等數據建模,幾乎不關心企業內在價值。前者是本體論(ontology)的實踐者,後者則體現了現象學(phenomenology)的應用。然而令人驚訝的是,無論方法多麼不同,兩者都取得了難以置信的卓越成就:一位被譽為「股神」,另一位被尊為「華爾街傳奇」。

最近我逐漸領悟到,其實這兩種投資方式本質上都屬於一種對市場中某些元素的「概率評估」:巴菲特評估的是企業成功的概率,而西蒙斯分析的是交易模式出現與重複的概率。對巴菲特而言,在美國這樣一個有著深厚制度與市場文化的國度,挑選出有穩定競爭優勢的企業,長期成功的機率相當高。他研究的是市場的「實體」;而西蒙斯則利用數學模型捕捉市場中反覆出現的行為模式,透過高頻與大數量的交易,放大極小的概率優勢,獲取穩定超額報酬。他研究的是市場交易與行為(對實體價值的評估)一一對實體的「映射」reflection。

本質上,這兩種策略都是在玩一場「概率優選的遊戲」。巴菲特的模型可以稱為「慢變量模型」,關注的是企業經營的長期優勢;西蒙斯的模型則是「快交易模型」,著眼於瞬息萬變的市場信號與規律。前者在優質企業上取得高達九成的成功率,後者只需小於1%的機率優勢,在大數據與高頻下就能獲利。

因此,所謂投資,實際上就是一種在各種場景中尋找高概率成功的過程。無論是分析企業還是分析市場行為,都是在嘗試找出那些更可能成功的結構,然後對其配置資本。

牛市與熊市正是這類場景中最明顯的例子。牛市是資本對優質企業的獎勵,是對經濟增長與未來預期的肯定;而熊市則是對效率低下企業的淘汰,也是錯配資金的修正。牛熊輪替,本無優劣,兩者都是市場自我優化與修正的機制,正如生物進化需要適者生存,也需要淘汰劣勢基因。

挑選優質股票,是在浩如煙海的企業中,評估哪些有更高概率提供長期價值;而在數以億計的市場交易中,找出那些能夠反覆出現且具有邏輯結構的交易模式,同樣是一種大數法則下的擇優選擇。無論是價值投資還是量化交易,核心都在於辨識大概率趨勢,並在其尚未廣為人知時提早布局。

說得更深一層,投資本身就是一種「從混沌中尋找大概率可以成為穩定結構」的行為。這衍生於自然規律之一(first principles):從無限的不確定中,選擇出具有穩定潛能的模式,進而建立秩序。正如地球從無機物中演化出有機生命、從單細胞到複雜文明,這一切都是在極小概率中不斷篩選最優結構的結果。人類理性,就是在面對未知與不確定時,通過概率評估進行主動選擇,進而創造願景中的未來。

價值投資是一種本體論策略,研究的是「市場標的本身」;量化交易則是一種現象學策略,研究的是「市場交易與行為」。兩者看似對立,實則互為補充。在不同的市場條件下,可能展現不同的優勢,但本質上都是為了實現市場與資金配置的最佳方式,不管是有心或無意。

以巴菲特為例,他多次成功避開市場高點,無論是遠在早年解散基金,還是近在2008與2025年大量持現,顯示他對市場趨勢的掌握不亞於任何技術派。他那句名言「當潮水退去,你才知道誰在裸泳」說明他對市場本質有深刻理解。這並非偶然,而是因為他的方法與算法交易系統的技術分析方法,其實在哲理層面有共通之處:當市場價值被高估,無論是交易行為還是資金流向,最終都會回歸企業基本面。

因此,股市短期是投票機,反映情緒與趨勢;長期則是秤重機,衡量價值與實力。兩種投資哲學,一陰一陽,相生相成,殊途同歸,合者為道。理性投资,以概率評估為工具,綜合運用不同的方法,力求達到資金的優化配置。

(二)投資的周期、方法綜合與操作

還沒有寫好,待續:)可能要有好一段時間。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