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orlds I See》李飞飞自传读后感:我看到的李飞飞的世界
读完整本自传,我第一个感叹是:科学家不是靠“立志坚持”就能当的!尤其是那些连普通大众都知道的知名科学家,他们是一群由 好奇心、时代、制度、师承与资本 交织而成的独特存在。下面这五条,是我把书合上后最想分享给朋友们的:
① 好奇心是永动机,科学家并非“立志”当出来
李飞飞拿到普林斯顿大学微薄的校内种子基金,就敢“疯狂”标注 1 200 万张图片,造出史无前例的 ImageNet 数据库。她说:“驱动我的是一连串停不下来的问题,而不是坚持。”
• 真正的科学家,是被问题拽着往前跑。别人眼里枯燥的实验室,对他们却是想要解决问题的振奋感。
• 在家庭生活最困难时,面对麦肯锡公司高薪录用,妈妈一句“这是你想要的吗?”让急切想摆脱财务困境的她,又坚定地留在学术界,只因为那里的问题更让她放不下。
• 让好奇心自由燃烧:当问题足够大,你不睡觉都想知道答案。ImageNet 最初被笑称“搬砖工程”,但正是这块“砖”,奠定了视觉 AI 的基石。
② 时势造英雄:三股暗流合一,深度学习瞬间爆发
• 算法:Hinton 团队三十年如一日死磕神经网络;
• 数据:WordNet + ImageNet 让模型第一次有规模化的“练兵场”;
• 算力:GPU 并行计算在 2010 年前后突飞猛进,也让 NVIDIA 大显身手。
2012 年,Hinton 团队的 AlexNet 在 ILSVRC 一战将 Top-5 错误率直接砍掉 9.8 个百分点,学界这才醒悟:系统就绪,风口已来。AlexNet 由博士生 Alex Krizhevsky、同门 Ilya Sutskever 和导师、深度学习“教父” Geoffrey Hinton 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共同开发,并在 2012 年的 ImageNet 竞赛上一战成名。爆发来了挡不住,深度学习之后,大模型再次验证了“数据 × 算力 × 优化”这一乘法定律。
顺便一提,Ilya Sutskever 便是 OpenAI(ChatGPT 母公司)的早期核心技术灵魂与董事会成员。
• 2023 年,她曾主导董事会在一夜之间罢免 CEO Sam Altman,随后态度逆转并支持 Altman 复职。
• 2024 年 5 月,Ilya Sutskever 正式离开 OpenAI。
③ 美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术自由是美国科技创造力的基石
美国顶尖大学向来以“两层松绑”著称:
• 课题自由:教授想研究什么全凭自己拍板;
• 公共投入:联邦资金与校友捐赠,给得久、给得“散养”。
但目前美国联邦经费拨给高校研究的形势急转直下。一旦自由与资金同时缩水,下一块“奠基砖”就会断层。科学共同体像知识长城,每一块砖都不可或缺;今天看似荒诞的探索,往往是未来技术的地基。
④ 一位良师照亮一生:把“被看见”的火炬再传下去
李飞飞书里反复提到的并非大牛学者,而是高中数学老师 Bob Sabella。从课后补习,到一起谈论科幻小说,再到生活上的关怀,他让刚到美国、磕磕巴巴说英文的李飞飞慢慢建立自信。这位老师在生活中是她的精神支柱,在学业上是她提高成绩的好导师。30 年来,李飞飞与他分享成长中的喜怒哀乐,直到老师临终。希望每一个孩子们在校园内都能碰到一位影响终身的好导师。
李飞飞后来创办 AI4ALL,专门拉高中女生与少数族裔走进 AI 实验室,她说:“我只是把 Sabella 给我的火炬往前传。”
被看见,才敢发光;再忙,也要做别人的“看见者”。
⑤ 钱、人、环境:从教授到创业者
2025 年,李飞飞正式全职投身 World Labs。仅半年,两轮融资就吸走 2.3 亿美元,投资人名单排成“硅谷名人堂”。为什么她要离开斯坦福?
1. 工业级算力:在 Google Cloud 当首席科学家 21 个月的经历中,第一次“随手调万卡 GPU”,这尺度让她再也回不去实验室的局促。
2. 跨学科人才:商业公司能一口气把 3D 视觉、AR、机器人、芯片专家招进同一屋檐。
3. 时间加速度:资本烧得起钱,科研就能少走“排队抢经费 + 逐年续命”的弯路。
她想做“世界模型”,让 AI 真正理解 3D 物理世界,并坦言:“我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它落地。”对一个科学家来说,最奢侈的愿望就是亲眼见证自己的研究落地开花,改善人类生活——而商业化正是最快的放大器。
做科学家难,做有名的科学家更难,做有名的女科学家难上加难。科学进步从不是独角戏,而是一个科学共同体长久默耕、时代条件成熟后的集体爆发。**守护好奇、浇灌自由、传递火炬、用资本加速!**此时,我只想向默默前行的科学家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