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对历史上“中国”一词的探究

(2024-12-10 19:51:40) 下一个

在古代文献中,“中国”常用来指代天下之中”,即地理上的中心地区。周朝时期的中原地区常被称为“中国”,与周边的“蛮夷戎狄”相对 

帝出乎震,齐乎巽,治乎中”这句话出自《周易·说卦传》,是对八卦象征意义的阐释,特别是帝王统治与天地自然规律之间的关系。“震”卦在八卦中代表东方、春天、生命的开始和雷的震动。这里寓意天命之帝从东方兴起,如春雷一般振兴万物。而“巽”卦象征风,表示柔顺、教化,也对应东南方向。此句意指帝王通过教化和德行将天下化平,使人心归顺。“中”指中央之地,即治理天下的中心位置。古代的“中国”概念也由此而来,强调帝王治国需要以中心为核心,保持四方平衡与和谐。同样,“中国”并未出现 

春秋时期的《诗经·大雅·民劳》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稍安康。爱护京城老百姓,安抚诸侯定四方”这里的中国”是指国家的中心”,即为京城。这是古代文集上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 

西汉时期的《礼记·王制》中说《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这里说的是中原与四方少数民族,即五方之民,都有各自的生活习惯,这些习惯是永生不变的。‌“中国”一词再次出现 

1975年,陕西省宝鸡市贾村出土的青铜礼器何尊,造型庄重,制作年代约为西周成王时期(公元前11世纪)。何尊内壁刻有122字的铭文,记载了何(铸造此器的人)受成王命令参与国家建设的功绩。其中有余其宅兹中国”。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将安居在这中国之地。”这里的中国”是指天下的中心”,即以中原为核心的区域。这是中国古代文物上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表现了对中原作为政治与文化中心的认同。 

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此新疆尼雅遗址进行例行考古挖掘,在一座古墓中意外发现了一件色彩鲜艳的汉代织锦,这是一个夫妻合葬墓,其中一具尸体的右臂上绑着一块织锦。织锦的纹样诡秘意蕴神奇,呈圆角长方形,上面绣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个篆体汉字。后来考古队在古墓中又返现一条织锦,两段织锦上面的话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四夷服,单于降,与天无极”,简单说就是五星(金木水火土)同时出现在东方,汉朝军队外出讨伐南羌对我国有利,战争的结果就是四夷服、单于降,大吉大利。这应该是第二个文物中带有“中国”一词 

 

到了唐代高宗朝,“中国”一词已经是指代唐朝了。这应该是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中国了。书法名家褚遂良的《石台孝经碑》中就有“立教中国垂范万邦”的句子。此碑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至此,“中国”一词终于演变成国家指代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