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事物里的哲学

(2025-08-22 03:54:24) 下一个

在汉语的日常表达中,“物”与“事”是两个经常出现,却语义差异深刻的词。我们常说“事物”,却很少说“物事”,这其中或许暗含着某种文化与哲学的偏重:是先有“物”,还是先有“事”?这看似是一个鸡与蛋先后的问题,却实际上指向世界本质的终极追问。

人们对“物”的直观理解,大多来自感官的触摸与经验的确认。桌子、石头、树木,似乎是静态而坚固的存在,仿佛在那里等待被我们认知。然而,现代物理学早已揭示:所谓“触摸”,其实只是电子层面上的排斥力作用。换句话说,我们手下的坚硬感,不是物质的“实体”在抵抗,而是一种力场关系的体现。看似静止的“物”,本质是能量、场与相互作用的结果。

而“事”则不同。“事”不是可以触碰的对象,而是过程,是由关系与变化编织出的流动。一个事件的发生,往往意味着多个因素在时间长河中彼此交织、作用、演变,从而形成一个不可逆的轨迹。它虚无而真实,不可触碰却能深刻影响。

如果追问更深,我们会发现,“物”从未真正独立存在。它的被感知与被认知,都是大脑通过感官信号加工、组合、赋义之后的产物。也就是说,所谓“物”的概念本身,就诞生于“事”的进程之中。人脑的认知过程,正是一个“事”。在这一意义上,“物”是“事”的片段化、冻结化的表达,是在无限流动的关系网络中被抽象出来的暂时结点。

现代物理学更为有力地印证了这种观念。电子、光子、夸克、基本粒子……在根本层面,它们并非坚实的小球,而是不同场中的能量扰动,是过程与关系的体现。世界本质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东西”,只有不断展开的相互作用。粒子之所以被称为粒子,不过是因为它们在某些实验或观测条件下表现得像“物”。但其本性,仍然是运动,是波动,是事态,是过程。

因此可以说:“事”是宇宙的本质,“物”只是“事”的一种暂时性凝聚。
“物”由“事”而起,又只能由“事”来描述和定义。

这在人的存在上同样成立。一个人,并不是由他那一百多斤的肉身所定义。肉体只是存在的容器,而真正塑造一个人的,是他走过的路、经历的遭遇、思想的演变、关系的网格。所谓“我是我”,本质上是由无数个“事”的积累所织就。

宇宙从来不是静止的仓库,而是一场流动的舞蹈。世界是一个复杂系统,任何存在都是关系中的片刻停顿。所谓“物质”,不过是我们在感官与思维中对关系网络的一次简化与凝固。本质上,世界是“事”,是关系,是过程。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