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暴力垄断
许多政府通过掌握军队、警察和情报机构等暴力工具来维持统治。这种对武力的垄断使得普通公民难以直接对抗,即使对政府普遍不满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反抗。
(2)信息控制
腐败无能的政府常利用宣传机器和审查制度控制信息流动,塑造有利于其生存的叙事,压制反对声音。这种信息操纵会导致人民缺乏组织反抗的共识。
(3)制度设计
一些政府通过制度设计(如选举操控、司法干预)巩固统治,尽管人们对其不满,也很难通过制度化的渠道进行改变。
(1)“多数人的困境”
即使所有人都认为政府无能,形成集体行动仍然困难。
(2)“搭便车”心理
人们往往期待他人承担反抗的代价,而自己坐享成果,导致集体行动难以启动。
即使现状糟糕,民众可能仍担心推翻现政府后社会陷入混乱,甚至出现更糟的局面。历史上许多国家的政权更迭都伴随了内战、经济崩溃或外部干涉,这种历史记忆会让人们更倾向于忍受现有的不满,而非冒险。
即便腐败无能的政府在总体上令社会不满,它往往通过分化社会来维持支持:
(1)权威崇拜与惯性思维
一些文化传统崇尚权威和稳定,民众习惯于服从,甚至将不满归咎于个人命运,而非政府体制。
(2)“被奴役的自愿”
社会学家艾蒂安·德·拉·博埃西提出,民众的顺从并非完全被迫,而是部分源于内化的顺从习惯。这种“被奴役的自愿”心理使得许多人即使对现状不满,也不会采取行动。
某些腐败政府可能依赖外国势力的支持,维持统治:
即便腐败无能,许多政府有一定的自我修复和适应能力:
政府的存在并非完全取决于其能力和人民的支持,而更多是基于权力的掌控、社会的分化与民众的无力感。然而,这种脆弱的平衡并非长久之计。一旦以下条件出现,腐败无能的政权也可能迅速崩溃:
历史无数次证明,当民众对腐败无能的政府真正失去恐惧,并凝聚力量要求改变时,即使权力再强大,也难以阻挡变革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