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东坡肉:苏轼笔下的美食传奇

(2024-07-24 05:34:55) 下一个

“柴米油盐酱醋茶”,对老百姓来说,民以食为天,吃绝对是头等大事。来自五湖四海的食材和调味,无时无刻不触动着人的神经和味蕾。从我们的老祖宗开始,斗转星移,朝代更替,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对美食的欣赏和向往,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因吃而名垂青史的当属苏东坡。


苏东坡爱吃肉,“卯酒困三杯,午餐便一肉”,于是他自己创了这么一道糯而不油腻,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的“东坡肉”。这道菜跟苏轼被贬有很大的渊源。


在乌台案后,苏轼就被贬到了黄州,在那时,人们主要的肉类食物是羊肉,而苏轼最喜欢喝羊汤了,在冬至一日吃羊肉时,他还为此做了句诗“”“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猪肉那会没什么人吃,用苏轼的话来说那就是黄州的猪肉,好是好,价格也非常的便宜,有钱的人不屑于吃猪肉,穷人呢,也都不吃猪肉。苏轼发现了这一奇特之处,想到了用猪肉来做一道菜。那时调料不全,苏轼买来的猪肉多是清水煮,非常的清淡。

从苏轼的《猪肉颂》中有写到: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在苏轼的改良下,这样做法的猪肉渐渐被大家所接受。到了明代的时候,苏轼钟爱的猪肉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常用的肉类。

除了历史和文化背景之外,东坡肉还具有一定的烹饪技巧。正宗的东坡肉需要选用肥瘦相间的猪肉,将其切成大块后用葱、姜、料酒进行腌制。接下来,在炒锅中加入食用油,放入猪肉并煎炸至两面金黄色,然后再用低温煮炖数小时。最后,将肉捞出切片,放入盘中,再用调料炒制成酱汁,浇在肉上即可。


东坡肉的特点是色泽红亮、香气扑鼻、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它的独特口感和美味令人难以抵挡。有人说,真正的东坡肉应该是“一肥二瘦三皮”,这就是指猪肉应该有一层肥肉、两层瘦肉和一层皮。


时至今日,中国对猪肉的消耗在世界遥遥领先,为了纪念苏轼为这道菜所做的贡献,特取名为—东坡肉。东坡肉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名菜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来源。它不仅代表着苏东坡的文学成就,也成为了中国烹饪技巧的瑰宝之一。东坡肉的美味和独特口感让人们对它爱不释手,也让它成为了中国美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