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了!二十小时的飞机,十多日的车上颠簸和疲劳成为过去,可以在家里的床上放松地睡觉,不必再要五点多起床,匆匆忙忙地赶路,为观看动物在草原上四处奔波。每当在草原的路上颠簸时,心里就埋怨自己,为什么要花大钱跑来这非洲受罪?但一看到动物,这些抱怨和不满就扔到爪哇国去了。
好,回到旅程的开始。因为没有美国到肯尼亚的直飞航线,我们需从旧金山坐十五小时的飞机去卡塔尔的多哈,再从多哈飞五小时去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在多哈要等八小时才能转机,几个朋友一商量,决定去多哈来个半日游。一出机场,多哈那个热呀,真叫人受不了。华氏107度,湿度85%,像在蒸笼里似的。先去了卡塔尔国家博物馆,这是个相当新的建筑,俗称"片片馆"。因为整个博物馆的屋顶都是一片片的倒覆碟子造型,房子和楼层的分隔也是用碟子切隔开,真是颇有特色。接着去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外面转了一圈,蜻蜓点水,但却发现这伊斯兰艺术馆却也是由著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多哈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只有不到五十年的历史,真正大兴土木只不过在十年之前。因为都是新建筑,给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感觉,高楼大厦立在海边,夜色中射出红蓝黄色的灯光,相当漂亮。据导游讲,整个多哈140万人口,全都是靠海水淡化来供应生活用水,淡水相当矜贵。所以,在多哈,你要知道谁是富豪,只要看看哪个家庭草地大,树多,就是富贵人家。看罢海边的大厦,我们去了多哈歌舞剧院。这个剧院是露天大舞台,舞台前180度围绕的是观众席,也是露天的,有点体育场的感觉,剧院的规模相当大,只是在黑夜中,感受不到全方位的体验。参观完歌剧院,我们去看了"鸽巢",两座约二十米高的圆锥型鸽子塔,里面养了二三百只鸽子,说是多哈的一景,然后去瓦其夫市场 (Souq Waqif) 体验多哈夜市。夜市主要的商品是椰枣。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中国市场上常见的"伊拉克蜜枣"。人们在一个巨大的白色帐篷里面交易,好不热闹。外面的街道,矗立着一根约十米高的金手指雕塑,直指天空。开始时看不清楚,侧面看过去还以为是男人的巨炮。游客们很喜欢以这金手指作背景拍照留念。金手指附近,食肆将椅子四方枱都搬到馆子外面,在街上做生意,有些饭馆把立式冷气机也搬出来放在桌椅旁,让顾客凉快。阿拉伯人也真能抗热,一些人把头包起来,还穿着长长的黑袍和白袍,有些女人还包得只剩下两只眼睛。现代化都市加阿拉伯长袍,这就是多哈一瞥的感觉。
经过五小时的飞行,到达肯尼业首都内罗毕,时间是上午。我们乘旅游巴士在内罗毕到处走了走,政府办公大楼,外国使馆区,中国人聚居区,算是唐人街吧!中国现时有约七万人在肯尼亚。再去商业区,离商业区不远是贫民窟,一排排的破木棚和铁皮屋延展向远方,落后的非洲也是贫富悬殊的。之后去访问长颈鹿中心,每个人都分发了食物去喂长颈鹿,一颗一颗地放进长颈鹿的口里。长颈鹿很聪明,它等不及就把舌头伸进装食物的小罐里,一卷就把罐里的食物都扫光了。鹿苑里还有几只野猪,长颈鹿吃漏的食物就让这几只野猪清理干净,大家玩得很开心。访问长颈鹿后一起坐车去郊区的 Karen Blixen Museum,这里是一个大庄园,只因以前拍过电影《Out of Africa 》,成了旅客们打卡的地方。我们在这里消耗了两个多小时。其实这里不值得去,不去也罢。这天晚上,我们去吃了一个大餐,美名曰非洲烧烤,有很多种烧烤肉吃。鸡肉、猪肉,羊肉,牛肉,驼鸟肉,鹿肉,鱷鱼肉等,听得食指大动。但非洲厨师不加调料,一律烧成十二分熟。一样的味道,肉质又老又韌,难以下嚥,根本分不出是什么肉。一团友说,“What I feel they are all chickens!” 都是鸡肉。
第二天早上驱车去内罗毕国家公园。这个公园有120平方公里的草原和林地,肯尼亚政府把这块地三面用电网围起来,只放南面一个出口供动物迁陡。一路上见到斑马,瞪羚,水牛和黑犀牛在草原上游荡。车开了半天,到达一个叫甜水的地方,在这里的客房是一个大帐篷,帐篷门口对着大草原,有几只野猪在拱泥玩要,稍远一点,是几只小羚羊在吃草,还有两只大鸟就在帐篷旁边散步,我们就住在草原中!非常好的安排。酒店安顿后去一个黑猩猩保护区参观黑猩猩。 在这里隔着铁丝网看黑猩猩,虽然离得近一点,但感觉是在动物园,不像自然生态。我们离开后再乘越野吉普车探索草原。草原和灌木丛混在一起,草已不再青绿,五分之四都是黄色的干草。所以斑马,角马和羚羊都要低头寻青草吃。这些动物边走边吃,就像在我们在农村见到的牛羊一样。草原上还有几种漂亮的小鸟,都叫不出名字,红绿黄色的羽毛包裹着身体,说不出的美丽!车开着开着,见到前面有好几辆吉普车停在一起,我们赶上去一看,原来是一只母狮准备伏击猎物。沿着母狮的眼光望去,几只瞪羚在草原上吃草,自由自在,一点都不知道自己已被狮子注意上。那狮子看了很久,终是觉得距离太远,不大可能成功,最后放弃了。回到驻地,看到一只大白犀牛,原来是人养的,除了照相录像,饲养员还拿了很多树叶给我们去喂犀牛,大家轮流去喂,玩得不亦乐乎!几个留在帐篷休息的团友告诉我们,在我们外出期间,有几只大象来到我们的营地前访问,哇噻!
吃过晚饭后,大家又坐车出去游猎,捕捉各种动物的行踪。车上派了一个当地的导游,用一支强光电筒照射草丛,找寻动物。这次夜游,我们看到了一群小瞪羚,还有大的羚羊在车前跳过。令人兴奋的是,看到了狮子一家,两只母狮带着四到六只小狮子,踡伏在一起。奇怪的是,这些动物见了光都没有大的反应,像没事一样。
翌日早上开车去东非大裂谷地区,中途经过赤道,在赤道的指示牌下照了张纪念照,接着开去埃尔门泰塔湖 (Lake Elementeita) , 这是一个裂谷下的咸水湖,湖边有一座山,好像被利剑劈开分成两半。火烈鸟在湖边觅食,远看一排排白鸟点缀着绿色的湖面,湖光山色非常美丽。下午去有198平方公里的纳瓦沙湖 ( Lake Naivasha ) 游玩,坐上六人一艘的小艇,在湖里寻找河马,不一会儿就找到了。几只河马伏在水边休息,一只河马张开大口在示威。因为河马是暴燥的动物,我们不敢靠近,只是远远地看着。湖上有鹈鹕,到处游弋找鱼吃,见到我们的小艇就游过来。小艇上的非洲大叔从袋子里掏出一条鱼,向鹈鹕们扔过去,它们拼命争抢,吃完了还要跟着我们的船尾。湖岸边的湿地,有大量各种各样的鸟在觅食,旁边几只牛缓慢走过,显示出这个湖的活力。
第二天一早又出发了,汽车加足了油,开往马赛马拉 (Mara Marsha)。途中经过赤道,在赤道标志牌下照相留念,继续上路,到达马赛马拉营地时已是下午。稍事休息,出发去参观马拉部落。马拉部落是一个勇敢的部落,住着低矮的泥屋,靠打猎维生。每个男孩长大,都要去杀一只狮子作为成年礼。所以狮子见到这部落的人常穿的红色披风,都吓得落荒而逃。我们到了他们的村落,马拉人列队而出,唱歌欢迎我们,为我们表演舞蹈。并为我们表演他们的竞技——定点跳高。跳得最高的就是最能干的小伙子。兴之所至,我们团里的年青人也参加了他们的跳高比赛。他们还向我们展示了钻木取火的绝技,进入参观他们的房子后,还参观了他们的手工艺品展示。他们希望我们买一些,以表示对马拉人的支持。一些团友买了些工艺品,我也买了一只犀牛木雕。
次日(31日)清早五点,大部分团友出发去坐热气球,升到空中看大草原的动物迁陡并看日出。我们少数几个没有去,而是选择坐车去草原上寻找动物。这天运气不错,没开多久就见到水牛角马安祥地在草原上吃草,然后见到两只臘狗和一只母狮子,一只角马的尸体在旁边。看来是两只臘狗刚捕获了一只角马,狮子就闻讯赶来了,赶走了臘狗,还来不及开餐。臘狗舍不得离开,还等待机会试图夺回它们的猎物。如果再多两只臘狗的话,它们是能够赶走母狮的,就看它们的同伴能不能及时赶来了。离开了猎杀现场没多久,又看到一大群角马横越大道,我们的车把角马群切开半,路两边的草原都是角马,大家拿出手机拼命照相,大饱眼福。接下来看到的是斑马,三五成群地在草原上游荡。接着看到野猪,在草原上刨泥吃草。这时司机听到同伴呼唤,不远处的树林中有大象。连忙驱车过去,离开小路开入树林中,果然看到很多只大象,应该是一家,有大有小,有公有母。细数是五只,三大两小,优悠地正在吃树叶。看完之后正要离开,糟糕!车轮打滑,车陷在泥沼里出不来了。司机将方向盘扭来扭去,驱车前进后退,怎样也驶不出泥沼。尝试了十多分钟,车后来了七八个人,并且有一辆车。一个较有经验的司机替換了我们的司机,试了两次还是不行。于是其它的人摘下路边的树枝垫在车轮下,再次起动,试了几次终于把车开出来了!大家欢呼起来,车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