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在抗战期间避居太行山区,迅速成长到数十万众。
日本人投降不久,远在延安炕日的刘伯承、邓小平、林彪等中共将领,心急火燎地想回到前方指挥部队和国军争夺抗战果实,可惜路途遥远。
咋办?叶剑英想出了一个欺骗诡计,骗取驻延安美军观察组驾驶飞机,将中共伪政权这些将领火速送到太行山区和东北打内战。
这些将领一到,就立即投入打倒蒋介石的战争。
邓小平率军打回自己的老家,将当地的士绅和知识份子屠杀殆尽。
如果没有这些人的柔性规训,他本来可以舒舒服服地留在家里享福的。
大树一倒,割草就容易了。
1950年1月,邓小平向巴蜀各地派出二百万征粮工作 队:随即便发生了大规模的土匪叛乱,征粮队遭到武力抵抗,许多县城被围困。
关于这场叛乱,官方宣称乃国民党残余势力所为,实际上主要是农民及各种地方势力的自发反抗。
农民之所以抵制新政权的征粮行动,是因为国民党政府早已收过1949年的公粮,新政权其实是对农民重复徵收,而且徵收的数量大大高于国民党政府。
当年川南行政公署政策研究室的一份报告真实地记载了这一事实:1950年1月起才徵收1949年的公粮,比正常情况下晚了4个月,这时农村粮食确已短少。
按上级下达的指标,川南区1949年度公粮负担为42.5万吨大米,以全区农村人口约1,000万,人均负担42.5公斤,加上地方附加粮10公斤,实际达到50公斤以上;当地农村大米人均产量只有150公斤左右,公粮徵收占到平均产量的30%以上,这一徵收量比国民党执政时期高30%到50%.以大大高于旧政府的标准重复徵收前一年的公粮,又完全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自然会引起反抗。
虽然官方宣称徵收对象主要是地主富农,然而,当地主富农的粮食被收缴一空后仍然不能完成征粮指标时,徵收范围便扩大到包括贫雇农在内的所有农民。
征粮开始后的一个月内,全川暴动的农民达到数百万之众,政府随即动用武装力量强力镇压。
在剿匪和征粮高峰的1950年春夏之交,川南区全区饥民达200万之众,占当时全区农业人口的20%,饿死人的事情到处发生。
时任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对剿匪和征粮的态度十分坚决。川南区因征粮进度相对缓慢,邓在大会上对川南区负责人李大章、杜义德点名批评,迫使李大章等人一再做检讨。
川南饥荒发生后,李大章等一再向西南局反映困难,并指出是征粮过多等原因所致,结果邓小平对李大章十分不满。
重复徵收1949年公粮大获全胜之后,四川省的公粮徵收量逐年递增,1952年达到389.2万吨,比1950年的征粮数几乎翻了一番,足以供2,000万人吃一年。四川省的粮食高徵收和大量外调的格局从此形成。(东夫(王东瑜):《大跃进时期四川大饥馑的特殊成因》,《当代中国研究》,2009年第1期)
毛泽东对他的组织纪律性感到满意,因为即使以列宁主义者的标准,他都是冷酷和苛刻的典范。 ,,,,,,
1960年,全国几个主要城市粮食很紧张,北京、天津只有4天存粮,上海只有两天存粮。
邓小平告诉他的爱将:粮食还得调,如果北京、上海死人,国际影响就大了,目前,只有我们四川作出牺牲了。
五大军区出动车辆,从巴蜀运走了一百四十七亿斤粮食。(罗晓红:《李井泉四川调粮真相》,《党史文苑》,2011年第15期)
四川巴蜀大地由此沦为远东的乌克兰,饿死上千万人。
乌克兰将集体农庄定义为苏联对乌克兰民族的种族灭绝,巴蜀人民却必须面对逆子和叛徒的另一次淩辱。
邓小平在七千人大会上力保李井泉,使他免遭曾希圣、吴芝圃的命运。(钟延麟:《邓小平与七千人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