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的雅德维加

时间真切生长 宛如一个妙词,来自于伟大的焦虑
正文

说不尽的曹植(第一篇,下)

(2024-04-10 06:44:59) 下一个

金缕玉枕与汉奁魏玺

曹丕逼迫时年38岁的发妻甄夫人自杀后,依旧在丧仪上侮辱她,给予的是罪人待遇---遣使者至邺城将甄氏赐死,据传殡葬时披发覆面,以糠塞口。


陈寿《三国志·魏书·后妃传》:“黄初元年十月,帝践阼。践阼之后,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甄)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时引《魏略》云:“明帝既嗣立,追痛甄后之薨,故太后以忧暴崩。甄后临没,以帝属李夫人。及太后崩,夫人乃说甄后见谮之祸,不获大敛,被发覆面,帝哀恨流涕,命殡葬太后,皆如甄后故事。”

曹操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即曹丕的一位姐姐和一位妹妹都嫁给汉献帝刘协当皇后和妃子;等到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给曹丕(魏文帝),自己被贬为“山阳公”后,又不得不献出自己的两名女儿给曹丕,昔日的公主成为了曹丕的妾室。可叹堪怜。

这个时候,曹丕冷落了发妻甄夫人,把她留在邺城,自己在许都及洛阳宠爱包括两位汉室公主及知己郭女王在内的一干妻妾,更是把郭女王在获得了与甄夫人同等的地位基础上再加上仅次于皇后的“贵嫔”封号,甄夫人不服,哀怨了几句,曹丕就借故派使者把她赐死。可怜的母亲临死之前把自己16岁的儿子曹叡托付给另外一位曹丕的妾室李夫人也就是曹协之母后赴死。

一年后,郭贵嫔被册封为皇后,17岁的曹叡就成为了自己没有生育的郭皇后的嫡子。四年后,魏文帝曹丕去世,21岁的曹叡即位为魏明帝,这才把生母甄夫人追封为文昭皇后。又过了九年,曹叡三十而立时候,嫡母郭太后51岁驾崩于许昌,在殡葬时候,魏明帝从养母李夫人那里知道了自己的母亲死时的惨状,就如法炮制辱葬郭太后。甚至说郭太后本来就是被得知自己生母死亡真相的魏明帝杀掉的。


《魏略》:明帝既嗣立,追痛甄后之薨,故太后以忧暴崩。甄后临没,以帝属李夫人。及太后崩,夫人乃说甄后见谮之祸,不获大敛,被发覆面,帝哀恨流涕,命殡葬太后,皆如甄后故事。汉晋春秋曰:初,甄后之诛,由郭后之宠,及殡,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后,使养明帝。帝知之,心常怀忿,数泣问甄后死状。郭后曰:“先帝自杀,何以责问我?且汝为人子,可追雠死父,为前母枉杀后母邪?”明帝怒,遂逼杀之,敕殡者使如甄后故事。


这个说法本身是与离与陈寿同时代西晋其他典籍记载相悖的。 


西晋·阎缵《上书理湣怀太子(司马遹)之冤》:及至明帝,因母得罪,废为平原侯,为置家臣庶子,师友文学,皆取正人,共相匡矫。兢兢慎罚,事父以孝,父没,事母以谨,闻于天下,于今称之。


也就是说,因曹叡对待郭女王言行甚谨,而视他为孝养母后的典范。在郭太后去世前五年,魏明帝就封赏了郭氏亲族,去世后一年又再次加封郭氏外戚,并且隆重祭祀了郭太后。而且,从曹丕给予郭太后的谥号“文德皇后”来看也不象恨杀她的迹象。可以说,魏明帝还是把生母的悲剧冤屈归咎于自己的父亲,所以才有追封生母并且大肆恩赏外祖父家族的举动。


那么赠给曹植甄夫人的金缕玉带枕又是怎么一回事?这牵涉到汉代以来贵族的丧葬习俗。


陈寿《三国志·魏书·后妃传》:“黄初元年十月,帝践阼。践阼之后,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甄)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三国志·魏书·方技传》:“无几,帝复问曰:“我昨夜梦青气自地属天。”宣对曰:“天下当有贵女子冤死。”

是时,帝已遣使赐甄后玺书,闻宣言而悔之,遣人追使者不及。”黄初二年(221年),曹丕遂遣使者至邺城将甄氏赐死,据传殡葬时披发覆面,以糠塞口。当时,曹丕曾请术士周宣解梦,周宣答:“天下将有贵族女子冤死。”

曹丕闻言后悔,派人追回赐死甄氏的使者但已来不及。


唐代李善在《昭明文选》后的注解:卷十九《洛神赋》之《纪》:“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忘食。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甄后已为郭后谗死,帝意亦寻悟。因令太子留饮,仍以枕赍植。植还,少许时,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欢情交集,岂常情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尔!言迄,遂不复见所在。遣人献珠于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甄氏死后一两年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甄氏所生的儿子曹叡陪皇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氏之死,心中酸楚无比。饭后,曹丕遂将甄氏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氏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氏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

四年后(226年),曹叡继位,即魏明帝。因觉原赋名字其母之嫌,遂改为《洛神赋》。。曹植揣着枕头返回封城,途经洛水时梦见甄妃前来与之幽会,有感而发,写成了千古名赋《洛神赋》。


这里有个疑点,曹睿是在魏文帝临死前一天才被立为太子的,肯定不是李善在《昭明文选》里说的魏文帝黄初中期。黄初七年(226年),五月丙辰(十六日)曹丕病危,立平原王曹叡为太子,召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并受遗诏辅佐嗣主。丁巳(十七日)崩于嘉福殿,时年四十。曹叡继位。六月戊寅(九日),葬首阳陵。


那么赠与曹植金缕玉带枕应该是曹丕。用意如何?真的如后世所猜,曹丕向曹植展示甄后之枕,并把此枕赐给曹植,“里老所不为”,何况是帝王呢?极不合情理,纯属无稽之谈?
显然这是极不熟悉汉魏皇室贵族丧仪的猜测。这个金缕玉带枕应该是曹丕改葬甄夫人时所用,按贵戚丧仪,应该身披金缕玉衣,头枕镶玉鎏金铜枕(金缕玉带枕)。

例如考古发掘河北满城一号墓葬,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金缕玉衣被发现时,玉衣均头枕镶玉鎏金铜枕---这就是所谓金缕玉带枕的实物名称吧。受科学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古人迷信玉能使人“永生”的观念在各个历史时期受到重视的程度不同,再加上封建帝王的影响,这种认为玉石可以保存尸身,使之不朽的观点在各个时期流传的范围也不相同。


根据出土文物考证,敛葬用玉最早始于商周时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演化为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汉朝初期使用的敛服玉匣就是源于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所说的金缕玉衣。

大约到了西汉文景时期,金缕玉衣不仅已经成为规格最高的丧葬敛服,而且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到了汉代中期,敛服玉匣开始大规模流行,不少有身份的人死后都用“珠襦玉匣”裹葬尸体,皇帝和贵族死时都穿“玉衣”入葬,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古人便希望尸体不朽,并迷信地认为:“金玉在九穴,则死人为不朽。”这里所说的金玉,既指黄金也指玉石。在古代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尸身随葬金玉而令尸体不坏的记载。

曹丕起初出示给弟弟金缕玉带枕是告诉他自己悔悟了,拟以后妃贵妇之丧仪改葬甄夫人;后来看曹植见到侄子情不自禁思念长嫂,曹丕十分感动,就把金缕玉带枕这个冥器,注意并不是甄夫人真正生前用过的闺房私物赐给了曹植,做个念想(也就是说可能另外再用一个金缕玉枕下土用于甄夫人丧仪)。

既然不是闺房私物而是冥器,那么一切从此枕而来的有关叔嫂私情的千古猜测都不成立了。

其实,按照史家的严肃观点,我们还应该关注下曹魏年代会不会出现沿袭汉室用金缕玉衣、金缕玉带枕的丧葬习俗呢?

因为从曹操开始是主张薄葬,有别于汉室的厚葬的。据说这是因为曹操自己就组织起颁金校尉专业盗墓来充实军饷。而且金缕玉衣,金缕玉枕恰好是曹魏王室这种离经叛道举动的罪证---《三国志·魏文帝本纪》记载,“汉氏诸陵无不发掘,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最晚到魏文帝曹丕执政某个时期就已经下令禁用金缕玉衣丧仪了。不过考古学者在安徽亳州曹操祖父曹腾墓葬还是发掘出金缕玉衣的。

如此,曹丕在执政中早期,用金缕玉衣丧仪改葬甄夫人,并且把一件冥器金缕玉枕留给思念长嫂的弟弟作为念想是可能的。如果我们理解为“长嫂如母”的孺慕之思,那么留下冥器之枕一事,无论从丈夫曹丕来说,还是从小叔子曹植来说都不是难为情的禽兽无德之举了。

曹植没有图谋兄妻的“禽兽之恶行”,自然后世“其有污其兄之妻而其兄晏然,污其兄子(指曹叡)之母而兄子晏然,况身为帝王者乎?”的质问也是多余。

魏明帝曹叡是曹丕和甄后之子,曹植的侄子,是两汉至六朝最有名的两个明帝之一;而这两个明帝,魏明帝与让佛教传入中国的汉明帝还有一个成语,两个典故---汉奁魏玺,把他们联系在一起。

“汉奁”,讲的是东汉明帝看见他已故母亲阴太后阴丽华的镜奁,百感交集。阴丽华当然有名,她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妻子,刘秀年轻时仰慕她的美貌,曾说“娶妻当得阴丽华”。而“魏玺”,就是讲曹叡在太和元年营建宗庙时,竟能发掘出“天子羡思慈亲”的玉玺,似乎是“至孝烝烝,通于神明”,孝子之心感天动地,这件事也令人称奇,所以后来人讲“孝道”,便有“汉奁魏玺”的典故。


(待续)
-----------------------------------

线下欣赏以《洛神赋》为歌的“惊鸿舞”,并且重温《洛神赋》

《洛神赋》

——曹植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fú)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huán)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héng gāo),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miǎn)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dí)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lù)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yè)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máo),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tuān)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dì)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遝(tà),命俦(chóu)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guī)之猗(yī)靡兮,翳(yì)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mò)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ní)踊而夹毂(gǔ),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fēi)辔(pèi)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