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向阳

苏向阳,科普作者
正文

24节气是一大发明、还是多此一举? ---- 由浅入深话日历

(2024-02-28 20:06:23) 下一个

作者:苏向阳

(全文共五节 25000字,第一节 农历基础概述,第二节 公历(阳历)农历的优缺点,第三节 日历编制规律第四节 为何中国未产生公历第五节 罗马历从阴阳历公历演化)

 

看到标题马上会有人跳起来反驳:24节气已经列入联合国文化遗产。呃~本文不谈文化,只谈科学。

分清楚何为科学、何为文化,对某些人来说,很难。

北美有“土拨鼠日”(参看电影《土拨鼠之日 Groundhog Day》),靠土拨鼠来预报春天的到来,也是一种文化,也可以申请联合国文化遗产。嫦娥奔月,是文化,不是科学,也可以申请联合国文化遗产。

 

第一节  月亮形状是农历日期的基础定出季节和24节气需另看太阳,而阳历(公历)日期直接对应了节气

 

中国传统历法是以月亮形状来确定日期的,也就是说几月几日由月亮形状定出,这样的日期常被称作阴历日期。月亮形状高大上的名称是“月相”。

后来中国把过去的传统日历叫做“农历”。有的文章说1949年后改叫农历”的,有的文章说1970年后改叫的。CCTV“开讲啦”专家说清朝使用的《时宪历》就是“农历”。

不过,CCTV请来的专家说法很有趣

 

 

 

 

 

 

 

 

 

 

 

 

 

 

 

 

 

 

 

 

 

 

 

 

 

 

 

 

 

“慢慢发现”。一直在用的日历,是阴历、还是阴阳历都不清楚?还是慢慢发现的?那么经过多长时间发现的?什么时候“最终”发现的?

乾隆登基,《时宪历》为避讳乾隆的名字“弘历”中的历,而改称《时宪书》。

反正何时算农历,不是很清楚。

本文且把清朝以来的传统历法统称为农历。

农历中的日期部分~几月几日,叫做农历日期或阴历日期

本文会把格里历、阳历、公历混用,因为这些名词出现在不同的文章里,出现在口语中,实为同一种日历。它就是现在中国官方使用的、世界上最普及的日历。台湾称为国历。

 

月亮形状变化是中国传统历法的基准,不可动摇。每月的第一天(初一),必须看不见月亮,然后,月亮逐渐变大,到了15日左右,月亮是全圆、满月。再然后,月亮逐渐变小,到了29日或30日,又看不见。如果某月的第一天看到了月牙,历法编制者搞不好要掉脑袋,所以可以说他们“见光死”。只要保证1日看不见月亮,到了15日或16日,月亮自然就又圆又亮。

新年的第一天,大年初一,当然也必须保证看不见月亮,因为大年初一是1月(又叫正月)的第一天。而到了115日,这天叫做元宵节,月亮自然就全圆、满月了。

但这样定出的日期,也就是几月几日,不对应春夏秋冬四季,人们无法通过几月几日的日期来知道季节。顺便提醒一下,当年的日历本上只有这一个月亮日期,压根看不到阳历几月几日。能看到阳历日期几月几日,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了。

月亮形状对应日期,比如每个月的7日、8日,月亮一定是半圆,每个月的15日或16日,月亮一定是满圆。但月亮形状与季节风马牛不相及,看月亮,人们并不知道几月几日该干啥农活。

 

万物生长靠太阳。中国古人早就知道农业生产依赖季节、气候。而季节变化是看太阳的,不看月亮形状。

于是,中国古人不得不再看太阳运动,定出四季、定出24节气在农历里的日期是几月几日。

若问24节气在哪一天?辛亥革命前,只能指阴历日期的几月几日。所谓24节气不过是把四季进一步细分而已。

 

中国历法既看月亮、又看太阳,所以称为阴阳历。

下面就看看日历上的事实:

24节气中的“惊蛰”,是初春时节,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开始耕地。

“惊蛰”在农历日期里的日子:2019年“惊蛰”(耕地时间)是130日,2020年“惊蛰”是212日,2021年是122日,2022年是23日,2023年是216日。

毫无规律吧?那么你知道2024年哪天开始耕地?2025年又是哪天开始耕地呢?只有逐一查看日历本了。2024年“惊蛰”是125日,2025年“惊蛰”是26日。

“惊蛰”的日期每年不同,捉摸不定。

而用阳历日期呢?惊蛰:2019年在36日,2020年在35日,202135日,202235日,202336日,202435日,202535日。

很简单吧,“惊蛰”在阳历日期里每年都在35日,偶尔会是36日,主要是因为阳历年的一年偶尔会是366天。

 

为什么“惊蛰”在农历日期里会相差这么大?而在阳历日期里基本相同?因为农历日期是根据月亮形状啊。月亮形状本就与季节(以及24节气)无关,按照月亮形状来定日期几月几日,当然季节就与这几月几日无关了。

而阳历本身就是根据太阳的运动(在地球上看太阳的视运动)定几月几日的,中国的24节气也是根据太阳运动(同样的视运动)来决定的,当然24节气的日子与阳历(公历)日期不谋而合。所以24节气在阳历日期里固定,也就是固定在几月几日。既然阳历日期几月几日与季节同步得好,西方也就没必要像中国农历那样,另外再测算24节气了,阳历几月几日本身包含了相应的节气。歌颂24节气很莫名其妙。

在农历不同,因为春夏秋冬四季以及四季细分的24节气在农历的日期里(几月几日)每年不确定,才需要起节气名,并测算这些节气的日期。再说得明白些,农历里,无法用固定的几月几日来代表节气,例如无法每年用35日来代表“惊蛰”。节气的日期变化很大,超出了农业容忍度。而阳历就行,如35日是“惊蛰”,每年都在35日,误差最多一两天。

看到这里,聪明的读者有没有体会到节气在阳历中多此一举因为在阳历里,“惊蛰”(或改名耕地日)每年都固定在35日或6日,节气名词“惊蛰”就可有可无了。农民完全可以在每一年的35日开始耕地,这不就是“惊蛰”节气所起的作用吗?

 

阳历(格里历)日期几月几日不需要每年测算。1582年编制完成、颁布后,格里历就不需要再测算了,可使用数千年,精度够用。也就是说24个节气的日期都预知了,提前三千年知道,而且很好记。

节气在农历日期里(几月几日)需要每年或经常测算,所以农历的日历本每年都要新编,官家正好赚钱

 

 

 

 

 

 

 

 

 

 

 

 

 

 

 

 

 

傅燕宁,紫金山天文台历算室专家2017126接受《长江日报》记者访,文章发表于127

如果阳历工作者闲得发慌,当然可以像农历那样,每年测算一下,当然可以把节气精确到具体某一天。知道“惊蛰”在该年的35日还是36日,甚至可以精确到几点几分。

对农业而言,节气“惊蛰”有无必要精准到一天?差一天都不行?其实没必要。实际农业生产中,还要根据天气、气温。遇到雨天或倒春寒下雪,农民会推迟好几天耕地,所以差几天无妨。即便是大晴天,全国也不可能在“惊蛰”同一天耕地,因为在24节气干啥农活还跟地区有关。“惊蛰”耕地只适合于黄河流域。其他地区必须根据当地的气温、物候(植物开花、候鸟迁移等),比照“惊蛰”日来决定当地何时耕地。比方说,南方地区会早于“惊蛰”10天耕地。如果用了阳历,那就223日耕地。

极端情况,如果以半夜12点作为日期分界,节气偶尔会差上两天。这也无关紧要,毕竟现在没有周扒皮,农民不用深更半夜起来在“惊蛰”那一时刻干活。

所以在阳历中,没必要起个“惊蛰”名词,人们知道自己地区每年35日或6日开始耕地就可以了。注意,这是每一年的35日或6日!固定的。

而在农历日期里,“惊蛰”在几月几日差别太大。地主也好、乡绅也好,不得不每年查看“惊蛰”在几月几日。

在这也提个醒,辛亥革命前农民不识字的,几乎看不懂日历。再说,你一个当牛做马的,要知道几月几日干啥?想请假不上班?牛马们有必要知道几月几日吗?到时候地主或乡绅叫你下地干活就是了。

 

再来看看另一个节气,“秋分”:

农历日期(或称阴历日期)里,2019年秋分在825日,2020年在85日,2021年在817日,2022年在828日,2023年在89日,2024年在820日,2025年在81日。毫无规律吧?

而在阳历日期里,2019年秋分在923日,2020年在922日,2021年在923日,2022923日,2023年在923日,2024年在922日,2025年在923日。

在阳历(公历)日历里,秋分每年固定在922日或23日。

还有大家所熟悉的“清明”,是节气,也是传统节日,祭奠先人。每年都固定在阳历44日或5日。

所有的24节气都是这样。在农历几月几日里变化很大,而在阳历几月几日里固定,也就是说阳历的几月几日自动包含了24节气。偶尔差一两天。那么用了阳历后,24节气是不是多此一举?

差一两天的原因上面说了,是因为四季一年不是整数天数,阳历就分成有的年是365天,有的是366天。

读者是否觉得若能省下每年费时费力的测算、省下每年买新历的钱,“惊蛰”等节气差一两天完全值得?

西方人就是这样,不愿意费时费力,每年测量一次“惊蛰“(耕地日)。反正不是35日,就是6日,你看着哪天顺眼,就开始耕地好了。其他的23节气同理。后面在第五节里,介绍阳历进化史时会细谈。

 

事实也正是如此,欧洲使用公历(阳历)的国家,没有“充满智慧的伟大发明”24节气,可这耽误他们的农业生产没?没有!何日该干何种农活,瞄一眼阳历上的日期即可,比如35日耕地,没有半点困惑。甚至不用瞄阳历,反正每年的日期固定,每年35日,记住这个日期就行了。要节气做甚?

真所谓,人家没有嫦娥奔月,却比你捷足先登,先登足月亮;人家没有24节气,却比你更清楚何时种庄稼。

至于给节气起什么样的名字?当然根据方便和季节意义了。比如,可以叫“耕地日”,也可以叫“惊蛰”,还可以叫“开耕”,这只是一个代名词而已。实际上中国古时,节气的名词,甚至24个节气名的顺序都发生过改动。

英语国家里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四个特殊节气的英语专有名词。

不仅仅是农历日期反映不出24个节气的日子。你现在去买化肥,店家告诉你施肥时间,也不是农历日期,而是阳历日期。有趣吧?农历不务农,农历日期不与农业相关,所以“农历”实际是假农历,冒牌的。为何会这样?根子农历的日期看月亮,而月亮与季节24节气农业没有半毛钱关系。农历的叫法实际是误导民众。

阳历公历、格里历才是真农历,它的日期几月几日直接对应着24节气对应着农业生产。

 

孙中山从小受西方教育,后又接受中国的传统教育,能比较出哪个历法好,所以他终止了花里胡哨的中国传统历法,改用阳历。1949年后大陆也再次强调正式(官方)日历是公历、阳历。台湾岛保留当初的叫法,把阳历叫做“国历”。

要说“弯道超车”,孙中山采用阳历(格里历)才是弯道超车。在当年(1912年),世界上许多国家尚未采用先进的格里历呢,后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才跟在我们的屁股后面,改用了格里历。

孙中山是革命先行者,在这方面也得到了体现。

 

第二节  公历(阳历)、农历各自的特点(优缺点)

 

1)阳历编制一次,长期使用,不再需要测算,不需要人为干预;而农历则需经常,甚至每年测算,费时费力。

阳历不需要专门的人员、常设机构来测算、编算日历,你听说过哪国有个公历(阳历)历算室吗?没有。

中国有没有农历历算室?必须有,而且是官方的、常设的。过去叫钦天监,现在是紫金山天文台历算室。

阳历一旦颁布,就不再需要人为干预,日历上的日期自己跑自动循环跑(后面第五节有详细说明)。因为日期(几月几日)自己跑,所以全世界人们都可以自己排出、印制未来数千年的日历。各人、各地区都可以自己掌握日期。民众不必每年等教皇、朝廷的新日历。

阳历日期自动跑还能保证数千年后,日期不偏离季节、不偏离24节气。

阳历是高度“自动化”,不需要专家“猪鼻子上插根葱”,每年编算、逢年过节出来解释一番,这是最大的优点。

这一点在当年尤其关键。儒略历(公元前45年颁行),以及其修改版、现在使用的公历(格里历,1582年颁行)颁布时通讯不发达。如果日历不自动跑、没规律,每年由执政官、教廷修订,再印制传到全教区,得花费好几个月时间。每年测算也费时耗力。

不过呢,大清皇帝未必乐见此景,他要控制日期。

农历日期几月有几日不确定、没有严格规律。每个月都有可能是29日,也可能是30日,而且大约3年就会有一年是13个月。普通民众不知道如何预测、推算日期,更别说推算24节气在日期中是几月几日了。于是,知道日期、节气也成了一种特权。每年测算费时费力,专家们倒不愁没有饭吃,正好逢年过节出来炫耀一下农历知识,反正由民众养活着。

(清朝日历,所谓大月30,小月只有29日。可以看出各个月有多少天不固定、没规律。现在大小月也是没规律、不固定

清朝时,往往是到了101日(当然是阴历日期、农历日期。那时可没有阳历日期)才钦定、印制下一年的日历。日历本传到偏远地区、越南等藩属国,基本上是年底了。没看到新历,民众就不知道下一年有几月几日。不过正如前面所说,中国古时,百姓都是当牛做马牛马不需要知道日期到时候官员、地主一发话,你下田耕地就完了。你要知道日期干啥?好提前请假去约会? 还是要约定日期造反?专制统治者决定你的生死、决定你的子宫,也随意决定着日期。百姓就是个奴才,日历、日期跟你有何关系?还讨论起来像真的似的。

当然官员、地主也会告诉民众啥时候过年。但一定由他们告知,而且不会提前很早告知。

 

你用农历?新年(大年初一)在哪一天?不容易知道,因为年底12月是29天,还是30天不容易知道,得“特权人”告诉你,否则你连啥时过年都不知道。或你可以每年买一本农历查看,但前提是你得识几个字。

你用公历,未来几千年的公历新年元旦在哪一天?很容易知道。实际上你和专家知道的一样多,和专家比肩而站。你既不要听专家瞎掰掰什么“197闰、无中置闰”,也不要买新日历本。

不知道读者你喜欢用哪一种日历?

民众不知道未来的农历日期、节日,必须等着官员、专家告知,或等着看官方日历,这就体现了特权。阳历呢?显然上层人士没有这种特权。

 

两千多年前,罗马独裁官儒略·凯撒组织编写儒略历时,就有让日历自己跑、不需要人为干预的考量。古希腊学者也正是这样向他建议的。这说明他们都有这样的意愿:日历规律化、平民化,君主不干预日历。这实际上就是科学化。

用着用着,儒略历与季节误差逐渐增大,最后只得修改。唯一一次大的改动是1582年,修改成我们现在使用的格里历。格里历用了1252年~1551年公开发表、出版的数据(其中有哥白尼《天体运行论》里的数据,1543年首版),对儒略历的规则做了一项补充,并告知天下。格里历还是编制一次,一劳永逸。各地区、各教堂都可以自己去印制未来数千年的日历。当然这并不妨碍人们去观测、测量,以验证日历是否准确。后面第五节有公历(格里历)创立的具体过程。

仅凭这一点,读者不难理解,为何在世界上普及的是1582年颁布的格里历,而不是中国农历。

需要指出的是,1582年创立的格里历,依然用地心说模型。和当时的中国一样,西方没有望远镜、没有精密钟表,格里历却相当精准。三十年后(1609年)伽利略才第一次用望远镜瞄向夜空,开普勒于1609年和1619年才发表三个定律。日心说才逐渐被接受,从此人类大不同。

 

清朝农历不仅需要每年测算一次、每年发布新历,皇帝还会干预日历,任性地规定哪年有12个月、哪年有13个月。下面有实例。

 

2)阳历(公历、格里历)虽然只在创立时编算一次,但可以预知未来长期的日期。农历经常、甚至每年测算,却只能算出短期日期。

清廷通常101日(农历日期)发布下一年的日历。没看到新的日历本,大家就不知道下一年的日期,不知道有几月几日。

滑稽的事来了,中国传统历法(清朝农历)只能记录过去的日期,不能确定未来的日期?我要这样的日历干啥呢?好玩吗?

你可以安排明年129日的活动,但你最好别安排30日这一天的活动。为啥?万一1月没30日呢?同样别安排230日的事,很可能日历上没230日。这就是中国伟大、智慧的传统农历?如果某年12月只有29天,到1229日就打住了。这样的情况就是该年没有年三十了。阳历你知不知道12月有几天?农历大约每三年还有一年是13个月。这第13个月是29天还是30天?热闹吧。

那么好啦,出趟远门,没法跟家里人说几月几日回来。宇航员去火星,两年后回来。如果用农历,人们无法知道他们何时回来。因为明年的日历还没定呢。上学4年,用“充满智慧的”农历?那学生们不知道哪一学期会多出一个月(29天或30天)。有趣吧?不知道学生愿不愿意一学期多上一个月的课,呵呵。

阳历日期早就固定死,哪个月有几天,你都知道吧?2月天数有变化,你也知道哪年2月有28日,哪年有29日吧?

清朝结束,改用阳历,大家都用阳历日期来确定未来,用阳历来制定课表。

当然现在网民还是可以继续关起门来自嗨:“我们农历多么伟大。”

农历日期没规律,主要是中国古人规定看不见月亮为每月的第一天,而又不知道月亮形状的变化规律。不知道哪个月排29天、哪个月排30天。中国古人试图按某种规律排每月的天数,但月亮变形忽快忽慢,排着排着,某月的第一天(实际是那天的傍晚)会见到一丝月亮。完了,见光死、日历错。农历的智慧,呵呵。

 

后来中国人从西方学到开普勒三个定律和牛顿引力定律,知道月亮绕地球是椭圆轨道。在远地点月亮跑得慢,在近地点月亮跑得快。而且其他星球的引力会影响月亮的椭圆轨道及其运行周期。

现代中国专家利用上述定律和大型计算机可以排出月亮形状变化的周期,也就是农历月(或称阴历月、朔望月)的天数,哪个月是29天,哪个月是30天,排出未来的农历日期。但日历的长期性还是远不如阳历。

 

现在香港天文台可以排农历排到公元2100年,也就是排出未来七十六年的日期。但也强调,日期会有一日的差错。

 

 

 

 

 

 

 

 

 

 

 

 

 

 

 

 

 

 

 

 

 

日期排到2100年,农历日期还是不太够用。哈雷彗星七十六年一返回,用农历日历表示它几月几日回来,就比较困难。如果有再长的时间,如某X星二千年后返回呢?用“充满智慧的”农历就无法表达了。

显然阳历没这问题,妇孺皆可轻松排出未来三千年的日历,这阳历可是400多年前就开始使用了。即使不同的时间系统(如协调世界时、世界时)有个换算问题,但最起码X星返回时间在阳历里有个日期,大家知道在几月几日。而农历根本没法确定二千年后的日期(几月有几日),连哪年有13个月都不确定呢。

农历与阳历,谁更科学?智慧?

 

有的民间网站,可以排到2200年(未来二百年)、甚至2400年(未来四百年)的农历,但有待于验证,读者可以保留他们的日历日期,二百年后验证。读者会说“我闲着没事,保留他的数据二百年,谁去验证?”这就是中国科学发展的困顿!没有人负责长期数据,而且还广泛造假。反正二百年后的事谁管?而古希腊人、古埃及人保留了上千年的可靠数据,才让阳历成为可能,才让天文学发展起来。

 

3)阳历规则非常简洁、明确、不含糊;传统农历规则含糊不清。

具体应用上的好处,按阳历规则小学生可排出长久的日期,便于做长久规划。而按农历规则,连专家都排不出长久的日期。

西方社会要求定好规则,大家都遵守,包括制定日历规则。中国故意灵活,让官员掌握,否则谁会求官员、贿赂官员呢?官员如何捞好处?如何显示他们有权?

 

中国农历规则不但复杂,而且都是“一般的”、“大约的”,马马虎虎的,显然这不是科学的词汇。如大约每三年有一个闰年(有13个月)。每一年的1月都有可能29日或30日,8月都有可能是29日或30日。普通人根本无法排出日历129日的后一天是130日,还是跳到21日?有没有130日这一天?还可能是13个月。有大致的规则197闰”(即19年里,有7年每年是13个月,另外12年每年是12个月。这一规则古希腊就有)。这第13个月一般不加在12月后面,注意,又是“一般”的含糊词汇。那加在哪里?有“无中置闰”规则,但这规则后来不灵了。那这第13个月是29天还是30天?一般是29天,但也有例外。何时例外?到时再说,呵呵。

所以农历很多规则都是大约的、大致的,规则用不长。现在不少专家还拿“无中置闰”规则来骗人。这些专家或许自己并不懂农历规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从大清《时宪历》改用定气法来计算24节气起,“无中置闰”不再适用,一岁(通常指上一个冬至到下一个冬至)内会出现两个无中气的月份。

截止到2023/10/17,紫金山天文台专家谈到农历规则时,用的词是“一般地…”,而不是严格的规则。不少网民还跟着欢呼农历的伟大、古人的智慧,这不是愚昧又是什么?

 

古代专家排不定未来数百年的农历,说明古人并没有掌握天象规律。中国古人没有规则,没掌握规律,“充满智慧”的说辞从何而来?靠空喊口号、耍嘴皮子?让天下人耻笑?

关于天象规律、历法规律,后面第三节会细谈。

为何农历大约每三年中有一年是13个月?也就是说要加个闰月?那是为了让农历月份与春夏秋冬季节大致吻合,使月份不至于偏离季节太大。举例说明,保证每年的11月都比较冷、是冬天。如果所有农历年(从上一个大年初一下一个大年初一)都是12个月,11月份会逐渐偏离季节,逐渐变热。过了17年,11月变成大夏天。再过17年,11月又变回了冬天。其他月份同理,逐渐变换着季节。有毛病吗?没毛病,习惯就好。

伊斯兰历(回历)就是如此,每年12个月(月亮形状月),每个月份都会变换季节。告诉你4月,你并不知道此时是何季节,是冷季还是热季。再举个有节假日的例子,伊斯兰历的12月,某年此月是大夏天,经过约17年变成大冬天,再经过17年,12月又变回大夏天。此月里的古尔邦节(宰牲节)会在不同的季节里过。现在的伊斯兰历是纯阴历,不管太阳。

笔者认为,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季节里过倒是挺不错的体验。

聪明的读者已经看出了,农历年(上个大年初一下个大年初一)的天数是不固定的。每月的天数不定,一年还会有13个月,这导致最短的一年是353天、最长的一年是385天,即一年的天数会差到30来天。加一个月(闰月)可以使农历日期大致不偏离四季,但显然不够精确。因为误差会达30来天,农业生产不允许,所以才需要再搞出个24节气来指导农业。

最初的伊斯兰历是阴阳历,他们嫌麻烦,就抛弃了太阳、抛弃了四季,只抱住月亮,也就是不加闰月。

如果专家们不服,认为中国农历规则严格,规则可以用数百年,那就打个擂台。请专家按照过去或现在的农历规则定出未来500年以上的日历。

对阳历而言,一个小孩都可以轻松编制出未来数千年的日历。我们让中国农历专家PK一下少儿。

当代,有仪器:大型望远镜、大型计算机、精密原子钟;有理论:开普勒三个定律、牛顿引力定律,以及广义相对论对牛顿力学的修正,所以可以制定出比较可靠的农历规则,有了2017年国家标准。

现在美国宇航局(NASA)的喷射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编制出的太阳系行星、月球位置被有的中国专家作为农历编算的可靠依据。喷射实验室(JPL)在计算星体位置时,用了343个星体作为参数,计算出它们之间的引力对太阳系行星、月亮运行轨道的影响。

补插一句,据说这个“喷射实验室”的名字还是1936年钱学森起的,当初完全隶属于加州理工学院,四周一片荒凉,方可试验火箭。

但对普通人来说,即使知道新的2017年农历规则,也很难排出农历日期。即使对专业人士,按新规则排出,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前面讲到香港天文台排出的农历日期到2100年。笔者希望能知道官方、可靠的农历能排到多远?能否赶过格里历?

阳历里有没有“大约”,“一般”的字样,是不是“大约”每4年一闰年?

格里历的规则非常简洁、明确,平年365天,闰年366天。能被4整除的年份是闰年,多出的1天加在2月里。这样,虽然2月天数有变化,但规则也很明确。另外,还有一条规则:能被100整除的年份(虽然能被4整除)并不闰,2月还是28天,除非这一年也能被400整除。比如,1800年、1900年不是闰年,它们能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而2000年是闰年,因为2000既能被100整除、也能被400除,所以2000年的2月是29

这一条规则我们不太熟悉,因为没碰到过,中国1912年才采用格里历。

实际上格里历是每400年一个完整的循环周期,其中有97个闰年。由此可知,每一年的天数是365带分数97/400,365.2425天。

格里历除了2月份,其余11个月的天数是确定不变的,年年相同。

这样定出的日期几月几日与季节同步,自动对应着各个季节,当然也自动对应着24节气。

整个阳历规则清晰明了,昭告天下,妇孺皆知,千年甚至万年不变。平民、统治阶级、教皇都遵守这个非常简洁的规则。少儿都可以轻松排出未来数千年的日历。这说明西方人已经掌握了天象、历法规律。因为只有掌握了规律,才能排出长远的日历。

 

既然农历规则不清,日期富有弹性,那“受命于天”的皇帝自然可以做主了。这正好可体现他们的权力、权威。但也充分说明了中国传统历法不科学。比如,皇帝可以任意把闰月(第13个月)加在哪里,拍拍脑袋就行。

清朝的嘉庆十八年(1813年)本应是闰8月,也就是该年多出的一个月加在8月后面。但清朝普遍认为闰8月不吉利。在嘉庆十七年(1812年)年末准备发布新日历时,嘉庆皇帝就改了日历。下一年(1813年)不闰了,改为下下年闰2月。即1813年还是12个月,1814年变成了13个月,这第13个月加在1814年的2月后面。

这一改,歪打正着。本来天理教约定嘉庆十八年闰815日各地起事造反。当天理教看到1813年的日历时,才发现并没有闰8月,有点懵圈,临时改为915日起事造反。后来造反失败,攻入紫禁城的天理教被团灭。有人说嘉庆改历是造反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以上史料源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毛立平“细说紫禁”系列视频)。

 

再往前看呢,明朝朱元璋严禁民间研究天文、历法,这可是坐牢、杀头的罪。不知中国人如何有智慧?笔者觉得朱元璋是担心百姓有了智慧。历史上有无其他“好”皇帝,希望百姓有智慧?

再往上推,为了证明统治者的合法性,造假连连,闹剧不断,假托《太初历》者众。紫金山天文台专家说《太初历》早就失传。统治者假托就是想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类似“皇权神授”。现代人再扯什么《太初历》有意义吗?《太初历》是从鱼肚子里取出的?把传说当科学吗?再研究伪造的《太初历》,还不如去研究嫦娥奔月,证明中国人第一个登上了月亮。况且那时候,天上有10个太阳,能跟现在的日历一样吗?奇怪地是现在不少网民居然都相信了。大概假的《太初历》能让部分网民吃上精神鸦片,相信祖上的伟大、智慧吧。

 

在历法方面,笔者没看到中国古代百姓“充满智慧”,包括现在的一些网民,他们只有愚昧。统治者,比如皇帝、大臣倒是充满“智慧”。现代的“专家“倒是充满“智慧”,充满了如何造假、骗人的“智慧”。

现代愚民歌颂没找到规律、没严谨规则的农历,不歌颂找到规律、制定出严谨规则的阳历?

 

4)从实际使用精度上看。阳历两千年来一共就用了两个,儒略历和格里历。儒略历只大修改了一次,于1582年颁布,变成现在使用的格里历。当然,许多国家不是一开始就接受格里历,它们宁愿用老历~儒略历。经过数百年的检验,格里历才逐渐被世界各国所采纳。儒略历从公元前452000多年前)颁布,用到公元1582年,中间只有小的改动。如人为地把8月增加一天,变成31天,但同时把2月减少一天,说明他们知道要保持一年的总天数不变。

公元325年基督教统一了复活节日期,这个节日与“春分”有关,所以人们关注起春分时间。这春分和中国现在的节气“春分”定义完全一样。儒略历日期321日与实际季节(春分日)的偏差是逐渐增大的,一开始不易察觉。前面说过,24节气与格里历日期会有12天偏差,但这只在12天之间浮动,偏差不会变大,是因为一年有365天与366天之分。而儒略历日期与节气的偏差会累积变大,是系统误差,越来越明显。罗马学者发现儒略历日期每400年比春分日晚三天,也就是日历日期比所有的季节(含24节气)都晚了三天。教皇格里不得不组织学者修订儒略历。从公元325算起到修改完毕,准备发布时,过去了1300年,那日期比实际季节会晚不少。因误差累积,晚了10天。1582年颁布新历时,顺便减去10天。这新历就是我们目前正在使用的格里历(公历、阳历)。

有网民嘲笑儒略历与季节偏差了10天,可人家是1300年漫长时间产生的偏差。

 

在中国历史上,有使用超过1000年的日历吗?没有!最长的用了不过400年。为什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历法用了一段时间后就严重偏离季节或天象,用不下去了。中国历史上用了约100部历法,使用时间最长的是郭守敬的《授时历》,应该是古时中国最精准的日历。公元1281年开始使用(比儒略历颁布实行晚了1300多年),但用了约400年就用不下去了。笔者没有查到相关资料,《授时历》到底误差多少。但想必误差不会小。如果误差不大,崇祯皇帝不会闲得发慌,违反祖制、违反朱元璋的意愿,修改什么历法。关键是,1582年之前罗马学者已经知道儒略历错在哪里了,知道如何修改。而中国自己人还不会修改,不得不请洋人(洋教士)来帮助修改。

 

5)就日期(几月几日)对应天象来看,阳历是真年假月,而中国农历是真月假年。也就是说公历的“年”有天文意义,农历的“月”有天文意义。

农历是假年,因为“年”的长度(即天数)不固定,差很多;阳历是假月,“月”不对应月亮形状。

其实,日历几月几日没有必要对应天象,没必要对应月亮、太阳(引起的黑白天、季节或节气)。

但日历起源于古时,古人没有钟表,只会看天象、太阳影子(日晷)之类。没有照明设备,地球人要靠太阳照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自然就用天象(特别是太阳的一出一落)来定日历,沿用下来。那人类将来去了X星咋办?X星有三个太阳,八个月亮咋办?

阳历(公历)是以春夏秋冬一轮回的年为基准,这是一个季节年、四季年,才是对农业有影响的年,才是我们感兴趣的年(本文暂不讨论一个叫“年”的怪兽)。这个四季年在学术上叫“太阳回归年”或“回归年”或“太阳年”。从地球上看太阳运动,它在南北方向上有一个往返周期(所以叫回归年)。古人可以看太阳日落时,每天南北方向上有移动。也可以立杆看太阳影子,每天中午影子在北面,但长短会变化。

公历(阳历)的“月”只是象征,假月。可以人为分成10个月,也可以分成12个月,但一定要凑成365天(准确值是365.2425天)。只要各个月的天数固定(公历的天数变化只在2月),这样制定出的日历,几月几日就自动对应上了季节,对应上了24节气。农民一看几月几日,就知道是什么季节、节气了。没必要再搞什么24节气、48节气,费神起个节气名。比如每年的35日或6日开始耕地就行了,完全没必要给35日起个节气名字,叫什么“惊蛰( Surprised Snakes)”。35日直接代替“惊蛰”名词,而且是每年!

使用阳历后,24节气纯属多此一举。

前面说了,之所以35日、36日不定,因为一年偶尔会366天。

其实西方有节气,虽然没有24个。4个节气有专门的名词:冬至Winter Solstice、夏至Summer Solstice、春分Spring Equinox、秋分Autumn Equinox

再科学一点,现在研究历法,用 12月至点”代替“冬至”,因为“12月至点”这一天,南半球不是冬天,而是大夏天的夏至。也就是说,这一天巴西、澳大利亚都是夏至而不是冬至。其他三个节气分别叫“6月至点”(北半球是夏至)、“3月分点”(北半球是春分)、“9月分点(南半球是春分)”,这样不会产生误解。

 

农历以真月为基准。因要保证每月第一天(1日)看不见月亮,就要不停调整每月的天数,有时29日,有时30日,这并无严格的排列规律。这真月学名叫朔望月,反映月亮形状变化。“年”只是个象征,假年。用12个真月(朔望月)或13个真月凑成一年。

每月天数捉摸不定(29天或30天),根本原因是因为月亮形状变化无严格规律,月亮变脸很随意。今年2月有30日,明年2月可能就只有29日,没有230日了。今年8月有30日,明年8月可能没有830日这一天。年年月月都如此。这难为了中国古人,即便是对现代专家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只有一个近似公式可以推导。

话又说回来了,谈谈本质。中国古人未必知道那么多道理,但现代人明白了:月亮形状变化不稳定,不适合用月亮形状来定日期几月几日,那为何还不放弃农历呢?还抱着月亮形状不放?自寻烦恼、自找麻烦、自欺欺人(假装农历很智慧)?当世界其他民族都是傻子呗。

 

在农历几月几日里找不到太阳天象、找不到季节。前面说过,要另外测量太阳运动,才能得到24节气。

在阳历几月几日里找不到月亮天象,找不到月亮形状。西方人放弃了,不找了,省去这个麻烦。因为几月几日已经反映了季节,足够了。月亮形状有啥看头?如果民众非要知道,完全可以自己去数日子。反正每15天月亮从最小(看不见)逐渐变到最圆,每15天又从最圆变到看不见。

但西方人不知道中国诗人需要月亮,否则中国古代怎么会出那么多诗人、出唐诗呢?西方人还要感谢后羿,不是他,天上有10个太阳,忙死你们阳历工作者。

 

有人说月亮形状影响潮汐,阴历日期可以帮助航海,但潮汐不光与月亮形状有关。两牙(西班牙、葡萄牙)、大英擅长航海,没用阴历,影响他们航海、渔业了吗?反观中国,经常自我海禁。你出海作甚?是要走私,还是要叛逃投敌?你百姓最好不知道潮汐规律,甚至最好不要有船!我们是农业立国,足够了。

 

总之,阳历才是真正的农历。中国“农历”日期是看月亮,日期几月几日是阴历,这几月几日不与农业相关。只有加上24节气,“农历”才算是农历。

再提次醒,中国传统日历本上,可没有标出阳历的几月几日,只有阴历的几月几日。想知道“立春”、“惊蛰”在哪一天?想知道各月有多少天?要去查看每年的日历本,日期年年都不同。

 

看完上面的5点比较,读者完全可以自己判断哪种历法先进、哪种好。知道为何在世界上普及的是格里历(阳历、公历),而不是中国农历。

笔者的综合总结是农历只有一个优点,日期几月几日让民众知道月亮的形状,但缺点一大堆。农历的优点恰恰是阳历的缺点,阳历的几月几日无法让民众知道月亮形状,但其他优点一大堆。

 

显然,100多年前的孙中山要比现在的不少网民聪明,他废止了“充满智慧的“农历、24节气,改用400多年前(1582年)颁行的格里历。100多年过去了,不少民众并没长进。

“专家”为了眼前利益,乐于造假,而愚昧的网民乐于吃精神鸦片,嗨起来。

其实也没有必要列举、比较那么多的优缺点。一个人不必懂天文、历法,只要他懂基本逻辑、基本常识,就能得出正确结论。如果农历比1582年的阳历(格里历)智慧、先进,那现在世界都会普遍采用农历,而不是采用阳历了。

如果说农历、节气是传统文化,纪念一下,过过传统节日,可以理解。说农历科学、充满智慧,那就是阿Q了。

 

第三节  日历的本质,制定日历、历法的一般原则与规律

 

编制日常生活用的日历(民用日历),没那么高深,也没那么复杂。

人类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制定一种日历。日历与太阳形成的四季、月亮形状完全脱钩,完全可以任意规定一年30个月,1个月20日。甚至120小时,这样整整齐齐。

有问题吗?没有,没有半点毛病。这样大家600天一岁,显得岁数小、年轻呀,呵呵。将来我们搬去火星上居住,制定日历,也可依据上面的原则。

如果你想知道冬至在哪一天,不难,反正中国农历每年都测算一下,那就算一下呗。明年冬至在1512日上午9点。后年冬至在哪一天?急啥,到时再测算。其他23个节气呢?也是同理,测量太阳运动,每年一测算。

要想知道月亮形状?那更容易了。比如,今天看不见月亮,78天后月亮变成半圆。再过78天后月亮最圆,再过15天后,月亮又看不见了。大家自己把月亮形状标注在日历本上即可。

 

如果人类想要日历自动(画重点,“自动”两字)对应上天象,也就是说几月几日有天文意义、对应天象,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有些人希望几月几日对应着春夏秋冬四季,也就是对应着24节气。比如每一年的710日都对应着春天来到(阳历、农历中的“春分”),那就需要了解太阳的运动规律,了解太阳的直射与斜射,白天的长短规律,以为这些因素决定着季节。没掌握规律,就无法保证每一年的710日是春天的开始。这样定出的日历叫做阳历。实际上现代公历(格里历)正是如此,春分在公历日期里固定在320日,最多前后差一天,因为一年在365天与366天之间浮动。

并非所有人都希望几月几日对应着四季、对应着2448节气。世界有的地区压根就没有四季,如马西亚只有一个季节。而伊斯兰国家对四季不感兴趣,只对月亮感兴趣,他们还把日落时刻当做新一天的开始。可以不?当然可以。他们希望几月几日对应着月亮形状,比如每一个月的第一天,1日,对应着看不见月亮。那就要了解月亮的变形规律,否则制定的日历无法保证每一月的第一天都不见月亮。这样定出的日历叫做阴历。

 

中国农历麻烦的根本原因是测量两个天体,既测太阳,又测月亮,而太阳和月亮之间没有对应关系。得亏地球只有一个月亮,如果像木星那样有95个月亮,不得把中国古人忙死?

既要看太阳运动测量季节、24节气,又要看月亮形状,找出规律定出日期几月几日。几月几日日历基础,但月亮规律性很差,给中国古人增添了许多麻烦。古罗马人则放弃了月亮,改用阳历,这样省事、简洁,也够用。

中国古人要求几月几日对应月亮形状,又希望月份不偏离春夏秋冬太多,就经常倒来倒去,一会儿一年12个月,一会儿一年13个月。当然这样还不够精确,农业不允许误差一个月,所以再搞个精确点的24节气。

 

如果人类想要以某个天体、天象来制定日历,那下面就是一般的两个原则:

1、要能测准选取的天体的运动周期,让日历日期对应上。在地球上,常有两个选择,选太阳(太阳只剩一个了,被后羿射落9个)或选月亮(碰巧也只有一个。如果像木星那样有95个月亮,选哪个有点头疼)。

2、要知道该天体的运动周期比较稳定。

一个能长期使用的日历,不需要经常测算、修改的日历,要依据上面的原则。

 

如果月亮形状变化忽快忽慢,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前年10月份形状变化一个周期是32天,有1032日,去年10月份形状变化一个周期是24天,那今年10月变化需要多少天?10月有几日?还不好说。用月亮定日期,必须每一年测量、估算一次。这就是我们农历的现状。日历每一个月的天数无法早知道。有人总结出月亮变化的公式,但那只是大约的,只能短期预测。如果硬要预测长远,那就会出错,某月1日看见月亮了。日历错了、见光死!

同理,如果太阳运动变化不稳定,也不便用来制定日历。如果太阳从直射到斜射,再回到直射(学术上叫做太阳回归,对应着四季),前年需要385天,去年是345天,今年是650天,那很难用太阳运动来制定日历。

古人有的看日出、日落,与远处山峰比较,发现太阳每天日出或日落在南北方向都有细小移动,300多天一个往返(太阳回归了)。有的竖个杆子看太阳影子的变化,比较每天中午的影子长短。太阳直射时中午影子短、整个白天时间长,太阳斜射时影子长、白天时间短。影子短是夏天,长是冬天,300多天一个周期。

事实是,现代人用原子钟对比,知道月亮形状变化很不稳定、无严格规律。但中国古人、皇帝不知道啊,他们在某月1日看到了月牙,不会说月亮形状乱变,只会骂钦天监官员把日历编错了。那钦天监官员要摸摸自己的脑袋,还能不能保住。

举个实例,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用原子钟计时,测量2007年~2014年冬至到冬至的时长,与公认的太阳回归年平均值36554845秒比较。最长的一年,多出10.51分钟,最短的一年少11.94分钟。

有的网站说,太阳回归年,每个年差别最大会达到30分钟。也就是说,经过约365天,太阳年差别小于30分钟。

反观月亮,比较惨,每个月亮变化周期(真月、月亮月,学术语叫朔望月)在29天与30天之间。百度上说最多会差到13个小时,有的网站说会差到18个小时。谈月的平均天数没有多大意义,还要看各个月的偏差。

哼,太阳跑365天里只差到30分钟,而月亮跑(变形)30天里会差到13个小时。月亮婆婆脾气不稳啊,胡乱变脸,一个月的变脸远不及太阳公公一年稳定。

聪明的读者一下子就看出,用“年”的周期制定日历,要远好于用“月亮”周期来制定日历。因为月亮运动不稳定、难预测,所以人类无法靠月亮编制出长期的日历。这就难为了中国古人,因为他们正是用月亮形状来决定农历日期的。

这又滑稽了,中国农历拿月亮周期当基本单位,但这周期本身却不稳定。这相当于拿个一米尺子当长度单位,但这尺子本身乱变,你怎么用它去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你拿一个乱变的“月亮月”定日期,当然无法确定每一个月有几日。几月有几日都不确定,又怎么制定日历?又怎么告诉农民,两年后“惊蛰“在几月几日?

月亮本身变化难捉摸,这是中国农历的硬伤,不能怪历代的编历者。

那又回到了原点、本质。既然现在我们明白了,月亮变化周期不稳定,变来变去,不适合用来定日期,为何还要看月亮的形状定日期?还不放弃农历?抱住错误不放?

 

看到现在,有没有人会发问:既然太阳运动(太阳的直射斜射、白天的长短)决定着季节,太阳运动对农业重要,为何中国古人不用太阳运动直接规定日期,定出几月几日?而要靠月亮形状定日期,定几月几日?这月亮形状变化并不重要啊。如果你能这样发问,就说明你独立思考了,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第四节  为何现代阳历诞生于罗马,而不是诞生于中国?

 

换一种提问就是:为何中国没有发明出纯阳历?至于阴阳历是不是中国的发明,也很难说,因为不少古文明地区用的是阴阳历。

在日历方面对世界贡献大的为何是罗马天主教而不是中国皇帝?这是显然的,目前大多数国家采用格里历,而不是中国农历。谁的贡献大不言而喻。

为何要讨论这个问题?找到原因后,我们才能改进,中国以后才能对世界做出较大的贡献,才能真正获得其他民族的尊敬。

欢迎各位看官对笔者的观点补充、批判。

 

1 中国古人并没有掌握太阳回归年,也就是四季轮回一年的精确长度(这才是对农业有意义的年),或不很肯定每一年的长度是否都相等、是否稳定。相比之下,还是觉得月亮更可靠一些。中国古人无法确信,太阳公公一年跑下来的时间,与月亮婆婆一个月变脸谁更稳定、更可靠,最后选择月亮做日期。

看到这里,会有人跳起来说,“不对啊,1000多年前的祖冲之或某某古人测量出太阳运动一年时间与现代值只相差x秒。”

那就是胡扯了。中国古人没有精密钟表,有点准头的怀表清朝初期才进入中国,十八世纪乾隆时期在上层社会普及。公元五世纪的祖冲之怎么可能测量太阳年的时间精确到秒!

再说,祖冲之所处年代,地球的自转、公转速度和现代一样吗?如果不一样,那祖冲之的测量值越接近于现代值,岂不是说明祖冲之的测量不准?这些砖家们学术造假到了何等丧心病狂的程度?

的确有“专家著书或写文章写到郭守敬的测量值跟现在几乎一样,“计算”出地球公转一圈的时间,精确到与现代值只差26秒(还有的写作25.92秒,有整有零的)。中国科院考古所论文,说明朝的云路“求得值与现代理论值只差2.3秒”。由此证明,中国古人十分伟大。

 

 

 

 

 

 

 

 

 

 

 

 

 

 

 

 

 

中,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恒星年)与公历年(太阳回归年、四季一年24节气一年)能一样吗?

下是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专家文章:

 

 

 

 

 

 

 

 

 

 

 

 

 

 

 

 

 

 

 

 

 

 

 

 

 

 

 

 

 

 

 

 

 

 

 

 

 

 

 

 

 

下是专家说的祖冲之测量法,正规出版社出版:

 

 

 

 

 

 

 

 

(该书说祖冲之用虚线延长相交得到L线,就得到L时间轴(横轴)位置,即精确冬至时刻。其中acb分别是1221日、1222日、1223日的杆影长,因为太阳起来对称,所以两个斜率一样,计为m -m

笔者没能看到上图具体的数据,怎么得出365.2428的?太阳运动(从地球上看太阳的视运动)不是线性的,影子变化不是线性的。祖冲之用直线斜率虚线相交的方法得到冬至精确时刻?得到现代非常接近年长?这得造多大的假啊?

 

以上都是造假文章,互相抄袭转发。有的把恒星年(地球公转一圈)与太阳回归年混为一谈。平常我们不求精确,可以不加区别地认为地球公转一圈就等于太阳回归年四季一年、24节气一年、冬至到冬至)。但你这都精确到26秒了,能混淆吗?公转一圈比太阳回归年长20分钟呢。

笔者没有查到郭守敬的原始测量数据,以及他的具体计算过程。还是根据常识吧,朱元璋十分推崇郭守敬历法,其子孙不会随意修改历法、违背祖制。一定是与天象、季节、物候产生了较大的误差,影响了农业,崇祯才要修改历法。

其实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做实验证明。请那些专家用他们自己所说的古人方法,实际测量一下太阳年的长度(冬至到冬至),看看能否精确到秒?

很简单、很容易验证不是吗?竖根杆子,用他们所说办法(比如祖冲之加个虚线辅助线)量量太阳影,就得到精确值了,不要拿现代的秒表哦。总不能说,古人能精确到秒,你现在不能吧

紫金山天文台现在预测一年只能精确的“分钟”级别。

 

 

 

 

 

 

 

 

 

 

 

 

 

 

 

 

 

 

 

傅燕宁说,现在历算室用精密计算机,提前一年测算节气(如冬至)精度只能到“分钟”级,而前面的“专家,古人竖根棍子就可以测量太阳年(比如冬至到冬至)的精度到“秒”。那些所谓专家是歌颂祖冲之、邢云路呢?还是打脸现在的紫金山天文台历算室?那紫金山天文台花钱买计算机做啥?买根结实点的棍子测太阳影子就可以了。

虽然紫台是测算、预测,与祖冲之等的实际测量有点区别,但也不至于差那么多吧?

 

假如祖冲之、郭守敬的值是多年的平均值,那是可以“人为地”精确到“秒”级。“专家”们的文章要注明是“20、还是400的平均值”,祖冲之用了谁的数据。但即便是多年的平均值,祖冲之或其他中国古人测的是冬至到冬至的时间长度,西方天文学家常用春分点到春分点,而现代公认值则是黄道上所有点的回归年的平均值,怎么可能一样?况且古时地球公转、自转速度和现代不同。伪专家们是不是知道了现代的精确值后,硬把祖冲之等人的观测数值往现代值上靠,以显示中国古人的伟大?那纯粹是造假。

 

即便祖冲之、云路等人的观察数据十分精确,也没人相信。你一个人最多有40个数据(40年,还假设每年冬至那天中午时没有云,更不能阴天雨雪,否则看不到太阳影子)。如果祖冲之用前人几百年的数据,谁敢保证数据没有篡改?新日历可用几百年、上千年不偏差?皇帝不敢贸然采纳新的阳历吧。

有学者说中国古时天文记录经常造假,宋代最盛。现在又何尝不是呢?

 

下面这篇清华大学肖尧的论文,有点靠谱。元朝郭守敬预测、推算冬至精确到10多分钟,和紫金山天文台现代能预测到“分钟”级别逻辑上相符

 

 

 

 

 

 

 

 

 

 

 

 

 

 

 

 

 

 

 

 

 

 

 

 

 

 

 

 

 

 

 

 

 

 

 

 

 

 

 

 

 

 

 

如果中国古人真的测量准了、确信了四季一年(太阳回归年)的长度很稳定,却没有想到把年的长度与日期联系起来,发明阳历,也说明没有智慧的大脑。

 

月亮形状变化大,变化快,非常直观,最容易吸引古人和小孩(现在不少成年人的智商等于小孩),各国都如此。月亮从看不见、到最大圆月(满月),大约只需要15天,又经过约15天,从圆月到消失不见,变化明显。月亮自然就成为古人们的记录日期的首选。但月亮毕竟不能指导农业,它还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变化不稳定,只能每年或经常预测、调整,无法象阳历那样确定长期的日期。

而太阳一年变化缓慢,平均到每一天里,变化非常小。当然太阳不是形状变化(尽管偶尔有日食),而是看其南北方向的运动变化。

古人如何看太阳的这种变化?前面说了,有的看日出、日落,与远处山峰比较,每天太阳在南北方向上都有细小移动,300多天一个往返(太阳回归了)。有的看杆子留下的影子,每天中午时分太阳影子的变化,正中午影子长短变化反映了太阳南北方向上的往返。阳光直射时影子短、斜射时影子长。影子短是夏天,长是冬天,300多天一个周期。古埃及人看凌晨的太阳、恒星(天狼星),比较它们位置的变化,当然古埃及人这种方法测的是恒星年(地球公转一圈的时间),与季节变化的太阳回归年略有不同。

这些变化的共同特点是每一天的变化非常小,不易观察,不直观。但积累起来变化还是相当大的,总周期要300多天。

要找到太阳运动规律,就需要长期观察、精确观察、积累数据而中国后朝推翻前朝,会把前朝的数据一把火烧了。我们现代人关注的不应该是浑天仪、观象台等花架子,而是要看中国古代科学家取得了怎样的观测数据。数据多不多、准不准?数据比浑天仪重要。没有数据,哪来的一太阳年的精确长度?哪来的阳历?哪的规律?这是中国人的一个普遍弱点,喜欢花架子看外表,不懂得看本质。

 

2 出于保住自己权力的目的,神话自己。你改历就会改变朝代,皇帝把日历与本朝能否存亡联系在一起。包括日历的编制方法也不能变。你发明个看太阳定日期,完全颠覆了祖制,这怎么行?所以中国历朝历代绝不会轻易改变历法,除非万不得已,如明末的崇祯皇帝。

经常还有当权者限制民众自由研究历法、天文。你能研究出日月星辰如何运行,那我“受命于天”不就露馅了?那你不就可以推翻我吗?你最好什么都不懂,最好只知道劳作、安心当韭菜。比如明朝朱元璋严禁民间研究天文、历法,违者坐牢甚至杀头。大臣要控制儿皇帝,靠天象也是一个常用办法。明朝张居正利用一颗刚出现的新星来吓唬万历皇帝。而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开普勒定律发表,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瞄向夜空。

 

3 当权者并不追求规则、合理,喜欢自己说了算,包括日期。

这是人的本性,一旦做了皇帝,都喜欢独断专行,啥都自己说了算。阳历的一个优点是日期自己跑,不需要人为干预。中国皇帝可不愿意,能随意规定日期,闰不闰,体现了皇权。

4 不相信自然现象有规律,不相信世人能够找出规律、找到“天意”。

从官员到平民,整个民族还处在一种迷信、愚昧状态,当然就不会对自然现象深究(没认为日月星辰运动是自然现象),没产生系统理论。看看直观的月亮就行了,深究太阳干嘛?它要300多天一个周期呢。不深究、不求甚解是中国通病。比较古希腊产生几何、伊斯兰国家产生代数,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系统的科学或数学理论,只有读书人必读的《四书五经》。祖冲之研究圆周率很早,但知道它是无理数吗?据中国大学数学老师讲座,祖冲之把圆周率约率写成分数22/7,密率写成分数355/113,那不说明祖冲之没有无理数的概念吗?这不是数值精度的问题,也不是小孩会背小九九的问题,而是数学基本概念的问题,评价是不是数学家的问题。什么是无理数?就是无法写成分数形式的数字!祖冲之时代中国还没有小数点表达法,那无理数只能用特殊符号来表示。

到了近现代,科学知识才由传教士零零星星地带入、徐光启力推。椭圆是这时候引进的,它是天体运行的基础。到了严复、孙中山、康有为,才被西方世界的学问体系震撼到。他们觉得西方的物理世界、自然世界概念与中国完全不同,才想把中国人从井底带出来。

 

以上就是为何中国传统历法(农历)不依靠太阳运动来定日期几月几日、不直接上阳历的原因。中国古人宁可相信月亮,用它的周期来定日期几月几日,再辅以太阳运动定季节(节气),搞阴阳两套。

 

第五节  罗马历从阴阳历到公历(阳历)演化、进

 

古埃及人因为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一次,非常有规律,所以很早就关注起这个周期现象。这就是年的周期,与太阳有关。比较一下,同为文明发源地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水泛滥不定期、无规律。

尼罗河泛滥前不能种地,否则白忙活,快泛滥时古人要及时逃到高处。泛滥后,河水带来沃土,正好开始耕种,而且保证不会再有洪水。收割完后,尼罗河又要开始泛滥。这是一个完美的闭环、完美的周期,但取决于古人能否准确预知尼罗河何时泛滥。

大约6000年前,古埃及人注意到当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升起时,尼罗河很快就会泛滥。当然肉眼观星,日子不会十分精确。但毕竟古埃及出现了以365天为固定周期的日历,这是第一个最接近太阳回归年(四季一轮回)的日历(注意,农历“年”至今都不是以365天为周期,而是以12个月或13个月为周期的,天数变化较大),这就是阳历的起源。本质是看太阳,不看月亮。古埃及人把一年分成三季,泛滥季、耕种季、收获季。

顺便提一下,这种比较恒星(天狼星是恒星)与太阳位置的方法,实际上得出的是“恒星年”长度,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360度的时间长度。比较地球上固定物体与太阳位置,才是我们讨论的四季轮回的一年、阳历一年、公历一年,又叫太阳年或太阳回归年。古人更想知道的是四季一轮回、太阳回归年,因为这个周期指导农业。

如何才能比较地球上固定物体与太阳位置?古人的方法:日出或日落时,看太阳与山峰的位置变化,每天南北方向都有微小的变化,但时间一长,累积变化非常明显300多天一个往返;或立杆看中午时分太阳影子,每天长短都有细小变化300多天一个往返

恒星年与太阳回归年(四季一年)略有不同但凌晨看天狼星与太阳同升本身就是个大概的日子,误差较大,所以我们可以忽略古埃及人的恒星年与太阳年的误差。

本文是科普,就不深入解释为何恒星年与太阳回归年不同了。只是指出,尽管古希腊学者喜帕恰斯早在公元前127年就发现了这两种“年”时间长度不同,但直到牛顿才得到解释,为何这两种“年”不同。现在的观测值是:太阳回归年(四季每一年都比恒星年少(短)约20分钟。累积起来,大约每71年,太阳回归年(四季年)就比恒星年少了一天。

 

古埃及人认定每年365天,显然不够精确,与四季变化周期有偏差,日历日期会逐渐偏离冷热季节。具体说,实际季节会越来越晚于日期的几月几日,日期扣不住季节。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很长一段时间是古希腊文明的中心,欧几里得是那里的居民。古希腊学者研究了埃及阳历,发现一段时间,埃及历日期与冷热季节又重新吻合了。这段时间大约经过了14551460次日历循环。简单点经过1455个“埃及年”后,季节重回开始的原点。也有学者认为古埃及人早意识到这种循环。

读者有没有对此现象感到眼熟?几月几日的日期逐渐偏离季节,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日期又重新对应上季节?对的,前面第二节里,为何农历会有13个月提到,纯阴历的伊斯兰历。伊斯兰历几月几日也是逐渐偏离四季,但过了约34年后,季节又重新对应回原来的那个几月几日,完成一个周期。因为伊斯兰历国家并不介意月份偏离季节,所以不加闰月,让月亮月(朔望月)随便跑。比如今年7月是大夏天,然后逐年7月变冷,大约17年后,7月变成大冬天。再过17年,7月又变回大夏天,完成一个周期。每一个月都跟7月一样,会经历春夏秋冬。纯阴历的“年”,每年都是12个月亮月(朔望月)354天左右,每年比阳历年都少约11天。度过相同的时间长度,他们的“岁数”比阳历人大,显得高寿。

回到古埃及历,那些古希腊学者意识到,很有可能四季变化很有规律、周期性强。季节逐渐落后于日期,说明埃及日历的“年”只是长度测算略微短了一些而已。实际四季年的长度不是整数365天,而是多那么一点点,因此导致季节与日历日期相比,每年都晚一点、推迟一点。这是很小的偏差,但累积1455年后,就整整多出了一个季节轮回(365天),所以相同季节又返回同一个日期。如果在365天的基础上补加上这一点时间,那么每一年的日期几月几日岂不是不偏离季节了?每一年的几月几日岂不都扣住相应的季节?比如,每年的31日都扣住春天的起始日,每1225日都扣住冬至。日历不旦简、每年一样,而且显示季节比如,每年到了31日,民众知道春天到了。

那应该补加上多长的时间?除一下就知道了。平均每年多出365/1455=0.25086天,约作0.25,就等于1/4,也就是说四季一周期年的实际长度应该是365又1/4天,即365.25天,并不是埃及人估算的整365天。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希腊学者很有智慧。学术界普遍认为,古希腊数学家、力学家、天文学家尤得赛斯(又译欧多克索斯 Eudoxus,约公元前390年~约前340年人)最先认定一年平均365.25天,认为这个长度是他的贡献。这个长度就是四季一轮回的年、太阳回归年,对农业有意义的年。

每年是3651/4天,日历不能有1/4天啊。但可以累积四年成1天,定这一年为特定年,有366天。多出来的1天可以加在某一个月里,这样每一年的日期与季节最多偏差一、两天。关键在于,这偏差并不逐年累积,而是四年一摆动,精度对日常生活、对农业来说足够了。

但这类设想并没有引起大众的重视,直到罗马人儒略·凯撒的到来。

 

古罗马历,基本上是阴阳历。一个普通年平年12个月,共355天,少于太阳回归年的天数。为了让月份与季节基本同步,不偏离过大,就采用加“闰月”的方法。大约每2年~3年,有一个闰年,该年多一个2728天的“闰月”,通常是插在2月与3月之间。同时减去邻近月5天。也有学者认为“闰月”固定为27天,而把临近月的天数减去56天。这样闰年的总天数是377378天,年与年会差到23天。平年355天少于太阳回归年天数,闰年377378天多于太阳回归年。如果闰年添加的适当,罗马历的“年”和太阳回归年(也就是四季一年)能基本同步,配合得不错。

看到这里,读者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和中国农历几乎一样,只是他们常把“闰月”插在2月与3月之间。

但古罗马掌管日期的大祭司经常卷入党争。古罗马执政官、司法官是有任期的,时间按照罗马历。那“日期权力”就会被滥用,大祭司可以延长自己这派官员的任期、也可以缩短对手官员的任期。

古罗马独裁官儒略·凯撒(又译尤利乌斯·凯撒,即常说的凯撒大帝)希望历法改革。新历要能吻合太阳回归运动(也就是四季季节),日期自己跑、不需要任何人为的干预。他刻意留心各国、各地的不同历法。在接管了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后,他来到位于河口的亚历山大港。在那里,他不仅收获了“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还幸会了埃及智者。在一次宴会中,凯撒向埃及教士、天文学家阿科鲁斯(Acoreus)请教埃及历史、埃及历法,表露出对尼罗河每年一次定期泛滥、泛滥原因很感兴趣,于是阿科鲁斯就详细说明了泛滥的时间和可能的原因。凯撒了解了埃及历把一年长度(天数)固定为365天,及其好处。而罗马历,年的长度变化达23天,导致大祭司滥权(现在中国农历年,长度也变化,会差到30多天)。很大可能,也是这次亚历山大之行,凯撒认识或听说了当地著名的希腊天文学家、数学家索西琴尼(Sosigenes)。索西琴尼相信太阳回归年(四季一年)的平均长度是365.25天,而不是埃及历的365天。

最终凯撒相信了希腊学者,相信数千年来古埃及、古希腊人对太阳的观测和总结,相信四季一轮回的平均天数365.25,准确而且稳定。

他决定彻底抛弃月亮。

回到罗马后,凯撒召集了当时最好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编制新历。来自亚历山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索西琴尼(又译索西吉斯)是主要贡献者。他们制定出简洁的新历以取代旧罗马历。一年采用旧罗马历的月数~12个月,采用埃及历把一年长度固定的方法,但长度采用索西琴尼确定的365.25天。年度长度设准了,几月几日就自然扣住一年四季季节。

采用365.25天一年,每年多出0.25天,即1/4天,也就是四年就积累了1天,叫“闰日”。可让第4年多出1天。而旧罗马历是加“闰月”,某一年会多出2223天。

1/4天,当然也可以写成10/40天,每40年多出10天,可以把积累的10天放在某一年里。但还是每四年就一闰好,积累1天就闰,不让季节偏差积累过多,官员任期年与年最多相差1天。再定下每隔四年就有一闰年的规矩,不让人来干预,不能随心所欲规定哪年为闰年。

新历于公元前4511日开始实施,这就是儒略历,是阳历。

儒略历实施后优点立现。公元前37年,瓦罗(Varro,《论农业》的作者)用新日历确定了一年四季的起始日期,这日期是固定的,每年都一样。阳历才是真正的农历。旧罗马历是阴阳历,做不到这一点。

 

毕竟儒略历是公元前45年开始使用的,观察、测算的数据更是上溯到数千年前的古埃及,太阳年长度不可能那么精准。

经过一段时间,已经有人发现儒略历日期与季节不吻合,逐渐发生了偏离。时间越长、累积偏离越大。大约每129年实际季节提前了1天,或每400年提前了3.1天。日历改革的呼声逐渐高涨。

再做几个比较,埃及历用365天为一年,日期比实际季节提前。而儒略历用365.25天,日期又落后于季节。我们目前正在使用的格里历呢?400多年前创立时,取的数值是年长365.2425天。如果用纽康Newcomb)测量的1900年数值,365.242 198 781 25天,时间用Terrestrial Time计算,考虑到太阳回归年每个世纪缩短0.53秒、平均太阳日每个世纪变长1.5毫秒,那一万年后日期将落后于四季31733秒,或每3200年日期落后约1天。所以1923年有人建议再次改历,减少闰年的次数,即减少366天的次数,让日历跑快一点。但大家觉得精度现在够用了,还不知道几千年后地球公转、自转怎么变呢,暂时不用改历。

儒略历在使用了1600年后(即1545年开始准备历法改革时),日历日期比公元325年(此时儒略历已经使用了300多年)“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所确立的“春分”晚了10天。春分决定着复活节日期(不是现在的复活节日期),这很重要,要修订日历。那肯定是366天的年数多了,原来是每4年有一个366天的年,肯定要减少,让日期跑快点。

1545年,历法改革(reform)进入准备阶段。修改日历,就是要把春分点恢复到公元325年大会所确立的准确时间(日期),并确保以后不会再发生偏离。

这是阳历至今为止的唯一一次大修改由儒略历改为现在使用的格里历(阳历、公历)

主要贡献者有意大利医生、天文学家、哲学家阿洛伊修斯·里利乌斯(Aloysius Lilius)、德国数学家克里斯托弗·克拉乌(Christopher Clavius)、意大利天文学家、数学家Pietro Pitati(拉丁语Petrus Pitatus)等人。他们研究了自古以来的各种星表,许多星表的太阳年长度不一致。欧洲有三个出版物上的“平太阳年(mean tropical year)”的长度比较吻合、比较一致,这三个是《阿方索星表(修订版)》(1252年出版,星表又称星历表)、《天体运行论》(哥白尼著,1543年首版)、《普鲁士星表》(伊拉斯谟·赖因霍尔德著,1551年首版)。

提个醒,与此同时期,大明奉行朱元璋的规矩,严禁民间学习、研究天文,违者坐牢甚至杀头,不知歌颂中国传统历法伟大的人有何感想?

这三个文献给出的太阳年平均长度分别为“3655小时4916秒,换算成十进制小数点的形式是365.24254606天”、“365.24255185天”、“365.24254352天”。

这三个平太阳年小数点后四位数字相同,都是.2425(当然都已经经过了六十进制到十进制、小数点等必要的转换)。在古代巴比伦六十进制中,小数点后两位数也对应着.2425。故.2425被用来制定1582年的格里历,即天数为365.24253655小时4912秒)。

.2425写成最近的分数就是97/400,也就是每400年里有97个闰年。

儒略历的天数是365.25,小数点后.25写成1/4,或100/400,即每4年里有1个闰年,或每400年里有100个闰年,这样就可以看出儒略历里每400年多了3个闰年,这3年本应是普通的平年。减去3个闰年就对了,闰年数就变成97个,即97/400

这些数值都是多年来的平均值,不是每一年的精确值。那时还没有望远镜、原子钟,测不出那么精确。与古巴比伦六十进制数据比较,小数点后换算成十进制都是2425,说明“太阳回归年”的长度相当稳定,千年来变化幅度小,远远比“月亮月”长度稳定得多。所以改用此数据的阳历可以放心用上千年。

那么在400年里,如何安排、排列这97个闰年呢?原儒略历每四年一闰,凡能被4整除的年是闰年。

里利乌斯还用数学表述了如何闰,在原来规则的基础上加了一个补充规则。能被100整除的年不是闰年(虽然能被4整除),只有同时能被400整除,那年才闰。

这样,在格里历里,1700年、1800年、1900年都不是闰年,虽然能被4整除,但能被100整除、不能被400整除2月还是平年的28天。而2000年是闰年,因为能同时被100400整除229天。

中国1912年才用格里历,没碰到过1900等特殊年,所以人们并不熟悉这个特例规则。

1577年里利乌斯的提议稿在修改后被采纳,新历取得重大进展。

从学者发现儒略历偏差,到要实施新历时,已经过去了13个世纪,累积偏差达到10天,即日期落后季节10天。这次改革顺便减掉10天,以恢复准确日期。在1582年格里历实施时,104日(周四)下一天直接跳到1015日(周五)。

需要指出的是,格里历还是基于地心说模型。开普勒三个定律发表于1609年~1619年,被后人视为“科学革命”的钥匙。1609年底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瞄向夜空。之后,日心说才逐渐被接受,因为理论需要一个被充分检验的过程。当然罗马教廷的反对,也是一个原因。

同样,格里历1582年由罗马教廷颁行时,许多国家、地区并未接受或压根不知道有格里历。基督新教的大英、东正教国家,一开始抵制新历,继续用儒略历。美国当时未独立,为大英殖民地,当然也是如此。只是若干年后,觉得格里历确实精确,才逐渐采用。大英(含美国)于1752年改用格里历。

乌克兰去年(2023年)第一次在1225日过圣诞节。

格里历颁布(1582年)的40多年后,1629年(崇祯二年)西方传教士汤若望、明朝官员徐光启开始编制《时宪历》农历,1634年编制完成,1645年(顺治二年)颁行。

 

十七世纪(1600年~1700年)科学大发展。开普勒对太阳年长度的测做出重大贡献,1627年他根据第谷的数据,发表了鲁道夫星表。开普勒估算出“平太阳年”(是平均值)为365太阳天5小时4845秒(或365.24219天)。

牛顿受开普勒定律启发(不是被苹果砸疼),发现了放之四海皆准的牛顿定律,特别是万有引力定律。前面提到过,牛顿还成功解释了自古以来的谜团,为何太阳回归年(阳历一年,四季一轮回)和恒星年(地球绕太阳一圈)长度不一样。直到现在,学者们,其中不乏业余爱好者还在利用开普勒定律、牛顿引力定律,在“纸上”发现新天体。比如数学家不用看天空,根据已知天体的轨道偏差,哪怕是偏离开普勒定律一丁点,就可以在纸上计算出某个未知天体的位置和轨道,正是这个未知天体干扰了已知天体的运动。数学家“发现”新星,指导天文学家用望远镜去观察、发现、证实。

我们常说的年是阳历年,是太阳回归年、四季一轮回的时间,其长短主要受地球公转与进动的影响,在两万多年里,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同时,年的长短还会受到其他近地天体的影响,一年的长度压根谈不上精确到“秒”,现在公认值到“秒”,都是多年的平均值。

( 全文完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