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加拿大亲身经历了一场没有口号、没有标语、却处处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行动”。这不是一场有组织的抗议,也不是官方推动的爱国教育,而是加拿大民众在面对美国加征关税后,自发展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感。
走进几家超市,映入眼帘的是一种令人震撼的变化。货架上,加拿大本地产的商品价格标签旁贴着醒目的枫叶图案,像一面面小小的旗帜,温暖却坚定。原本随处可见的美国产品几乎不见踪影,能下架的都已下架,取而代之的是本地品牌或来自其他国家的商品。更有意思的是,当你不经意拿起一件美国商品,总会有人在你身边“善意”提醒:“那是美国货。”没有强制,没有苛责,只有平静的语气和善意的眼神,但这背后传递出的信息比任何宣传口号都更有分量。
这种场景让我陷入深思:真正的爱国主义,难道需要立法来规定吗?一些国家常常试图用法律条文来界定爱国,仿佛不立法,人民就会忘记自己的祖国。但我在加拿大超市里看到的,是一种无需任何政策推动的本能反应。当国家利益受到挑战,民众自然而然地选择支持本土,抵制外部压力。这种不言而喻的团结,比任何“爱国法案”都更有力量。
爱国本质上是一种情感,而不是任务。它不能被强制,也无法量化。真正的爱国主义来自于民众对国家的信任,对公平与正义的认同。如果一个国家需要立法强制人们去爱国,那么问题从来不在于民众是否足够爱国,而在于这个国家是否值得被爱。
爱国不需要被挂在嘴边,更不需要写进法条。它存在于生活的点滴选择中,潜藏在不经意的举动里,悄无声息却又坚定有力。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当危机来临时,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需要任何人提醒,更不需要法律来规定。
或许,最应该立法的不是“爱国”,而是如何让国家变得值得每一个公民发自内心地去热爱。中国有句俗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当一个社会环境适合人类安居乐业,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