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欲尽不尽不可说”讲的是他,巧合吧。 “可说”二字,表示“文”字。《说文解字》一书的书名,源于“文可说,字可解”。 折口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闭口。闭口,也就是“不可说”。折口二字,就是“哲”字 文哲二字,出来了。 至于柯,与不可说的“可”同音。 柯文哲,应该会当选吧。有意思。
注意,有些话可说,有些话“不可说”。对于任何人都一样。
金注《推背图》第四十三象中的巧合,“孙中山与兴中会”
图中,一老者和一小孩并行,以袖遮头。
谶:君非君,臣非臣。始艰危,终克定。
颂:黑兔走入青龙穴,欲尽不尽不可说。惟有外边根树上,三十年中子孙结。
金圣叹注解:此象疑前象女子乱国未终,君臣出狩,有一杰出之人为之底定,然必在三十年后。
网上已经有人解此象与孙中山有关。所列证据,主要是谶中“君非君,臣非臣”中暗含的“革命”和颂的第四句有“孙中山”的名字信息。笔者也同意此象有孙中山,但依据是颂中 “兴中会”的信息和其他有关“孙中山”的信息。
笔者试解如下:
图中二人,以袖遮“挡”头,表示两“党”,其中老者应指与孙中山有关的“兴中会”等团体。
图中的小孩,应该指康有为的保皇会。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把光绪皇帝斥为“载湉小丑”。另外,光绪幼年即位,太后临朝,在民众眼里,光绪似乎只是一孩童。
“君非君,臣非臣”,从字面上即可理解为“革命”,指原来的臣民不承认当时满清皇帝。
兴中会成立后不久的1895年重阳节,兴中会成员积极策划在广州起义,后来,起义计划泄露,陆皓东被捕牺牲,孙中山流亡国外。“始艰危”可指此事。
“终克定”,应指十几年后,“兴中会”等党派改组的同盟会,发动(一说参与)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满清。
1879年(光绪五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他的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而1879年,正是兔年。
“黑”字,暗指“党(黨)”。与颂第四句的“结”字合解为“结党”。
“兔走”,指“逸”字。孙中山号“逸仙”。
“青”,指东方。檀香山在中国的东方
“龙穴”,指龙潭,也指“龙檀香”,即檀香山。
以上信息,合起来应指1894年孙中山再次来到檀香山,并于1894年11月24日在美国檀香山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孙中山在1894年,曾欲投靠李鸿章,并有《上李鸿章书》欲转李鸿章,寄希望李鸿章见到此书后能接见他。后未受李鸿章接见,加上其他原因,孙中山才转而走向革命。未能面见李鸿章,可以说是孙中山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在《上李鸿章书》中,孙中山提出了四大纲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尽”字,是《上李鸿章书》中的关键词。
孙中山欲“尽”其才于李鸿章,但却未能“尽”,而且所说之事不能面陈李鸿章。正是“欲尽不尽不可说”。
此句中,用“不可说”,而未用“不能说”,可能是此象作者设的一字谜,谜底是“文”字,即孙中山的名字“孙文”。“可说”二字,表示“文”字。《说文解字》一书的书名,源于“文可说,字可解”。
兴中会成立于檀香山,“二十多个赞同孙中山主张的进步华侨,在檀香山聚议成立兴中会”。兴中会的早期资助人之一孙眉,是孙中山的兄长,也是海外华侨。
华侨,可以说是“外边根树”。
“三十年”,指1894年兴中会成立时,孙中山二十九岁(虚岁)。而1895年1月下旬,孙中山抵达香港,2月21日,兴中会总部在香港中环士丹顿街13号宣告成立。这一年(1895年),孙中山三十岁。
“结”字,表示“结党”,即成立一党。而“党”是颂的第一个字“黑”字的另一个含义。
此句中的“三”,中,孙三个字,合为“孙中山”(已有人以此猜到“孙中山”,百度能查到)
这几个解合起来就是:三十岁的孙中山成立兴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