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帝内经》精读71一75

(2023-11-02 11:27:42) 下一个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七)

12

【原文】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

       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

       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原文通解】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

黄帝说:治病之前,一定要先诊察病人形体的强弱、气的虚实、面色的润枯、脉象的盛衰,以及疾病是老毛病还是新患上的,然后再及时进行治疗,这样才不会错过最佳的冶病时机。

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

【1】形气相得:指病人形盛气也盛,形虚气也虚。

【2】色泽以浮:面色光润鲜明。

如果病人的形体与神气相一致,就是可治之症;面色浮润,疾病也能冶愈;脉搏和四时相应,也是可治之症;脉来虚弱而流畅,表明有胃气,疾病也容易治愈,但必须及时治疗。

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1】相失:指不相符。

【2】四难:即上文的“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以坚”“脉逆四时”四种难治的病证。

如果病人的形体与神气不一致,就是难冶之症;面色枯憔而不润泽,疾病也很难治愈;脉象充实坚硬,则病情非常严重;脉象与四时相违背,是不治之症。以上这四种不易治愈的疾病,一定要仔细诊察,明明日白地告诉病人(家人)。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

【1】悬绝沉涩:指悬绝无根或沉淀不起。

所说的脉象与四时相违背,是指春季见到肺脉,夏季见到肾脉,秋季见到心脉,冬季见到脾脉,并且脉来时都似乎断绝无根或者沉涩不起,这就是与四时相违背的情况。

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如果五脏的脉气不能随看时令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在春夏季节出现沉涩不起的脉象,在秋冬季节出现轻浮盛大的脉象,这都是与四时相违背的情况。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1】未有脏形:指不见五脏随时令表现的脉象。

热病的脉象表现出来的应该是盛大可是却很平静,泄泻的脉象表现出来的应该是微小可是却很洪大,脱血病的脉象应该是很虚弱可是却很坚实,病在内脉象却很坚实,病在外脉象却反而不坚实,这些都是病症与脉象相反的情况,这些疾病都非常难以治愈。

【译文】

黄帝说:治病之前,一定要先诊察病人形体的强弱、气的虚实、面色的润枯、脉象的盛衰,以及疾病是老毛病还是新患上的,然后再及时进行治疗,这样才不会错过最佳的冶病时机。

如果病人的形体与神气相一致,就是可治之症;面色浮润,疾病也能冶愈;脉搏和四时相应,也是可治之症;脉来虚弱而流畅,表明有胃气,疾病也容易治愈,但必须及时治疗。

如果病人的形体与神气不一致,就是难冶之症;面色枯憔而不润泽,疾病也很难治愈;脉象充实坚硬,则病情非常严重;脉象与四时相违背,是不治之症。以上这四种不易治愈的疾病,一定要仔细诊察,明明日白地告诉病人(家人)。

所说的脉象与四时相违背,是指春季见到肺脉,夏季见到肾脉,秋季见到心脉,冬季见到脾脉,并且脉来时都似乎断绝无根或者沉涩不起,这就是与四时相违背的情况。如果五脏的脉气不能随看时令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在春夏季节出现沉涩不起的脉象,在秋冬季节出现轻浮盛大的脉象,这都是与四时相违背的情况。

热病的脉象表现出来的应该是盛大可是却很平静,泄泻的脉象表现出来的应该是微小可是却很洪大,脱血病的脉象应该是很虚弱可是却很坚实,病在内脉象却很坚实,病在外脉象却反而不坚实,这些都是病症与脉象相反的情况,这些疾病都非常难以治愈。

13

【原文】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

       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

       帝曰:愿闻五实五虚。

       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

       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原文通解】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

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

黄帝说:我听说根据病情的虚实就能预测生死,您能给找讲讲其中的道理吗?

岐伯说:五实和五虚都是死症。

帝曰:愿闻五实五虚。

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

【1】前后:指大小便。

【2】闷瞀:即胸中郁闷,眼目昏花。

黄帝说:那您就谈谈什么是五实和五虚吧?

岐伯说:脉盛是心受邪气过盛,皮热是肺受邪气过盛,腹胀是脾受邪气过盛,大小便不通是肾受邪气过盛,心烦意乱是肝受邪气过盛,这是五实。

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脉细是心气不足,是心虚;皮寒是肺气不足,是肺虚;气少是肝气不足,是肝虚;泄利前后是肾气不足,是肾虚;饮食不入是脾气不足,是脾虚,这是五虚。

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

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1】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五脏之气,都是由胃气资生,今饮食能入,泄泻得止,为胃气来复的表现,所以五虚证预后转好。

【2】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身汗可解在表之实,后利能去在里之实,邪去则正安,所以五实证预后转好。

岐伯回答说:如果病人能吃些粥浆,使胃气慢慢恢复,大便泄泻停止,那么五虚之症就有可能治愈。如果本来身热无汗,现在却得汗,原本大小便不通,现在却通利了,那么五实之症也有可能冶愈 。这就是五虚五实之症之所以能够冶愈的情况。

【译文】

黄帝说:我听说根据病情的虚实就能预测生死,您能给找讲讲其中的道理吗?

岐伯说:五实和五虚都是死症。

黄帝说:那您就谈谈什么是五实和五虚吧?

岐伯说:脉盛是心受邪气过盛,皮热是肺受邪气过盛,腹胀是脾受邪气过盛,大小便不通是肾受邪气过盛,心烦意乱是肝受邪气过盛,这是五实。脉细是心气不足,是心虚;皮寒是肺气不足,是肺虚;气少是肝气不足,是肝虚;泄利前后是肾气不足,是肾虚;饮食不入是脾气不足,是脾虚,这是五虚。

黄帝问道:为什么有人得了五实五虚的疾病,有时也能冶愈呢?

岐伯回答说:如果病人能吃些粥浆,使胃气慢慢恢复,大便泄泻停止,那么五虚之症就有可能治愈。如果本来身热无汗,现在却得汗,原本大小便不通,现在却通利了,那么五实之症也有可能冶愈 。这就是五虚五实之症之所以能够冶愈的情况。

14

【理论阐释】

关于五实证和五虚证

       本段论述了五实证和五虚证的内容及其预后的判断。《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五实,是五脏邪气壅盛的实证。心主脉,心气实则脉盛;肺主皮毛,肺气实则皮热:脾主运化,脾气实则腹胀;肾主二阴,肾气实则二便不通;肝开窍于目,肝气实则闷瞀。五虚,是五脏精气虚损的虚证。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乏力,肾气虚则二便不禁,脾气虚则不欲饮食。五虚死,五实死,说明其预后多不良,但又并非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尚有治愈之机。五实证生之转机在于“身汗得后利”,身汗则表邪解,后利则里邪除,使邪有出路,内外通和,提示实证治疗应以祛邪为先。五虚证生的转机在于“浆粥入胃,泄注止”,浆粥入胃则脾气渐运,气血生化有源;泄注止,则肾气渐固,精气得以内藏。提示脾肾二脏对于五脏虚证的治疗有着决定性意义,联系《灵枢·本神》有关脾肾二脏功能失调导致五脏不安的论述,说明《内经》作者已经对先天之本肾、后天之本脾对调节全身脏腑功能的重要作用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当然,临床上单纯的实证和虚证并不多见,疾病的症状往往错综复杂,病机虚实互见,故扶正祛邪,谁先谁后,孰重孰轻,当仔细斟酌,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一)

1

【题解】

  【1】三部九候:古代的一种遍身诊脉方法,这种方法将人体划分为上、中、下三部,每部又各有三个切脉部位,称为天、地、人三候,共九候。

2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立,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教。

【原文通解】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

黄帝问道:我听先生讲了九针的道理后,觉得报其丰富广博,难以尽述。

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

【1】属:通嘱,嘱咐的意思。

【2】著之骨髓,藏之肝肺:形容深刻记忆不忘的意思。

【3】歃(shà)血:歃,古时盟誓,以血涂口旁,叫做歃血,言慎重遵守誓约,决不违背。

我想了解其中的通理,以嘱咐子孙,传于后世,使他们深刻领会,铭记在心,永志不忘,并遵守诺言,不得妄泄。

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立,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教。

【1】天光:指日月星光。

    【2】星辰历纪:即一年之中星辰周历于天体,各有标志。

    【3】贵贱:言四时五行之气,当令为贵,失时为贱。

使得这些通理与天体运行的规律对应起来,有始有终,上与日月星辰的运转呼应,下与四时五行阴阳盛衰的变化对应,以及人体是如何与这些规律互相对应的,我希望您能讲解一下这方面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您问得太好了!这是天地间最为深奥的道理。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先生讲了九针的道理后,觉得报其丰富广博,难以尽述。我想了解其中的通理,以嘱咐子孙,传于后世,使他们深刻领会,铭记在心,永志不忘,并遵守诺言,不得妄泄。使得这些通理与天体运行的规律对应起来,有始有终,上与日月星辰的运转呼应,下与四时五行阴阳盛衰的变化对应,以及人体是如何与这些规律互相对应的,我希望您能讲解一下这方面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您问得太好了!这是天地间最为深奥的道理。◆

3

【原文】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

       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原文通解】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

黄帝说:我想听听天地间最重要的道理,它是怎样与人的形体气血相通,并决断生死的呢?

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

【1】野:分野,是划分界线,也就是划分区域的意思。

岐伯说:天地间的至数,开始于一,终止于九。一奇数为阳,代表天;二偶数为阴,代表地;人生在天地之间,所以用三来代表,天地人相合为三,三三为九,代表九州分野之数。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所以人的脉也对应的有三部,每部各有三候,可以根据这些来决断生死,处理百病,调理虚实,治疗疾病。

【译文】

黄帝说:我想听听天地间最重要的道理,它是怎样与人的形体气血相通,并决断生死的呢?

岐伯说:天地间的至数,开始于一,终止于九。一奇数为阳,代表天;二偶数为阴,代表地;人生在天地之间,所以用三来代表,天地人相合为三,三三为九,代表九州分野之数。所以人的脉也对应的有三部,每部各有三候,可以根据这些来决断生死,处理百病,调理虚实,治疗疾病。◆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二

4

【原文】

       帝曰:何谓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频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原文通解】

●帝曰:何谓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

【1】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意为必受师之指授,才能掌握部、候准确位置。

黄帝问道:什么叫做三部?

岐伯回答说:脉的三部是指下部、中部、上部。每部各有三候,而三候是以天、地、人来代表的。学习这些知识,一定要有老师当面指导,如此才能够掌握部候的准确位置。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频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

【1】两额之动脉:动脉,指搏动应手处。两额之动脉,意为额部两侧的动脉。以太阳穴分,分指经络腧穴所属的分部。

【2】两颊之动脉:大迎穴分,在下颌角前。

【3】耳前之动脉:耳门穴分,在耳前陷中。

上部天,就是两额太阳穴处动脉;上部地,就是两侧频部大迎穴处的动脉;上部人,就是耳前耳门穴处动脉。

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

【1】手太阴:指寸口以及经渠穴分。

【2】手阳明:合谷穴分。

【3】手少阴:神门穴分。

中部天,是两手太阴经气口、经渠穴处的动脉;中部地,是两手阳明经合谷穴处的动脉;中部人,是两手少阴经神门穴处的动脉。

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

【1】足厥阴:五里穴分或太冲穴。

【2】足少阴:太溪穴分。

【3】足太阴:箕门穴分。

下部天,是足厥阴经五里穴或太冲穴处的动脉;下部地,是足少阴经太溪穴处的动脉;下部人,是足太阴经箕门穴处的动脉。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因此,通过下部之天可以诊察肝脏的疾病,通过下部之地可以诊察肾脏的疾病,通过下部之人可以诊察脾胃的疾病。

【译文】

黄帝问道:什么叫做三部?

岐伯回答说:脉的三部是指下部、中部、上部。每部各有三候,而三候是以天、地、人来代表的。学习这些知识,一定要有老师当面指导,如此才能够掌握部候的准确位置。

上部天,就是两额太阳穴处动脉;上部地,就是两侧频部大迎穴处的动脉;上部人,就是耳前耳门穴处动脉。中部天,是两手太阴经气口、经渠穴处的动脉;中部地,是两手阳明经合谷穴处的动脉;中部人,是两手少阴经神门穴处的动脉。下部天,是足厥阴经五里穴或太冲穴处的动脉;下部地,是足少阴经太溪穴处的动脉;下部人,是足太阴经箕门穴处的动脉。

因此,通过下部之天可以诊察肝脏的疾病,通过下部之地可以诊察肾脏的疾病,通过下部之人可以诊察脾胃的疾病。◆

5

【原文】

       帝曰 :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帝曰: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原文通解】

●帝曰 :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黄帝问道:中部之候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说:中部也有天、地、人三候。中部之天可以诊察肺脏的疾病;中部之地可以诊察胸部的疾病;中部之人可以诊察心脏的疾病。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

【1】三部九侯歌

语出《素问·三部九候论》。是古代最早的一种全身遍诊法,它把人体头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处的动脉,在这些部位诊脉,称为三部九候。

头部:上--两额动脉(太阳),候头部病变;中--两侧耳前动脉(耳门),候耳目病变;下--两颊动脉(地仓、大迎),候口齿病变。

上肢:上--手太阴肺经动脉(寸口),侯肺;中--手少阴心经动脉(神门),侯心;下--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合谷),候胸中。

下肢:上--足厥阴肝经动脉(五里、妇女取太冲),候肝;中--足太阴脾经动脉(箕门),侯脾,侯胃气配足阳明胃经动脉(冲阳);下--足少阴肾经动脉(太溪),候肾。

根据临床实践,简化遍诊法,一般只侯寸口脉,称为“独取寸口”。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轻、中、重的指力相应分为浮、中、沉三侯,共为九候。此外,张仲景《伤寒论》原序中所说的“三部”脉是指“人迎”(结喉旁颈总动脉)“寸口”(腕部桡动脉)和“趺阳脉”(足背部胫前动脉)。

黄帝问道:上部之候是气样的?

岐伯回答说:上部也有天、地、人三候。上部之天可以诊察头角的疾病;上部之地可以诊察口齿的疾病;上部之人可以诊察耳目的疾病。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

【1】神脏五:指藏无形之气者为神脏,有五,即肝、心、脾、肺、肾。五脏所藏之神的具体名称,如《宣明五气篇》所云:“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王冰注:“所谓神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也。以其皆神气居之,故云神藏五也。高士宗《素问直解》:“神脏五,谓肝心脾肺肾,所以藏无形之气,故曰神。”又,《难经·三十四难》载:“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难经本义》注云:“脏者,藏也。人之神气藏于内焉。"

【2】形脏四:传导有形之物的脏器,指胃、大肠、小肠、膀胱四腑。张志聪《素问集注》:“形脏者,胃与大肠、小肠、膀胱也,藏有形之物也。夫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是五脏之神,由肠胃津液之所生也。胃主化水谷之津液,大肠主津,小肠主液,膀胱者,津液之所藏,故以四腑为形脏。"

三部之中各有天、地、人三候。因此,三候是天,三候是地,三候是人。三三相乘,合为九候。脉的九候,对应地上的九野;地上的九野,又对应人体的九脏。因此,人有肝、肺、心、脾、肾五个神脏和膀胱、胃、大肠、小肠四个形脏,总共九脏。

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如果五个神脏损坏,那么神色一定会枯憔,而神色枯憔是病情严重的征象,是死症。

帝曰: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黄帝问道:诊察的方法是什么?

岐伯回答说:必须先估量病人身形的胖瘦情况,来调理其气的应实,气实就用泻法泻其有余,气虚就用补法补其不足。

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1】必先去其血脉:王冰:“血脉满坚,谓邪留止,故先刺去血而后乃调之。”

一定要先去除血脉中的於滞,然后再调气,无论治疗什么疾病,都要以达到气血平和为原则。

【译文】

黄帝问道:中部之候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说:中部也有天、地、人三候。中部之天可以诊察肺脏的疾病;中部之地可以诊察胸部的疾病;中部之人可以诊察心脏的疾病。

黄帝问道:上部之候是气样的?

岐伯回答说:上部也有天、地、人三候。上部之天可以诊察头角的疾病;上部之地可以诊察口齿的疾病;上部之人可以诊察耳目的疾病。总之,三部之中各有天、地、人三候。因此,三候是天,三候是地,三候是人。三三相乘,合为九候。脉的九候,对应地上的九野;地上的九野,又对应人体的九脏。因此,人有肝、肺、心、脾、肾五个神脏和膀胱、胃、大肠、小肠四个形脏,总共九脏。如果五个神脏损坏,那么神色一定会枯憔,而神色枯憔是病情严重的征象,是死症。

黄帝问道:诊察的方法是什么?

岐伯回答:必须先估量病人身形的胖瘦情况,来调理其气的应实,气实就用泻法泻其有余,气虚就用补法补其不足。一定要先去除血脉中的於滞,然后再调气,无论治疗什么疾病,都要以达到气血平和为原则。◆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三)

6

【原文】

       帝曰:决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原文通解】

●帝曰:决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

黄帝问道:如何测断死生?

岐伯回答说:如果病人的形体肥胖,脉象却很细弱,而且气短,呼吸不畅,就很危险;如果病人的形体瘐小,脉象却很盛大,而且胸中喘满多气,就会死亡。

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1】参伍不调:指脉搏参差不齐,不协调。

一般来说,形体和脉象相符的人,比较健康;脉象错杂不相协调的人,就会生病;三部九候的脉象都失其常度的人,就会死亡。

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

【1】参舂(chong):即用石臼捣谷物。

如果上下左右之脉,相应鼓指如在石臼里捣谷一样参差不齐,则病情严重;如果上下左右之脉不相应,而且息数错乱不可数,就是死症。

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1】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王冰:“若中部之脉减于上下二部者,中气大衰也,亦死。”

如果中部之脉虽然独自调和,但却与其他众脏之脉象不相协调,也是死症;中部之脉衰减,与其他各部不相协调的,也是死症;眼睛凹陷,表明正气衰竭,也是死症。

【译文】

黄帝问道:如何测断死生?

岐伯回答说:如果病人的形体肥胖,脉象却很细弱,而且气短,呼吸不畅,就很危险;如果病人的形体瘐小,脉象却很盛大,而且胸中喘满多气,就会死亡。一般来说,形体和脉象相符的人,比较健康;脉象错杂不相协调的人,就会生病;三部九候的脉象都失其常度的人,就会死亡。如果上下左右之脉,相应鼓指如在石臼里捣谷一样参差不齐,则病情严重;如果上下左右之脉不相应,而且息数错乱不可数,就是死症。如果中部之脉虽然独自调和,但却与其他众脏之脉象不相协调,也是死症;中部之脉衰减,与其他各部不相协调的,也是死症;眼睛凹陷,表明正气衰竭,也是死症。◆

7

【原文】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之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脉络。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原文通解】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黄帝问道:怎样才能知道病变的部位呢?

岐伯回答说:通过诊察九候的异常变化,就能知道病变所在的位置。九候之中,有一部不论独小、独大、独疾、独迟、独热、独寒、独陷下,都是有病的现象。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之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

【1】蠕(ru)蠕然:形容脉象柔和有力。

   【2】浑浑然:混乱不清。

   【3】徐徐然:迟缓。

   ▲用左手按在病人足内踝五寸处,用右手指在病人足内踝处轻弹,如果左手马上就能感觉到振动,而且振动的范围超过五寸,蠕蠕而动,就是正常现象;如果振动迅疾而大,应手快速而散乱不清,就是病象;如果振动微弱,应手缓慢,也是病象;如果振动不能达到五寸,用力弹动也毫无反应,就是死亡的征象。

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脉络。

 【1】脱肉,病状名。指肌肉夺削,形容明显削瘦。《灵枢·论疾诊尺》:“尺肉弱者,解?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

【2】身不去:意思是体弱不能行动。身不去者,指正气虚而肉脱,邪留于身而不去者。

身体极度消瘦,脉象不能去来的,是死症;中部之脉时快时慢,节律失调的,是气脉败乱的征象,也是死症;如果脉见代象并兼有钩象,来盛去衰的,表明病在络脉。

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

【1】一候后:指九候脉中有一候不一致。

【2】不俱:不一致的意思。

九候之脉,应该相互协调,上下如一,不能参差不齐。如果九候中有一候不协调,就会生病;二候不协调,则病情很严重;三候不协调,则病情十分危险。所谓不协调,是指九候之间的脉动不相适应。

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脏脉见者胜死。

【1】胜死,胜是指五脏之间相胜相克,胜死就是如果真脉出现,到了两个脏器之间相胜时即死。

只有诊察病邪所在的脏腑,才能够预测死生的期限。临症诊察,必须先知道正常的脉象,然后才能知知道有病之脉。如果见到真脏脉的脉象,而且病邪又占上风,就是死症。

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1】戴眼:指眼睛上视而不转动。为太阳经的经气衰竭,是病在危重阶段所出现的一种脑神经症状。

足太阳经脉气败绝,两足不能屈伸的,死时的征象是眼睛上视而不能转动。

【译文】

黄帝问道:怎样才能知道病变的部位呢?

岐伯回答说:通过诊察九候的异常变化,就能知道病变所在的位置。九候之中,有一部不论独小、独大、独疾、独迟、独热、独寒、独陷下,都是有病的现象。用左手按在病人足内踝五寸处,用右手指在病人足内踝处轻弹,如果左手马上就能感觉到振动,而且振动的范围超过五寸,蠕蠕而动,就是正常现象;如果振动迅疾而大,应手快速而散乱不清,就是病象;如果振动微弱,应手缓慢,也是病象;如果振动不能达到五寸,用力弹动也毫无反应,就是死亡的征象。身体极度消瘦,脉象不能去来的,是死症;中部之脉时快时慢,节律失调的,是气脉败乱的征象,也是死症;如果脉见代象并兼有钩象,来盛去衰的,表明病在络脉。九候之脉,应该相互协调,上下如一,不能参差不齐。如果九候中有一候不协调,就会生病;二候不协调,则病情很严重;三候不协调,则病情十分危险。所谓不协调,是指九候之间的脉动不相适应。只有诊察病邪所在的脏腑,才能够预测死生的期限。临症诊察,必须先知道正常的脉象,然后才能知知道有病之脉。如果见到真脏脉的脉象,而且病邪又占上风,就是死症。足太阳经脉气败绝,两足不能屈伸的,死时的征象是眼睛上视而不能转动。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四)

8

【原文】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

       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

       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

【原文通解】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

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

【1】悬绝:脉象悬而断绝。

黄帝问道:冬为阴,夏为阳,脉象与之相应如何?

岐伯回答说:九候的脉象都是沉细悬绝的,属阴,与冬季相应,常常在阴气极盛的半夜时分死亡。

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

脉象都是盛大躁动喘而疾数的,属阳,与夏季相应,常常在阳气旺盛的中午死亡。

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

寒热交作的病,会在阴阳交合的黎明时分死亡。热中病及热病,会在阳气最旺盛的中午死亡。由风邪引发的疾病,会在阳气衰败的傍晚死亡。水肿病,会在阴气旺盛的半夜死亡。

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1】日乘四季:指辰、戌、丑、未四个时辰,为脾旺之时。

脉象时疏时数,时慢时快,是脾气绝于内,会在辰、戌、丑、未,为脾旺之时死亡。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

【1】七诊:指独小、独大、独疾、独迟、独热、独寒、独陷下。

如果病人形体消瘦,虽然九候脉象协调,也会死亡。如果七诊之脉出现,而九候也都顺应四时,就不一定会死。

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

【1】经月之病:指月经病。

这里所说的不死之病,是指风病和月经疾病,虽然见了类似七诊的病脉,实际上却与七诊的病脉并不相同,因此说不是死症。

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

  【1】哕噫:打呃;打嗝儿。《礼记内则》:"在父母舅姑之所......进退周旋慎齐,升降出入揖游,不敢哕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视。”《素问·三部九候论》:“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 王冰注:"胃精内竭,神不守心,故死之时,发斯哕噫。"

如果七诊之病脉出现,而脉候也见败坏的征象,就是死亡的疾病,临死时会有呃逆的症状。

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

所以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必须向病人详细询问发病时的症状和当前的症状,然后按各部分,切脉,诊察经络的浮沉和上下逆顺。

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

【1】皮肤著者死:著,同着。皮肤著者死,即久病肉脱,皮肤干枯着骨,所以死亡。

如果脉象来时流利,则没有疾病,如果脉象来时徐迟,则有疾病,脉象断绝不来,是死亡的征象;如果肌肉消脱,皮肤干枯贴在筋骨上,也是死亡的征象。

【译文】

黄帝问道:冬为阴,夏为阳,脉象与之相应如何?

岐伯回答说:九候的脉象都是沉细悬绝的,属阴,与冬季相应,常常在阴气极盛的半夜时分死亡。脉象都是盛大躁动喘而疾数的,属阳,与夏季相应,常常在阳气旺盛的中午死亡。寒热交作的病,会在阴阳交合的黎明时分死亡。热中病及热病,会在阳气最旺盛的中午死亡。由风邪引发的疾病,会在阳气衰败的傍晚死亡。水肿病,会在阴气旺盛的半夜死亡。脉象时疏时数,时慢时快,是脾气绝于内,会在辰、戌、丑、未,为脾旺之时死亡。如果病人形体消瘦,虽然九候脉象协调,也会死亡。如果七诊之脉出现,而九候也都顺应四时,就不一定会死。这里所说的不死之病,是指风病和月经疾病,虽然见了类似七诊的病脉,实际上却与七诊的病脉并不相同,因此说不是死症。如果七诊之病脉出现,而脉候也见败坏的征象,就是死亡的疾病,临死时会有呃逆的症状。

所以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必须向病人详细询问发病时的症状和当前的症状,然后按各部分,切脉,诊察经络的浮沉和上下逆顺。如果脉象来时流利,则没有疾病,如果脉象来时徐迟,则有疾病,脉象断绝不来,是死亡的征象;如果肌肉消脱,皮肤干枯贴在筋骨上,也是死亡的征象。◆

9

【原文】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

【原文通解】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

黄帝问道:怎样治疗那些可以治愈的疾病呢?

岐伯回答说:病在经的,针刺其经;病在孙络的,刺其孙络使之出血;病在血脉而身体有疼痛症状的,应治疗疾病所在的经和络。

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

 【1】奇邪:指停留于大络的病邪。奇邪,病因学名词。指留于大络之邪。《素问三部九候论》:“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素问·气穴论》:“以溢奇邪,以通荣卫。”张景岳注:“奇,异也。邪自皮毛而溢于络,以左注右,以右注左,其气无常处,而不入于经,是为奇邪。"

如果病邪停留在大络上,则要遵循右病刺左、左病刺右的缪刺之法来治疗。

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

【1】留瘦不移:指病邪久留,固定不移动,形体消瘦。留瘦不移:中医指久病而体瘦。《素问·三部九候论》:“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王冰注:“病气淹留,形容减瘦,证不移易,则消息节级,养而刺之。"

【2】节:骨节。

如果久病体弱,邪气长久停留不移动,应该针刺四肢八溪之间和骨节交会的地方。如果上实下虚,应该切按气脉,诊察气脉郁结之处,刺出淤积的血,以通血气。

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

【1】瞳子高:指双目微有上视,但不是戴眼之定直不动。

如果眼睛上翻,是太阳经气不足所致。如果眼睛上翻而且不能转动,说明太阳经气已经衰竭,这是判断生死的关键,不能不认真研究。

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

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要留针。五指(趾)留针,引气促畅。

【译文】

黄帝问道:怎样治疗那些可以治愈的疾病呢?

岐伯回答说:病在经的,针刺其经;病在孙络的,刺其孙络使之出血;病在血脉而身体有疼痛症状的,应治疗疾病所在的经和络。如果病邪停留在大络上,则要遵循右病刺左、左病刺右的缪刺之法来治疗。如果久病体弱,邪气长久停留不移动,应该针刺四肢八溪之间和骨节交会的地方。如果上实下虚,应该切按气脉,诊察气脉郁结之处,刺出淤积的血,以通血气。如果眼睛上翻,是太阳经气不足所致。如果眼睛上翻而且不能转动,说明太阳经气已经衰竭,这是判断生死的关键,不能不认真研究。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要留针。五指(趾)留针,引气促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