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二)
【原文】
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
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竖,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原文通解】
●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
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黄帝问道:说得好!秋季的脉象如浮,那什么样算是浮呢?
岐伯回答说:秋季的脉象通于肺脏,属西方之金,具有万物收成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轻浮虚弱,来时急促去时散乱,所以叫做浮脉。如果脉象与此不符,就是有病了。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竖,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黄帝问道:什么样真是不行呢?
岐伯回答说:脉气来时虚浮柔软,中间坚实,两旁空虚,这叫太过,是病邪在外部的反映;如果脉气来时浮软而微弱,这叫不及,是病邪在身体内部的反映。
●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1】愠(yùn)愠然:就是郁闷而不舒畅的样子。
【2】下闻病音:就是指喘息的时候喉咙中有声音。
▲黄帝问道:秋季脉象大过和不及,会引发哪些疾病呢?
岐伯回答说,秋季脉象太过会导致气上逆,引发背部疼痛,郁闷不舒,秋季脉象不及会使人粗喘咳嗽,在上出现气逆咯血的症状,在下会听到胸喉间有喘气的声音。
【译文】
黄帝问道:说得好!秋季的脉象如浮,那什么样算是浮呢?
岐伯回答说:秋季的脉象通于肺脏,属西方之金,具有万物收成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轻浮虚弱,来时急促去时散乱,所以叫做浮脉。如果脉象与此不符,就是有病了。
黄帝问道:什么样真是不行呢?
岐伯回答说:脉气来时虚浮柔软,中间坚实,两旁空虚,这叫太过,是病邪在外部的反映;如果脉气来时浮软而微弱,这叫不及,是病邪在身体内部的反映。
黄帝问道:秋季脉象大过和不及,会引发哪些疾病呢?
岐伯回答说,秋季脉象太过会导致气上逆,引发背部疼痛,郁闷不舒,秋季脉象不及会使人粗喘咳嗽,在上出现气逆咯血的症状,在下会听到胸喉间有喘气的声音。
【原文】
帝曰:善。冬脉如营,何如而营?
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眇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帝曰:善。
【原文通解】
●帝曰:善。冬脉如营,何如而营?
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
【1】营:指脉沉。
【2】其气来沉以搏:搏,《甲乙经》作“濡”软之意,可从。
▲黄帝问道:说得好!冬季的脉象如营,那什么样算是营呢?
岐伯回答说:客季的脉象通于肾脏,属北方之水,具有万物闭藏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沉而有力,所以叫做营脉。如果脉象与此不符,就是有病了。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黄帝问道:什么样算是不行呢?
岐伯回答说:脉气来时如同弹击石头一样坚硬,这叫太过,是病邪在外部的反映;如果脉气去时虚弱,这叫不及,是腐邪在身体内部的反映。
●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眇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帝曰:善。
【1】心悬如病饥:指心虚如悬,如腹中饥饿的感觉。
【2】眇(miǎo)中清:眇,是季肋下挟脊两旁的空软处。眇中清,指此处有清冷的感觉。
▲黄帝问道:冬季脉象太过和不及,会引发哪些疾病呢?
岐伯回答说:冬季脉象太过会使人精神不振,身体病乏,脊骨疼痛,呼吸短促,不愿言语;冬季脉象不及会使人的心像饥饿时一样愿到空悬,两胁肋下空软的部位清冷,脊骨疼痛,小腹部胀满,小便也出现异常。
黄帝说:你说得很好。
【译文】
黄帝问道:说得好!冬季的脉象如营,那什么样算是营呢?
岐伯回答说:客季的脉象通于肾脏,属北方之水,具有万物闭藏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沉而有力,所以叫做营脉。如果脉象与此不符,就是有病了。
黄帝问道:什么样算是不行呢?
岐伯回答说:脉气来时如同弹击石头一样坚硬,这叫太过,是病邪在外部的反映;如果脉气去时虚弱,这叫不及,是腐邪在身体内部的反映。
黄帝问道:冬季脉象太过和不及,会引发哪些疾病呢?
岐伯回答说:冬季脉象太过会使人精神不振,身体病乏,脊骨疼痛,呼吸短促,不愿言语;冬季脉象不及会使人的心像饥饿时一样愿到空悬,两胁肋下空软的部位清冷,脊骨疼痛,小腹部胀满,小便也出现异常。
黄帝说:你说得很好。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三)
【原文】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
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帝曰:恶者何如可见?
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乌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帝矍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脏府,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原文通解】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
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黄帝问道: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是导致脉象逆顺变化的根源。但这当中没有说到脾脉,不知脾脉究竟与哪个时令相通呢?
岐伯回答说:脾脉属土,居于中央,是孤脏,具有灌溉滋养肝、心、肺、肾四脏的功能。
●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1】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指正常的脾脉不单独出现,而脾脉病脉,则可单独出现。
▲黄帝问道:可以从脾脉上看出正常和导常的变化吗?
岐伯回答说:正常的脾脉看不到,只有不正富的牌脉才能看到。
●帝曰:恶者何如可见?
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黄帝问道:脾的病脉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脾脉来时如同流水一样散乱,是太过,表明疾病在外部;脾脉来时如同乌的嘴一样尖锐坚硬,是不及,表明疾病在身体内部。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1】重强:王冰认为脏气重叠为之重,气行不顺谓之强,即脏气重迭逆乱之意。
▲黄帝问道:您说脾是孤脏,位于中央,属土,灌溉肝、心、肺、肾四脏,其太过与不及都会引发些疾病呢?
岐伯回答说:脾脉太过会使人四肢不能举动,脾脉不及则会导致九窍闭塞不通,这种病叫做重强。
●帝矍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脏府,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1】矍(jué)然:惊悟的样子。
【2】五色脉变,揆度奇恒:揆度,测度;奇恒,异于平常的疾病。整句指从色脉变化来测度疾病的浅深顺逆。
【3】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至数,至理。要,要领。迫,切。整句意为领会了至理之要领,则应用切近微妙。
▲黄帝听完岐伯的讲迷,惊恐万分,霍然而起,恭敬地磕头礼拜,说:您说得实在是太好了!现在我基本上了解了各种脉象的要领,这是天下非常重要的道理,脉和色的变化规律以及天地阴阳至数和五脏微气互传的道理,都阐述了一个共同的大道。神气的运转按照一定的顺序问前,就可以保持生机;违背顺序,倒退向后,就会失去生机,这个道理迫近天机,而且又十分微妙,应该把它刻在玉板上,藏在枢要内府,每天早晨诵读,就把它称作《玉机》吧。
【译文】
黄帝问道: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是导致脉象逆顺变化的根源。但这当中没有说到脾脉,不知脾脉究竟与哪个时令相通呢?
岐伯回答说:脾脉属土,居于中央,是孤脏,具有灌溉滋养肝、心、肺、肾四脏的功能。
黄帝问道:可以从脾脉上看出正常和导常的变化吗?
岐伯回答说:正常的脾脉看不到,只有不正富的牌脉才能看到。
黄帝问道:脾的病脉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脾脉来时如同流水一样散乱,是太过,表明疾病在外部;脾脉来时如同乌的嘴一样尖锐坚硬,是不及,表明疾病在身体内部。
黄帝问道:您说脾是孤脏,位于中央,属土,灌溉肝、心、肺、肾四脏,其太过与不及都会引发些疾病呢?
岐伯回答说:脾脉太过会使人四肢不能举动,脾脉不及则会导致九窍闭塞不通,这种病叫做重强。
黄帝听完岐伯的讲迷,惊恐万分,霍然而起,恭敬地磕头礼拜,说:您说得实在是太好了!现在我基本上了解了各种脉象的要领,这是天下非常重要的道理,脉和色的变化规律以及天地阴阳至数和五脏微气互传的道理,都阐述了一个共同的大道。神气的运转按照一定的顺序问前,就可以保持生机;违背顺序,倒退向后,就会失去生机,这个道理迫近天机,而且又十分微妙,应该把它刻在玉板上,藏在枢要内府,每天早晨诵读,就把它称作《玉机》吧。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四)
【原文】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肝受气于心,传之于牌,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原文通解】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
【1】五脏受气于其所生:受气,遭受病气。所生,指我生之脏。全句指五脏从其所生的子脏接受病气,即子病传母。如心病传肝。
【2】传之于其所胜:所胜,即我克之脏。本句为插入语,言五脏疾病的一般传变规律是相克而传,即下文所说的顺传,如肝病传脾等。
【3】气含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舍,留止也。所生,此处指生我之脏,即母脏。所不胜,指克我之脏。全句言病气的留舍按子病传母的方式传变,若传至克我之脏时,就有死亡的可能。如肝病气留舍于母脏肾,进而传至肺,因肺金克肝木,故肝病传至肺时就有死亡的可能。
▲五脏的症病,从它的所生之脏,传给它的所克之脏,病邪留止在生己之脏,死于己所不克之脏。
●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1】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疾病发展到将要死亡之时,一般来说,病气将传克我之脏。如心病传肝,再传至肾,肾为心之所不胜,故心病传至肾,就有死亡的可能。
【2】气之逆行:指病气的逆传,即上文子病传母的疾病传变方式,因其与一般相克而传的顺传方式不同,故曰“逆行”。
▲当疾病严重到将死的程度,一定先传给克己之脏,病人才会死。这是病气的逆行传变,所以会致人死亡。
●肝受气于心,传之于牌,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
【1】逆死:逆行传变至克我之脏,预后不良,有死亡的可能。与上文“气之逆行”同义。
▲肝脏接受从心脏传来的病气,又传给了脾脏,病气留止在肾脏,传到肺脏后致死。心脏接受从脾脏传来的病气,又传给了肺脏,病气留止在肝脏,传到肾脏后致死。脾脏接受从肺脏传来的病气,又传给了肾脏,病气留止在心脏,传到肝脏后致死。肺脏接受从肾脏传来的病气,又传给了肝脏,病气留止在脾脏,传到心脏后致死。肾脏接受从肝脏传来的病气,又传给了心脏,病气留止在肺脏,传到脾脏后致死。以上这些都是病气的逆行传递变化,所以只有死路一条。
●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1】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占,预测。死生,偏义复词,即死亡。朝暮,即早晚,这里引申为时辰。全句言一昼夜十二时辰分属五脏,据此可以预测出五脏病气逆传至其所不胜而死的大约时辰。
■关于“一日一夜五分之,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结合《素问·生气通天论》有关阳气昼夜消长变化的论述来看,一日之间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的机能活动确有密切关系,尤其在病理过程中表现更为明显,如“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因此,如何正确把握疾病发展的规律,是古今医家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此基础上,预测疾病的死生,是完全有可能的。■
▲如果把一个昼夜划分成五个阶段,分别与五脏相对应,就可以推则出病人死亡的时间。
【译文】
五脏的症病,从它的所生之脏,传给它的所克之脏,病邪留止在生己之脏,死于己所不克之脏。当疾病严重到将死的程度,一定先传给克己之脏,病人才会死。这是病气的逆行传变,所以会致人死亡。比如,肝脏接受从心脏传来的病气,又传给了脾脏,病气留止在肾脏,传到肺脏后致死。心脏接受从脾脏传来的病气,又传给了肺脏,病气留止在肝脏,传到肾脏后致死。脾脏接受从肺脏传来的病气,又传给了肾脏,病气留止在心脏,传到肝脏后致死。肺脏接受从肾脏传来的病气,又传给了肝脏,病气留止在脾脏,传到心脏后致死。肾脏接受从肝脏传来的病气,又传给了心脏,病气留止在肺脏,传到脾脏后致死。以上这些都是病气的逆行传递变化,所以只有死路一条。如果把一个昼夜划分成五个阶段,分别与五脏相对应,就可以推则出病人死亡的时间。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五)
【原文】
黄帝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病,当是时也,可汤熨及火灸制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原文通解】
●黄帝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1】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此言五脏疾病相克而传的顺传方式。五脏之气相互贯通,五脏之气的转移有一定的次序,故五脏有病一般传其所胜之脏,如肝病传脾等。《新校正》云:“上文既言逆传,下文所言乃顺传之次也。”
▲黄帝说:人的五脏是相互联系的,病气的转移,都是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的。如果五脏有病,病气会各自传递给其所克之脏。
●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
【1】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此指五脏病气各传其所胜,推测其死期的约略时数。张介宾注:“病不早治,必至相传,远则三月、六月近则三日、六日,五脏传遍,于法当死。所谓三六者,盖天地之气,以六为节,如三阴三阳,是为六气,六阴六阳,是为十二月,故五脏相传之数,亦以三六为尽。若三月而传遍,一气一脏也;六月而传遍,一月一脏也;三日者,昼夜各一脏也;六日者,一日一脏也。脏惟五而传遍以六者,假令病始于肺,一也;肺传肝,二也;肝传脾,三也;脾传肾,四也;肾传心,五也;心复传肺,六也。是谓六传。六传已尽,不可再传,故《难经·五十三难》曰:一脏不再伤,七传者死也。”
▲如果不能及时把握治病的时机,长则三个月或六月,短则一天或六天,病气就会传遍五脏而死亡,这是病气依照五脏相生相克的规律来传递的。
●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1】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阳,指胃气脉;阴,言真脏脉。吴昆云:“阳,至和之脉,有胃气者也。阴,至不和之脉,真脏偏胜,无胃气者也。言能别于阳和之脉者,则一部不和便知其病之从来;别于真脏五阴脉者,则其死生之期可预知也。”
【2】知:《甲乙经》无此字,可从。
【3】至其所困而死:指至其所不胜的脏气当旺之时令则死,如脾病至肝当旺之时,土不胜木克,故死。张介宾注:“至其所困而死,死于其所不胜也,凡年、月、日、时,其候皆然。”
▲所以说,能辨识三阳,就能知道疾病来自哪里;能辨识三阴,就能知道病人死亡的时间,也就是说,各脏将病气传至其所不胜之脏时,病人就死亡了。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时也,可汤熨及火灸制而去之。
【1】风者,百病之长:长,首也。风为六淫之首,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又善行数变,故称百病之长。
【2】皮肤闭而为热:寒邪束表,腠理闭塞,故皮肤闭而无汗;卫阳之气内郁,故发热。
【3】痹不仁、肿痛:风寒留舍经脉,闭阻脉道,气血运行不畅,故见麻痹不仁、肢体肿胀疼痛诸症。
【4】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汤,用热水洗浴。熨,用布裹热药在体表来回温熨。火灸,用火熏灼。刺,针刺。去之,即祛除病邪。
▲风邪是引起各仲疾病的罪魁祸首,因此被称为是百病之长。风寒邪气侵入人体后,会使人毫毛坚起,皮肤毛孔紧闭而腠理发热,这时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进行疏散治疗;如果风寒邪气侵入到了经络,引起肌肉麻痹或肿痛等病症,这个时候可以用热水熨、拔火罐、艾灸、或者是针刺的方法来清除风寒邪气。
●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
【1】肺痹:病证名。指因肺气闭阻不通,以发咳上气为主症的病证。
【2】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肝痹,病证名。此指以胁痛出食为主症的病证。厥,逆也。
【3】胁痛出食:胁痛,肝病也。出食,食入而出,脾病也。胁痛出食,肝病传脾之兆。
【4】可按若刺:按,按摩。若,或,与也。言肝痹可用按摩与针刺进行治疗。
▲如果不及时治疗,病邪就会深入肺部,引发肺病,出现咳嗽上气的病症;如果再不及时治疗,病邪从肺转移到肝脏,引发肝痹,也叫肝厥,出现胁肋疼痛、吐食的症状,这个时候,可以用按摩或者针刺的方法来治疗。
●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
【1】脾风:病证名。此指以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为主症的病证。王冰注:“肝气应风,木胜脾土,土受风气,故曰脾风。盖为风气通肝而为名也。”
【2】发瘅:瘅,通疸。发瘅,发为黄疸。王冰注:“脾之为病,善发黄疸,故发痒也。”
【3】出黄:指小便色黄。
▲如果再不治疗,病邪从肝脏转移到脾脏,就会引发脾风,出现黄疸、腹中热、心烦、小便色黄等症状,这个时候可以用按摩、吃药、用药汤热浴等方法来治疗;
●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
【1】疝瘕:病证名。此指脾经湿热下注于肾,湿热结聚少腹,气机被阻而以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为主症的病证。
【2】冤热:热极而烦闷。吴昆注:“冤热,烦热也。”出白:张介宾注:“溲出白浊也。”
【3】蛊:毒虫,在此为病证名。因病邪深入,真阴亏蚀,形体消瘦,如被蛊虫吸蚀一样,故名。张介宾注:“热结不散,亏蚀真阴,如虫之吸血,故亦名曰蛊。”
▲如果还不及时治疗,病邪从脾脏转移到了肾脏,就会引发疝瘕,出现少腰郁热疼痛、小便色白而混浊的症状,该病也叫蛊病,此时可采用按摩或者药物的方法治疗;
●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
【1】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瘛,筋脉抽搐之证。心主血脉,心血不足,不濡养筋脉,筋脉失养而为瘛。
【2】满十日,法当死:吴昆注:“满十天则天干一周,五脏生意皆息,故死。”
▲如果还不及时冶疗,病邪从肾脏转移到了心脏,就会引发筋脉牵引拘挛的瘛病,此时可采用艾灸或是药物冶疗;如果仍然还不进行治疗,十天后一定死亡。
●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1】法当三岁死:滑寿《读素问钞》注:“三岁,当作三日。”可从。此时病气由心再传至肺,使肺气更衰,甚至败绝,故曰三日而死。
【2】此病之次:次,次序。言五脏疾病相胜而传的次序。高世栻注:“上文五脏相通,移皆有次者,相生之次也;此病之次,乃相胜之次也。”
▲因为病邪从肾转移到了心后,心又会反过来将病邪传给肺,引发寒热症,这个病一旦发作三天就会死亡。以上所述就是疾病在人体内逐步传递的一般顺序。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1】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卒发,突然发作,指暴发的急病。此类疾病发病急骤,不按一般的传变规律,故治疗当根据病因、症状具体分析,不必拘泥于相传之次。
【2】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忧恐悲喜怒等情志致病,直接损伤五脏之气,故不依次相传。王冰注:“忧恐悲喜怒,发无常分,触遇则发,故令病气亦不次而生。”
▲如果是突然发作的疾病,就不要依据上面的相传次序去治疗;而有的疾病也不一定是完全按照上面的次序来传变的,比如说忧、恐、悲、喜、怒这五种情志就会使得病邪不按照这个次序来传变,而往往是突然发病。
●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
【1】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乘,相胜太过,以强凌弱也。心属火,心火不足。肾水乘而胜之。吴昆注:“喜则气缓,故过于喜,令心火虚,虚则肾气乘之,水胜火也。”下文诸“乘”皆同此类传变方式。
▲如果是因为大喜过度而损耗了心气,造成心气虚弱,那么肾气就会乘机来侵袭心;大怒伤肝,则肺气乘机侵袭肝;过悲伤脾,则肝气乘机侵袭脾;过恐伤肾,则脾气乘机侵袭肾;过优伤肺,则心气乘机侵袭肺。这是五种情志过激所引发的疾病,这类病邪都不按照次序来传递。
●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1】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人有五脏,一脏有病则兼传其他四脏。每一脏病变有五,故五脏病变谓五五二十五变。
【2】传,乘之名也:传,传变。乘,以强凌弱。疾病传变往往趁虚而传,含有以强凌弱的意思。吴昆注:“言传者,亦是相乘之异名耳。”
▲所以说,虽然五脏只会发生五种疾病,但是通过相互之间的传变,就有了五五二十五种病症,传化,就是乘虚侵袭的意思。
【译文】
黄帝说:人的五脏是相互联系的,病气的转移,都是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的。如果五脏有病,病气会各自传递给其所克之脏。如果不能及时把握治病的时机,长则三个月或六月,短则一天或六天,病气就会传遍五脏而死亡,这是病气依照五脏相生相克的规律来传递的。所以说,能辨识三阳,就能知道疾病来自哪里;能辨识三阴,就能知道病人死亡的时间,也就是说,各脏将病气传至其所不胜之脏时,病人就死亡了。
风邪是引起各仲疾病的罪魁祸首,因此被称为是百病之长。风寒邪气侵入人体后,会使人毫毛坚起,皮肤毛孔紧闭而腠理发热,这时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进行疏散治疗;如果风寒邪气侵入到了经络,引起肌肉麻痹或肿痛等病症,这个时候可以用热水熨、拔火罐、艾灸、或者是针刺的方法来清除风寒邪气。如果不及时治疗,病邪就会深入肺部,引发肺病,出现咳嗽上气的病症;如果再不及时治疗,病邪从肺转移到肝脏,引发肝痹,也叫肝厥,出现胁肋疼痛、吐食的症状,这个时候,可以用按摩或者针刺的方法来治疗;如果再不治疗,病邪从肝脏转移到脾脏,就会引发脾风,出现黄疸、腹中热、心烦、小便色黄等症状,这个时候可以用按摩、吃药、用药汤热浴等方法来治疗;如果还不及时治疗,病邪从脾脏转移到了肾脏,就会引发疝瘕,出现少腰郁热疼痛、小便色白而混浊的症状,该病也叫蛊病,此时可采用按摩或者药物的方法治疗;如果还不及时冶疗,病邪从肾脏转移到了心脏,就会引发筋脉牵引拘挛的瘛病,此时可采用艾灸或是药物冶疗;如果仍然还不进行治疗,十天后一定死亡。因为病邪从肾转移到了心后,心又会反过来将病邪传给肺,引发寒热症,这个病一旦发作三天就会死亡。以上所述就是疾病在人体内逐步传递的一般顺序。
如果是突然发作的疾病,就不要依据上面的相传次序去治疗;而有的疾病也不一定是完全按照上面的次序来传变的,比如说忧、恐、悲、喜、怒这五种情志就会使得病邪不按照这个次序来传变,而往往是突然发病。
如果是因为大喜过度而损耗了心气,造成心气虚弱,那么肾气就会乘机来侵袭心;大怒伤肝,则肺气乘机侵袭肝;过悲伤脾,则肝气乘机侵袭脾;过恐伤肾,则脾气乘机侵袭肾;过优伤肺,则心气乘机侵袭肺。这是五种情志过激所引发的疾病,这类病邪都不按照次序来传递。
所以说,虽然五脏只会发生五种疾病,但是通过相互之间的传变,就有了五五二十五种病症,传化,就是乘虚侵袭的意思。
■五脏疾病的传变方式
本段主要论述五脏疾病的两种传变方式及其预后。一为逆行传变,即子病传母的疾病传变方式,如肝传肾、肾传肺、肺传脾、脾传心。因与相克而传的顺传方式不同,故曰“逆行”。若进一步传变至克己之脏,脏气被克,正气更虚,则预后差。如肝病传到肺、肺病传到心、心病传到肾、肾病传到脾、脾病传到肝等。二为顺传,即相克关系而传变的方式,如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心传肺、肺传肝等。待五脏传遍,脏气已竭,就要死亡。这是以五行生克关系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五脏之间在生理病理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一脏发病,皆能传变至其他脏腑,传变的速度有快有慢,慢则三个月、六个月传遍五脏,快则三、六日传遍五脏,因此在诊断时,既要了解各脏腑病变“至其所困而死”的基本规律,又要“一日一夜五分之”来测候病甚及死亡的早晚,从而做到诊断明确,能根据病情,预见其传变,及早采取治疗措施,避免病情恶化。《素问·脏气法时论》中也有“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的论述。可互参。■
■【理论阐释】
关于随证而治
本段阐述了外邪侵犯人体是由表入里,病情由轻及重,并以顺传为例说明五脏疾病相互传变的规律,提示对于疾病要做到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当病邪尚在浅表时,就积极采用针刺、火灸、按摩、药物、汤浴、熨敷等各种治疗方法祛邪外出,恢复正气。一旦病邪入里入脏,更要既病防变,在掌握五脏疾病相克而传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张仲景所说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基于五脏疾病相克而传规律之上提出来的。
但是,临床上疾病多种多样,人的体质又有差异,证候表现不一,病情十分复杂。疾病的发展变化不是“逆行”、“顺传”两种方式所能涵盖的。如骤然暴发的疾病,并没有由表入里的过程,如伤寒直中,温疫暴发等,所以说“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再如,七情致病,由内而发,随触而动,故发病亦不以其次。提示临床诊治疾病不可拘泥于五行关系下的“逆行”、“顺传”,更要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
■【临证指要】
疾病传变的方式
疾病传变的方式有顺传有逆传,此段原文举例了顺传(相胜而传)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临床可结合具体情况用之。
如风寒初客肌表,卫阳被遏,腠理闭固,则畏寒发热,治宜发汗解表,麻黄汤主之。风寒留舍于经脉之中,气血运行不利,麻木不仁而为肿痛,可用温经散寒行气活血之汤熨、火灸法治之。邪入舍于肺,肺失宣发肃降,咳逆气上,宜降气平喘,三拗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等。传入于肝,两胁胀痛,肝木横逆克土,胃气上逆而呕吐,方以疏肝降逆之柴胡疏肝散加姜半夏、旋覆花、代赭石。传入于脾,脾湿郁而化热,形成湿热黄疸,腹中热,烦心小便黄,以茵陈五苓散治之。传之于肾,则有疝瘕之证,可见少腹引痛,烦热,小溲白浊等症状,此肾经湿热为病,可用萆薢分清饮清理之。传之于心,心火亢盛,邪热鸱张,热极生风,筋脉收引拘急抽瘛,可清心泻火,养阴熄风,清宫汤之类治之。若不能及时施治,而传遍五脏,则生命危殆。■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六)
【原文】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颈,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颈,身热脱肉破?,真脏见,十月之内死。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原文通解】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
【1】大骨:指肩脊腰膝的骨骼。
【2】大肉:指腿、臂、臀等处的肌肉。
▲全身大骨骼软弱,臂腿部的肌内消瘦,朐中满闷,呼吸不畅,呼吸时身体随之摆动,这样六个月就会死亡。若出现肺的真脏脉,即可推测出死亡的日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颈,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1】内痛:指心内痛。
▲全身大骨骼软弱,臂腿部的肌肉消瘦,胸中满闷,呼吸不畅,胸中作痛,牵引肩项疼痛,这样一个月后就会死亡。若出现脾的真脏脉,即可推测出死亡的日期。
●大骨祜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颈,身热脱肉破?,真脏见,十月之内死。
【1】脱肉破?(jun):?,指大块的肌肉。脱肉破?,指全身肌肉消瘦破溃。
▲全身大骨骼软弱,臂腿部的肌肉消瘦,胸中满闷,呼吸不畅,胸中作痛,牵引肩项疼痛,周身发热,肌肉消瘦,溃烂,若出现肝的真脏脉,则十个月后就会死亡。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
【1】来见:《太素》《甲乙经》均作“未见”。今可从。
▲全身大骨骼软弱,臂腿部的肌肉消瘦,两肩下垂不能抬起,骨髓损耗,动作衰疲无力,如果没有出现肾的真脏脉,则一年后死亡,如果出现了肾的真脏脉,即可推测出死亡的日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全身大骨骼软弱,臂腿部的肌肉消瘦,胸中满闷,腹中疼痛,心中气郁不舒,肩项身上都发热,肌肉消瘦,溃烂,眼眶凹陷,这时如果出现肝的真脏脉,精气衰绝,双目失明,就会立即死亡;如果这时眼晴还能看见人,是精气还没有完全枯竭,不过等到病邪转移到了肝脏的不胜之脏时,就会马上死亡。
●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
【1】急虚身中卒至:指身体短期内骤然虚衰,客邪陡然中于人,或卒至于脏而发生病变。
▲假如是突然间正气暴虚,外邪陡然侵人人体,五脏之气紊乱,全身脉道阻塞,气不能正常往来,比如说是从高处坠落或者是溺水这种突发事件,完全是不可能预计的。
●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如果这个时候其脉息停止了跳动,或者是跳动异常急促,一个呼吸脉跳五六次,即使形体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真脏脉也没有出现,但还是会死亡的。
【译文】
全身大骨骼软弱,臂腿部的肌内消瘦,朐中满闷,呼吸不畅,呼吸时身体随之摆动,这样六个月就会死亡。若出现肺的真脏脉,即可推测出死亡的日期。
全身大骨骼软弱,臂腿部的肌肉消瘦,胸中满闷,呼吸不畅,胸中作痛,牵引肩项疼痛,这样一个月后就会死亡。若出现脾的真脏脉,即可推测出死亡的日期。
全身大骨骼软弱,臂腿部的肌肉消瘦,胸中满闷,呼吸不畅,胸中作痛,牵引肩项疼痛,周身发热,肌肉消瘦,溃烂,若出现肝的真脏脉,则十个月后就会死亡。
全身大骨骼软弱,臂腿部的肌肉消瘦,两肩下垂不能抬起,骨髓损耗,动作衰疲无力,如果没有出现肾的真脏脉,则一年后死亡,如果出现了肾的真脏脉,即可推测出死亡的日期。
全身大骨骼软弱,臂腿部的肌肉消瘦,胸中满闷,腹中疼痛,心中气郁不舒,肩项身上都发热,肌肉消瘦,溃烂,眼眶凹陷,这时如果出现肝的真脏脉,精气衰绝,双目失明,就会立即死亡;如果这时眼晴还能看见人,是精气还没有完全枯竭,不过等到病邪转移到了肝脏的不胜之脏时,就会马上死亡。
假如是突然间正气暴虚,外邪陡然侵人人体,五脏之气紊乱,全身脉道阻塞,气不能正常往来,比如说是从高处坠落或者是溺水这种突发事件,完全是不可能预计的。如果这个时候其脉息停止了跳动,或者是跳动异常急促,一个呼吸脉跳五六次,即使形体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真脏脉也没有出现,但还是会死亡的。
【原文】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黄帝曰:见真脏脉曰死,何也?
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帝:善。
【原文通解】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1】责责然:锋利可畏的样子。
▲肝脏的真脏脉出现的时候,内外急劲如循看刀刃一样震震作响,如按压琴弦一样坚硬端直,面色青白,毫无光泽,毫毛干枯,这个时候就意味着要死亡了。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
【1】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这里形容脉象,好像按到薏苡子一样短实而坚。
▲心脏的真脏脉出现的时候,坚实硬朗,搏击有力,好像是触摸到薏苡子那样短而丰实,面色红黑,毫无光泽,毫毛干枯,这个时候就意味着要死亡了。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
▲肺脏的真脏脉出现的时候,盛大而虚空,如同用羽毛触近人的皮肤一样轻盈,面色白红,毫无光泽,毫毛干枯,这个时候就意味着要死亡了。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
▲肾脏的真脏脉出现的时候,搏手似有若无,好像是用手弹击石头一样 坚硬,面色黑黄,毫无光泽,毫毛干枯,这个时候就意味看要死亡了。
●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脾脏的真脏脉出现的时候,虚弱无力,且忽快忽慢,节律不均匀,面色黄青,毫无光泽,毫毛干枯,这个时候就意味看要死亡了。总之,只要五脏的真脏脉出现了,基本上都是无法救治的死症。
●黄帝曰:见真脏脉曰死,何也?
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黄帝问道:为什么出现真脏解就会死呢?
岐伯回答说:五脏之气,都依靠胃腑水谷的精气来营养,所以说胃是五脏之本。
●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
【1】脏气者......乃至于手太阴也:张志聪:“脏气者,五脏之精气也。五脏之气,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
【2】五脏......至于手太阴也:指五脏之气在其当旺之时,随同胃气自行出现于手太阴之寸口。
▲五脏之气不能自行到达手太阴经的寸口处,必须要依靠胃气的输注才能到达。因而五脏之气在正常的情况下,与胃气配合在一起,以不同的脉象出现在手太阴经的寸口处。
●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帝:善。
▲如果邪气过盛,胃气必然就会衰减。当疾病非常严重的时候,胃气就已经衰竭殆尽了,不能和五脏之气一起到达手太阴经的寸口处,这个时候就只能单独出现真脏脉。所以说,当在手太阴经的寸口处单独出现真脏脉时,说明这时的人体内邪气太盛了,所有脏气都严重受损,人只能是死亡了。
黄帝说:说得好。
【译文】
肝脏的真脏脉出现的时候,内外急劲如循看刀刃一样震震作响,如按压琴弦一样坚硬端直,面色青白,毫无光泽,毫毛干枯,这个时候就意味着要死亡了。心脏的真脏脉出现的时候,坚实硬朗,搏击有力,好像是触摸到薏苡子那样短而丰实,面色红黑,毫无光泽,毫毛干枯,这个时候就意味着要死亡了。肺脏的真脏脉出现的时候,盛大而虚空,如同用羽毛触近人的皮肤一样轻盈,面色白红,毫无光泽,毫毛干枯,这个时候就意味着要死亡了。肾脏的真脏脉出现的时候,搏手似有若无,好像是用手弹击石头一样 坚硬,面色黑黄,毫无光泽,毫毛干枯,这个时候就意味看要死亡了。脾脏的真脏脉出现的时候,虚弱无力,且忽快忽慢,节律不均匀,面色黄青,毫无光泽,毫毛干枯,这个时候就意味看要死亡了。总之,只要五脏的真脏脉出现了,基本上都是无法救治的死症。
黄帝问道:为什么出现真脏解就会死呢?
岐伯回答说:五脏之气,都依靠胃腑水谷的精气来营养,所以说胃是五脏之本。五脏之气不能自行到达手太阴经的寸口处,必须要依靠胃气的输注才能到达。因而五脏之气在正常的情况下,与胃气配合在一起,以不同的脉象出现在手太阴经的寸口处。如果邪气过盛,胃气必然就会衰减。当疾病非常严重的时候,胃气就已经衰竭殆尽了,不能和五脏之气一起到达手太阴经的寸口处,这个时候就只能单独出现真脏脉。所以说,当在手太阴经的寸口处单独出现真脏脉时,说明这时的人体内邪气太盛了,所有脏气都严重受损,人只能是死亡了。
黄帝说:说得好。